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收益頗豐
字數:6696 加入書籤
佛門中的冒牌和尚,這話聽著怎像是在暗指朱元璋?
“係統,老實說,那假和尚是不是意指我呀?”朱元璋忍不住問。
“絕無此事,宿主多慮了,我隻是實話實說。”
“但你這麽說,倒也算個例子。
你曾做過和尚,現在信佛嗎?”國運係統反問。
這番話讓朱元璋無言以對。
他若信佛,佛祖怕都要親自下凡了!
“罷了,不爭了!”
“我隻問,那八奇技之一的炁體源流,當真很厲害?”朱元璋好奇地問。
他更渴望了解其他七項絕技。
“宿主需自行推演朱匣焌的一生,屆時自會明白。”國運係統緩緩道。
朱元璋聽後,沒了脾氣。
再問下去,這淘氣的國運係統怕是要扣國運值了。
他隻想盡快攢夠國運值,推演完朱匣焌的一生。
當夜,與國運係統交談後,朱元璋便睡了。
次日醒來,他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枕頭下的藥瓶。
瓶中裝著蔣瓛從漢中府帶回的回清丹。
老九說,身體不適時服一顆,十天後再服第二顆,服用時間有間隔。
十日前,或許因過於勞累,雖佩戴老九的法器精神尚好,但時有胸悶之感。
想來這提神醒腦、強身健體的法器,也撐不住他這般勞累。
於是,朱元璋服了一顆回清丹。
效果出奇地好,不適感立刻消失,之後再未出現。
而且,以前健忘的毛病也改善了不少。
他時刻留意著日子,十日已過,正是服用第二顆回清丹之時。
晨起梳洗畢,朱元璋隨即服下了第二顆回清丹。
早朝結束後,朱元璋與朱標共進早餐,並談起了寧王朱權。
“標兒,過完年,老十七就十六了吧?”朱元璋問道。
寧王朱權,生於洪武十一年,十四歲時被封為寧王,領地大寧。
轉眼間,已是洪武十六年的光景。
“是的,他已滿十五周歲。”朱標答道。
“十六歲,是時候前往封地就藩了。”
“按原計劃,讓老十七年後啟程前往大寧。
你作為兄長,為他妥善安排。”朱元璋吩咐朱標。
“兒臣定當竭力。”朱標連忙應承。
對於弟弟的就藩事宜,朱標頗為上心,定會細心籌劃與告誡。
“王琛,你去告訴老十七,不讀書時,多來陪陪朕。”朱元璋又對太監總管王琛說道。
“奴婢遵命!”王琛迅速回應。
朱元璋心想,要趁時光尚早,多教導他,把該囑咐的都告訴他。
特別是老四那個家夥,他記得推演老四一脈時,那家夥曾覬覦老十七的朵顏三衛,用盡手段,甚至把老十七也拖進了靖難之役的漩渦。
他還得提醒老十七,別跟老四走得太親近。
但轉念一想,這又是何等無奈?親兄弟之間竟也要有所提防。
“標兒,應天府取消宵禁已有一段時日,成效如何?”朱元璋又問朱標。
“父皇,宵禁解除後,應天府效仿漢中,開設了夜市,成效顯著。
兒臣發現,夜間夜市之繁華,遠超白日市集。”
朱標向朱元璋匯報所見。
“確是如此,夜晚比白日更為熱鬧。”
“白日裏,百姓忙於生計,種田勞作,無暇逛街。”
“至夜晚,閑暇之人增多,皆願外出。”
“人流增多,消費亦隨之增長,夜市生意興隆,稅收亦隨之增加。”
朱元璋洞悉其中道理,滿意點頭。
“所言極是。”
“尤為重要的是,大戲院吸引大量人流,夜晚場場滿座。”
“夜市主要街道設於大戲院附近,人流不斷。
攤販生意興隆,有時甚至通宵達旦。”
“收益頗豐。”
朱標亦笑言。
“年關將至,今日無事,吾欲出宮逛逛,你陪吾同行。”
“將那漢中造的馬車備好,吾欲乘坐。”
“聞藍玉等人亦乘此豪華馬車出行,甚是威風。”
早飯後,朱元璋對朱標說道。
“父皇,藍玉他們的馬車,據說是老九所贈。”
朱標急忙解釋。
“吾知,勿為他們開脫。”
“若非老九所贈,他們豈敢如此張揚?看吾不懲治他們!”
朱元璋不以為然。
隨後,父子倆乘坐朱鬆贈予朱元璋的馬車,離開皇宮。
此馬車外觀與藍玉等人的相似,但內部裝修截然不同,朱元璋所享,實為頂級奢華。
若非藍玉等人膽敢仿效朱元璋,乘坐同等規格的馬車,恐怕項上人頭難保。
不久,朱元璋的座駕便離開了皇城,駛入了應天府的街道。
應天府已煥然一新,道路與漢中一樣,鋪設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顯得更為開闊氣派,且細心地劃分了人行道與行車道。
這樣一來,騎馬駕車者與步行者各行其道,再也不用擔心馬車或馬匹會衝撞行人。
“妙哉!老九這法子實在高明,朕看這街道,真是整潔又大氣!”
朱元璋透過車窗,望著街道景致,滿意地笑道。
“的確賞心悅目,可父皇,這都是用大量錢財堆砌出來的效果啊!以往咱們太窮,就算有心,也無力實現啊!”
朱標苦笑提醒。
“你說得對。”
“沒錢確實辦不成。”
“老九這小子有本事,賺錢的法子多得很,如今我大明朝的國庫也因此充實起來,底氣足了!”
朱元璋聽後,深有同感地感歎。
“標兒,你前陣子提起要建蜂窩煤廠,進展如何了?”
朱元璋突然想到了蜂窩煤之事,開口問道。
“回父皇,工部早已建成,並且已開始銷售蜂窩煤。”
朱標笑著回答。
“價格怎樣?”
“朕聽說老九那邊的蜂窩煤不僅賣給百姓家用,還供應給許多酒樓飯店。”
“這東西用來燒火做飯,可比柴火方便多了!”
朱元璋聞言興趣大增,連忙追問。
“您還不知道吧,宮中的禦膳房現在做飯都用蜂窩煤了!”
“應天府內幾家大酒店也與蜂窩煤廠簽了合同,大多從煤廠進貨。
現在家家戶戶都用蜂窩煤,用柴火燒飯的倒少了!”
“煤餅價格是十二文一個,與漢中府相同。”朱標笑道,“目的是讓百姓都能負擔得起。”
“老九這孩子,鬼主意就是多!”朱元璋大笑,“我現在真是越來越好奇,他這些點子都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說起這個,兒臣還有件藍玉送來的好東西。”朱標接著說,“漢中府那邊新出了一種叫火柴的東西,輕輕一劃就能生火,還是明火,比火折子方便多了。”
說著,朱標從袖口取出一個小盒子,“父皇,兒臣給您演示一下。”
他從盒子裏拿出一根小木棒,頂端有個紅色圓頭。
朱標用那圓頭在盒子一側一劃,立刻燃起一小股明火。
“竟有如此便捷的生火工具!”朱元璋滿臉驚訝,“老九又是怎麽想出來的?”
............................
漢王朱鬆還是個語言天才?
其實,火柴在南北朝、北宋時期已有記載,但朱鬆所用的火柴技術來自後世,圓頭上的紅色部分是紅磷,且是機械加工大規模生產的,遠比傳統火折子高效且便宜。
製作一個火折子的成本,足以生產十盒火柴!
“具體情況兒臣不清楚,隻是藍玉的人從漢中帶回的,說是老九在發明蜂窩煤後同時弄出的引火工具,還有個專門工廠生產呢!”
“藍玉提及,這火柴將大量產銷至關外異邦,且售予他們的價格更為高昂。”朱標笑道。
“哦?那這火柴售價幾何?”朱元璋好奇地問。
他心想,這等便捷的引火之物,價格應超越火折子吧?
“一盒三文錢,約含五十根左右。
藍玉的手下直接從漢中府帶回一大箱,總共花費不到一兩銀。”
“這比火折子便宜太多了!好的火折子都要兩三百文一個!”朱標繼續說明。
要知道,火折子在古代唯有富貴人家或王公貴族方能負擔,普通百姓難以購買,隻能自製,盡管方法不難,百姓也能做,但耗時費力。
這也是火折子價格高昂的緣由。
“價格竟如此之低?百姓皆能輕易購買?”
“老九又做了一件惠及百姓的大事!”朱元璋聽後,大喜。
別看這隻是小事,卻能為百姓節省大量時間,用於更有價值之事!
說白了,除了生活成本,生活效率亦需考量!火柴便捷且價廉,極大地節省了百姓引火的時間,提升了生活效率!
比如做飯時,若用傳統方式或鑽木取火,豈不是很耗時?即便能製火折子,製作亦耗時,皆是時間成本!百姓節省了時間,自然能做更多事!
“那條是通往應天府外的水泥路嗎?”朱元璋見前方近城門,水泥路卻已延伸至城外,問道。
“正是,德勝門與金川門至江邊碼頭的水泥路,前幾日已鋪設完畢!”朱標回答,“隻可惜長江之上無橋,過江仍需乘船,至對岸再行水泥路。”說到此處,他略顯無奈。
大明當前工業之力,尚無法在遼闊江麵上築起長江大橋。
汛期之時,江流洶湧,即便是小船也不敢輕易渡江,唯有依賴官府大渡船或水師戰艦。
“莫急,江麵大橋,眼下雖難實現,但不久的將來定會矗立!”朱元璋語氣堅定。
“何以見得?”朱標麵露驚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