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自己的兒子自己管教

字數:6799   加入書籤

A+A-


    漢中府與西安府兩地,短短三日,報名人數已逾十萬青壯年!
    於西北百姓而言,參軍已成為青年們共同的夢想!
    漢中軍的製度與福利政策誘人至極,實為普通人改變命運之選!
    戰場上立功者,可得良田,加官進爵!
    即便戰死,漢中軍的撫恤亦能確保家人生活無憂!
    西北風氣大變!
    百姓皆以當兵為榮,爭搶這份榮耀!
    戰事起時,百姓熱議戰場之事,猶如日常談資!
    對於戰爭,西北百姓持樂觀支持態度,言論積極正麵!
    往昔,談及戰事,百姓皆懼!
    如今,戰事不擾民生,戰場遠離大明,百姓生活如故!
    昔日大明戰事起,百姓節衣縮食,軍費糧食皆出自百姓!
    而今,有國庫與漢王朱鬆支撐,一切難題迎刃而解!
    國都遷至西安府後,大明開始免征糧稅,轉而依賴商業稅,再以錢買糧,民眾生活漸見希望。
    百姓無須再憂無糧餓死,此景象不僅限於西北,整個大明皆然。
    這一點,極大轉變了大明百姓對戰爭的態度。
    當朱元璋即將東征東瀛的消息傳出,大明上下,從朝廷至民間,鮮有反對之聲。
    西域、漠北之難,皆已克服,東瀛更不足掛齒。
    大明此刻,自信心空前高漲,正是朱元璋與朱鬆對外擴張的良機。
    另,洪武二十七年臘月二十三,眾藩王回京過年,正值祭灶王之日。
    朱元璋對此日極為重視。
    昔日朱標西巡考察遷都事宜後病逝,朱元璋深感此為天譴,認為自己殺戮過重,報應落在太子朱標身上。
    同時,他也認為天意不欲他遷都西安。
    同一年祭灶王時,朱元璋提及遷都,決定此生不再遷都,而將此事留給後世子孫。
    朱標之死對朱元璋打擊深重,令他心生惶恐。
    此次祭灶王,國都雖已遷至西安,但朱元璋與朱標心願已了。
    美中不足的是,西安府未建新皇宮,僅改造了昔日秦王府。
    因朱元璋與朱標皆知,朱鬆有意遷都北平府。
    年後,燕王朱棣與其長子朱高熾將赴漠北,北平府將重回朝廷之手,遷都之事亦無需再急。
    朱棣成為永樂帝後,首先著手建設北平府,直至完工次年才實施遷都。
    自1406年至14101novel.com年,曆經十五年方告峻工,足見工程規模之宏大。
    以朱鬆現今所具手段與技術,若他日欲於北平府重建此類宮殿群,料想數年即可完成。
    待朱鬆登基為帝,耗時數年建成北平府與皇宮,隨即遷都即可。
    因此,朱元璋與朱標對遷都之事已不甚掛心。
    目前,朝廷中樞已遷至西安府,西北之地正為大明最繁華之地。
    就現狀而言,以西安府為中樞最為適宜。
    然而,此僅朱元璋、朱標與朱鬆父子三人心知肚明,他人對朱鬆欲遷都北平府的念頭一無所知。
    倘若燕王朱棣得知朱鬆此意,恐怕會氣急攻心。
    年關將至,漢王府漸趨熱鬧,來訪朝廷官員絡繹不絕。
    以往,藩王私下嚴禁與朝臣接觸,但在漢王朱鬆這裏卻成了常態。
    盡管朱鬆未涉朝堂,大明的發展規劃卻多由他定奪,朱標負責執行,各部官員遇難題時,常來請教朱鬆。
    此乃朱元璋親令。
    六部官員遇難題無解時,可直接求助於漢王朱鬆。
    他這位皇帝已然放手,朝廷大事多由朱鬆與朱標兩個兒子處理,而他則提前享受退休生活,每日攜孫子與周貴妃四處遊曆。
    可以說,朱鬆雖非皇帝亦非儲君,卻已暗中掌控了整個朝廷。
    朱元璋這位皇帝與朱標這位太子,更像是為朱鬆服務的助手。
    各路藩王大多已接獲朱元璋旨意,命他們今年春節共聚漢中府過年。
    在大明,此舉前所未有。
    除非未就藩的皇子,否則藩王從無過年返京之理。
    “父皇,眾弟已在途中,老三、老十二等近日或將先至漢中。”
    朱標聞訊後,即來向朱元璋稟報喜訊。
    “可知為何令他們來漢中過年?”
    朱元璋微笑反問。
    人至暮年,誰不盼春節團圓,兒孫繞膝?
    尤其是見識過六百年後老朱家後代繁盛,朱元璋更念及諸子。
    諸多藩王,自就藩後再難相見,皆是親子,豈能不念?
    往昔,縱思念深切,亦因諸多顧慮而不允其返京。
    但今非昔比,國庫充裕,無需慮及耗資巨大。
    “父皇是想借機敲打兄弟,為老九鋪路?”
    朱標洞悉更深層意圖。
    “正是,首次召回所有兒子,日後亦不再束縛他們。”
    “老九的手段,足以令兄弟折服,並非難事。”
    “便是要讓他們見識老九的能力,斷了其他念頭。”
    朱元璋含笑點頭,對老九朱鬆充滿信心。
    朱鬆之能,駕馭藩王輕而易舉。
    “兒臣早已料到,九弟想必也明了父皇心意。”
    朱標篤定地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那小子自然懂得。
    再告訴你個好消息。”
    漢江造船廠的首艘蒸汽機船已順利下水,正處測試階段。
    老九提議年後帶眾人前往視察,親身體驗大明首艘蒸汽機船,朱元璋言談間流露期待。
    “進展如此迅速?”
    “老九保密工作做得真好,我竟還未知曉此事!”朱標同樣麵露驚喜。
    這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漢中境內的漢江,直通武昌府,匯入長江,是建造造船廠的理想之地。
    然而,受技術與漢江條件所限,目前所造蒸汽機船的最大噸位僅約101novel.com00噸,這也是漢江航道所能承載的極限。
    若欲建造更大噸位之船,唯有選擇長江中下遊或沿海地區。
    但即便如此,101novel.com00噸的蒸汽機船對大明而言已足夠。
    曆史上,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寶船,排水量可達萬噸,長度超百米,但那仍是木製帆船。
    而今朱鬆所造的蒸汽機船,由鋼鐵鑄就,采用蒸汽機螺旋槳驅動,直接跨越了明輪時代。
    朱鬆憑借現有技術,省去了按部就班的技術更迭。
    漢江造船廠由朱鬆與研究院直接負責,無需經過朝廷中樞,故朱標對蒸汽機船的建造進度不知情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讓朱元璋體驗蒸汽機船,或許意在讓所有歸來的藩王都能一睹其風采。
    當下漢中軍欲擴編,並將組建水師的消息已廣為流傳,諸多藩王私下熱議此事。
    試想他們目睹漢中打造出鋼鐵身軀、疾速行駛的蒸汽機船,該是何等震驚?
    而更令人矚目的是,這些蒸汽機船上裝配了威力無邊的各式艦炮!
    朱鬆則在迫擊炮基礎上,成功研製出艦載滑膛炮。
    此炮之威,任何木帆船皆難以承受一擊。
    “計劃在元宵佳節,領眾藩王共赴老九之蒸汽機船參觀。”
    “此事暫未公開,你心知肚明即可,待時而動。”朱元璋對朱標囑咐道。
    以蒸汽機船為威懾,敲打各藩王,實為妙計。
    令他們明了與老九之差距,多數人自會收斂心思。
    晉王朱棡、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寧王朱權四人,與朱鬆親近,朱元璋無甚憂慮。
    他們早已是同舟共濟。
    年幼皇子們自西北歸來,對九哥更是欽佩不已,親密無間。
    至於其餘藩王,朱元璋唯一掛心者,唯老四朱棣及已就藩的吳王朱允炆。
    “標兒,允炆及你那太子妃,需多加留意。
    此等關頭,切勿再生枝節,尤其是你那太子妃。”朱元璋再次叮嚀朱標。
    藩王回京過年,朱允炆自不會缺席。
    太子妃呂氏,亦將同行。
    “父皇息怒,兒臣……兒臣並未向允炆發詔。”朱標聞言,神色微變,急忙辯解。
    “你……這是何苦呢?”朱元璋輕歎。
    他深知朱標之意,意在斷絕朱允炆與呂氏之妄想,連此番藩王回京,朱標都未將朱允炆與朱允熥列入。
    “我……也是為了他們好。”朱標苦笑辯解。
    他盼兩子能懂其用心,即便不懂,埋怨他,他也甘願承受。
    藩王們乘坐蒸汽火車,無不震驚。
    朱元璋召藩王回京,意在敲打震懾,斷其覬覦王位之念。
    至於朱允炆與朱允熥,倒顯得次要。
    朱標出於私心,將他們排除在外,畢竟,他是他們的父親,自己的兒子自己管教。
    他不願因兩子之事,再讓父親操心。
    “你自己處理吧,此事我不再過問。”朱元璋無奈,終默認此事。
    年關將至,此時再通知朱允炆他們,也來不及了。
    另一邊,朱鬆這幾日沉浸在研究院中,將事務交給秦武和周通,自己則與耿青緊盯造船廠與工廠的研究生產進度。
    朱鬆設計的艦載滑膛炮,分固定式與移動式兩種。
    艦身固定火炮共十二門,船頭船尾各三門,左翼右翼亦各三門。
    這些火炮既可固定於艦身,亦可拆卸置於橡膠輪胎車架上。
    此大口徑滑膛炮,威力勝迫擊炮,更適於攻城,但重量大,需配輪胎底座移動。
    “老劉,內燃機研究進展怎樣了?”朱鬆抽空來到內燃機研究室詢問。
    內燃機的研究,自橡膠與石油開采後,朱鬆便已著手進行。
    “殿下,再給我一載光陰,內燃機必成!”劉耀祖信誓旦旦。
    喜歡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