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此乃城鎮戶籍之利!

字數:7256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聞言,頗為驚訝。
    畢竟,京師應天府每年的流動人口也不過十萬餘。
    應天總人口至今尚未破百萬!
    盡管西安府人口眾多源於曆史積累,但如此龐大的流動人口,實非朱元璋所預料。
    “確是如此,其中番邦人士就有數萬。”
    “還有眾多商隊帶來的流動人口,他們占大多數,且有不少商隊在西安府設有常駐人員,便於商貿往來。”
    朱鬆進一步解釋。
    “老九,你曾上奏提議廢除黃冊製度,那你可有想過如何管理大明如此眾多的人口?”
    朱元璋趁機提及廢除黃冊之事。
    一旁的朱標亦聚精會神,同樣好奇朱鬆的解決方案。
    “容易,為每戶製作戶口本,為每人製作身份證。”
    朱鬆直接提出了後世的做法。
    “戶口本?身份證?”
    朱元璋與朱標相視,皆顯疑惑。
    朱鬆便耐心地向二人闡釋了戶口本與身份證的概念。
    戶口本記錄一家人的整體信息,而身份證則是個人的身份證明。
    流動人口抵達新地,需憑身份證辦理居住證,方可於非戶籍地工作登記。
    居住證滿三年後,還可選擇遷移戶籍。
    官府若將信息登記詳盡,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數量自可算出。
    查查戶口本、身份證或居住證,人數便一目了然。
    此法西北已先行,成效尚可,秩序井然。
    “若有人篡改偽造證件,又當如何?”朱標聽罷朱鬆之策,覺其甚妙,卻也有疑。
    “則需嚴懲嚴查。”
    “城內巡查隊將不時核查外來人口身份,戶口本、身份證皆需官府登記,身份證更需加蓋官府印章。”
    “偽造官印、篡改身份證者,不僅自身難逃牢獄,戶口本上家人亦受牽連,五年不得就業,喪失所有政策福利。”
    “一人犯錯,全家遭殃。”朱鬆笑言。
    “原來如此。”朱標恍然。
    “那戶籍如何區分?大明黃冊可分士農工商,你這戶口本、身份證有無此類登記?”朱元璋又問。
    “無。
    兒臣之策,不分士農工商,隻分城鎮與農村兩種戶口。”
    “城鎮戶口享城鎮基本福利,農村戶口則分更多田地,城鎮戶口無田地,此乃唯一區別。”
    “當然,城裏人亦可向鄉下農戶租地或承包,但需付費。”朱鬆解釋。
    “福利?何福利?”朱元璋驚問。
    “如教育福利,城鎮戶口學子可免費入學;醫療福利,可享官府補貼。”
    “譬如原先治病需百文,官府補助半數,你僅需付五十文即可。”
    “購房之時,尚可分期支付。”
    “此乃城鎮戶籍之利!”
    朱鬆直言不諱地道出當前福利政策。
    “官府出資補助?”
    朱元璋聞言,眉宇緊鎖。
    “正是,官府除年繳國庫之稅外,尚有固定之財稅,專用於此等福利。”
    “百姓因此生活改善,錢包漸鼓,經濟隨之興盛,稅收亦增。”
    “增收之稅,再撥部分以惠百姓,如此循環,方能經濟民生並進。”
    朱鬆對朱元璋與朱標娓娓道來,對此早有籌謀,深知朱元璋定會詢問。
    “原來如此!”
    朱元璋恍然大悟。
    話題隨即掠過。
    朱鬆陪朱元璋與朱標觀賞西安府夜景後,便回王府歇息。
    次日一早還需返回漢中府。
    ……
    清晨,朱元璋與朱標早早起身。
    此次,朱元璋大軍駐西安府外,補給由朱鬆漢中軍負責,無須憂慮。
    朱鬆更率八百漢中精騎護行,安全無憂。
    在西北,老爺子出行若需萬餘人護衛,豈不是折了漢王朱鬆的顏麵!
    況且還有蔣瓛及數百錦衣衛同行。
    連同朱元璋座駕在內,四輛華車,全員騎馬,自西安府至漢中府,不過一日行程,日落前即達。
    一行人再度啟程,前往漢中府。
    而藍玉等淮西勳貴,騎馬前行,望著前方八百漢中精騎,麵露驚異。
    漢中軍裝備竟如此精良?
    全員身披鎧甲,就連戰馬也盡是西域良駒,日行數百裏輕而易舉。
    其中不乏草原特有的戰馬,大將軍藍玉一眼便能分辨出它們與大明現有戰馬的不同。
    西域與草原培育的戰馬,確實比大明戰馬強健許多。
    漢中軍似乎全員皆為騎兵,此言非虛。
    且騎兵還細分為輕騎與重騎兩類,重騎兵尤為珍貴,因戰馬亦身披戰甲,近乎半身覆蓋。
    漢中鐵器資源頗豐,鐵匠必然眾多,方能供應如此眾多的戰甲與兵器。
    藍玉之外,就連朱元璋在目睹漢中軍後,也對這方麵產生了興趣。
    他仍念著老九未來可能造出的先進火器。
    然而漢中軍當前的裝備,似乎並無火器痕跡,連大明常見的火銃也未見,這讓朱元璋滿心疑惑。
    “老九,你這漢中軍的裝備,與朝廷軍大相徑庭啊?”
    “為何軍中不用火器?”
    朱元璋忍不住發問。
    “父皇有所不知,火銃麵對騎兵時,射程有限,且裝填繁瑣。”
    “若用火銃迎敵,這邊還未裝填完畢,敵軍戰馬已至眼前。”
    “因此,火銃並不適合漢中軍。”
    朱鬆笑答。
    “哦?那你可有想到替代火銃之物?”
    朱元璋心中一動,欲將話題引向燧發槍等先進火器。
    朱鬆心中暗道,替代火銃之物當然有。
    燧發槍等已在研製中,即將投產,但在摸清老爺子態度前,這等底牌豈能輕易示人。
    “自是有的。”
    朱鬆自豪地介紹了一種新研製的武器,它與朝廷軍的長弓不同,能一次性裝載六支箭矢,無需費力拉弦,裝好箭矢後,騎在馬背上單手即可操作,極為便捷。
    隨即,朱鬆讓耿青取來漢中軍使用的這種武器,親自向朱元璋展示。
    提及此武器,朱鬆內心深處的嬴政情緒激動起來。
    曆史上,大秦帝國的兩大兵器最為先進:劍與弩。
    論對劍的癡迷,無人能及秦始皇嬴政。
    而大秦的弩陣更是威名赫赫,無論輕弩、重弩還是各式弩,大秦均有涉獵。
    然而,許多技藝隨時間流逝而失傳,正如先秦的冶煉技術,歐冶子大師的名劍鍛造之術,後世無人能複製。
    嬴政好奇地問:“你這勁弩,射程多遠?”
    “漢中勁弩射程約280步,約160至180米。”朱鬆答道。
    “如此之遠?”嬴政驚訝不已。
    如此小巧的單手勁弩,射程近三百步,即便是大秦巔峰時期也難以企及。
    大秦雖有能射上千步的強弩、重弩,但小巧的弩器絕無法達到此射程。
    嬴政不禁對大秦的造弩工藝產生疑問,但轉念一想,千年已過,後世能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勁弩,似乎也合情合理。
    “那之前朕見你父皇帶來的朝廷軍中,有人手持長棍,那又是何物?”嬴政又問。
    嬴政憶起昨日於朱元璋大軍中所見一物,形似燒火棍,心生好奇,遂問。
    “此乃火銃,我方才向老爺子講解過,射程不過百步,且填裝繁瑣!”朱鬆直言。
    嬴政聞言默然。
    朝廷之火銃,威力竟不及某些兵器,百步射程亦顯不足。
    “火銃雖不及它器,但能全員配備。”
    “尋常兵器,新兵未經訓練,難以駕馭,更別提精準度。”
    眾人常誤弓兵,以為近戰可勝,實則大謬不然。
    弓兵體力、臂力驚人,豈是易與之輩?大軍之中,弓兵數千已屬難得,若數萬人均持火銃,後果難料。
    嬴政聽朱鬆言罷,陷入沉思。
    試想萬銃齊發,確難抵擋。
    此時,朱元璋審視漢中軍所配強弩,亦感驚奇,然難免失望。
    此弩雖佳,卻非他所求之燧發槍。
    “除強弩外,可有更犀利之器?”朱元璋追問。
    “兒臣正研製橡膠滑膛弓,以足踏上彈。”
    “此弓射程可達四百步!”朱鬆答。
    四百步,即兩百多米之遙。
    朱鬆已製一批,裝備城中衛巡署,後續尚有改進空間,射程與威力皆可提升。
    滑膛彈弓,亦名彈弓槍,帶槍托,拉力較普通彈弓增五倍,需足踏拉伸上膛,亦稱彈。
    後世常見的木質彈弓,僅用兩股橡皮筋製成,而朱鬆所製,卻直接用了八股橡皮筋!
    “這是橡膠做的滑膛弓?”
    “難道是用橡膠構建的?”
    朱元璋聽後,一臉驚訝。
    他從未聽聞此物,更未料到橡膠還有這等用途!
    “正因如此,兒臣才讓朝廷在瓊州廣植橡膠樹!”
    “隻可惜,橡膠樹需五六年方可收割,如今才種下近一年,種晚了!”
    朱鬆談及橡膠,略顯無奈。
    “那你之前的橡膠,是從雲南得來的?”
    朱元璋追問。
    “兒臣就藩時,曾讓人帶去雲南種植,但數量有限,產量不高。”
    “不過再等四五年,瓊州的橡膠樹長成,橡膠短缺問題便能緩解!”
    朱鬆點頭解釋。
    “原來如此!”
    “那便多植一些!”
    “雲南可行,兩廣也應有不少合適之地,需在兩廣也種植起來!”
    朱元璋對橡膠種植產生了興趣,自然希望種植越多越好。
    父子三人一路交談,終於在日落前抵達漢中城外。
    遠遠望去,漢中城的繁華超乎朱元璋想象,令他與朱標震驚不已。
    眼前的景象,在大明其他地方難以見到,即便是昨日的西安府,也未見如此‘高樓成群’之景!
    漢中城現今,樓宇皆是“摩天之勢”,鮮有三層以下,更有五六層乃至十數二十米高者,此等景象於大明或許司空見慣!
    塔樓、城牆,皆能及此高度,然而全城樓宇皆如此,實屬罕見!
    除卻高樓,漢中府的繁華更令朱元璋等人瞠目。
    街道上行人如織,密度超越西安府,人行道幾無立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