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農械改良啟新程

字數:3790   加入書籤

A+A-


    北宋在林宇和蘇瑤持續推動的教育改革及行業整頓之下,社會經濟初現蓬勃之態。但林宇和蘇瑤心底清楚,若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繁榮昌盛,生產技術的革新迫在眉睫。一日,林宇與蘇瑤探討國家發展方向,目光不約而同聚焦在農業生產領域。北宋以農立國,農業的興衰直接關聯著國計民生。可當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效率極為低下,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
    林宇沉思片刻,對蘇瑤說道:“蘇姑娘,我大宋雖在不少方麵有所進步,然而農業生產技術依舊滯後。若能改良農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無疑能為國家發展築牢根基。” 蘇瑤點頭表示讚同:“林公子所言極是。但農具改良絕非易事,既要深入了解農事,融入恰當的機械原理,還得充分考慮百姓的接受程度。” 二人商議後,決定先從走訪鄉村入手,實地考察農業生產的真實狀況。
    他們來到京城周邊的一個村莊,正值農忙時節,田間勞作的百姓們揮汗如雨。林宇和蘇瑤看到農民們使用的農具大多是傳統樣式,耕地用的犁鏵不夠鋒利,播種依靠人工撒種,不僅浪費種子,而且疏密不均。灌溉主要借助人力水車,效率低下。林宇蹲下身子,仔細觀察犁地過程,發現犁地深度難以把控,土壤翻耕效果欠佳。他向一位正在勞作的老農詢問:“老人家,您覺得這農具用起來咋樣?” 老農直起腰,歎了口氣說:“唉,這農具都用了好些年了,雖說沒啥大毛病,可幹活實在太累人,收成也不怎麽好。”
    回到家中,林宇和蘇瑤便著手研究農具改良之法。林宇憑借現代所學的機械知識,提出改良犁鏵的設想。他認為可以將犁鏵的形狀設計得更為科學,使其耕地時更省力,且能深耕土壤。蘇瑤則提議在播種工具上進行創新,設計一種能夠定量播種的裝置,以此提高播種效率與質量。為將想法轉化為現實,林宇和蘇瑤前去拜訪京城中手藝精湛的工匠。
    他們找到一位名叫趙六的老工匠,向他說明了改良農具的意圖。趙六聽後,麵露難色:“兩位公子,這改良農具可不是件輕鬆的事兒。我雖說手藝還算不錯,但這新設計,我怕做不出來。” 林宇耐心地向趙六解釋設計原理,並繪製了詳細的圖紙。趙六看著圖紙,漸漸有了信心:“嗯,聽公子這麽一講,似乎可行。我試試吧。”
    經過趙六和其他工匠的努力,改良後的犁鏵和播種工具終於製作完成。林宇和蘇瑤帶著這些新農具再次來到村莊,準備進行實地試驗。村民們聽聞有人帶來新農具,紛紛圍攏過來,臉上滿是好奇與懷疑。一位年輕的農夫說道:“這新玩意兒真能比我們現在用的農具強?我看懸。” 林宇笑著說:“鄉親們,先別急著下結論,試試便知。”
    在眾人的注視下,一位村民使用改良後的犁鏵開始耕地。隻見他輕鬆拉動犁具,犁鏵深深插入土壤,翻出的土壤均勻細碎。與傳統犁具相比,不僅省力,耕地速度也明顯加快。接著,另一位村民使用新的播種工具進行播種,輕輕推動裝置,種子便均勻地落入土壤,間距一致。村民們見狀,不禁發出陣陣驚歎。“這新玩意兒還真行!”“是啊,要是都用這東西,幹活可就輕鬆多了。”
    然而,新農具的推廣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雖說新農具展現出顯著優勢,但部分村民仍心存疑慮,擔心新工具價格昂貴,自己無力購買。還有些村民習慣了傳統農具的使用方式,對新工具的操作感到陌生。為解決這些問題,林宇和蘇瑤向朝廷申請專項補貼,降低新農具價格,讓更多百姓能夠買得起。同時,他們組織專門的培訓隊伍,深入各個村莊,向村民傳授新農具的使用方法。
    在培訓過程中,林宇親自示範新農具的操作技巧:“鄉親們,這改良後的犁鏵,使用時要注意調整角度,這樣能更省力。播種工具操作也很簡單,輕輕推動這個把手,就能均勻播種。” 培訓人員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直至他們熟練掌握。
    隨著新農具推廣工作逐步推進,林宇和蘇瑤在朝堂上也麵臨新的狀況。一些保守派官員對他們頻繁外出推動農具改良頗為不滿,認為這有失朝廷官員的體統,在朝堂議事時,時常對林宇和蘇瑤冷嘲熱諷。林宇和蘇瑤雖心中不悅,但並未過多爭辯,他們深知推動農械改良意義重大,不能因這些無端指責而停下腳步。私下裏,林宇對蘇瑤感慨道:“蘇姑娘,朝堂之事愈發繁雜,諸多官員隻知守舊,對新事物百般抵觸。或許待農械改良之事塵埃落定,我們也該為自己的未來做些打算了。” 蘇瑤點頭回應:“林公子所言極是,隻是當下農械推廣尚未完成,我們還需堅守。”
    與此同時,周邊國家聽聞北宋在農具改良方麵取得成果,態度不一。一些國家對此表示出濃厚興趣,期望引進這些新農具;而另一些國家則擔心北宋農業實力增強後會對自身構成威脅,雖未公然行動,但在邊境地區加強了軍事戒備,隱隱有劍拔弩張之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宇和蘇瑤敏銳察覺到局勢的微妙變化。林宇對蘇瑤說:“蘇姑娘,如今新農具推廣初見成效,可朝堂內有阻力,國際上局勢也不明朗。我們既要全力推進國內的農業改革,又要應對潛在的外部壓力,該如何是好?” 蘇瑤沉思片刻後說:“林公子,對於朝堂壓力,我們不必過多理會,專注於農械推廣成果,用事實說話。國際上,我們要密切關注周邊國家動向,加強情報收集。在國內,加快新農具推廣速度,讓更多百姓受益,穩固農業改革成果。待時機成熟,我們再考慮後續的路。”
    林宇和蘇瑤迅速行動起來。在國內,蘇瑤組織更多培訓隊伍,加快新農具推廣速度。她還鼓勵工匠們對新農具進一步優化,降低生產成本。林宇則利用自己在朝堂的人脈,盡力爭取一些開明官員的支持,為農械改良項目保駕護航。在與一位支持改革的官員交談時,林宇說道:“大人,農械改良關乎大宋未來農業發展,望您能在朝堂上為我們多說幾句公道話。” 官員點頭表示讚同:“林公子,我深知此事意義重大,定會盡力支持。”
    在應對國際局勢方麵,林宇和蘇瑤安排親信在邊境地區收集情報,密切關注周邊國家的軍事動態。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向朝廷匯報。同時,他們也通過一些秘密渠道,向對新農具感興趣的國家傳遞友好信號,為後續可能的技術輸出做準備。
    然而,推進過程中困難重重。培訓隊伍在偏遠地區遭遇交通不便等問題,推廣進度受阻。朝堂上,保守派官員仍不時發難,試圖阻礙農械改良項目的資金撥付。國際上,雖未爆發衝突,但邊境局勢愈發緊張,給林宇和蘇瑤帶來巨大壓力。
    麵對這些困難,林宇和蘇瑤毫不退縮。蘇瑤組織當地鄉紳和官員,協助培訓隊伍前往偏遠地區,通過舉辦集中培訓和上門指導等方式,加快新農具在偏遠地區的推廣。林宇則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向皇帝詳細闡述農械改良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成果,成功說服皇帝繼續支持項目資金。在應對國際壓力上,他們加強與邊境守軍將領的溝通,製定應對預案,以防不測。
    在這一係列艱難應對過程中,林宇和蘇瑤感情愈發深厚。一次,蘇瑤在組織偏遠地區新農具推廣工作時,因勞累過度病倒。林宇得知後,心急如焚,立刻趕到蘇瑤身邊悉心照料。蘇瑤康複後,緊緊握住林宇的手,深情地說:“林公子,有你在我身邊,我才能堅持下來。我們一起為了大宋的未來努力,這些困難都不算什麽。等這一切結束,我們也該好好為自己的生活謀劃一番了。” 林宇微笑著回應:“蘇姑娘,我們是一個整體,為了共同的理想,我會一直陪伴你。待農械推廣順利完成,我們便去追尋屬於我們的生活,為下一段旅程做好準備。”
    隨著各項措施逐步落實,北宋國內新農具的推廣範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朝堂上,看到農械改良帶來的實際效益,保守派官員也漸漸閉嘴。國際上,雖邊境局勢依舊緊張,但因林宇和蘇瑤的妥善應對,並未引發衝突。林宇和蘇瑤知道,未來道路依舊漫長且充滿挑戰,但他們憑借對國家的責任和對彼此堅定不移的感情,有信心為北宋的發展持續貢獻力量,直至完成農械改良的使命,而後開啟人生新的篇章,為下一卷的經商之旅埋下伏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將繼續在這條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改革之路上砥礪前行,迎接新的曙光和更多未知的挑戰。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