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回暖變天與播種籌備
字數:3459 加入書籤
晨霧在倉庫的屋簷下凝成水珠,滴落時恰好砸在耐鹽禾的麻袋上,發出 “嗒” 的輕響。穀粒在袋中微微顫動,經過幹熱風的考驗後,種皮變得格外堅韌,用指甲掐時能感到明顯的彈性,恰似《異域糧譜》“春播預備” 篇中描述的 “最佳種態”。寶兒用竹尺測量儲種架的間距,尺身刻著的 “春分” 刻度已與太陽升起的角度對齊,她在新繪的《播種時序圖》上,將耐鹽禾的下種日期圈在 “清明後三日”,墨跡裏摻了少量朱砂,比普通記錄更醒目。圖的邊緣還繡著三株作物的簡筆畫,耐鹽禾的穗子、早熟麥的麥芒、野慈姑的球莖,針腳細密,與海圖上的標記風格一脈相承。
“夫人,野慈姑的球莖發芽了!” 哈桑舉著剛挖出的球莖跑來,潔白的芽體已有半寸長,嫩尖帶著淡淡的紫,“陳老漢說這是‘地氣催芽’,回暖的天讓球莖醒得太早,比泥炭沼澤時的發芽期提前了十日,您看這芽尖,都快頂破麻袋了!” 他說得沒錯,沙堆裏的球莖已有三成冒出新芽,芽體相互纏繞,形成細密的白色網絡,與儲種架上幹燥的耐鹽禾形成鮮明對比。倉庫的濕度計指針穩定在三成,正是發芽的臨界值,而溫度計顯示的十七度,比球莖正常發芽的溫度高了兩度,顯然是回暖天氣催生的結果。
陳老漢蹲在沙堆旁,用竹篩將發芽的球莖篩出,竹篩的網眼比篩麥粒的更密,恰好能留住球莖卻漏下細沙:“這野慈姑是‘急性子’,等不及春耕就想冒頭。” 他讓人準備陶盆,盆底鋪著三寸厚的艾草灰,灰層中埋著細小的陶片,能讓多餘的水分順著陶片間的縫隙流走。將發芽的球莖按芽長分級擺放,長於半寸的放上層,短於半寸的放下層,每層之間用薄竹片隔開,“得用‘分層催芽法’:長芽的放上層,離光近;短芽的放下層,保濕度,就像給學生排座位,各得其所。” 他的話很快得到印證,半個時辰後,分層後的球莖芽體生長更整齊,沒有出現相互擠壓的情況,嫩尖的紫色漸漸變淺,顯示適應了倉庫的溫度,芽體基部還冒出了細小的根須,如同白色的絨毛。
王晏之的幕僚帶著工匠送來新製的 “浸種缸”,陶缸的內壁塗著一層青釉,光滑的表麵能減少種子磨損,缸沿呈喇叭狀,方便傾倒種子。“按大人的意思,這些缸要用來浸種,缸底的排水孔有木塞控製,能精準調節水量,比普通的木桶方便十倍。” 工匠們擺放缸體時,特意在缸底墊了三層麻布,防止陶缸與地麵直接接觸導致溫差過大。哈桑繞著缸體轉了三圈,突然指著缸沿的刻字:“三缸對應三種作物!”“耐”“早”“慈” 三個字分別對應耐鹽禾、早熟麥、野慈姑,與《異域糧譜》的分類完全一致,字體與河口衝積扇種子庫陶缸上的 “宋” 字風格相似,顯然是特意模仿的。
正午的陽光突然被烏雲遮擋,倉庫外的風勢漸強,帶著濕潤的氣息,吹得儲種架上的防潮簾 “嘩啦啦” 作響。早熟麥的麥粒在竹篾上翻動時,有少量竟已露出細小的白芽,芽體脆弱如蠶絲,稍一碰就會折斷。農人們趕緊停下手中的活計,用特製的竹鑷子將這些帶芽的麥粒小心翼翼地挑出,放入標有 “早” 字的浸種缸:“這麥種是‘應聲蟲’,一遇暖濕就發芽,比耐鹽禾敏感多了。” 寶兒讓人往缸中注入溫水,水溫用銅製溫度計測量,精準控製在十五度,“這個溫度浸種,既能打破休眠,又不會讓芽長得太快,是陳老漢傳的‘ godiocks 法則’—— 不冷不熱正合適。” 她讓人在缸口蓋上網紗,防止飛蟲落入,網紗的孔徑比麥粒小,卻能讓空氣順暢流通,如同給種子罩了個透氣的蚊帳。
午後的天空落下細雨,起初是細密的雨絲,後來漸漸變成豆大的雨點,打在倉庫的瓦片上,發出 “劈啪” 的聲響,如同無數個小鼓在同時敲響。野慈姑的球莖在分層催芽後,芽體又長了半寸,嫩尖已變成鮮亮的綠色,充滿生機。陳老漢讓人將盛放球莖的陶盆搬到倉庫外的棚下,棚頂的茅草稀疏,恰好能漏下細雨,讓球莖接受自然雨水的滋潤:“這叫‘春雨洗禮’,雨水裏的靈氣比倉庫裏的自來水足,能讓球莖記著大地的味道。” 他邊說邊用手接住漏下的雨水,灑在球莖上,“你看這芽尖,一沾雨水就往上竄,比在倉庫裏精神多了。” 果然,半個時辰後,淋雨的球莖芽體顏色更綠,基部的根須開始萌發,比在倉庫裏的更健壯,長度也增加了近一分。
倉庫外的田埂上,農人們正忙著平整土地,用犁耙將土塊打碎,準備迎接播種。牛拉著犁在田裏來回穿梭,犁鏵翻起的泥土帶著濕潤的氣息,與倉庫裏的種子氣息相互呼應。王晏之帶著幕僚查看田地規劃,手指在圖紙上劃過不同的區域:“東邊灘塗地勢低,適合種耐鹽禾;北邊沼澤水分足,種野慈姑正好;西邊丘陵地勢高,光照足,種早熟麥最合適。” 他讓人在田邊插上木牌,標明作物種類,牌上的字跡用桐油塗過,能抵禦雨水衝刷,木牌的高度統一,方便從遠處識別,如同為田地立起了一個個小路標。
夜幕降臨時,雨勢漸漸平息,天邊露出淡淡的霞光,給倉庫和田野鍍上了一層金色。倉庫內的種子處理工作仍在繼續,寶兒檢查浸種缸的水溫,早熟麥的種子已吸足水分,體積膨脹了近一倍,種皮開始變軟,用手指輕輕一捏就能感受到內部的胚乳已變得濕潤。陳老漢搬來一盞油燈,湊近缸邊觀察:“差不多了,明天一早就把它們撈出來,放在竹篾上催芽,再過十日,就能下種到田裏了。” 他的語氣裏帶著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田野裏一片綠油油的景象。
哈桑在倉庫的角落裏整理著那些變異種子,這些種子經過回暖天氣的考驗,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發芽率比普通種子高了近一成。他將這些珍貴的種子單獨放入一個小浸種缸,用的水溫比普通種子高兩度,“這些變異種性子更潑辣,耐暖,得用稍高的溫度刺激一下,才能把它們的潛力逼出來。” 他邊說邊在缸上貼了個紅色的標記,與普通種子區分開來。寶兒走過來查看,讚許地點點頭:“選種就要這麽精細,才能選出最好的,這些變異種子說不定就是明年豐收的關鍵。”
倉庫的中央,耐鹽禾的麻袋依舊整齊排列,穀粒在經曆了一天的天氣變化後,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沒有出現發芽或黴變的情況。農人們用手翻動著穀粒,感受著它們的飽滿和堅實,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陳老漢讓人將耐鹽禾的穀粒也放入浸種缸,準備開始浸種處理,“耐鹽禾性子沉穩,浸種時間要比早熟麥長,得浸足十二個時辰,才能讓它吸夠水分。” 他仔細調整著缸底的排水孔,確保水量適中,“這浸種就像熬湯,火候到了,味道才好。”
寶兒在燈下更新《異域糧譜》,將今日的浸種、催芽方法詳細記錄下來:“回暖天氣,種子易提前發芽,需分級處理,控製溫度濕度。浸種水溫:耐鹽禾十五度,早熟麥十四度,野慈姑十六度。浸種時間:耐鹽禾十二時辰,早熟麥八時辰,野慈姑六時辰。” 她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每一個字都寫得格外認真,仿佛在書寫一份承載著希望的承諾。窗外的月光透過雲層灑進來,照亮了倉庫外平整的土地,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播種鋪路,預示著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即將到來。
黎明時分,倉庫外的空氣格外清新,帶著雨後的濕潤和泥土的芬芳,深深吸一口氣,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農人們早早地起床,開始將浸好的種子撈出,鋪在竹篾上晾曬,種子表麵的水珠在陽光下閃爍,如同無數個小太陽,散發著溫暖的光芒。寶兒站在倉庫門口,望著這些充滿生機的種子,心中充滿了期待。她知道,經過這一番精心準備,今年的播種一定會順利,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倉庫裏的浸種缸雖然空了,但它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等待著下一輪的使用,而田野裏,播種的序幕即將拉開,一個新的農耕季節就要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