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這產量果然驚人

字數:7166   加入書籤

A+A-


    “父皇,老九真乃高人!”朱標恍然大悟,眼中閃過讚賞之光。
    “哦?你發現了何玄機?”朱元璋好奇地問道。
    “保費雖低,賠付卻高,看似不劃算,實則賠付幾率極低!”朱標一語中的。
    保險盈利與否,關鍵在賠付幾率。
    “你是說老九會反悔,不予賠付?”朱元璋誤解其意,以為賠付幾率低即老九可能不會賠償。
    “非也!”朱標連忙解釋,“此乃人身意外保險,僅在意外、傷殘或死亡時賠付。
    換言之,多數人一生無此意外,買此保險,隻為心安。”
    “那這部分人的錢,豈不白花了?”
    “似乎有理!”朱元璋聞言,眼前一亮。
    他信老九不會做虧本生意,但對其中道理不甚了了。
    經朱標一番解釋,他頓時豁然開朗。
    “故兒臣言,老九這招著實高明!”
    “老九怎會想出如此精妙的主意?”
    朱標又一次驚歎。
    “咱們是否也能仿效老九,開設個投保行?”
    朱元璋突發奇想,若真如朱標所說,這保險定能大賺!
    連朱元璋都不禁心動。
    “父皇,這主意是老九想的,若要效仿,是否應先與老九商議?”
    朱標苦笑提醒。
    “倒也是,咱們做父母的,怎能搶兒子的生意!”
    “那便先看看老九如何施展吧!”
    朱元璋老臉微紅,故作鎮定地點頭。
    “另外,錦衣衛奏報還提及發芽土豆不可食用。”
    “沒想到發芽的土豆竟有毒!”
    朱標翻閱奏折,發現此信息,一臉愕然。
    “此事需廣為宣傳。
    說到土豆,田裏的土豆也可收獲了,今日無事,陪朕去收土豆!”
    朱元璋大笑,土豆豐收令他心情愉悅。
    老九說土豆畝產至少三千斤,西北甚至近五千斤!
    起初他不信,但錦衣衛自漢中傳來的消息似乎證實了此事。
    他今日欲親眼見證土豆的高產。
    “父皇有此雅興,兒臣自當陪同。”
    朱標欣然答應。
    “王琛,去傳大本堂的學生和戶部官員,讓他們今日親手挖土豆!”
    朱元璋走出禦書房,對王琛吩咐。
    土豆豐收後,自當推廣種植。
    這批土豆,除自用外,其餘皆作種子。
    戶部需安排明年春耕時全部種下!
    朱元璋曾在某地播種了一畝地,使用了四百斤土豆作為種子。
    據傳,漢中府的消息稱,這些種子至少能產出十倍於自身的土豆。
    因此,原本在大本堂學習的皇子皇孫們被朱元璋突然召至該地。
    戶部的一眾官員也圍繞在朱元璋身旁,疑惑地盯著這片土豆田。
    朱元璋聲稱,這一畝地的土豆產量至少可達三四千斤,這在他們聽來簡直難以置信。
    “別愣著了,都不信我的話是吧?那就動手挖,太陽落山前,把土豆全挖出來!”
    朱元璋預料到戶部官員的懷疑,立刻下了命令。
    官員和皇子皇孫們頓時愕然,原來朱元璋叫他們來是為了幹農活。
    但人多力量大,一畝地應該很快就能挖完。
    然而,眾人很快發現,他們想錯了。
    僅僅腳邊的一小塊地方,就挖出了十幾斤土豆。
    土豆的產量密集得令人咋舌。
    所有人頓時意識到,如果整畝地都是如此密集的產量,三四千斤絕非虛言。
    更令他們驚訝的是,三四千斤土豆要在日落前全部挖完,這工作量巨大!
    好在朱元璋並未打算真的讓他們勞累過度,他讓王琛安排了一批太監前來,負責稱重並運走挖出的土豆。
    不久,三分之一的田地已挖完,初步統計的土豆重量已超過一千多斤。
    朱元璋與朱標相視一笑,眼中滿是震撼與驚喜。
    這產量果然驚人,至少是水稻和小麥畝產的六七倍!
    土豆約三四月即可成熟一季,一年至少兩熟。
    一畝地產量,幾近萬斤!
    此等高產作物,令朱元璋與朱標大為震驚,戶部官員亦同感震撼。
    昔日聽聞朱元璋言及土豆畝產量三四千斤,官員們雖未反駁,內心卻存疑。
    而今事實確鑿,他們心中的驚愕難以言表。
    朱元璋望著眾官員,笑問:“眾卿家,土豆產量已親眼目睹,朕欲將九成土豆交予你們,明春盡數播種,意下如何?”
    官員們紛紛回應:“陛下英明!”
    “土豆高產,實乃百姓與大明之福!”
    他們已品嚐過土豆,西北亦有售至應天府,但尋常百姓難得一見,因數量有限。
    官員們多已嚐鮮,深知土豆做法多樣,煎炒烹炸皆可,甚至涼拌亦美味。
    更重要的是,土豆耐饑,可作主食。
    若大麵積種植,大明何愁缺糧?
    “此功歸老九,土豆乃其在漢中首種。”
    “既知土豆重要,務必盡心竭力種植,不得懈怠!”
    朱元璋先讚朱鬆,後對官員嚴詞警告。
    官員們連連應承,豈敢在土豆種植上敷衍了事?
    不久,一畝土豆盡挖,總產量四千三百斤。
    這數字讓官員們再度震驚!
    皇子皇孫們卻無動於衷,畢竟他們是自幼嬌養的貴族,怎會明白一畝地產出四千斤糧食的意義?
    “你們這群小子,平時哪知百姓種田的艱辛!”
    “今天就讓你們親身體驗一下!”
    “從明年起,每位皇子皇孫每年都得參與農活,春耕秋收,一個都不能少!”
    朱元璋望著他們滿不在乎的神情,怒氣衝衝。
    結果顯而易見,皇子皇孫們一聽每年要下地勞作,臉色驟變,如同遭遇大難。
    但誰敢違抗或質疑朱元璋的命令?
    “父皇,您也別跟他們較勁,他們從小到大哪吃過苦?”朱標在一旁苦笑勸解。
    “正因從小沒吃過苦,才更要讓他們嚐嚐!”
    “若非你身子骨不行,你以為你能逃得掉?”
    朱元璋這回連朱標的情麵也不顧了。
    朱標聞言,也隻能苦笑。
    若非自己身體有恙,今天恐怕也難逃下地的命運吧?
    漢中府,秋收已近尾聲,大豐收讓百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漢中城外,青陽觀,這座南宋遺留下來的道觀在當地小有名氣,規模不大,師徒加起來不過十餘人。
    一輛豪華馬車停在道觀門口,朱鬆與耿青下車。
    朱鬆此行目的是與道長商議,組建一支趕屍隊。
    近來商隊頻遭搶劫,百姓在山間勞作或采藥時也常遇險喪命,屍首的處理成了大問題,特別是運輸與保存方麵。
    朱鬆突發奇想,決定組建一支由道士構成的趕屍隊伍,並親自傳授趕屍術法給他們,以期為道觀增加香火收入。
    他還計劃在各地建立趕屍客棧,為趕屍隊伍提供中途休息之所。
    不久,朱鬆會見了青陽觀的長老。
    長老聽完朱鬆的計劃後,眼中閃過心動之色。
    道觀的香火錢微薄,生活拮據,趕屍雖聽起來不祥,但對道門而言是積陰德之舉,且能賺取額外香火錢,何樂而不為?
    長老略作思考,便點頭答應。
    這已是朱鬆接觸的第二家願意接此任務的道觀。
    道士們平時也常為村民操辦白事,趕屍術將提升他們的專業性和收入。
    然而,青陽觀人手有限,除留守人員外,最多隻能分出三組趕屍。
    趕屍需兩人配合,朱鬆對此表示理解。
    “那就這麽定了!”朱鬆站起,望著略顯破敗的道觀,慷慨表示將撥款修繕,“本王會讓王府支持你們。”
    老道士聞言,感激不盡。
    離開青陽觀後,朱鬆又命耿青前往下一道觀。
    耿青忍不住提議:“殿下,此事何不交由他人辦理,何必親自奔波?”
    “那絕對不行,此事唯有本王親自出麵方能談妥!”
    朱鬆搖頭,斷然拒絕。
    眾多道觀中的道士,修為多淺薄,稍有能耐者也不過做做道場、看看風水罷了。
    若讓他們執行趕屍任務,隻要掌握趕屍之法,操作並無大礙。
    但關鍵在於,耿青並不會這趕屍術,派他與道士們談判,無異於徒勞。
    “日後這些道士定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戰事一起,陣亡將士需他們遠途運送歸來。”
    “再說,讓你傳授他們趕屍法術,你可懂得?”
    朱鬆緩緩言道。
    這番話若被朱元璋聽見,定會稱讚內行。
    因國運係統推演中,朱元璋親眼目睹濮陽之戰時,朱鬆正是讓道士們用趕屍之法將陣亡將士送回漢中府的。
    “這個……在下確實不會。”
    耿青聞言,苦笑搖頭。
    雖隨朱鬆多年,對道法略有涉獵,但術業有專攻,趕屍術對他來說確實勉為其難。
    “那便罷了,別浪費時間,繼續前往下一家,雲順觀!”
    朱鬆一笑,隨即吩咐。
    主仆二人繼續向雲順觀進發。
    分割線
    有道是,寧惹鄉霸,不惹道士。
    接連數日,朱鬆奔波於各道觀間,至第五日方返漢中府。
    幸得奔波十數家小道觀,終組起一支兩百餘人的趕屍隊伍。
    若兩人一組,意味著各地可同時行動百組趕屍隊。
    “鬆兒,此後不可再隨意出行。”
    見朱鬆歸來,周貴妃神色凝重地叮囑。
    “何事,母妃?”
    朱鬆聞言一愣。
    “你是否忘了時辰?徐家迎親隊伍即將自應天府啟程?”
    “聞其將循水路,經長江至開縣,再赴漢中府。”
    “你需時刻留意漢王妃的消息,以便安排迎親之人。
    況且你大婚在即,總得有所籌備吧?婚服可曾試穿?”
    周貴妃疲憊地對朱鬆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