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民主兵工廠
字數:9908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羅斯福總統是如何在美國經濟大蕭條那會兒,使出渾身解數,又是整頓銀行,又是成立各種“字母湯”機構,又是跟國會山上的議員老爺們和最高法院的“九個老古董”鬥智鬥勇,總算是把總統的權力給牢牢攥在了手裏,為他那轟轟烈烈的“新政”改革鋪平了道路。
那麽,這“新政”的大餐裏,到底給水深火熱的美國老百姓準備了哪些“硬菜”呢?羅斯福總統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把山姆大叔這個“宅男”從孤立主義的安樂窩裏給拽出來,讓他睜開眼睛看看外麵這個風起雲湧、戰火紛飛的世界呢?這一章,咱們就接著聊羅斯福總統的那些事兒,重點說說他是怎麽從“獨善其身”轉到“兼濟天下”當然,主要還是為了自家安全),最後搞出個《租借法案》,當起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民主兵工廠”大老板的。
話說羅斯福總統掌控了大權之後,他心裏明白,要想讓美國這艘快沉的船重新浮起來,光靠總統一個人發號施令是不夠的,還得讓船上的老百姓有飯吃,有活幹,有盼頭,這樣大家夥兒才能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所以啊,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想辦法解決老百姓的肚子問題,順便也對那貧富差距懸殊得不像話的社會財富,搞那麽一點點“微調”。當然了,您可別以為羅斯福是要搞“共產”,把富人的錢全搶過來分給窮人,那是不可能的!他骨子裏還是個資本家,他要做的,是在不推翻資本主義這個“鍋”的前提下,往鍋裏多加點水,多撒點米,讓更多的人能喝上粥,別把鍋給砸了。
“劫富濟貧”?富人也得為國分憂!
羅斯福覺得,那些在“咆哮的二十年代”賺得盆滿缽滿的大富豪和大企業,國家有難了,也該出點血,承擔點社會責任。於是,他推動國會通過了《財富稅法》也就是被富人們罵成“富人稅”的那個),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個人所得稅率,還加征了遺產稅、贈與稅和大公司的利潤稅。這意思很明白:“國家困難,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別光想著自己發財!”這自然是贏得了廣大中下層老百姓的拍手稱快,但也把那些富豪們給得罪慘了,天天罵他是“階級叛徒”、“想把美國變成蘇聯”。
沒飯吃?政府來救濟!沒工作?政府給安排!
對於那些在經濟危機中失去一切、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失業工人和貧困家庭,羅斯福政府也沒含糊。通過聯邦緊急救濟署fera)這樣的機構,聯邦政府直接給各州撥款,用於發放救濟金、食品券和衣物。同時,為了解決大規模的失業問題,羅斯福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大搞“以工代賑”,成立了像平民保護團c)、公共工程局pa)和公共工程署pa)這樣的“超級工程隊”。
您想想,成百上千萬的失業青年和工人,一下子就從街頭流浪漢變成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他們去植樹造林,修建國家公園,整治河流,鋪設公路,建造橋梁、機場、學校、醫院……幾乎遍及了美國城鄉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工程,不僅改善了美國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讓無數失業者重新獲得了工作的機會和做人的尊嚴。雖然薪水可能不高,但至少能養家糊口,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老有所養,失有所助:給資本主義打上“社保補丁”
羅斯福還幹了一件在美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就是在1935年推動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這個法案,在美國第一次以聯邦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一套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係,主要包括老年養老金製度、失業保險製度,以及對殘疾人、孤兒和貧困母親等弱勢群體的援助。
這等於說,美國政府開始承認,養老、失業這些問題,不能光靠個人和家庭自己扛著,國家也得負起責任來。這為後來美國“福利國家”的建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同時,為了防止華爾街那幫金融大鱷再像以前那樣胡作非為,把老百姓的血汗錢當賭注,羅斯福還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來規範股票市場,建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來保障儲戶的存款安全。
總而言之,羅斯福的這些國內新政措施,核心思想就是“國家幹預”,用政府的力量來調節經濟,救濟民生,緩和矛盾。雖然這些政策在當時也充滿了爭議,有的人說他搞“社會主義”,有的人說他破壞“自由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些“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度過了經濟大蕭條最危險的階段,也為這個國家後來的重新崛起,積蓄了力量。
就在羅斯福總統焦頭爛額地在國內推行“新政”,跟經濟危機和國內的保守勢力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的時候,世界其他地方的局勢,卻變得越來越糟糕,越來越危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東邊的日本,早在1931年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把咱們中國的東三省給占了,還搞了個偽滿洲國,並且不斷地向華北地區滲透擴張,那副獨霸亞洲的猙獰麵目,已經是路人皆知了。
歐洲那邊呢?意大利的墨索裏尼,在1935年悍然入侵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明目張膽地搞起了法西斯殖民擴張,還天天在陽台上撅著下巴,模仿愷撒大帝,幻想著恢複“羅馬帝國”的榮光。而德國的希特勒,更是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他一上台就撕毀了《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進軍萊茵蘭,吞並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就像一頭餓瘋了的狼,一步步地將整個歐洲拖向了戰爭的深淵。
麵對這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侵略和不斷惡化的國際局勢,剛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裏爬出來沒多久、還心有餘悸的美國人民,普遍的反應是什麽呢?還是那套老調調:“關我屁事!這是他們歐洲人、亞洲人自己的麻煩!咱們美國可千萬別再上當受騙,被拖下水了!咱們還是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過咱們的太平日子吧!” 孤立主義的情緒,依然像一層厚厚的烏雲,籠罩在美國的上空。
羅斯福總統本人呢?他雖然骨子裏可能更傾向於國際合作和集體安全他畢竟是威爾遜總統的追隨者,也曾在海軍部任職,對國際事務有著比較深刻的了解),但在他上任的初期,也不得不首先考慮國內的經濟複蘇問題,也不敢輕易去挑戰國內那股子強大的孤立主義民意。畢竟,老百姓的肚子還沒填飽呢,你跟他聊什麽“世界和平”、“國際責任”,那不是對牛彈琴嗎?
所以啊,在1930年代中期,麵對日本侵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西班牙內戰等一係列國際危機,美國政府最初采取的,基本都是一種“隔岸觀火”、“不幹涉”甚至可以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雖然羅斯福總統可能也私下裏對法西斯的暴行感到憤慨和擔憂,但在公開場合,他還是不得不嚴格遵守國會通過的那些“中立法案”,不向交戰雙方出售武器,也不提供貸款,盡量避免卷入任何可能將美國拖入戰爭的衝突之中。
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特別是納粹德國在歐洲那種咄咄逼人、勢不可擋的擴張勢頭,讓羅斯福總統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 “孤立,並不等於安全!” 在這個日益相互聯係、地球都快變成“村”的時代裏,美國不可能在全球普遍失序、戰火紛飛的環境中,真正做到“獨善其身”,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如果任由法西斯侵略勢力肆意擴張,最終征服整個歐洲和亞洲,那麽,美國遲早也會麵臨著被孤立、被包圍、甚至被直接攻擊的危險!到時候,可就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於是,羅斯福總統開始逐步地、也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嚐試著轉變美國的外交政策,試圖引導美國民眾和國會,重新認識到維護國際秩序和集體安全的重要性。他開始逐步形成一種“積極和平”的外交理念,也就是說,和平不是靠躲避和退讓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積極地去爭取,去維護,甚至不惜使用實力作為後盾,去對抗那些破壞和平的侵略者。
1937年10月5日,羅斯福總統在芝加哥發表了一次極其重要的外交政策演說,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防疫隔離演說”。在這篇演說中,他雖然沒有直接點名批評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這三個“壞小子”,但他卻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將這些侵略成性的國家比作是正在傳播“流行病”的“病源”,並暗示國際社會應該像對待傳染病一樣,對這些“侵略病源”進行“防疫隔離”,以防止“戰禍的瘟疫”進一步蔓延,危害到其他健康國家的安全。
羅斯福總統是這麽說的大意是):“當一種身體上的流行病開始蔓延的時候,為了保護社會群體的健康,防止疫情擴散,我們的社會是讚成並且實行對病人的隔離的……戰爭同樣是會傳染的。它可以席卷那些遠離最初戰場的國家和人民。我們決心置身於戰爭之外,然而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到戰爭的災難性影響,以及戰爭對文明所造成的嚴重破壞……”
這篇“防疫隔離演說”,可以說是羅斯福總統第一次比較公開地、係統地表達了他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的深切擔憂,以及他對那種消極的孤立主義政策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也像一聲試探性的號角,隱約透露出,美國可能不會永遠對法西斯的侵略行徑袖手旁觀,坐視不管。
雖然這篇演說在當時立刻就遭到了美國國內孤立派勢力的猛烈攻擊和普通民眾的普遍質疑很多人還是覺得總統這是在“杞人憂天”、“想把美國拖入戰爭”),並沒有立刻就改變美國的中立政策。但它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美國的政治和輿論界激起了層層漣漪,也標誌著羅斯福總統開始嚐試著將美國的外交政策,從那種消極的“孤立自保”,向著更積極的“參與和幹預”方向,進行著一種微妙而又極其艱難的調整。他開始相信,隻有通過維護一個穩定和公正的國際秩序,才能最終保障美國自身的長期利益和國家安全。這“國際主義”的小火苗,總算是點起來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中立”到“租借”:山姆大叔的“水管”與“民主兵工廠”的誕生
羅斯福總統這“國際主義”的小火苗,隨著歐洲戰局的急劇惡化,也開始燒得越來越旺,越來越迫切了。
1939年9月,德國“閃電”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麵爆發。雖然美國在名義上仍然保持中立,但羅斯福總統的同情和支持,已經明顯地傾向於英法等反法西斯國家。在他的力推之下,國會勉強通過了1939年的《中立法案》修正案,廢除了之前對交戰國完全禁運武器的規定,允許英法等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前提是必須嚴格遵守“現購自運”的原則——也就是說,你們得自己掏現金買,還得自己派船來拉走,山姆大叔可不負責送貨上門,更不賒賬!這招兒,明擺著就是偏袒英法,因為隻有他們有強大的海軍和商船隊,能夠突破德國的海上封鎖,把軍火運回去。
可好景不長,到了1940年春夏之交,希特勒的“閃電戰”更是把整個西歐給攪了個天翻地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些小國,接二連三地淪陷。就連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也在短短六個星期之內就宣告投降!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都落入了納粹德國的魔掌。英國,成了唯一一個還在孤軍奮戰、抵抗德國侵略的主要大國。
丘吉爾首相領導下的英國,那日子可真是難熬啊!德國空軍對英國本土發動了猛烈的“不列顛空戰”,天天派飛機來扔炸彈。德國海軍的潛艇,也在大西洋上像狼群一樣,瘋狂地襲擊英國的運輸船隊,試圖通過海上封鎖來困死這個不屈的島國。更要命的是,英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在經曆了長期的戰爭消耗之後,也快要見底了,已經拿不出足夠的現金來向美國購買急需的武器彈藥和戰爭物資了。
就在這英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羅斯福總統知道,他必須采取更大膽、更直接的行動,來援助這個還在苦苦支撐的“民主前哨”了!如果英國這個“老表”也倒下了,那麽美國就將不得不獨自麵對一個由納粹德國主宰的歐洲,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第一步:“驅逐艦換基地”,巧打“擦邊球”
早在1940年夏天,當英國皇家海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損失慘重、急需驅逐艦來加強反潛和護航力量的時候,羅斯福就想了個“曲線救國”的妙招。他巧妙地繞開了《中立法案》中關於禁止直接向交戰國出售軍艦的限製,與英國達成了一項被稱為“驅逐艦換基地”的交易。
根據這個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了50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老舊驅逐艦雖然是老家夥,但修修補補還能用),作為交換呢?英國則同意將位於紐芬蘭、百慕大群島和加勒比海等地的八個重要的海軍和空軍基地的使用權,租借給美國99年!
這筆買賣,羅斯福做得那叫一個漂亮!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英國的燃眉之急50艘驅逐艦雖然老舊,但總比沒有強),又加強了美國在西大西洋地區的戰略防禦能力那些基地對美國來說可是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美國開始以一種更直接、也更實質性的方式,向英國提供軍事援助,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國支持英國抗戰的立場,同時又沒有公然違反“中立”的法律。這“擦邊球”,打得實在是高!
第二步:“鄰居家著火,我的水管你先用!”——《租借法案》的橫空出世
“驅逐艦換基地”雖然解了一時之急,但英國的財政狀況依然是捉襟見肘。到了1940年底,丘吉爾首相是真急了,他接二連三地給羅斯福寫信,坦言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基本耗盡,再也拿不出足夠的現金來購買美國的武器了。如果美國再不伸出援手,英國恐怕就真的撐不下去了!
麵對英國的苦苦哀求和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羅斯福總統知道,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能夠徹底擺脫“現金支付”限製的援助方式。於是,一個天才的、也是極具說服力的構想,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型——那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租借法案》。
為了讓那些腦筋還有點轉不過彎來的美國普通民眾和國會山上的孤立派議員們,能夠理解並接受這個法案,羅斯福總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打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也接地氣的比喻。他是這麽說的:
我的鄰居家著火了,而我恰好有一根澆花園用的水管。如果他能拿我的水管去接上他家的水龍頭,就有可能把火撲滅。那我該怎麽辦呢?我總不能在火燒眉毛的時候,還慢條斯理地跟他說:‘老兄啊,我這根水管可是花了我15塊大洋買的,你得先付錢,我才能把水管借給你用!’ 我不想要那15塊錢,我隻想在火災過後,能把我的水管完好無損地拿回來。當然,如果水管在救火的時候不小心弄壞了,沒辦法修理了,那他再賠我一根新的就行了。總之,如果我們能幫助鄰居把火撲滅,就能防止火勢蔓延到我們自己家來,這實際上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個“鄰居失火,借水管”的比喻,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援助那些正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盟國,不僅僅是出於什麽國際道義和兄弟情誼,更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這是一種“開明的自私”!你幫別人滅了火,自家房子才不會被燒著,這道理,誰聽了都覺得在理兒!
《租借法案》的核心內容,就是授權美國總統,可以將任何美國政府擁有的國防物資——包括武器、彈藥、飛機、船隻、坦克、卡車、糧食、工業設備、原材料等等等等,幾乎是除了人以外啥都能給——以“出售、交換、租借或以其他方式轉讓”給任何一個其國防被總統認為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國家。也就是說,接受援助的國家,不需要立刻支付現金,可以在戰爭結束之後,再以實物或其他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償還,甚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美國總統還有權決定免除其償還義務。
這《租借法案》,說白了,就是山姆大叔拍著胸脯對那些還在苦苦支撐的“好兄弟”主要是英國,後來也包括蘇聯和中國)說:“兄弟們,頂住!錢的事兒不用愁!武器裝備管夠!你們先用著,打贏了再說!實在還不上了,就當是咱們合夥投資,保衛世界和平了!”
第三步:國會激辯,爐邊“攻心”,法案終通過1941年3月)
《租借法案》的草案一經提出,立刻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場極其激烈和持久的政治大辯論,其激烈程度,不亞於一場小規模的“內戰”。
以“美國第一委員會”為代表的孤立派勢力,以及像著名飛行英雄查爾斯·林白這位爺,雖然飛行技術高超,但在政治上卻是個糊塗蛋,甚至公開發表過一些同情納粹德國、帶有反猶色彩的言論)這樣的社會知名人士,都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堅決反對這個法案。
他們認為,《租借法案》無異於向軸心國“變相宣戰”,必將把美國拖入戰爭的深淵。他們指責羅斯福是在背叛美國的孤立主義傳統,是在犧牲美國人民的利益去“拯救”英國這個日薄西山的“沒落帝國”。他們甚至危言聳聽地說,一旦法案通過,美國的年輕人就得被送去歐洲當炮灰,美國的財富就得被英國人給掏空!
而羅斯福總統和他的支持者們包括像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這樣的核心幕僚,摩根索在推動對華援助和後來的對蘇援助方麵也起了重要作用;以及雖然在某些問題上與總統意見相左但總體上支持國際合作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則據理力爭,強調《租借法案》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阻止法西斯稱霸世界的唯一正確選擇。
羅斯福總統更是親自上陣,多次通過他那富有魅力的“爐邊談話”,向全國民眾闡述《租借法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他告訴美國人民,如果英國倒下了,那麽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就會控製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美國將不得不獨自麵對一個充滿敵意的、被法西斯勢力包圍的世界,到那個時候,美國才真正是危在旦夕!
經過長達數周的、唇槍舌劍的國會辯論和緊張激烈的輿論交鋒,最終,在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官方名稱為《促進美國國防法案》,其在國會的議案編號h.r. 1776,這個編號本身也充滿了曆史的象征意義,因為1776年正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宣告建國的年份)以壓倒性的多數票參議院60票對31票,眾議院317票對71票),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通過,並由羅斯福總統正式簽署生效。
《租借法案》的通過,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轉折點!它標誌著美國徹底拋棄了之前那種嚴格意義上的“中立”立場,開始以一種更直接、更實質性、也更具決定性的方式,向正在與法西斯國家浴血奮戰的盟國提供大規模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美國,從此正式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民主兵工廠”!
回顧羅斯福總統上任後的這八年19331941),咱們可以說,他是在美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也極其艱難的“非常時期”,扮演了一個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非常總統”的角色。
在國內,他麵對的是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他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領導藝術,通過一係列大膽的“新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將行政、立法、司法這“三駕馬車”的權力,都有效地集中和運用起來。他不僅通過直接救濟、以工代賑、製度改革等多種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深重苦難,重建了美國人民對政府和國家前途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強調“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等理念,對不受約束的自由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修正和“財富再分配”的嚐試,為日後美國“福利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在國際上,他麵對的是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侵略和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思潮。他審時度勢,一方麵尊重民意,不輕易將美國拖入戰爭;另一方麵,他又以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政治遠見,用“道義”和“國家安全”作為理由,一步步地、巧妙地引導著美國民眾和國會,逐漸擺脫孤立主義的束縛,認識到美國在全球事務中不可推卸的責任,並最終通過《租借法案》等關鍵舉措,將美國這台強大的工業和經濟機器,投入到支持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事業中去。
《租借法案》的通過,既是羅斯福總統個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的體現,也是美國國家利益和國際道義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它不僅為後來英國得到了絕大部分早期援助)、蘇聯在德國入侵後也迅速成為主要受援國)、中國也在苦苦支撐著抗日戰爭)等反法西斯國家能夠堅持抵抗並最終戰勝軸心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物質支持;同時也向全世界特別是向軸心國)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美國,雖然尚未直接派出軍隊參戰,但已經下定決心,要與法西斯侵略勢力鬥爭到底!山姆大叔這個“兵工廠廠長”,算是正式上任了!
這下,可把遠在東洋的那個“小個子鄰居”——日本,給急得抓耳撓腮,夜不能寐了!
您想啊,日本這國家,地方不大,資源奇缺,打仗就跟燒錢爐子似的,全靠從外麵進口石油、鋼鐵、橡膠這些“硬通貨”來維持。日本軍部那幫腦門上刻著“忠君愛國”實則是“擴張侵略”)的將佐們,在東京的參謀本部裏是天天開小會,吵得臉紅脖子粗。擺在他們麵前的,就兩條路,兩條都像是通往鬼門關的險道,那這兩條險道是什麽呢?下回分解!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