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這樣的計謀無從談起

字數:6336   加入書籤

A+A-


    曹操繼而感慨,林楓的成功並非完全源於自身能力,更多是係統的作用。
    此話若被林楓聽聞,定會謙虛回應,稱不過是借力使然。
    後來,當曹操目睹李存孝攻取漢中的策略時,更是對其讚賞有加。
    李存孝不僅勇猛過人,還善於用計,以巧妙的戰術震懾敵軍,令漢中守軍聞風喪膽。
    李存孝以驚人的實力擊敗了漢中的兩位統帥楊任和楊昂,其中一人陣亡,另一人重傷。
    這使得漢中軍隊陷入混亂,失去了指揮核心,士氣低落。
    趁此機會,李存孝施展攻心策略,迅速瓦解了敵軍的抵抗意誌,最終不費一兵一卒便占領了漢中。
    曹操對此讚歎不已,連連稱奇,認為此計環環相扣,從一開始便已謀劃周全。
    他感慨道,能夠與這樣的絕世名將共生於世,既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挑戰。
    聽聞主公對李存孝的高度評價,曹營上下無人反駁。
    無論是武將還是謀士,都清楚自身與李存孝之間的巨大差距。
    即便是一流的將領,在這位被公認為“千古第一將”
    的麵前,也隻能自愧不如。
    尤其是那些智謀深遠的謀士,更是深刻體會到李存孝計策的精妙,卻難以效仿其孤軍深入、以力破局的勇氣與能力。
    正是由於他這種大膽而果斷的行動,才為後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可惜的是,這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其他人難以企及。
    即便是當今亂世,除了西涼王之外,無人能夠效仿。
    這不僅需要過人的膽識,更需卓越的武藝。
    唯有如此,才能在千軍萬馬中直搗黃龍,親手斬殺敵軍主帥。
    即便許多將領都能執行偷襲敵營的任務,哪怕是位列金榜前列的呂布這樣的頂尖猛將,也能在敵營中橫衝直撞。
    然而,若要求他們在混戰中取楊任和楊昂的首級,卻幾乎是天方夜譚。
    並非他們無法接近目標,而是楊任與楊昂並非易與之輩。
    明知不敵,他們怎會坐以待斃?一旦下定決心撤離,就算是呂布這樣的英雄豪傑,也可能無可奈何。
    畢竟,追擊途中還需應對漢中軍隊的攔截,哪怕隻是微弱的抵抗,也足以讓他們逃脫。
    更何況,絕世武將也不可能長時間留在敵陣之中。
    孤軍深入本就充滿風險,若拖延太久,敵方援軍趕到,偷襲者自身難保。
    因此,偷襲敵營或許並不複雜,但若想在行動中狙殺對方主將,實屬艱難。
    除非對方將領運氣差到極點,否則幾乎不可能實現。
    這也是曹操、荀彧等人對李存孝計策深感憂慮的核心原因,也是他們始終未能複製的關鍵所在。
    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這樣的計謀無從談起。
    項羽如四百年前的西楚霸王,其智謀雖不高明,卻從不依賴計謀。
    他憑借無與倫比的勇武橫掃戰場,以壓倒性的力量直接擊潰對手,讓敵方難以招架。
    戰鬥的核心往往在於正麵交鋒,計謀再巧妙也難撼動其根基。
    同樣地,李存孝也依靠自身強大的武力實施策略。
    這些策略看似直白,甚至毫無複雜可言,但實際操作中卻令人防不勝防。
    就連知曉真相的人也會感到束手無策,更別提那些完全意想不到的情況了。
    比如李存孝孤軍深入敵後的舉動,對普通將領而言簡直是自殺式的瘋狂行為,讓人無法理解,也無法防範。
    即便有人提前得知,也可能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
    所有人都默認一種普遍的看法,這也很符合實際情況。
    畢竟,除了像李存孝這樣的無雙猛將,換作其他人,做出類似的事,即便不會失敗,也難以取得他那樣的成果。
    因為沒有人能擊殺敵軍主將,也就無法讓敵軍陷入混亂。
    即使你衝入敵營引發一定恐慌,可隻要主將還活著,就能穩定軍心,後續的不利影響幾乎不可能發生,更別提通過正麵交鋒以心理戰術取勝了。
    李存孝正是實施了常人眼中近乎瘋狂的策略,才在短短幾天內攻占漢中,創造了輝煌戰績。
    這也是荀彧等人對曹操的讚歎默默認同卻未言語的原因。
    他們明白這樣的成就令人欽佩,隻是擔心公開表達會對曹營士氣產生影響。
    當曹操聽說李存孝已經掌控漢中時,便詢問手下:“諸位,依你們看,李存孝下一步會往哪個方向行動?”
    經過短暫思考,軍師戲誌才答道:“主公,李存孝是征東大軍的先鋒大將。
    據金榜顯示,西涼軍的征東大元帥是排名第十大將薛禮,號稱‘當世戰神’。
    但從現有信息來看,漢中之戰與薛禮並無關聯,全靠李存孝獨自領軍拿下。
    而且現在駐守漢中的隻有李存孝,而非薛禮,可見薛禮尚未抵達漢中。
    我認為,一個主帥還沒到戰場,戰鬥就已結束,這種情況很不尋常。”
    此次事件無疑對薛禮顏麵有所損傷。
    如今他雖獲金榜“當世戰神”
    的讚譽,卻尚未建立實績,正需以連勝鞏固威名。
    李存孝單槍匹馬拿下漢中,無疑讓渴望建功的薛禮心生不悅。
    因此,可嚐試從中挑撥薛禮與李存孝的關係,即便未能如願,也能令其惱怒。
    若此計不成,薛禮定會尋找新的目標,以彰顯實力。
    在漢中的三個潛在對手中,益州牧劉璋因新舊交替、局勢未穩,無疑是最佳選擇。
    益州不僅戰略位置重要,物產豐饒,且其北部門戶失守,防禦力大幅下降,正是立功良機。
    待薛禮率軍攻下益州,威望自然大幅提升,“戰神”
    稱號也將得到驗證。
    戲誌才話音剛落,程昱隨即附和:“主公英明!益州內亂未平,確實是攻伐的好時機。
    更何況益州缺乏強將,即便薛禮在此,也堪稱無敵。
    連槍王張任這樣的名將都未能上榜,其他更是難以抗衡。
    相較之下,關中的呂布實力更強,排名更靠前,這對薛禮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
    此番謀劃,旨在利用現有局勢,助薛禮迅速樹立威名。
    薛禮與呂布即將對戰,但李存孝可能成為關鍵人物。
    這令薛禮深感不安,因為他已失去機會爭取漢勞,若李存孝繼續建功,他在西涼軍中的地位將大幅下降。
    因此,薛禮計劃減少李存孝的出手機會,以穩固自己的權威。
    這樣一來,缺乏猛將守護的益州便顯得脆弱不堪。
    聽聞此言後,曹操陷入沉思。
    戲誌才和程昱分別從戰略價值與人性角度分析了局勢,最終一致認為李存孝或西涼軍的下一步目標將是益州。
    盡管曹操也認同這一判斷,但他並未立即做出決策,因首席謀士荀彧眉頭緊鎖,似有難言之隱。
    當曹操詢問荀彧意見時,卻發現這位素來自信的謀士此刻神情困惑。
    荀彧稍作思索後坦言心中猶豫。
    曹操急切追問,而戲誌才與程昱亦投去關注的目光。
    荀彧的遲疑讓戲誌才和程昱感到困惑。
    他們認為自己的計劃無懈可擊,不明白為何荀彧持有異議。
    若非深知荀彧的能力,他們或許早已表現出不屑。
    荀彧在得到主公認可後,提出了自己的疑慮:“主公,李存孝駐守漢中的真正原因,是否僅僅是因為薛禮未到?”
    曹操不解地追問原因。
    荀彧進一步解釋,可能存在另一種情況:薛禮雖已到達漢中,但因特殊原因,讓李存孝繼續鎮守,而薛禮本人則去執行其他秘密任務。
    曹操聽後更加迷惑,追問具體細節。
    “究竟去做什麽事了?!”
    旁邊的戲誌才和程昱同樣滿是疑惑。
    他們難以理解,薛禮怎麽會把李存孝留在漢中,自己卻悄悄離開。
    荀彧也清楚這很難說得清,畢竟這隻是他的直覺,並非確鑿證據。
    從邏輯上講,戲誌才和程昱的推測更為合理。
    荀彧的判斷似乎有些不靠譜,缺乏實際依據。
    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因為內心深處的第六感讓他篤信如此。
    荀彧對自己的直覺一直頗為信任,即使無法解釋,他也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自己的預感。
    然而,曹操卻不認同。
    看著荀彧支支吾吾的模樣,他感到十分無奈。
    “你這是什麽意思?!”
    你說薛禮可能已到漢中,隻派李存孝代管,而他自己則秘密行事去了?可當你被追問時,卻拿不出任何理由。
    這難道不是在開玩笑嗎?
    曹操對荀彧的異常表現感到困惑。
    以往,荀彧總是條理清晰、自信滿滿,從不曾像今天這般語焉不詳。
    盡管如此,出於對荀彧的尊重,曹操還是再次詢問:“文若,你有確實的證據嗎?”
    他深知荀彧並無依據,否則就不會在初次提問時就陷入沉默了。
    平時的荀彧是多麽自信果敢,一旦分析起來便頭頭是道。
    但這一次,他卻顯得格外猶豫。
    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選擇了發問。
    荀彧不僅是他的重要謀士,這份尊重必須給予。
    荀彧聽出了曹操的質疑,隻能尷尬回應:“主公,確實沒有確鑿的證據。”
    “我隻是剛才感覺如此。”
    荀彧突然冒出一句關於薛禮的猜測,讓曹操、戲誌才和程昱都愣住了。
    荀彧僅憑主觀臆斷就認為薛禮在做不可告人的事,這讓他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