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我憑什麽要聽他的
字數:3800 加入書籤
蔣梁平對柳江河的怨恨,就像一座火山,雖然表麵上看似平靜。
但內心的怒火卻在不斷燃燒,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怨恨變得越來越強烈。
當他得知自己將被調往棉城履新時,本以為可以擺脫這種痛苦的情緒。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到了棉城市後,熊國兵與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
而熊國兵對他和柳江河之間的博弈情況了如指掌。
熊國兵確實對柳江河頗為讚賞,這一點他從不掩飾。
但作為市委書記,他有著基本的公正和原則。
他並不會因為蔣梁平和柳江河競爭縣委書記的位置,就對蔣梁平另眼相看,更不會希望他在鹽都縣舉步維艱。
然而,熊國兵還是對蔣梁平提出了一些告誡。
他所表達的意思與何向東對蔣梁平的要求如出一轍。
無非是希望蔣梁平能夠講政治、顧大局,與柳江河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鹽都縣的發展。
然而,對於蔣梁平來說,這些告誡不過是耳邊風罷了。
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一定要超越柳江河。
他才不會聽從這些領導的意見呢!反正他絕不會配合柳江河,憑什麽自己要聽他的呢?
熊國兵可不是個簡單人物,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就像一隻老狐狸一樣,輕易地看穿了蔣梁平內心的不滿情緒。
於是,熊國兵決定再次強調一下他的要求,以免蔣梁平會有什麽誤解或者不當行為。
他嚴肅地看著蔣梁平,說道:“梁平啊,我最後再給你提一個要求,這可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你和柳江河之間是否會產生矛盾,但你們一定要把鹽都縣管理好,絕對不能讓前麵出現什麽大的簍子。”
熊國兵頓了一下,接著說:“不管你們是出於什麽原因,隻要在你們搭班子的這段時間裏,鹽都縣出現了重大的事情,那麽我可不管你們有多大的背景,我都會讓你們嚐嚐被下課的滋味。”
蔣梁平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那厚顏無恥的性格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他察覺到熊國兵話裏有話,甚至還有些生氣和暴怒的跡象時,他立刻像變色龍一樣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蔣梁平滿臉笑容,態度極其謙恭地對熊書記說道:“熊書記,請您放心,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地配合柳江河同誌的工作。我們一定會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讓鹽都縣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在一番交談之後,蔣梁平在市委組織部部長廖先波的陪同下。
正式踏上了前往鹽都縣的征程,走馬上任。
幹部大會的流程和以往如出一轍,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
首先是宣讀任職文件,然後簡單介紹一下蔣梁平的基本情況。
接下來便是蔣梁平發表就職感言,最後由廖先波發表重要講話。
夜幕降臨,柳江河按照慣例,組織了一場團建活動,為蔣梁平接風洗塵。
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卻像一條不成文的法律一樣,被大家默默遵守著。
官場裏麵這種潛移默化的規矩很多,無處不在卻又讓人難以察覺。
柳江河對這樣的局麵感到很無奈,他心裏其實並不喜歡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規則。
但他也知道,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這種現狀的。
而且,蔣梁平剛剛到任履新,如果連自己都不給他接風洗塵。
別人恐怕會覺得自己對他有意見,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兩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盡管有些不情願,柳江河還是決定按照慣例來組織這場團建活動。
然而,這場原本應該順利進行的團建活動,卻並沒有像柳江河預期的那樣順利。
當他當仁不讓地端起酒杯,向蔣梁平敬了第一杯酒,並表達了對他的熱烈歡迎之後。
按照慣例,接下來應該是蔣梁平起身提議喝第二杯酒。
蔣梁平也端起酒杯,說了些早就想到鹽都來,跟大家成為同事,是自己的榮幸。
他也表示自己將快速熟悉工作,盡快把工作推動起走。
最後,他直視柳江河,意味深長地開玩笑,“柳縣,今天還要請您手下留情,讓次在榮城讓我好好地喝了一壺,我可是醉了一天,後來才知道你是棉城酒神,真是我有眼不識泰山了”
說完以後,蔣梁平毫不猶豫地舉起酒杯,將裏麵的酒一飲而盡。
那不是一杯酒,而是一杯能解他心頭之恨的苦藥。
他甚至沒有給柳江河一個回應的機會,就自顧自地完成了這個動作。
其他在場的人見狀,都有些不知所措,麵麵相覷。
他們從蔣梁平的這番話中聽出了一些端倪。
似乎柳江河和蔣梁平在元旦節的時候有過一麵之緣。
但兩人的關係顯然並不和睦,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緊張。
更重要的是,蔣梁平的這番話裏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他對柳江河並沒有太多的尊重。
他的表態很明顯是想要與柳江河劃清界限,完全沒有提到縣政府要在柳江河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如果蔣梁平真的對柳江河心存敬畏,他肯定不會用這種陰陽怪氣的方式說話。
這無疑是對柳江河權威的一種公然挑戰。
這也讓鹽都縣的縣委縣政府的班子成員們感到詫異,心裏麵也在暗自擔憂。
蔣梁平第一次參加這種團建活動,似乎就在顯示自己獨立,似乎就不服柳江河的領導。
他們都是老江湖了,他們暗自叫苦,如果書記和縣長不團結,那麽他們就有苦難言了。
而且,鹽都縣好不容易的大好局麵有可能就會毀於一旦。
然而,麵對蔣梁平的這番挑釁,柳江河卻顯得格外淡定。
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似乎並沒有把蔣梁平的話放在心上。
這一笑,既顯示出了他的大度,也讓在場的其他人對他的涵養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