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隻要他們樂意就好

字數:7091   加入書籤

A+A-


    沙盤模型一經展出,立刻吸引了所有學員的興趣,隻要有空,學員們便圍在沙盤旁,玩得不亦樂乎。
    “若是我指揮此戰,定會派遣騎兵穿越黃土山脈,切斷你的後勤補給。
    隻要主城堅守,失去補給,你如何能勝?”
    “你真糊塗,豈不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若先儲備三月糧草,即便無後方補給,你的主城再堅固,也擋不住我三個月的猛攻!”
    “你才傻呢,誰說我隻會死守?外圍騎兵還能迂回包抄你……”
    “……”
    朱元璋與朱鬆遠遠望見一群少年正圍在沙盤前,對著布局評頭論足,各抒己見。
    盡管這隻是紙上談兵,卻也能極大地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
    “誰說城池守不住?隻要防禦布置巧妙,就算隻有萬餘老弱病殘,十萬敵軍也休想踏入城門半步,我能拖到你明年春暖花開!”
    這時,一個不服氣的聲音響起。
    是王伍在說話。
    “哼,光說不練誰都會。”
    周圍的孩子們對王伍的話不屑一顧。
    這番話卻恰好被朱元璋聽見。
    “又是這小子?”
    “但我覺得,他這話可不像是吹牛。”
    朱元璋不禁笑了。
    一旁的朱鬆麵露詫異,他發現父親對這個叫王伍的少年似乎特別關注,很少見到父親如此欣賞一個孩子。
    “父皇為何如此認為?”
    朱鬆忍不住問。
    “因為我之前推演過這小子的命運。”
    朱元璋沒有隱瞞,向朱鬆講述了推演王伍一生的事。
    朱鬆聽得入神,看向王伍的眼神多了幾分不同。
    王伍確實是個刺頭,但如果真如父親所說,他確實是個值得培養的好苗子。
    “如今我們都在改寫命運,王伍或許能避免戰死的命運。
    不過這小子是個好苗子,你多留意一下。”
    朱元璋叮囑朱鬆。
    “父皇都這麽說了,我自然不會錯過這麽個人才。”
    朱鬆點頭。
    他會關注王伍,但關注不等於溺愛。
    王伍是塊好玉,但需要雕琢,隻有經過打磨,才能真正成為美玉。
    “還有,他是後世寂軍墓中八大將軍墓之一的主人。
    八大將軍裏,王伍占有一席之地。”
    朱元璋怕朱鬆不夠重視,又補充了一句。
    “原來如此!”
    朱鬆心中有些驚訝,終於明白父親為何如此看重王伍。
    “老九,記得嗎?我說過,希望死後能安息於寂軍墓,你得替我安排妥當。”
    “應天府的孝陵工程,我已讓標兒停止。”
    談及寂軍墓,朱元璋忽又想起自己的安排,連忙對朱鬆吩咐。
    “既然父皇心意已決,孩兒自當遵從。”
    朱鬆聽後,立刻點頭應允。
    “還有一事未告知於你,據我推算,除我與朱允炆外,大明本應還有十八位皇帝葬於寂軍墓,即是十八帝魂。”
    “你亦在其列。”
    “我作為大明開國之君,豈能獨留於世外,成為異類?你覺得我說得對嗎?”
    朱元璋擔心朱鬆心存疑慮,便直接道出葬入寂軍墓的原因。
    “除了您和朱允炆,大明其他皇帝,連我也在寂軍墓?”
    朱鬆聞言,略顯驚訝。
    “正是,其中兩位被推位的皇帝未能入內,但你這一脈該入的都已入內。”
    “就連唯一的女帝朱慧英也不例外。”
    朱元璋微笑著點頭。
    “這實在出乎孩兒意料!孩兒確有此願,卻未料到後世子孫也會如此。”
    “是我後來定的規矩嗎?”
    朱鬆確信自己之前並無此想法,他自己願意入寂軍墓,但從未想過要子孫後代也這麽做。
    “那倒非你所定,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傳統吧。”
    “你這一脈,寂軍墓是所有皇帝的最終歸宿。”
    朱元璋緩緩搖頭,認真解釋。
    朱鬆若有所思地點頭,雖對這個結果感到震驚,但並未過多糾結。
    既然後世子孫自己選擇,就任憑他們吧。
    隻要他們樂意就好。
    不久,朱鬆與朱元璋父子倆在王衛學院轉了一圈後,便離去了。
    盡管離過年尚有二十餘日,漢中府的街道卻已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街道兩旁的路燈煥然一新,電網線路亦鋪設完畢。
    朱鬆主持籌建的首座火力發電站正處於最終驗收階段,計劃於大年三十正式供電。
    此小型發電站雖不足以供應漢中府全境,但滿足商業與市政用電綽綽有餘,遺憾的是,尋常百姓家仍無緣電力。
    街道上矗立的路燈與電線杆,了民眾熱議的話題。
    這些設施對漢中百姓而言並不陌生,因漢王府及其產業早已享用。
    而今它們現身街頭,傳遞出的信息足以讓民眾歡欣鼓舞,憧憬著有朝一日電力也能走進千家萬戶,屆時誰還願再點油燈或蠟燭?
    朱元璋與朱鬆棄車步行,徜徉於漢中府街道,沉浸於節日的喧囂。
    朱元璋已知發電站即將啟用,同樣期盼著除夕之夜,漢中府燈火輝煌。
    “在漢中府住久了,朕都不願回應天府了!”朱元璋由衷感歎。
    數月居住,此地已讓他流連忘返,即便是皇宮也無法比擬。
    所幸應天府有朱標打理,他暫無歸期之憂。
    “父皇若想長居漢中,也無不可!”朱鬆回應,“日後交通通信日益便捷,父皇想去何處皆可,且不誤國事。
    就如這街燈,如今漢中僅一座發電站,但來年、後年,必將有更多電站拔地而起!”
    “漢中府之外,其他州府亦可同步籌建!”
    “應天府亦應著手建發電廠,至少讓大明國都沐浴電光!”
    朱鬆含笑頷首。
    “正欲問你,能否先在應天府建發電站,至少照亮皇宮,屆時標兒批閱奏章,便無需燭火矣!”
    朱元璋點頭讚同,問道。
    “此事易辦!年後兒臣即遣人往應天府!半年之內,定讓皇宮通電!”
    朱鬆聞言,爽快應承。
    “好!有你此言,朕心甚慰!”
    朱元璋聞言,眼中閃光,暗讚老九可靠。
    “父皇,兒臣還計劃鋪設漢中至西安府鐵路!”
    “研究院已研製出首台蒸汽機車,大明擁有火車之日不遠矣!”
    朱鬆話鋒突轉。
    “竟如此之快?”
    朱元璋聞訊,大喜。
    “兒臣所言乃研究院所製蒸汽機車,實則兒臣早已自係統內購得一台,供研究院技術研究,令其仿製!”
    “從零研發,自不如仿製迅速!”
    “此乃兒臣能速成發電站與蒸汽機車之因!”
    “內燃機項目亦在研究院中,未來數年,大明或將擁有自製內燃機!”
    朱鬆自信解釋。
    “甚妙!”
    “漢中至西安火車通車後,行程需時幾何?”
    朱元璋急問。
    “漢中至西安,約莫一個時辰!”
    “往返不過兩個時辰!”
    “隻可惜,目前尚無法建造跨江鐵路大橋,否則蒸汽機車一出,鐵路可自西安府延伸至大明各處!”
    朱鬆答道。
    朱鬆提出分段建設鐵路的建議:“遇到大江大河時,需下車渡船至對岸,再轉乘其他火車。”
    朱元璋急切地問:“依你之見,從漢中府至應天府乘火車需多久?”
    朱鬆答:“大約兩天。”
    “但鐵路修建遠比水泥路艱難,需大量鋼鐵和木材,耗時或許兩三年,乃至十幾年方能連接大明各州府。”朱鬆無奈解釋。
    朱元璋鼓勵道:“那便一步步來,我堅信這一天終會到來。”
    回到王府,朱元璋進入自己院子,打開國運係統詢問寂軍墓之事:“若我葬入寂軍墓,是否皇帝數目會增加一個?”
    係統回複:“若宿主放棄應天府陵墓,選擇寂軍墓,寂軍墓將成為十九帝魂安息之地。”
    朱元璋心中所想得到確認,他早知後世大明十八帝葬於寂軍墓,便有意遷陵。
    幸得朱鬆答應在寂軍墓為其修建陵寢。
    北平,燕王府內,朱棣震驚:“西域竟兩月內被漢中軍攻下,父皇還封了老九手下四將為伯爵,這也太離譜了!”
    他手下的將領,諸如張玉、朱能,皆為勇猛之士,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卻未曾獲得如此榮耀!
    在朱棣眼中,朱元璋此舉無疑是明顯的偏袒。
    即便朱棣心有不滿,此刻也隻能與張玉、朱能等將領麵麵相覷。
    唯一能慰藉他的姚廣孝,已離開北平府,深入漠北籌備大計,不知何時能歸。
    若遇大雪封路,再見那和尚或許已是來年春暖花開之時。
    “應天府傳來消息,陛下為漢王另擇一門親事,令其娶禮部侍郎陳迪之女為側妃。”
    “陳家父女已隨太子隊伍前往漢中,婚期將近。”
    張玉又報告了另一消息。
    “什麽?大哥又去了漢中?”
    朱棣聞言,臉色愈發陰沉。
    他不介意老爺子為老九再訂一門親事,在意的是朱標又前往漢中。
    難道父子倆如今連過年都不願留在應天府,反倒偏愛在漢中度過?
    不僅朱棣,其他得知此消息的藩王亦表情複雜。
    老爺子似已對漢中府情有獨鍾。
    “不行,最遲明年,本王必須有所行動!”
    “否則在父皇麵前,本王將徹底失去存在感!”
    朱棣緊握拳頭,咬牙切齒。
    西域收複之事,再次深深觸動了朱棣。
    分割線
    漢王府的美食,令朱標的口味愈發挑剔。
    西安府。
    與徐妙錦出嫁時不同,陳優姿此次選擇陸路,速度反而更快。
    自踏入西北之境,陳優姿便被馬車窗外的風光深深牽引,那雙明亮的眼眸中滿是驚奇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