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藍玉等人實力非凡

字數:6594   加入書籤

A+A-


    “記住,回應天後,六部能處理之事,就交由六部,你隻需把握大局,別太勞累。
    至於那兩人,你也該果斷處置,切莫縱容。”
    朱元璋嚴肅地對朱標囑咐。
    “父皇放心,兒臣自有分寸。”
    “對了,父皇,兒臣回去後,您是否將與九弟一同親征西域?”
    朱標話鋒一轉,問道。
    “正是,此番為父也要親征西域,湊個熱鬧。”
    “不過你放心,戰事有老九,我無礙,不過是湊個熱鬧。”
    朱元璋笑道。
    “父皇請保重身體。”
    “九弟,父皇就交給你了,務必替大哥照顧好父皇。”
    朱標轉向朱鬆,鄭重叮囑。
    “大哥放心,有我在,父皇定無恙。”
    朱鬆自信保證。
    “那兒臣預祝父皇和九弟旗開得勝,兒臣在應天府恭候父皇和九弟凱旋。”
    朱標點頭,向朱元璋行禮。
    隨後,朱標離開漢中府,在錦衣衛護送下先到西安府,再與留守的護衛禁軍一同返回應天府。
    臨行,朱鬆贈予朱標足夠半年的丹藥,確保他調養無憂。
    朱元璋對此安排頗為滿意。
    “老九,標兒已回,咱父子倆是否也該大展拳腳了?”
    送走朱標後,朱元璋笑對朱鬆問道。
    朱標歸府,朱元璋雖有不舍,但念及朱標坐鎮天府,心中甚是寬慰。
    畢竟,這是自己傾心培育二十餘載的太子。
    有朱標在朝中協助監國,朱元璋便能騰出更多時間,去完成心中所願。
    “父皇所言極是。”
    “三萬漢中軍隨時待命,隻待父皇號令。”
    朱鬆聞言,笑容浮現。
    “朕欲攜藍玉等人一同出征,你以為如何?”
    朱元璋話鋒突轉。
    朱標離去,他並未讓藍玉等人同行,意在將他們帶上西域戰場。
    “父皇親征,為主帥,調兵遣將自當由父皇定奪。”
    朱鬆深知朱元璋用意,父子倆已坦誠相談,他亦明了老爺子攜藍玉等人至西北,意在增進彼此情誼,以備將來之用。
    戰場上的袍澤之情,最為深厚。
    西域之戰,讓藍玉等人參與,等同於讓他們與漢中軍建立緊密聯係,或許能成為漢中軍半壁江山。
    日後,淮西勳貴與漢中軍相處將更加融洽,朱鬆運用起來也將得心應手。
    老爺子如此費心,朱鬆豈會拒絕?
    藍玉等人雖性格驕橫,但打仗能力不容小覷。
    藍玉、馮勝、傅有德三人戰力,與秦武、耿青、楊赫三人不相上下,前提是秦武三人不動用法器戒指。
    由此可見,藍玉等人實力非凡。
    當日,朱元璋頒發征討東察合台聖旨,昭告天下,此次聖旨竟直接從漢中府發出,而非應天府。
    朱元璋決定親自率軍,帶領漢中軍征討東察合台,並意圖收複整個西域,這一消息必將震撼朝廷內外。
    聖旨既已頒布,舉世皆驚,無人敢貿然反對,以免觸怒朱元璋。
    在漢中府,朱元璋選定九月初八吉日,舉行祭天大典,向天地祖宗宣告即將親征西域,誓創千秋偉業。
    漢中百姓與三萬即將出征的漢中軍共同見證了這一曆史時刻,百姓歡欣,軍心大振。
    朱元璋此行未帶朝廷其他軍隊,僅率錦衣衛與漢中軍同行,彰顯了對漢中軍的深厚信任與高度認可,這對漢中軍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榮耀。
    次日晨曦初現,三萬漢中軍在百姓矚目下,自漢中府城外啟程,浩浩蕩蕩前往天水關。
    越過天水關後,還需長途跋涉十餘日,方能抵達哈密衛。
    千裏迢迢,無捷徑可走,唯有急行軍方能速達。
    所幸朱元璋擁有專屬座駕,且馬匹已增至八匹,跟上大軍步伐並無大礙。
    朱鬆本欲騎馬,卻被朱元璋邀同乘座駕,父子二人途中得以暢談。
    大軍當日便離開天水關,踏入河西走廊的廣袤戈壁。
    路途顛簸,即便朱元璋的豪華馬車裝有八個大輪胎與避震裝置,亦難以完全消除。
    朱元璋年歲已高,雖未言明,朱鬆卻能察覺其疲憊之色,尤其是顛簸之後,連食欲都大減。
    次日,大軍出征的第二天,朱元璋食欲大減,幾乎不願進食。
    朱鬆無奈,隻得取出一顆辟穀丹,呈給父親。
    “這便是你給蔣瓛所用的辟穀丹?”朱元璋望著眼前的小小丹藥,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正是,見父皇食欲不振,兒臣想,不如服下一顆辟穀丹,至少十日內無需飲食,也無妨。”朱鬆微笑著回答。
    “好東西!隻可惜不能普及全軍,不然連糧草都省了!”朱元璋毫不猶豫地吞下辟穀丹,不久,饑餓感竟奇跡般地消失了。
    “辟穀丹非同尋常,雖煉製不難,但成本遠超十日口糧!”朱鬆聽後,哭笑不得地搖頭。
    用辟穀丹替代軍糧?朱元璋的想法確實大膽!
    稍後,朱元璋精神狀態轉好,問道:“老九,為何曾說推演你需要大量國運值?”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國土愈廣,問題愈多。
    你考慮過如何治理這廣闊疆域嗎?”朱元璋精神煥發,話語增多。
    “父皇所憂,兒臣亦慮。
    但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一旦出現,距離將不再是障礙。
    未來更有電話、無線電乃至手機,通信便捷無比,千裏之外,一通電話便能如麵對麵交談,豈不勝過八百裏加急?”朱鬆自信滿滿地笑道。
    當下,有線電話已成為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課題。
    然而,有線電話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它依賴於線路傳輸信號。
    若付諸實踐,朱鬆僅能先從漢中府與西安府著手,短期內實現西北地區的通訊聯通已屬不易。
    俗語雲,萬事開頭難,一旦邁出這一步,通信領域必將邁入嶄新紀元。
    屆時,技術障礙將不複存在,僅需將此技術推廣至大明各地。
    當然,在更遠的地方,有線電話便不切實際了,無線電才是更佳選擇。
    諸如一戰時期所用的無線電台,技術門檻並不高。
    從零開始研發或許耗時長久,但朱鬆能通過“七二七”購買電台。
    有了成品作為參考,進展自然迅速。
    一旦無線電台得以量產,遠距離通訊將不再是難題。
    聽完朱鬆的講述,朱元璋眼中閃爍著異彩,滿懷期待地問:
    “你提到的電話與電台,何時能製成?朕此生還有機會目睹嗎?”
    朱鬆笑道:“父皇,若要看電話或電台,兒臣即刻便可在係統商城中購買。
    之前已購得一些樣品送往研究院,有了這些,研究院的學者們應能迅速複製其製作方法。
    但僅靠兒臣購買遠遠不夠,大明需自主掌握製造技術,方能實現量產。”
    朱元璋恍然大悟,點頭道:“原來如此!回漢中後,你帶朕去研究院瞧瞧便是,不必再花冤枉錢購買。”
    他深知老九在係統商城購物需花費重金,價格不菲,故而雖心生好奇,也不願浪費金錢。
    “父皇若有意,回漢中後,兒臣便領您參觀研究院。”
    “兒臣已研製出蒸汽機,正處試驗階段。”
    “相信不久,大明將擁有首列蒸汽機車。”
    “西域雖廣,但若鋪設鐵軌,借蒸汽機車之力,裝備、物資與兵員可源源不斷輸送。
    屆時,漢中至西域,僅需兩三日。”
    朱鬆含笑頷首。
    “兩三日?那至應天府呢?”
    朱元璋聞言,麵露驚異。
    “同樣,僅需兩三日!”
    “大明各地正修水泥路,路網通達,各地間距將大幅縮短。”
    “若鐵軌亦能遍鋪大明,自東至極西,七日之內可達。”
    “然鋪軌之難,在於橋梁技術。”
    “山路易解,江河建橋為難。”
    朱鬆正容解釋。
    “此事,朕曾與標兒商議。”
    “夢中推演,見應天府外長江上,鋼鐵大橋巍然。”
    “那也是你執政時所建。”
    朱元璋連連點頭。
    “如此,造橋難題亦將由你解決,餘事無憂。”
    “交通、通訊暢通,疆域再廣,治理亦易。”
    “更甚者,關鍵技術握於我手,大明科技領先,則不敗之地穩矣。”
    朱鬆聞言而笑,自信滿滿。
    “誠然,交通、通訊,治理自半功倍。”
    “秦始皇嬴政創建大秦,統一六國,憑大秦軍力與始皇之壯誌,卻未能進一步拓展疆土,根源即在於此!”
    “其一,信息難通;其二,道路難行。”
    “欲再擴疆土,即便是大秦鐵騎,亦感力不從心!”
    朱元璋心生感慨。
    此言非虛。
    行軍分常行、急行與強行三類。
    步兵常行,保持戰力之下,日行不過三十裏。
    古人言退避三舍,一舍即為三十裏,恰為步兵日行之路程。
    急行,一日或可達百裏,然此等情況鮮有,因如此行軍,無異於自尋死路。
    大軍急行至戰場,早已疲憊,雙腿無力,何以殺敵?
    故古代行軍,短則十日半月,長則以月計。
    縱有騎馬,馬力亦有限,且需全員有馬,糧草輜重能隨。
    然糧草輜重亦限騎兵作戰之範圍。
    短距離奔襲,騎兵占優;長途跋涉,雖馬速快,但需候糧草輜重,實則難以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