第278章 鍋涼了,人才來

字數:4622   加入書籤

A+A-


    沈星河站在旅社窗前,月光透過褪色的窗簾漏進來,在行李箱搭扣上投下一道銀邊。
    他摸出鑰匙時,指節微微發顫——那把黃銅鑰匙跟著母親的菜譜在箱底躺了二十五年,此刻竟燙得慌。
    \"哢嗒\"一聲,箱蓋掀開的瞬間,木樨香混著舊棉布的味道湧出來。
    母親的藍布菜譜還裹著褪色的橡皮筋,林夏的白板照片邊角有些卷翹,那口複刻鐵鍋的缺口在月光下泛著鈍光。
    他輕輕捧起鋁製飯盒,盒身還留著後巷夜風的涼意,昨天清潔工刮鍋巴時留下的細痕像道淺淡的疤。
    \"就三個月。\"他對著空房間說,聲音撞在斑駁的牆皮上,\"我倒要看看,沒了我,這火是不是真能自己燒下去。\"
    飯盒扣進行李箱時,搭扣的金屬碰撞聲驚得他縮了縮手。
    他盯著箱麵上自己的倒影,喉結動了動——這個動作像極了前世簽完最後一筆並購案時的模樣,那時他也是這樣,明明達成了目標,心裏卻空得發慌。
    林夏是在次日傍晚來的。
    她推開門時帶著股雨後的青草味,白襯衫下擺沾著粉筆灰,顯然剛從學校趕過來。
    沈星河剛要開口,她卻先一步走到行李箱前,指尖輕輕劃過搭扣:\"你怕的不是火斷,是停不下手。\"
    他一怔。
    林夏轉身時,發梢掃過他手背,像片溫柔的葉子:\"上次張奶奶在巷口摔了,你守著爐子熬了三天小米粥。
    李叔夜班回來,你非塞給他半鍋南瓜粥。
    你總說在播種,可你知道嗎?\"她忽然握住他的手腕,\"你手心的溫度,比炭火燒得還燙。\"
    沈星河望著她眼底的光斑,喉嚨發緊。
    他想起前世住院時,林夏也是這樣握著他的手,說\"你該學會讓別人暖你\"。
    此刻她的掌心有粉筆的粉末,細細的,撓得他心尖發癢:\"我就是...想試試。\"
    \"試吧。\"林夏鬆開手,從帆布包裏掏出個玻璃罐,\"這是我醃的糖桂花,萬一火真冷了,用來熬甜湯。\"她轉身要走,又停在門口,\"但星河,等你發現火沒斷的時候——\"她側過臉,睫毛在臉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子,\"別躲。\"
    那周社區群的消息提示音,成了沈星河床頭最頻繁的響動。
    起初他還能克製,後來幹脆把手機倒扣在枕頭下,可震動還是透過棉絮鑽出來,一下下撞著他的太陽穴。
    第四天清晨,他終於沒忍住,抓起手機時屏幕亮得刺眼——
    第一張照片是巷口的老爐台,青石板被擦得發亮,新炭塊碼成小塔,鍋底用紅漆描了\"代燒:小王\"。
    他放大看,紅漆邊緣有些毛糙,像是用棉簽蘸著塗的。
    第二張是李嬸的背影,花圍裙兜著把青菜,爐上的鋁鍋正冒熱氣,配文\"今日輪值:李嬸,蘿卜湯管夠\"。
    第三張讓他呼吸一滯——沈建國蹲在爐前,枯瘦的手捏著打火機,火苗在他老花鏡片上跳,照片角落露出半截藍布袖管,是父親那件穿了十年的工作服。
    \"爸的手...\"他對著屏幕呢喃,拇指輕輕摩挲照片裏微微發顫的手腕。
    前世父親總說\"老了老了,拿不動鍋鏟\",可此刻火苗在他掌心裏穩穩的,像朵金色的花。
    手機突然震動,是林夏的視頻邀請。
    她身後是養老院的走廊,白牆藍窗,陽光斜斜切進來。
    鏡頭一轉,對準了靠窗的輪椅——老太太穿著絳紅色對襟衫,枯瘦的手正往爐裏放半塊冷紅薯。
    紅薯表皮有焦黑的痕跡,像被火吻過。
    \"她三天前開始坐這兒。\"林夏的聲音放得很輕,\"護工說她年輕時在紡織廠,丈夫是鍋爐工,最愛吃她燒的焦紅薯。\"
    老太太忽然抬起頭,渾濁的眼睛望著鏡頭。
    她舉起手,食指在胸口畫了個圈,又指向爐台——是\"等\"字的比劃。
    當晚,林夏發來張照片:爐底結著層薄焦,形狀圓得像枚硬幣,和二十年前紡織廠鍋爐工的飯盒底一模一樣。
    \"有些火,燒在熄滅之後。\"林夏的消息彈出來時,沈星河正盯著照片裏的焦痕。
    他想起前世母親臨終前,手指攥著被單呢喃\"鍋...鍋\",那時他以為是執念,現在才懂,那是火種在最後一刻的躍動。
    沈建國的電話是在深夜打來的。
    他接起時,聽見背景裏有鐵器碰撞的聲音:\"我把老爐拆了。\"
    \"爸?\"沈星河坐直身子,\"好好的拆它幹嗎?\"
    \"鏽穿了。\"沈建國的聲音帶著砂紙般的粗糙,\"鍋壁上全是小孔,水剛燒溫就漏。
    我把炭核埋在院角了,挖了半尺深,怕雨淋。\"他頓了頓,\"立了塊木牌,寫著"此火待續"。\"
    沈星河望著窗外的月亮,想起童年時總蹲在爐邊看父親添炭。
    那時父親的背還直著,說\"這炭得一層鬆一層緊,火才能喘勻氣\"。
    此刻電話裏傳來鋤頭翻土的聲音,混著父親的低語:\"你媽走後,灶台冷了半年。
    有天半夜,隔壁小宇來借火煮藥,我才發現...火不是為了等誰回來,是為了給需要的人留個暖處。\"
    \"爸。\"沈星河喉頭發澀。
    \"哎。\"沈建國應得輕快,\"明天我去買新爐,鑄鐵的,厚實。\"
    掛了電話,沈星河摸出日記本。
    扉頁是母親的字跡:\"鍋要熱,心要軟\"。
    他筆尖停頓片刻,寫下:\"鍋可涼,人可走,火不必永續。\"墨跡在紙頁上暈開,像滴未落的淚。
    走出旅社時,巷口的風裹著油鹽醬醋的味道。
    那口廢棄的鐵桶爐不知被誰清理了,爐膛裏幹幹淨淨,內壁卻多了行炭字:\"等星來燒\"。
    字跡歪歪扭扭,像是用樹枝劃的。
    他站在爐前發了會兒呆,轉身去街角的小攤買了包鹽——舊保溫箱還立在爐邊,鐵皮上的紅漆掉了大半,像朵褪色的花。
    他把鹽包輕輕放進保溫箱時,聽見身後有腳步聲。
    回頭看,是個穿藍白校服的女孩,背著鼓鼓的書包,發梢沾著夕陽的金粉。
    她看了看爐,又看了看保溫箱,伸手取出鹽包時動作熟練,像做過千百遍。
    \"要幫忙嗎?\"沈星河脫口而出。
    女孩抬頭,眼睛亮得像星子:\"不用呀,我奶奶說,星哥的爐邊總有東西,缺鹽拿鹽,少蔥取蔥。\"她晃了晃鹽包,\"今天我給張爺爺熬粥,他胃不好,得淡點。\"
    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長,掠過爐台,掠過保溫箱,掠過牆根那叢開得正豔的木樨。
    沈星河望著她跑遠的背影,忽然笑了——原來火從來不是某個人的,是風,是雲,是每個經過的人,把溫度揣在懷裏,又輕輕放進別人的鍋裏。
    回到旅社時,書桌上多了個牛皮紙包裹。
    封皮上的字跡他再熟悉不過,是林夏的小楷,每筆都帶著教案的工整:\"給暫時停爐的守火人\"。
    他伸手摸了摸包裹,能觸到裏麵紙張的紋路——是那本\"糊鍋守則\"的複印件,前世他病重時,林夏坐在床頭一筆一劃抄的。
    月光漫過窗台,包裹在桌上投下方方正正的影子。
    沈星河忽然想起後巷清潔工說的\"不用留火種,我帶自己的\",想起女孩取鹽時自然的動作,想起父親埋在院角的炭核。
    他伸手輕輕撫過包裹上的字跡,聽見窗外有風吹過,帶著若有若無的米香——那是屬於人間的,最溫暖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