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村民之事得以解決

字數:6377   加入書籤

A+A-


    “西北的男兒們,皆以從軍為榮!”朱元璋的話語回響,但與眼前情境無關。
    “你們幾個混賬,竟敢借我的名義滋事?”周通怒斥,“消息都傳到漢王殿下那了,想給我找麻煩嗎?”
    周通邊踢邊罵,幾個被踢倒的青年迅速抱頭求饒。
    周通本是南林村人,被打者皆是他同宗的兄弟。
    他發跡後,知曉這些人常借他之名生事,平日無暇顧及,不料他們愈發囂張。
    “周校尉,別在這兒動手,消消氣!”投保行員工緊張勸阻,生怕事態升級,擔心周通加劇衝突,以為他想借此提高賠償。
    “放心,他們的賠償,你們一分不用出,我來處理!”周通豪邁地擺手,不會縱容這些家夥胡鬧。
    他雖有時固執,但不愚笨。
    投保行是漢王的產業,村民間的爭鬥本可避免。
    投保行員工聞言鬆了口氣。
    “說清楚,到底怎麽回事?”周通轉向堂兄弟們,冷臉質問。
    “這次真不關我們的事!”他們辯解,“是石洞村欺人太甚,他們先動的手!你看我們傷得比他們還重!”
    “……”
    幾個青年立刻指向另一邊的村民,向周通傾訴苦衷。
    周通聞言,目光銳利地望向石洞村的那幾位村民。
    “今日之事就此作罷,你們即刻離開,本校尉可以既往不咎!”
    “但回去後務必轉告李二狗,讓他近期安分些,膽敢再公然聚眾,本校尉定不輕饒!至於田地分配,漢王殿下已有定奪,今後嚴禁任何人私自爭搶土地,否則嚴懲不貸!”
    “到那時,休怪本校尉無情!”
    周通麵色陰沉地警告完,那幾人嚇得噤若寒蟬,不敢多言,匆匆逃離。
    李二狗正是石洞村的村長。
    村民豈敢與官抗衡,更何況漢王殿下已發話,加之周通如今地位顯赫,乃漢王麾下猛將,這些青年無不對其心生畏懼。
    “你們也都給本校尉回去,若再因這些瑣事驚擾漢王殿下,本校尉絕不輕饒!”
    周通又轉向自己的幾位同宗兄弟警告一番,這才放眾人離去。
    一場就此平息,投保行眾人亦鬆了一口氣。
    ……
    村民之事得以解決。
    不久,周通平息事端的消息傳至朱鬆耳中,他對這個結果頗為滿意。
    對付這些村民,需得有人能鎮住場麵才行。
    此時,他正與滿心歡喜的朱標處理大明皇家銀行的事務。
    聞聽太子殿下將成為大明皇家銀行首任行長,張紞驚訝之餘,滿心歡喜。
    如此一來,他回朝後麵對的阻力定會小許多。
    太子殿下既是行長,滿朝文武豈敢妄議?
    朱鬆將大明皇家銀行的執行事務交給朱標,相信他能妥善處理,遇到問題也會來找他。
    隨後,朱鬆著手準備土地資源管理局的事宜,根據朱元璋的指示,擬定了章程並呈上。
    朱元璋看到章程後笑道:“你這管理局管得真廣,土地、礦產,連海上資源都要管。”
    朱鬆笑道:“父皇覺得如何?”
    朱元璋點頭:“不錯,不過這章程可不隻針對西北,是想在整個大明實施吧?”
    “是的,先從西北開始,未來再考慮推廣。”朱鬆回答。
    “好!”朱元璋又點頭。
    朱鬆繼續道:“我還打算給立下軍功的家庭多分一畝地。”接著介紹了更多細則。
    朱元璋聽得頻頻點頭,發現西北一帶的人們都以當兵為榮,認為朱鬆的獎勵製度會讓更多人眼紅。
    “現在也就你這麽做。”朱元璋感慨,“若真如你所說裁軍,廢除衛所製,老百姓都會搶著當兵了。”
    “大明的男兒就該這樣,以當兵為榮,而非被迫從軍。”
    此時,朱元璋才意識到朱鬆的政策對大明大有裨益。
    他想到衛所製強製軍戶當兵,可他們真的願意嗎?取消後還會有人願意當兵嗎?現在看來,這已無需擔憂。
    畢竟,對於讀書不行、一無所長的人來說,當兵似乎成了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
    其他行業或許能勉強糊口,賺取微薄之利,但若想光大門楣,遠不及戰場上殺敵建功來得迅速。
    再者,單是老九為軍屬家庭所定的福利與優待,就足以激勵眾多家庭願意將子女送入軍營。
    屆時,問題將不再是能否招到士兵,而是能否滿足參軍資格,實力不足者,軍隊亦未必接納。
    漢中軍擴招之時,亦是經過嚴格考核,體能不佳者,自會被淘汰,絕不姑息濫竽充數之輩。
    如此軍隊,怎能不日益強大?
    “父皇所言極是,在義務兵與募兵製度下,推廣‘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理念,其成效遠超衛所製。”
    “參軍本即為備戰,無異於將生死置之度外,對軍人多加福利,並無不妥。”
    “加之這些福利與‘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理念,軍隊招募士兵自無憂。”
    “製定高標準、嚴要求,亦是為了戰場上減少傷亡。”
    “畢竟,他們都是我大明的子民。”
    “父皇當初推行衛所製,實乃時代所需,大明初建,諸多無奈。”
    “而今父皇能洞察衛所製之弊,願意改革,此乃大明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朱鬆這番言論,引得朱元璋開懷大笑。
    這小子,倒還懂得給自己留顏麵。
    明明衛所製弊端顯而易見,到了他口中,反倒成了幾分讚許。
    於是,二人自土地分配談及軍隊製度,土地資源之事,就此被父子二人敲定。
    此番,仍由戶部尚書張紞配合朱鬆行事。
    朱鬆的一係列改革,目前尚需戶部鼎力支持。
    在西北這片土地上,目前與戶部的糾葛最為深重。
    朝廷其他部門,暫時尚未觸及西北的事務。
    因土地資源管理局的籌備,張紞不得不再次延緩返京計劃。
    他察覺到,老爺子對漢王朱鬆提出的所有構想,均持無條件支持的態度,這在往常是絕無僅有的。
    即便是太子朱標監國時,也未享此待遇。
    更令張紞驚歎的是朱鬆的能力。
    他難以想象這些規則、製度及奇妙構想是如何誕生的。
    張紞對朱鬆的欽佩之情日益增長。
    在應天府時未曾接觸,尚無深刻感受;而今在漢中府,雖時間不長,但他愈發覺得朱鬆深不可測。
    這或許也是老爺子看重漢王的原因之一。
    若大明未來真由漢王接手……
    念及此,張紞更慶幸此次能陪老爺子來西北。
    漢王的航程,雖看似波濤洶湧,實則平穩無比,一旦穿越風暴,必將抵達新的彼岸。
    張紞不禁生出些許期待,渴望見證在朱鬆一係列改革下,大明將如何迎來盛世。
    與此同時,朱標亦愈發忙碌,對大明皇家銀行之事尤為上心。
    遇到疑惑,他能虛心向朱鬆求教,而朱鬆的講解總讓他受益匪淺,有豁然開朗之感。
    這段時間,朱標深感自己過去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似乎虛度,從前監國的那一套,與朱鬆相比,簡直相形見絀。
    朱標心中無嫉妒與不滿,早已釋然,唯願大明在九弟朱鬆引領下日益昌盛。
    他渴望趁有生之年,盡力協助這位胞弟。
    朱元璋近來除對朱鬆所編教材頗感興趣外,亦常與蔣瓛外出巡視。
    轉眼間,秋收將至,他親赴田間,目睹豐收景象,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笑容,心想若大明各地皆能如西北般繁榮,那該多好。
    但他深知此乃循序漸進之事,不可急功近利。
    他堅信在朱鬆的改革之下,大明定能愈發強盛。
    一日,朱元璋與蔣瓛自郊外歸來,途中見城郊一處人聲鼎沸,不禁好奇發問。
    蔣瓛答道,此乃漢王朱鬆所設之農具廠。
    朱元璋憶起曾到訪此地,卻疑惑於秋收前夕,農具廠何以如此繁忙。
    蔣瓛解釋,漢王最近發明了一種名為打稻機的農具,極為暢銷。
    此機可將稻穀迅速脫殼成米,故吸引眾多百姓前來。
    朱元璋聞所未聞,心生好奇,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
    他此行微服私訪,裝扮平凡,不懼引起轟動,隻為親眼見證老九的發明。
    不久,朱元璋在農具廠親眼目睹了蔣瓛提及的打稻機,購機隊伍冗長,眾人皆忙於選購,無暇顧及他。
    “此機器真如此神奇?據說一畝稻田,隻需腳踏一個時辰便能打完?”
    聽聞農戶們的議論,朱元璋滿臉訝異。
    “不如我們派人購一台回王府,陛下親自試試?”蔣瓛建議道。
    現場人潮洶湧,即便想試用也不現實。
    “好吧,就讓老九送一台來。
    我們無需此機,隻想試用後轉售給需要的百姓。”
    朱元璋應允,並糾正了蔣瓛的想法。
    他朱元璋怎會為一己私欲而占用資源?更何況,此事關乎農戶收成,而他最關心的就是百姓的糧食問題。
    朱鬆得知父親對打稻機感興趣,雖感無奈卻也欣然照辦。
    當日,朱鬆與朱標返回王府時,一並帶回了打稻機。
    朱元璋與朱標圍著機器仔細研究,興趣盎然。
    朱鬆在一旁解釋,這是一種簡式水稻脫粒機,通過弓齒式和齒杆式滾筒,腳踏或水力、電動機驅動滾筒高速旋轉,手持稻穗反複反轉脫粒,高效便捷。
    腳踩打稻機確實實用,但價格不菲,通常需全村集資購買,輪流使用,單戶購買成本過高。
    朱元璋親自嚐試,發現踩踏並不費力,農戶們一個下午的使用應毫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