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果然未令他失望!

字數:7636   加入書籤

A+A-


    他想與朱標商議此事,再借由朱標與老九溝通,探討能否將這些優秀教材推廣至大明全境。
    畢竟,天下名師大儒盡在應天府,讓朱元璋親自開口求教材,無異於自取其辱。
    此事需謹慎行事,即便老九同意,還需經過文官與儒家的認可。
    但從推演中可見,後世老九所改革的教學方式極為出色,儒家獨霸的局麵已被打破,各種學術流派競相綻放。
    除了皇衛學院,各地尚有王衛學院及諸多地方學院。
    學科之廣泛,令朱元璋驚歎不已,從未想過學問竟能如此深入。
    恰在那時,大明步入盛世,強盛空前。
    老九登基之時,已有電力與海上航行的蒸汽大鐵船之聞。
    據傳,因漢中府地域有限,資源匱乏,諸多新事物直至老九稱帝後方嶄露頭角。
    若老九全權發展大明,此等進步或將更早實現。
    燕漢之爭前,漢中似已普及電力。
    更有如機甲般的巨器,國運係統稱之為高大巨獸,乃老九所創,極大增強了漢中軍戰力。
    正因如此,老九方能以萬餘漢中軍守住濮陽。
    反觀老四朱棣,掌控朝廷後擁兵百萬,麵對老九卻遭重創。
    這也是朱元璋重視老九教材之因。
    他已在夢境推演中預見學習這些教材後的非凡成就,此等力量,連他也難以抗拒。
    若無國運係統相助,即便老九創立王衛學院,他也隻會任其自行發展。
    “係統,老九這學院,後世可有名垂青史之人?”朱元璋好奇問道。
    【眾多!如戚繼光、於謙、王陽明等軍事奇才,皆出自皇衛學院。
    張居正這一國首輔亦是如此。
    還有朱家戰神,天道皇帝二皇子朱匣焌,於皇衛學院獲特等畢業之榮。
    】國運係統緩緩道來。
    朱匣焌?
    老九家的二子?
    朱元璋聞朱匣焌之能,心中大駭!
    思忖間,欲尋機細究朱匣焌之生平,然國運點之消耗,著實令人心疼。
    恰此時,太子朱標至禦書房。
    “標兒,來得正好,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回神,急拉朱標入座,言及老九欲於漢中府建王衛學院之事,尤重其獨特教材。
    據國運係統所言,此教材超前大明數百年!
    換言之,若推行此教材,大明教育可省卻數百年摸索。
    “竟有此事?”
    “父皇,此教材之事,亦是老神仙所示?”
    朱標聽後,一臉驚愕。
    “正是,故欲你出麵,先與老九商議。”
    朱元璋正色叮囑。
    “兒臣出麵?若要教材,父皇一言可決,老九必給。”
    朱標訝異。
    “教材易得,老九斷不會拒。
    難在於如何推行!若真遍行大明,後果如何?”
    朱元璋無奈歎息。
    老九孝順,他深知。
    自信開口,教材可得。
    然得教材亦需施用,況朝野上下,學堂內外,皆為儒家所控。
    “此……確有棘手之處。”
    朱標聞言亦心驚。
    棘手已屬輕言,儒家若全力反對,此教材恐成廢紙!
    “若真如此,教材之事急不得,需慢慢來。”
    “或許可先瞧瞧老九那邊進展如何,待他那邊見了成效,自能堵住不少人的嘴。”
    “最關鍵之處,在於老九自身須得強硬。”
    朱標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並不主張此刻就在大明全境推廣此類教材,恐過猶不及,反致眾多讀書人心生不滿,甚至引發動蕩。
    “此點吾早已慮及!”
    “吾之意,乃讓你與老九商議,探其對於大明縣學及科舉之事的態度。”
    “隻要老九有意變革,那便讓他領頭,吾等二人於背後助力,自西北始,逐步推向大明全境,亦非不可能!”
    朱元璋亦道出了自己的盤算。
    “如此說來,可行性頗高,關鍵在於老九心思如何。”
    朱標緩緩頷首,但推廣此事,難免得罪人。
    老九若真願領頭,無異於站在整個儒家對立麵。
    老九真會樂意嗎?
    朱標心中並無把握。
    然朱元璋卻信心滿滿,隻因他推演中已見老九如此行事。
    老九必有變革之心,之所以在推演中拖延至登基後,乃因他身為漢王時僅能在西北作為,無權觸及大明他處。
    如今,他欲將此權直接授予老九,有他朱元璋背後支持,老九即便未登基,亦有可能成事。
    “如此,兒臣回去便書信一封,讓錦衣衛送予老九。”
    “以老九憂國憂民之性,想必會應允吧?”
    朱標終是點頭應允。
    為了大明百姓,他亦要盡力一試。
    隻要與老九達成共識,對大明而言便是極大的福音!
    然而,真要如此,儒家恐怕會大為震動!
    “好,此事你多加留意,交由你處理!”
    朱元璋滿意頷首,深知朱標雖受儒家熏陶,卻心係百姓與國家,自有權衡。
    自己培育的太子,果然未令他失望!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漢中府。
    正值秋收之際,再過一月便是寒冬。
    漢中府之糧,大抵能在入冬前盡數收割。
    望著田間滿載而歸的糧車,朱鬆攜周貴妃與朱匣秋悠然漫步,滿麵笑容。
    待到來年,漢中府糧食產量定能再增一倍!
    同時,整個西北地區,含西安府在內,也將廣植朱鬆提供的糧種。
    “若大明田地皆能如漢中府般豐收,那該多好!”
    周貴妃望著豐收景象,不禁感慨。
    漢中府的變遷,她盡收眼底,為兒子深感驕傲!
    這一切成就,皆源於朱鬆!
    大明藩王眾多,誰能如朱鬆般?
    想當年,眾人皆嘲笑朱鬆癡迷修道煉丹,幾近走火入魔。
    如今,看誰還敢輕視他!
    “兒臣雖無力顧及整個大明,但先發展西北亦可!”
    “至於大明其餘之地,兒臣自當竭盡全力!”
    朱鬆微微點頭,有些話暫不便與周貴妃言明,但終有一日,他必將掌控大明,使之更加強盛,屹立於世界之巔!
    “殿下,出事了!”
    此刻,耿青率親衛匆匆趕來。
    “何事驚慌?”
    朱鬆不禁皺起眉頭。
    難得陪母親與兒子外出散步,共享豐收之樂,卻總有人掃興。
    耿青迅速匯報了情況。
    近來,天水關外多起商隊遭劫,不論是西域還是大明商隊,皆難逃厄運,劫匪似乎見商隊就搶。
    朱鬆對此類事件已司空見慣。
    天水關外,商隊遭劫之事時有發生,隻是近期更為頻繁。
    “可查出是何人所為?”
    朱鬆淡然問道。
    “部分是瓦剌人,部分是西域人,多為小國強盜,三五十人一群,搶完即逃。”
    耿青詳細匯報。
    “我方商隊可有損失?”
    朱鬆又問。
    “也曾遭遇,但未得逞,反被強盜送了命。”
    耿青笑道。
    搶劫漢王府商隊,無異於自尋死路。
    漢王商隊皆由漢中精兵組成,幾十人之力,不遜數百正規軍。
    對付那些小股強盜,易如反掌。
    “暫且不必理會。”
    朱鬆擺手,非不欲管,而是代價太大。
    隻要自身利益無損,他不會插手關外之事。
    此刻,朱鬆正思考如何利用此事獲利。
    “若設立保險公司,專為商隊投保,效果會如何?”
    朱鬆靈光一閃,陷入沉思。
    他可以設計一種人身保險,幸運的話,商隊或許隻損失貨物,而不幸的商隊,甚至可能搭上性命。
    人身保險無疑是最易實施的方案。
    至於其他保險種類,可視情況逐步推出。
    保險這一前衛理念,要獲得大眾接受與認可,尚需時日。
    一旦萌生推出人身意外保險的念頭,朱鬆心中已勾勒出大致的發展藍圖。
    分割線
    唯有智者,方能洞察漢王此策的高明。
    漢中府的商隊雖日益增多,但朱鬆仍覺不足。
    商貿繁榮方能提升漢中府的經濟。
    未來漢中府的商隊定將更多,但商隊遭劫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愈發頻繁。
    一旦商隊離開大明境內,大明便無力管轄。
    除朱鬆自家的商隊外,如藍玉等人的商隊,雖頂著涼國公的名號行走河西走廊,風險相對較低,但仍存危險。
    至於其他人,則難以保證安全。
    這便是朱鬆萌生創立人身意外保險念頭的原因。
    投保之人若因意外身亡,其家人可獲得賠償,不僅限於遭劫被殺,其他意外死亡原因亦在賠付之列。
    隻要不是自然生老病死,均可理賠。
    畢竟行商途中,幸運時僅失貨物,不幸時則喪命。
    朱鬆立即行動,回到王府後,即召袁管家商議成立投保行的細節。
    售賣保險,必先有公司。
    先前朱鬆已成立車行,此次為投保行,專司個人與商隊投保事務。
    投保行依托漢王府名下,旨在增強公信力。
    於西北之地,漢王府與漢中造的品牌深得民心。
    朱鬆與袁管家攜手製定保險條款,諸如人身意外險,保費分多檔,對應不同賠付額。
    特定情況下,不僅不予賠償,還可能麵臨刑責。
    三日辛勞後,憑借漢王府的實力與效率,大明首家保險公司——漢中投保行,在漢中府繁華街區隆重開業。
    門側醒目位置張貼人身意外險投保須知。
    過往民眾無不被吸引,即便不識字者也好奇詢問旁人內容。
    耿青指派周通等人,於城中要道廣泛張貼此告示。
    “人身意外險,月繳三十文,意外身故賠百兩;六十文則賠三百兩;百文更是高達五百兩!”
    如此低廉保費與高額賠償,引發民眾熱議,多數心存疑慮,認為賠償額過高,擔心如常遇險的關外商隊投保,漢王府恐難以為繼。
    “漢王殿下怎會做虧本生意?”眾人心中皆有此疑。
    “鄉親們請寬心,漢王府信譽昭著,漢王殿恤民艱,見意外頻發,特設此保險以濟世。”
    周通此刻立於告示前,向圍聚的民眾熱情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