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商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字數:2737 加入書籤
北宋宣和三年的暮春,安平縣外的青螺山腳下,林宇望著遠處濃煙滾滾的磚瓦窯,眉頭緊蹙。最近半年,隨著商業項目激增,縣城周邊的林木砍伐量同比增加三成,流經城南的安平河水質渾濁度上升,連河畔的蘆葦叢都不再有白鷺棲息。更讓他憂心的是,茶商為擴大種植麵積,竟在山腰開墾梯田,導致雨季時山體滑坡隱患加劇。
“商業發展不該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 林宇在縣衙後堂踱步,指尖摩挲著案頭的《齊民要術》,忽然想起書中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的警句。恰逢寶兒抱著一捆竹簡跑進來,竹簡上是她新學的《嶽陽樓記》,墨香混著窗外槐花香氣撲麵而來,讓他心中一動 —— 何不讓商業與生態像範文正公筆下的湖光山色般和諧共生?
次日清晨,林宇在商業聯盟大會上擲地有聲:“即日起,所有商業項目需通過‘生態閘口’審核。綢緞莊染料須用植物靛藍,茶坊炒製禁用鬆木香柴,工坊廢水須經沉澱池方可排入河道。” 話音未落,台下便炸開了鍋。鐵器行孫掌櫃粗著嗓子喊:“改用竹炭燒製鐵器,成本要漲五成!這生意還怎麽做?” 米鋪趙老板也附和:“不用樟木防蟲,糧食黴變損耗誰來擔?”
林宇早有準備,他示意書吏展開一幅《安平生態商業圖譜》:“諸位請看,青螺山可開發‘茶田秘境’生態旅遊,遊客既能體驗采茶炒茶,又能認購‘認養茶樹’;安平河下遊的窪地可改建荷塘,既能涵養水源,又能產出蓮子、芡實等經濟作物。” 他又舉起一個青瓷茶盞:“此盞所用釉料取自山澗礦石,燒製時以秸稈替代鬆木,成品自帶天然冰裂紋,已獲汴京瓷器行預定千件。”
散會後,林宇帶著寶兒來到青螺山腳下的廢棄窯廠。曾經濃煙蔽日的場地如今雜草叢生,幾株野薔薇從斷壁殘垣中探出頭來。寶兒蹲下身,用樹枝撥弄著磚縫裏的苔蘚:“爹爹,這裏好像被大自然收複了。” 林宇蹲在她身邊,指著遠處重新泛綠的山坡:“大自然有自愈之力,但我們要做的是不再傷害它。”
回到縣衙,林宇宣布成立 “生態商業督導院”,由縣學博士擔任首席顧問,寶兒自告奮勇擔任 “小小督導員”。小姑娘煞有介事地製作了竹製督導牌,上麵用朱砂寫著 “綠水青山,買賣長宜”。首個督導對象是城東的釀酒坊,寶兒跟著衙役檢查時,發現酒坊將酒糟直接排入溝渠,導致下遊農田土壤板結。她掏出袖中的《小兒環保手冊》,奶聲奶氣地念:“酒糟可製沼氣,沼氣能燒火,殘渣可肥田,一物三用方為妙。” 釀酒坊主驚愕之餘,竟真的按照手冊改良了工藝,三個月後產出的 “生態米酒” 成為茶樓爆款。
在寶兒的帶動下,安平縣掀起了 “綠色商業” 熱潮。綢緞莊推出 “落葉染” 係列布匹,用楓葉、梔子、紫草等植物染色,色澤雖不如化學染料鮮亮,卻自帶草木清香,深受文人墨客喜愛;鐵器行研發出 “風能鍛鐵爐”,利用山頂風車帶動風箱,既節省了木炭,又讓鍛造聲與風聲合奏成曲,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真正讓生態與商業碰撞出火花的,是青螺山 “茶田迷宮” 項目的落地。林宇采納了寶兒的建議,在茶園中修建了用茶樹修剪枝搭建的迷宮步道,每個路口設有 “茶文化問答” 木牌,答對者可采摘一簍新鮮茶葉兌換點心。每逢周末,汴京、臨安的車馬便擠滿山腳,孩子們在迷宮中追逐,家長們則在茶寮裏品嚐現炒的明前龍井,臨走時還會認購幾株 “自家茶樹”,等著秋季來收取定製茶餅。
這日午後,寶兒舉著一疊手繪環保手抄報,跟著林宇到安平河畔宣傳。小姑娘站在石拱橋上,清脆的嗓音掠過河麵:“叔叔阿姨看過來!洗菜水可澆花,廢布料能做袋,炭火換成沼氣灶,黑煙不再冒上天!” 她身邊的展板上,畫著白鷺重回蘆葦蕩的美好願景,旁邊是用廢竹簡製作的 “環保購物袋” 樣品。綢緞莊陳掌櫃接過袋子,摸著粗糙卻堅韌的竹纖維笑道:“小娘子這創意好,我家布莊可按客戶身形定製竹纖維布袋,既環保又能打廣告。”
半年後,安平河水質恢複清澈,河麵上重現 “白毛浮綠水” 的景致;青螺山的 “茶田迷宮” 成為大宋東南最熱門的生態旅遊地,連宮中的嬪妃都派人來認購 “貢茶樹”;更讓林宇欣喜的是,全縣商戶自發成立了 “綠商行會”,製定了涵蓋生產、銷售、廢棄物處理的《綠色商業公約》。
深秋的某個黃昏,林宇帶著寶兒登上青螺山觀景台。夕陽為層層疊疊的茶樹鍍上金邊,遠處的安平縣城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水墨長卷。寶兒突然指著山腳下的荷塘驚呼:“爹爹快看!白鷺!” 隻見一群白鷺正掠過田田荷葉,翅膀劃破水麵時,驚起一串晶瑩的水珠。
林宇輕輕摟住女兒的肩膀,看著山下忙碌卻有序的茶園:“寶兒,你看這茶田與青山,商鋪與河流,就像棋盤上的黑白子,缺了哪一方都不成局。” 寶兒似懂非懂地點頭,忽然從兜裏掏出一顆蓮子,埋進觀景台邊的土裏:“等它長成蓮花,一定比去年的更美。”
當晚,林宇在日記中寫道:“今歲推行生態商業,始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實乃一體。寶兒以童心播撒環保之種,商戶以匠心耕耘綠色之田,此乃安平縣最珍貴的商業智慧。願後世子孫,皆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這商旅與自然共舞的繁華盛景。” 窗外,月光漫過青螺山,為每一片茶葉鍍上銀邊,遠處傳來若有若無的風箱聲,與蟲鳴合奏成曲,那是鐵器行的 “風能鍛鐵爐” 在夜色中繼續運轉,鍛造著安平縣的綠色未來。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