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空城計
字數:5980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美軍在阿圖島那片“白雪地獄”裏,用三千八百多人的傷亡,總算是把山崎保代和他那兩千多名“玉碎”的日本兵給“請”出了美國本土。這仗打得,那叫一個慘烈,也讓美國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領教了,日本人這“一根筋”的抵抗,到底有多難纏。
阿圖島的硝煙尚未散盡,美軍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它旁邊的那個“難兄難弟”——基斯卡島。吸取了阿圖島的教訓,美軍這次是做了萬全的準備,調集了三萬多人的大軍,上百艘軍艦,飛機更是遮天蔽日,準備給基斯卡島上的日本守軍,來一次“泰山壓頂”式的“終極關懷”。行動代號—“茅舍行動”
然而,基斯卡島的戰鬥雖然不像阿圖島那樣血腥慘烈,卻讓美軍狠狠出了一次洋相,成了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笑話”,也讓全世界見識到了戰爭中的另一種荒誕。
阿圖島的“全員玉碎”,像一陣來自北極的寒風,吹遍了整個日本大本營,也吹到了基斯卡島上那五千二百名日本守軍的心裏。
這基斯卡島,比阿圖島稍微大點,但環境一樣的惡劣。島上的守軍,主要是海軍的第51守備隊和一些陸軍工兵,指揮官是海軍大佐戶伏勇次郎。自從科曼多爾海戰之後,他們的海上補給線被徹底切斷,日子過得跟阿圖島的“難兄難弟”們沒啥區別,天天在濃霧和暴風雪裏,靠著發黴的飯團和對天皇的“無限忠誠”硬撐著。
阿圖島失守的消息傳來,戶伏大佐心裏跟明鏡似的:下一個,就該輪到我們了。就憑手裏這點人,這點裝備,跟美國人硬碰硬,那下場,跟山崎保代估計也差不了多少。
可日本人這腦回路,有時候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大本營那幫大佬們,雖然為阿圖島的“玉碎”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但他們也清楚,再讓五千多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員和工兵白白地死在這片鳥不拉屎的破島上,那可就不是“光榮”,而是“愚蠢”了。這“買賣”,實在是不劃算。
於是,一個極其大膽、也極其考驗“演技”的秘密撤退計劃,被緊急製定了出來,代號——“逆霧計劃”。
這計劃的核心,就一個字——“騙”!
戶伏勇次郎接到命令後,立刻就開始了他那“奧斯卡影帝”級別的表演。他指揮島上的士兵,不僅沒有絲毫要撤退的跡象,反而變本加厲地“加強防禦”,天天在島上乒乒乓乓地敲個不停,讓美國人的偵察機以為他們還在玩命地挖工事,準備死磕到底。
更絕的是,他們還玩起了“無線電欺騙”。島上的報務員,每天都定時地向外發送大量的、毫無意義的虛假電報,內容模仿著日常的聯絡和指揮,製造出一副“島上一切正常,我們很忙”的假象,把美國人的監聽站給忽悠得是一愣一愣的。
而真正的撤退行動,則是在阿留申群島那最忠實的“盟友”——濃霧——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進行的。
1943年7月28日深夜,一支由多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日本快速艦隊,像一群黑夜中的幽靈,借著一場罕見的、能見度不足百米的特大濃霧,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基斯卡島的港灣。
島上的五千多名日本守軍,在接到命令後,以驚人的速度和紀律,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之內,就全部登上了前來接應的軍艦,連個屁都沒留下,就消失在了茫茫的霧海之中。整個撤退過程,無一傷亡,堪稱是二戰中最成功、也最完美的“金蟬脫殼”之一。
可這“殼”,日本人是脫了,但他們卻給美國人留下了一個精心布置的、充滿了黑色幽默的“鬼島迷陣”。
他們在撤離之前,把整個島嶼,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舞台”。
營房裏,煙囪還在冒著炊煙其實是定時燃燒的油桶),桌子上還擺著吃了一半的飯盒,床上還鋪著疊得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主人隻是出去散了個步,馬上就會回來。
陣地上,火炮和機槍都還在,隻不過都是些用木頭和帆布做的假家夥。廣播裏,還定時地播放著日本的軍號和歌曲,營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在這份虛假的“寧靜”之下,卻暗藏著無數的殺機。日本人把他們手裏所有能用的地雷、手榴彈和爆炸物,都變成了各種各樣、令人防不勝防的“詭雷”。有的地雷,埋在花盆底下,你一好奇想去看看那是什麽花,就“嘣”的一聲上了西天;有的手榴彈,拉了弦,巧妙地卡在門縫裏或者茶壺蓋下,你一推門、一提壺,就等著跟上帝喝茶吧;甚至還有的,直接就綁在那些看似誘人的戰利品比如軍刀、望遠鏡、酒瓶子)上,專治那些愛貪小便宜的美國大兵。
他們不僅要騙美國人,還要在精神上惡心死他們。
就在戶伏勇次郎帶著他的人,在太平洋上“深藏功與名”的時候,美國人這邊,還在為即將到來的“基斯卡總攻”做著最後的準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943年8月15日,一個被載入美國軍事史“笑料集”的日子。
三萬五千名全副武裝的美加聯軍,在經曆了長達數周的、堪稱“奢侈”的艦炮轟擊和空中轟炸之後據說光炮彈就扔了上千噸,把整個基斯卡島犁了一遍又一遍),乘坐著上百艘登陸艦艇,向著他們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基斯卡島,發動了“氣勢如虹”的總攻。
登陸的過程,可以說是“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灘頭上,沒有槍聲,沒有炮火,甚至連個鬼影子都沒有。美軍指揮官們一看,心裏還有點納悶:“這日本人,怎麽不還手了?難不成被我們的大炮給全炸懵了?”
可當士兵們小心翼翼地衝上灘頭,進入那些看似完整的日軍營房和陣地時,一股詭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開始迅速地蔓延開來。
島上一片死寂,卻又處處透著殺機。
一個士兵,可能剛想坐到一張看似幹淨的床上喘口氣,屁股還沒挨著床墊,床底下埋著的地雷就響了。
另一個士兵,可能看到一個精致的清酒瓶,想拿起來看看,結果一碰,又是一聲巨響。
“有埋伏!日本人躲起來了!”恐慌的情緒,像瘟疫一樣,在登陸部隊中迅速擴散。
士兵們的神經,一下子就繃緊到了極點。他們開始對著任何一個可疑的角落,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瘋狂地開火。這下好了,一場由美國人和加拿大人自己主演的、對手是“空氣”和“幻覺”的“幽靈戰爭”,正式開始了。
在濃霧和緊張情緒的籠罩下,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一支正在搜索前進的美國小分隊,在霧中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幾個人影晃動,二話不說,一梭子子彈就掃了過去。結果打完才發現,對麵也是一幫一臉懵逼的美國大兵。
一支加拿大部隊,在夜間巡邏時,也同樣因為誤判,與一支美國部隊發生了激烈的交火。雙方在黑暗中打得是不可開交,手榴彈、衝鋒槍、機槍,能用的家夥全用上了,死傷了數十人之後,才在黎明時分,痛苦地發現,自己打的,竟然是“友軍”!
海麵上,也同樣不太平。8月18日,正在基斯卡島外圍進行反潛巡邏的美軍驅逐艦“阿布納·裏德”號,在濃霧中航行時,突然“轟”的一聲巨響,船尾被炸掉了一大塊!這艘倒黴的驅逐艦,不偏不倚,正好撞上了日本人撤退前在港灣裏布設的一顆水雷!這次事故,當場就造成了71名美國水兵的死傷。
就這樣,美加聯軍在基斯卡島上折騰了兩天,把整個島嶼翻了個底朝天,結果呢?連一個活著的日本兵都沒找到!倒是自己人,因為踩地雷、友軍誤擊、撞水雷這些“烏龍事件”,總共死傷了313人!
這簡直是二戰中最大的一個笑話!三萬多人的大軍,準備了幾個月,結果對著一個空無一人的“鬼島”,又是炮轟又是飛機炸,最後還自己人把自己人給打死打傷了幾百個!這事兒傳出去,估計連希特勒都得笑掉大牙。
當美軍高層終於確認,基斯卡島上已經沒有一個日本兵的時候,整個登陸部隊都陷入了一種極其尷尬和哭笑不得的氛圍之中。
而日本人留下的那些“心理戰”小禮物,更是把這種荒誕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美軍在搜查一處廢棄的日軍軍營時,赫然發現,在一間小木屋的門口,掛著一塊用日文和英文寫的木牌,上麵赫然寫著:“鼠疫病人隔離所”。
這一下,整個美軍部隊都炸了鍋!鼠疫啊!那可是烈性傳染病,比日本人的子彈還可怕!後方的司令部在接到報告後,也是大驚失色,立刻緊急調集了大量的防疫專家和疫苗,空運到基斯卡島,準備應對可能爆發的大規模疫情。結果呢?經過一番緊張的檢查和化驗,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麽鼠疫,這不過是日本人臨走前,跟他們開的一個惡劣的玩笑,目的就是為了製造恐慌,惡心死他們。
在清掃了整個島嶼之後,美軍終於找到了他們在這場“偉大”戰役中,僅有的兩名“俘虜”——兩隻被日本人遺棄在海邊的、餓得瘦骨嶙峋的軍犬。
這兩隻可憐的狗狗,被美軍士兵們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番之後,迅速地成為了戰地宣傳中的“明星”。美國國內的報紙上,甚至還刊登了它們的照片,配上了極具諷刺意味的標題:“基斯卡戰役中,唯二被俘的日方戰鬥人員”。
盡管這場仗打得如此“烏龍”,但華盛頓的宣傳機器,可不能這麽說。官方的戰報中,依然宣稱“盟軍經過英勇戰鬥,成功收複阿留申群島全部失地,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了北美大陸”。至於那三百多名“非戰鬥傷亡”的士兵,則被輕描淡寫地歸咎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日軍留下的陷阱”。
但私下裏,參戰的美軍官兵們,卻給這場戰役起了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史上最昂貴的空島遊戲”。
基斯卡島的“不戰而勝”,雖然過程荒誕,但其戰略意義,卻不容小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首先,它標誌著日本在北太平洋戰線上的徹底失敗。他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動地、成建製地放棄了其在戰爭中占領的海外領土。這對於鼓吹“寸土不讓”、“玉碎報國”的日本軍部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心理打擊。
其次,美軍成功地收複了全部的阿留申群串島,徹底清除了日本對阿拉斯加和美國西海岸的直接威脅,也為日後可能對日本本土發動的戰略轟炸,提供了一個更靠前的北方基地。
再次,日軍高層在震驚於“逆霧計劃”撤退成功的同時,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他們那條過於冗長和脆弱的“絕對國防圈”,已經不可能再守住了。收縮兵力,重點防禦,將成為他們下一步不得不采取的戰略。北海道、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防禦體係,開始被緊急地加強。
最後,美軍也從基斯卡島的這次“烏龍事件”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他們開始更加重視情報的甄別和分析,也更加重視在登陸作戰前,對目標地區進行更細致的偵察和火力準備。而參戰的第7步兵師,在經曆了阿圖島的血戰和基斯卡島的“鬧劇”之後,也算是徹底完成了“寒帶作戰”的畢業考試,很快就被調往了更需要他們的中太平洋戰場,去參加那些更加血腥的島嶼爭奪戰了。
阿圖的鮮血與基斯卡的空寂,共同寫下了北太平洋戰場最荒謬、也最沉重的一頁。
美軍用無數的傷亡和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空戰”,證明了一個殘酷的真理:戰爭,並不總是英雄主義的詩篇,它更多的時候,是由誤判、混亂、恐懼與幻覺交織而成的、充滿了黑色幽默的荒誕劇。
而就在北太平洋的冰霧漸漸散去的時候,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北非摩洛哥。在1943年初,一個陽光明媚的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三位將決定未來世界命運的大人物——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的丘吉爾首相,以及代表“自由法國”的戴高樂將軍,正悄悄地聚集在一起,準備為這場世界大戰的下一個轉折點,定下基調。他們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到歐洲戰場的走向,墨索裏尼的法西斯政權也即將走向盡頭。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