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春播實操與殘匪肅清

字數:3343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濕潤的泥土氣息,漫過薊州的墾荒田。王阿福踩著剛解凍的軟土,站在田埂上,手裏攥著李四繪製的《春播實操圖》—— 圖上詳細標注著粟種、麥種的播種深度、行距,還有 “浸種催芽” 的關鍵步驟。此刻,百餘戶漢契農戶已在田邊列隊,每人手裏捧著裝有種子的竹筐,歸降的殘匪耶律石也在其中,他負責用新打造的 “點播器” 幫農戶播種,臉上滿是期待。
    “按圖上的規矩,粟種要播三寸深,行距一尺;麥種淺些,兩寸就夠,行距八寸,” 王阿福舉起手中的點播器,這是張三改良的農具 —— 木柄前端裝著帶刻度的鐵管,插入土中就能控製深度,“大家先在自家田角試播,農技師會逐個指導,沒問題了再大麵積種!”
    晨霧中,農戶們紛紛散開。漢人農戶陳老栓蹲在田角,用點播器試著插土,鐵管剛入土三寸,就聽到身後有人喊:“陳叔,您這角度不對,得稍微傾斜些,不然種子容易紮堆!” 回頭一看,是契丹農戶耶律娜,她手裏的點播器正穩穩插入土中,提起時帶出均勻的小坑。陳老栓笑著調整姿勢:“還是你學得快,往後多教教我這老骨頭。” 耶律娜點頭,蹲下身幫他調整點播器角度,兩人的身影在晨霧中挨得很近,倒像是多年的老鄰居。
    農技師林小滿穿梭在田間,不時停下指導農戶。看到殘匪耶律石播種時行距過密,他立刻上前:“耶律師傅,您這行距太近了,苗長起來會搶養分,” 他用樹枝在地上畫著間距,“再放寬兩指,這樣既不浪費土地,苗也能長得壯。” 耶律石趕緊調整,試播幾行後,苗坑果然均勻了許多,他撓著頭笑:“還是你們懂行,我以前在遼軍隻種過草料,哪懂這些。”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田中的 “灌溉渠” 上。王阿福讓人打開望川渠的分水閘,清澈的水流順著支渠淌進田裏,滋潤著剛播下的種子。陳老栓看著水流漫過苗坑,激動得直搓手:“有了水,有了好種子,今年肯定是個好收成!” 耶律娜也笑著說:“等秋收了,我用新麥磨粉,給大家做白麵饅頭吃!”
    午間的日頭正暖,向陽坡的 “部落安居營” 一片熱鬧。耶律帖木兒部落的牧民們正忙著搬新家 —— 夯土房已全部完工,共五十間,每間房前都有小院,院裏搭著柴房、畜棚,還留了塊小菜地。張三帶著工匠們在旁幫忙,有的幫著抬木箱,有的幫著固定門簾,歸降的遼兵周平則負責檢查房屋質量,每間房的門窗、屋頂都要仔細查看,確保不漏風、不漏雨。
    “帖木兒首領,您看這房梁的榫卯,都是按大宋的‘燕尾榫’做的,結實得很,” 張三指著房梁連接處,“屋頂的茅草鋪了三層,還加了油紙,下雨肯定不漏。” 耶律帖木兒走進屋內,摸著光滑的夯土牆,又看了看牆角的煙囪,激動得聲音發顫:“比草原的草屋暖和多了,以後再也不用怕冬天的寒風了!”
    他的兒子周小郎抱著新領的陶碗,在院裏的小菜地旁轉圈,嘴裏念叨著:“等我種上菜,就能給爹娘做湯喝了!” 王阿福趕著牛車送來最後一批安居物資 —— 有泗州產的粗布被褥,還有新培育的 “春白菜種”,他笑著遞過菜種:“這菜種二十天就能發芽,種在院裏,夏天就能吃新鮮白菜了。” 耶律帖木兒接過菜種,立刻讓牧民們在小菜地播種,午間的陽光灑在新翻的土地上,仿佛已能看到綠油油的菜苗。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居庸關的盟防隊旗幟獵獵作響。李二郎帶著兩百名盟防隊員,正沿著 “野狼穀” 西側的山道行進 —— 此前俘虜供認,蕭撻凜殘匪的最後一股餘黨藏在穀內的 “黑風洞”,約五十人,手裏還藏著少量弓箭,不時下山劫掠牧民。盟防隊中,蕭斡裏部落的牧民周巴圖帶著十名馴馬手走在前列,他們熟悉穀內地形,還能通過馬蹄印判斷殘匪的動向。
    “前麵就是黑風洞了,洞口有碎石遮擋,得小心埋伏,” 周巴圖壓低聲音,指著前方的陰影,“我帶兩人繞到洞後,用煙熏;李將軍帶主力在洞口堵著,殘匪一出來就抓!” 李二郎點頭,讓人準備好 “火油捆”—— 用幹草捆浸過火油,點燃後能產生濃煙。
    黃昏的餘暉漸暗,周巴圖帶著兩人悄悄繞到洞後,點燃火油捆,濃煙順著洞口往裏灌。洞內很快傳來咳嗽聲,殘匪們嗆得受不了,紛紛往洞口逃。“抓活的!” 李二郎一聲令下,盟防隊員們舉起套馬索、竹矛,將逃出的殘匪一一製服,沒有一人漏網。從洞內搜出的弓箭、彎刀,都被當場收繳,還找到少量劫掠的牛羊,李二郎讓人趕著牛羊,送往附近的牧民營地。
    “終於把這股殘匪清幹淨了!” 周巴圖擦著額頭的汗,笑著對李二郎說,“以後草原和燕雲的邊界,再也不用怕他們襲擾了。” 李二郎點頭,讓人將俘虜押回幽州,按處置政策,頑固抵抗的頭目押往汴京,普通殘匪則編入輔兵營,參與春耕勞作 —— 讓他們在地裏幹活,比在山裏當匪強百倍。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春播、喬遷與清剿情況。“今日春播進展順利,薊州已完成三萬畝播種,涿州、易州也啟動了,”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墾荒田,“農技師反饋,種子發芽率能有八成以上,隻要後續雨水充足,秋收沒問題。”
    李二郎補充道:“黑風洞的殘匪已全部肅清,邊境線內再無殘匪蹤跡,” 他頓了頓,“盟防隊接下來會重點巡邏商道,保障春耕物資運輸。” 範仲淹最後說:“耶律帖木兒部落已順利喬遷,下周開始幫蕭斡裏、周哈裏部落建營,爭取五月前讓所有部落都住上新房;另外,要加強輔兵營的管理,讓殘匪們在勞作中真正改過,成為能養活自己的百姓。”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薊州的墾荒田上,農戶們已開始巡查苗情,陳老栓蹲在田邊,輕輕撥開泥土,看到剛冒芽的粟苗,笑得合不攏嘴;向陽坡的安居營裏,耶律帖木兒部落的牧民們正圍著篝火做飯,炊煙嫋嫋,與晨霧交織;居庸關的盟防隊已踏上新一天的巡邏路,馬蹄踏過晨露,守護著邊境的安寧。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春苗在田裏舒展葉片,新房在坡上炊煙嫋嫋,巡邏隊在邊境守護安寧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春天,也是治理成果落地生根的開始。在範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帶領下,在漢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雲正以 “春播旺、民居安、邊肅清” 的姿態,朝著全年穩定繁榮的目標穩步前進,為大宋北疆的長治久安寫下堅實的一筆。
    這場春播實操、部落喬遷與殘匪肅清,是燕雲春季治理從 “籌備” 到 “落地”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民生安置與邊境安全緊密結合,既確保了全年糧食安全,又解決了部落安居問題,還徹底清除了殘匪隱患。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攜手勞作、共建家園的場景,正是燕雲治理最生動的注腳,也為後續發展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