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最後的榮耀

字數:6500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朱可夫在北線勒熱夫維亞濟馬方向發起的“火星行動”,可謂吃了個不折不扣的大癟虧:人是白搭了,地沒推進半步,硬生生給德國人送了一波“戰損數據包”,啥便宜也沒撈著。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聚焦於1943年初春的烏克蘭大平原。在這裏,一場看似是蘇軍乘勝追擊的“擴大戰果”行動,卻在一位德國元帥的精心策劃下,演變成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也是第三帝國在東線最後一次輝煌的機動作戰勝利。
    勝利後的貪婪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如同一劑強效的興奮劑,注入了整個蘇聯的血管。克裏姆林宮裏的斯大林,看著地圖上那個被徹底抹去的、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第六集團軍,信心空前高漲。他堅信,德軍在南線的力量已經崩潰,現在正是乘勝追擊,一舉將他們徹底趕出烏克蘭、收複頓巴斯工業區的“天賜良機”。
    於是,在最高統帥部的嚴令之下,一場旨在“徹底粉碎”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全麵反攻,在1943年1月底至2月初,倉促而又雄心勃勃地展開了。
    “星辰行動” :由菲利普·戈利科夫將軍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從北向南,目標直指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並最終奪取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
    “馳騁行動” :由尼古拉·瓦圖京將軍指揮的西南方麵軍,從東向西,目標是橫掃頓巴斯工業區,占領沃羅希洛夫格勒和伊久姆。
    戰役初期,蘇軍的攻勢勢如破竹。由馬爾基安·波波夫中將指揮的機動集群,像一把鋒利的快刀,迅速撕開了德軍薄弱的防線。2月16日,蘇軍成功渡過頓涅茨河,一舉收複了哈爾科夫。一時間,捷報雪片般地飛向莫斯科,整個德軍南翼戰線被撕開了一個超過320公裏的巨大缺口,似乎隨時都有全線崩潰的危險。
    然而,在這高歌猛進的表象之下,致命的隱患已經悄然埋下:蘇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嚴重拉長,坦克缺油,炮兵缺彈,士兵們在泥濘的道路上疲於奔命。更重要的是,過度的樂觀,使得蘇軍高層完全忽視了德軍正在其側翼,悄悄集結起一支足以致命的裝甲預備隊。他們並未偵知,一支剛剛從法國重組完成、裝備了新銳的虎式重型坦克的精銳部隊——保羅·豪塞爾的黨衛軍裝甲軍,已經像一個沉默的獵手,抵達了戰場。
    紮波羅熱密談
    斯大林格勒的殘骸尚在冒煙,紅軍的坦克已經沿著頓涅茨河席卷整個烏克蘭戰線。在地圖上,曼施坦因新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瓦圖京的西南方麵軍正向紮波羅熱逼近,幾乎要打到他設在第聶伯河岸邊的指揮部——距離已不足三十公裏。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危機,更是一場將動搖整個第三帝國信心的政治危機。
    而遠在東普魯士“狼穴”的希特勒,也終於“急了”。
    這位“陸軍下士”出身的最高統帥,再也無法忍受地圖上那不斷向西退縮的藍色箭頭。1943年2月17日,希特勒乘坐他的“兀鷹”號專機,在幾乎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冒著被蘇軍飛機擊落的巨大風險,親自降落在曼施坦因設於紮波羅熱的野戰指揮所,展開了一場將決定東線命運的秘密會議。
    會議一開始便劍拔弩張。
    希特勒情緒激動,他用手指狠狠地戳著地圖上的哈爾科夫,咆哮著嚴令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必須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再放棄!絕不能後退一步!”——他又一次搬出了那句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已被證明是災難性的“元首訓令”。對他來說,任何“戰術性撤退”都等同於怯懦和背叛。
    然而,這一次,他麵對的是曼施坦因。這位德國國防軍中最具戰略頭腦的元帥,沒有退讓。他深知,如今的德軍麵對的是數量上遠超己方、並正處在進攻勢頭上的蘇軍兩個方麵軍。若固守哈爾?夫等外圍陣地,隻會重蹈第六集團軍被包圍的覆轍。他冷靜而堅定地闡述了自己的計劃:
    “我的元首,與其讓我們寶貴的裝甲部隊在城市的廢墟中被消耗殆盡,不如誘敵深入,再用我們僅有的預備隊,給他們最致命的一擊。”
    曼施坦因向希特勒展示的,並非空洞的幻想,而是一整套清晰的作戰構想,這就是他著名的“反手一擊”戰略:
    第一步:誘敵。主動放棄一些已無法堅守的陣地,特別是哈爾科夫,誘使蘇軍的突擊矛頭進一步向南、向西深入,使其後勤補給線拉得更長,側翼完全暴露。
    第二步:集結。利用蘇軍追擊的間隙,秘密地將南方集團軍群手中所有的裝甲主力——主要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團軍,以及作為“鐵拳”的豪塞爾黨衛軍裝甲軍——集結在蘇軍突出部的南北兩個側翼。
    第三步:反擊。當時機成熟時,南北兩支裝甲集群同時發動閃電般的鉗形攻勢,一舉切斷蘇軍突出部的根部,將其主力合圍、擊潰在第聶伯河與頓涅茨河之間的廣闊地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希特勒仍舊遲疑。他不僅天然地不信任“撤退”這個詞,更不願在政治上承受主動放棄哈爾科夫的巨大壓力。他一度質疑曼施坦因的判斷,認為這是膽怯與“妥協主義”的表現。
    但希特勒不能否認兩件事:第一,曼施坦因的戰略判斷,在之前的克裏米亞和斯大林格勒外圍解圍戰中,都已被證明是驚人地準確;第二,敵人的坦克,已經逼近他現在正落腳的這個機場,紮波羅熱本身也不再安全。
    曆史,最終由殘酷的軍事現實,擊敗了偏執的意識形態意誌。
    在戰術理智和切身安全的雙重壓力下,希特勒終於極不情願地點了點頭,勉強同意了曼施坦因的“反手一擊”方案,並破例簽署了一份授權令:授予曼施坦因元帥對南方集團軍群的戰役級行動指揮自由權——這在希特勒越來越喜歡“遙控指揮”的戰爭後期,是極其罕見的。他的語氣仍舊冰冷而生硬,不甘心地對曼施坦因說:
    “我希望你,不會像他們指斯大林格勒的將領們)一樣懦弱地敗退。”
    曼施坦因沒有反駁,隻是沉默地回敬了一個標準的普魯士軍禮。他知道,他為自己,也為整個南方集團軍群,贏得了最後一次主動創造戰機的機會。
    曼施坦因的反手一擊2月19日 – 3月6日)
    希特勒的專機剛剛飛走,曼施泰因的指揮棒便開始以驚人的效率揮舞起來。
    兵力部署:德軍的第1和第4裝甲集團軍,在霍特和克萊斯特的指揮下,開始秘密地向預定的反擊出發陣地集結。而由保羅·豪塞爾指揮的黨衛軍裝甲軍下轄“警衛旗隊”、“帝國”和“骷髏”這三個王牌師),則被作為最鋒利的矛頭。
    蘇軍的茫然:對麵的蘇軍,無論是瓦圖京的西南方麵軍,還是戈利科夫的沃羅涅日方麵軍,都還沉浸在收複哈爾科夫的勝利喜悅之中。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張由德軍裝甲部隊編織的死亡之網,已經悄然張開。
    攻勢展開:2月19日,德軍的反擊正式開始!豪塞爾的黨衛軍裝甲軍,如同出鞘的利刃,從南翼猛地插向蘇軍波波夫機動集群的側後方。德軍的坦克,利用其在火力和戰術上的優勢,迅速地截斷了蘇軍的聯絡線和補給線。
    蘇軍的反應:瓦圖京在接到側翼告急的電報後,大驚失色。他急忙命令他手中已經疲憊不堪、油彈兩缺的第3坦克集團軍等部隊掉頭,去堵塞那個巨大的缺口。結果,這些早已是強弩之末的蘇軍坦克,一頭撞上了以逸待勞、裝備精良的黨衛軍裝甲矛頭。
    潰敗:戰鬥的結果,幾乎是一邊倒的。蘇軍的波波夫機動集群和第6集團軍此第6集團軍為蘇軍新建,非斯大林格勒被圍者)被徹底擊潰,第3坦克集團軍也遭受重創。曼施泰因的反擊,不僅成功地穩住了瀕臨崩潰的南線戰局,更反過來將蘇軍的進攻部隊打得是落花流水。北線羅科索夫斯基原本準備對中央集團軍群發動的攻勢,也因為南線的急劇惡化而被中途叫停。一場戰役上的大逆轉,就這樣發生了。
    哈爾科夫血戰3月11日 – 3月15日)
    在擊潰了蘇軍的野戰機動兵團之後,曼施泰因的原計劃,是繞過哈爾科夫,從其北麵渡過頓涅茨河,將蘇軍的殘部合圍。然而,黨衛軍的指揮官豪塞爾,這位政治動機濃厚、渴望為“斯大林格勒複仇”的納粹悍將,卻公然違抗了曼施泰因的命令!
    豪塞爾的違令:3月7日,豪塞爾不顧曼施泰因“避免巷戰、保存實力”的指令,執意指揮他的黨衛軍裝甲軍,對哈爾科夫市區發動了猛烈的強攻。
    慘烈的巷戰:“警衛旗隊”和“帝國”師的裝甲擲彈兵,與蘇軍的守備部隊,在哈爾科夫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極其慘烈的逐屋爭奪。市中心的捷爾任斯基廣場、巨大的拖拉機廠區、以及哈爾科夫火車站等要地,反複易手。成千上萬的士兵,死在了這片烏克蘭的土地上。
    占領與複仇:3月14日,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德軍終於宣布完全控製了哈爾科夫。為了炫耀武功,黨衛軍狂妄地將市中心的廣場,更名為“警衛旗隊廣場”。緊接著,一場針對傷兵和所謂“遊擊隊員”的血腥報複開始了。黨衛軍衝進醫院,屠殺了數百名手無寸鐵的蘇軍傷兵,並縱火焚燒了大量的建築物,聲稱這是為“斯大林格勒死難的戰友複仇”。
    就這樣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以蘇軍的失敗而告終,雙方開始形成對峙狀態。這場戰役也成為了雙方指揮官命運的又一個分水嶺。
    曼施坦因登頂:他憑借這次堪稱完美的“反手一擊”,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無與倫比的戰術指揮藝術。他因此被授予了橡葉騎士十字勳章,並被公認為“東線最傑出的指揮官”。
    豪塞爾與黨衛軍:雖然戰術執行力極強,但也暴露了其不服從國防軍指揮、自行其是的危險傾向,為日後黨衛軍與國防軍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軍將領的命運:失敗,總要有人來承擔責任。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戈利科夫,因為在戰役中指揮失當,被斯大林罷免,從此再也未能獲得重要的前線指揮權。而瓦圖京將軍的形象,也因此次失敗而嚴重受損,但最終還是保住了位置。
    從戰術層麵上看,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無疑是德軍的一次輝煌勝利。
    蘇軍:傷亡及被俘總數約8.5萬至9萬人,多達52個師的番號被擊潰或重創。
    德軍:傷亡總數約1.1萬至1.2萬人,雖然代價不菲特別是黨衛軍裝甲軍傷亡約4500人),但與蘇軍的損失相比,堪稱是一次“大捷”。
    戰術上:這是一次完美的、教科書式的機動作戰反擊。
    戰略上:然而,這場勝利,卻並未能從根本上逆轉德軍在東線的總體被動局麵。它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一場“空洞的勝利”。
    通往庫爾斯克的伏筆:戰役結束後,德軍的戰線在哈爾科夫以北,形成了一個向西深深凹陷的巨大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就是後來將決定整個蘇德戰爭最終命運的——庫爾斯克突出部。曼施坦因原本計劃,在奪取哈爾科夫之後,發動第三階段的進攻,一舉將這個突出部“拉平”,但因為春季泥濘的到來而被迫中止。而蘇軍,則利用這個寶貴的喘息之機,開始在這個突出部的周圍,構築起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堅固、也最複雜的縱深防禦體係。
    戰後,曼施坦因在他的回憶錄中,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次戰役,將其視為自己軍事生涯的代表作,並以此來證明,如果希特勒能夠始終聽從他這樣的職業軍人的建議,德國本可以贏得戰爭。但他卻巧妙地回避了黨衛軍在哈爾科夫的暴行和戰爭的非正義性。
    而蘇聯的官方戰史,則長期淡化這次慘敗,更多地是突出其最初解放哈爾科夫的短暫“勝利”。
    西方的軍事曆史學家,普遍將此役評價為“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經典的德式機動作戰”。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一場浪費了德軍最後精銳機動兵力的“空洞勝利”。
    曼施坦因,用一場戰術上的奇跡,暫時穩住了南方集團軍群瀕臨崩潰的戰線,也為第三帝國的戰爭機器,又爭取了幾個月的喘息時間。哈爾科夫的勝利,成為了東線戰場上,德軍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由自己主動發起的、並取得完勝的戰役。但這,也隻是殘陽落山前,最後一道絢爛而又短暫的光輝。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結束後,蘇德雙方早已筋疲力盡,戰線在殘破的廢墟上陷入了短暫的對峙與沉寂。東線的槍聲暫歇,戰場陷入了令人窒息的靜默。
    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將鏡頭再次轉向另一片浩瀚戰場——太平洋。自從中途島海戰那場決定性勝利擊沉了日軍四艘主力航母後,日本由攻轉守,戰略態勢發生根本性逆轉;而美國,也終於開始了它的反攻大業。
    隻是,美軍並未料到,他們這場聲勢浩大的“收複之路”的第一站——瓜達爾卡納爾島,卻並非一場輕鬆的登陸演習,而是一場曠日持久、血肉橫飛的地獄試煉……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