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漢法權宜
字數:2425 加入書籤
第 320 章:漢法權宜回曆 632 年春?哈拉和林中書省)
漠北的春風裹挾著沙礫拍打磁石官署,張琳的進士及第匾在簷下輕晃,鎏金字體與廊柱上的狼首紋形成微妙對峙。這位原金朝中都留守此刻攥緊《孟子》,青布儒衫下的磁石官印硌得肋骨生疼 —— 那是蕭虎三年前親賜的八思巴文印信,如今卻成了漢臣集體請辭的催命符。
"大人,王鶚祭酒已聯合三十六名漢地官員," 書吏的畏兀兒文卷宗在案頭散開,"連修建文廟的工匠都遞了辭呈。" 他望著窗外跪成雁陣的官員,衣擺上的雲雷紋與地麵磁石產生低吟,"他們說蒙古法中的‘五戶絲製’壞了漢地士風,科舉停擺更是斷了文脈。"
蕭虎的玄鐵甲胄尚未卸去,腰間虎形腰牌還沾著西征軍的征塵。他掃過請辭表章上的朱砂聯名,目光停在 "恢複科舉重開貢院 "等字上,火銃柄無意識地敲擊著忽必烈進獻的磁石筆架:" 這些酸儒,倒是記得孔夫子的‘以道事君’。"
史天澤的雲雷紋錦袍帶著寒氣闖入,背後跟著抱持官印木箱的親衛:"大人,真要準他們的辭呈?" 他壓低聲音,"河南、山東的漢人世侯已暗流湧動,若斷了科舉選官..."
"準。" 蕭虎突然起身,虎紋佩刀帶起的氣流震得《泰和律》竹簡嘩嘩作響,"明日在中書省設宴,我親自為張祭酒餞行。" 他望向史天澤,目光掃過對方袖口的科舉流程圖,"但告訴各道宣慰使," 頓了頓,"路府州縣的儒學教授," 頓了頓,"仍按漢地舊製舉薦。"
三日後的踐行宴,磁石大殿內的漢地官員們攥緊辭呈,卻見蕭虎親手捧來的不是免罪金冊,而是刻著 "因俗而治" 的磁石令牌。"諸位先生皆懂‘橘生淮北則為枳’," 他的火銃指向殿外的蒙古怯薛軍,"漠北的草場養不得江南的稻," 目光掃過張琳泛白的鬢角,"漢法雖好," 頓了頓,"卻需生根在能結果的土裏。"
張琳的《孟子》突然落地,書頁間飄落的科舉程墨稿露出半截:"墨爾根是要廢科舉?"
"非廢也," 蕭虎展開術赤送來的欽察法典,"金帳汗國用十二種文字判案," 他的虎形腰牌與法典產生共振,"我蒙古治漢地," 頓了頓,"當如治西域 ——" 頓了頓,"州縣行漢法," 頓了頓,"軍鎮用胡製。"
史天澤適時捧出蓋著狼首金印的文書:"即日起," 他的螭紋劍鞘輕觸張琳的硯台,"諸路儒學提舉司可保留生員考課," 目光掃過文書角落的星隕碎塊暗記,"擇優者送往哈拉和林," 頓了頓,"入蒙古字學兼修胡漢雙文。"
宴席散後,張琳在磁石官署後堂發現密信。泛黃的宣紙邊緣印著汴京官窯的冰裂紋,內文用瘦金體寫著:"貢院停於朝堂,卻開於郡縣 —— 史天澤拜上"。他摸著信末的磁石暗記,忽然想起蕭虎在遺詔對決時說的 "不同文字皆為天命",終於明白所謂妥協,不過是將科舉的根須,從顯目處埋入更深的土層。
三個月後,當漢地官員在濟南路發現新立的 "儒學試院" 匾額,落款處蓋著的竟是蒙古萬戶府印。史天澤的副將王猛親自護送考具,鐵甲下藏著蕭虎的手諭:"勿言科舉,隻稱‘選士’。" 考棚內的磁石鎮紙刻著雙文:正麵是八思巴文 "求賢",背麵是漢文 "舉士",陽光照射時,兩種文字的陰影會疊成蘇魯錠長矛的形狀。
孛兒帖審閱著史天澤的密報,白鹿紋令旗掃過 "保留科舉" 四字:"墨爾根這招," 她望向殿外的漢地工匠正在修繕孔廟,"是用蒙古的皮,裹漢地的骨。"
蕭虎在星象台接見歸降的南宋士人,望著他們腰間若隱若現的磁石腰牌 —— 表麵刻著狼首紋,內側卻陰刻著 "進士及第" 的字樣。他知道,這場漢臣死諫的危機,終以看似妥協的方式化解,卻在地方上悄然維係了漢地的選官傳統。當蒙古鐵騎在歐洲戰場揚起雙旗,漢地的儒學種子也在磁石縫裏生根,這種看似矛盾的權宜之計,或許正是讓龐大帝國長治久安的真正秘訣。
是夜,史天澤送來江南士族的密信,信中盛讚 "蒙古字學兼修漢藝" 的舉措。蕭虎摸著虎紋佩刀,刀鞘上的星隕碎塊與腰間的磁石官印共鳴,忽然想起鐵木真說過的 "容得下不同毛色的狼,才能組成最強的狼群"。此刻的漢法權宜,何嚐不是在草原與漢地之間,搭建一座看不見的橋梁?當張琳在濟南試院寫下第一份考策,當蒙古貴族子弟開始研習《論語》,黃金家族的統治,正以一種微妙的平衡,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上,紮根生長。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巴圖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