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糧道護航

字數:4543   加入書籤

A+A-


    631 章糧道護航(至元二十六年?和林至漠南糧道)
    和林常平倉的青石板路上,糧車軲轆聲打破晨霧,三百輛牛車按 “十車一隊” 排列,每隊頭車插杏黃旗,旗麵繡 “和林倉” 三個漢文大字,旗角綴銅鈴 —— 這是至元二十三年定下的 “軍糧調運旗製”。倉吏老周帶著三十名糧夫驗糧裝袋,粟米需經 “三篩三簸”,每石雜質不得超過三合,符合《農桑輯要》“倉儲出庫標準”。他的驗糧勺長三尺,勺底有七孔,篩出的砂石需記入《糧質冊》,由倉官與糧隊管事共同畫押。
    虎衛營的甲士在倉外檢查糧車,車轅的鐵箍需每三寸一道,車輪輻條為十二根,符合 “軍糧車堅固標準”。每車裝糧三十石,麻袋用麻布與駝毛混紡,袋口縫有布條,寫清 “和林倉至漠南軍鎮”“至元二十六年六月調” 等字樣。蕭虎親臨督查,手指戳進麻袋檢驗虛實“去年塔塔兒部劫糧,” 就是因麻袋過薄漏出粟米,“今年的袋布要加厚二分,” 他翻看《糧車檢修冊》,每輛車的軸瓦都需塗漠北牛油,“確保日行五十裏無故障。”
    糧隊的標識匠人在車側繪製紋樣,狼首紋用朱砂勾勒,狼耳內刻蒙古文 “軍”,虎紋用墨筆描繪,虎目嵌黃銅釘 —— 這是 “虎衛護糧” 的象征,與和林符牌庫的 “狼虎合符” 規製一致。“每車的狼首虎紋需對稱,” 匠頭對徒弟道,狼首居左,虎紋在右,間距一尺三寸,“與蕭大人的虎符紋樣嚴合,” 這是防止盜匪偽造糧車的關鍵。
    “虎臣令” 木牌懸掛於每車車尾,牌麵為梨木材質,刻八思巴文與漢文 “護” 字,牌側鑽七孔,穿紅繩與車轅相連。木牌的含硫量經檢驗達二分二厘,與虎衛營的甲胄磁石產生共振,便於夜間識別。蕭虎取來一塊木牌,與自己的虎符貼近,牌側的銅釘立即微微顫動“這是西域工匠的技法,” 比中原的漆牌更難偽造,“沿途站赤見此牌,” 需優先補給,不得延誤。
    那拉珠爾將五百虎衛營分為五隊,按 “前探、中護、後衛、側防、機動” 配置。前探隊二十人騎快馬,持七石弓,箭簇塗熒光粉,負責前方十裏偵查,遇情則放響箭一紅示警,二紅求援。中護隊三百人隨糧車行進,甲胄的虎紋與糧車標識呼應,腰間虎符可核驗沿途關卡。後衛隊五十人殿後,檢查是否有糧車掉隊或遭襲跡象,他們的鐵蒺藜需每五裏布撒一次,蒺藜尖含硫量與糧車標識一致。
    蕭虎在沙盤上推演路線“克魯倫河渡口是險地,” 去年有盜匪在此設伏,“需派側防隊提前占領高地,” 用望遠鏡(西域傳入)監視河麵。機動隊百人駐中途驛站,隨時接應各隊,驛站的馬廄需備三十匹快馬,草料摻胡麻以增耐力。“每隊需帶《糧道輿圖》,” 圖上的危險地段用紅筆標注,“遇襲時按‘環形防禦’結陣,” 糧車在外,甲士在內,這是從西域援軍學來的戰術。
    糧隊行至第一站 —— 克魯倫河驛站,站赤的驗糧官早已等候,案上擺著驗糧鬥、天平、砂石篩。驗糧鬥為黃銅製,容三十斤,鬥沿刻 “至元官鬥”,與和林倉的標準鬥比對,誤差不逾三錢。糧隊管事遞上《糧運單》,單上的八思巴文與漢文記錄完全一致“粟米九百石,車三十輛,護兵百人。” 驗糧官抽取三車糧食核驗,用天平稱出一石糧重一百二十斤,符合 “粟米標準重”。
    驗糧官特別檢查糧車標識狼首紋的朱砂是否褪色,虎紋的黃銅釘是否鬆動,“虎臣令” 木牌的共振是否正常。他用虎符貼近木牌,聽是否有 “嗡嗡” 聲 —— 這是 “活牌” 的標誌,偽造木牌無此反應。核驗通過後,驗糧官在《糧運單》上蓋 “驗訖” 印,印文為八思巴文與漢文對照,“允許補給飲水、草料,” 他對管事道,驛站的水井需用明礬澄清,“確保人畜飲用安全。”
    糧隊行至戈壁地帶,前探隊的響箭突然升空,一紅一紅 —— 示警有小股敵人。那拉珠爾立即下令結陣,糧車迅速圍成圓圈,甲士們張弓搭箭,箭簇在陽光下泛著寒光。三十餘名盜匪(多為塔塔兒部餘黨)騎著瘦馬衝來,他們的彎刀鏽跡斑斑,顯然是烏合之眾。“放箭!” 那拉珠爾的令旗揮下,七石弓射出的箭簇穿透盜匪的皮甲,三人應聲落馬。
    盜匪見勢不妙,轉而攻擊糧車後部,卻被後衛隊的鐵蒺藜紮傷馬蹄,馬匹狂跳不止。中護隊的甲士趁機衝鋒,蒙古式彎刀劈砍聲與盜匪的慘叫聲交織。蕭虎從後方趕來,見盜匪首領舉著半截狼首符喊“我們是塔塔兒部的人!” 他冷笑一聲,虎符擲出砸中其手腕“叛部餘孽,” 也敢用偽符?甲士們一擁而上,將殘餘盜匪擒獲,搜查發現他們的麻袋與糧隊的樣式相似,顯然想冒充糧隊混過關卡。
    糧隊在中途驛站晾曬糧食,麻袋被逐一解開,粟米攤在葦席上,厚度不超過三寸,每兩個時辰翻動一次。糧隊的老管事用手插入粟米,感受濕度“戈壁夜晚結露,” 需用帆布蓋糧,“但正午需晾曬,” 防止黴變。他的《保糧冊》記錄每日的溫濕度,清晨露水重時標注 “濕度六成,需通風”,正午幹燥時寫 “濕度三成,可暴曬”,與《農桑輯要》的 “粟米保藏法” 完全吻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虎衛營的甲士協助驅趕飛鳥,驛站的狗也被拴住,防止踏踐糧食。對於少量受潮的粟米,老管事下令單獨存放,“可熬粥給護兵食用,” 不得混入好糧。他檢查麻袋的磨損情況,發現有五袋底部磨破,立即用備用麻布縫補,縫針的間距為半寸,“針腳要密,” 他對糧夫道,“漏一粒米,” 都可能引來盜匪。這些保糧措施雖繁瑣,卻確保了抵達漠南時,糧食損耗率不足百分之一。
    被俘的盜匪在驛站受審,首領供認是帖木兒的親信指使“他說‘劫了糧,漠南軍鎮必亂,’” 蕭虎就能被追責。耶律鑄派來的密使恰好趕到,帶來和林的消息乃馬真後在上都仍與舊部聯絡,“他們想借糧道受阻,” 散布 “蕭虎失職” 的謠言。蕭虎在《審案錄》上批注“糧道護航不僅是護糧,” 更是粉碎叛黨陰謀,“需將盜匪供詞快馬送和林,” 讓忽裏台知曉叛黨未絕。
    他下令加強戒備,每隊護兵增加巡邏次數,夜間點燃篝火,火光照亮糧車的狼首虎紋,形成威懾。驛站的官員也收到密令“嚴查過往行人,” 凡攜帶狼首符者需仔細核驗,“發現可疑立即扣押。” 這些措施讓糧道的氣氛驟然緊張,甲士們的甲胄始終不解,弓弦時刻繃緊,一場看似簡單的護航,實則是與叛黨餘孽的暗中較量。
    糧隊行至塔塔兒部歸順的牧地,部落首領阿勒壇帶著牧民送來鮮奶和羊肉。“按蕭大人的安撫令,” 阿勒壇對那拉珠爾道,牧民們自願充當向導,“前麵五十裏有片沼澤,” 需繞行東側山道。他的兒子騎著小馬,幫糧隊驅趕靠近的牛羊,虎衛營的甲士則回贈少量茶葉和布匹 —— 這是草原上的交換禮節,也體現了安撫政策的成效。
    阿勒壇悄悄告訴蕭虎“帖木兒的人曾來拉攏我,” 許以牛羊,“但我知叛黨必敗。” 他指認牧地邊緣的幾頂氈帳,“那是觀望的搖擺戶,” 蕭虎命虎衛營加強監視,卻不動他們,“逼得太緊,” 反而會把人推向叛黨。這種恩威並施的策略,讓糧隊在歸順部落的地界內通行無阻,牧民們甚至主動通報可疑動靜,成為糧道安全的隱形屏障。
    糧隊抵達漠南軍鎮後,蕭虎立即總結護航經驗,製定《糧道護航規程》“每百裏設一站赤,” 驗糧需三人聯審,“護兵與糧夫的比例為一比三,” 標識需每月核驗一次。規程用蒙漢雙語刻碑立於軍鎮糧倉,碑陰刻 “盜糧者斬”,碑側附糧車、標識、驗糧工具的圖樣,“讓後來者有章可循。” 漠南軍鎮的將領對規程讚不絕口“有此製度,” 糧道再無後顧之憂。
    宗正府將《規程》抄送各行省,伊爾汗國的商隊也索要副本,“可借鑒用於西域商路護衛。” 蕭虎特別強調 “軍民聯防” 條款沿途部落協助護糧者,“可減免半年賦稅,” 窩藏盜匪者,“連坐三族。” 這些規定將糧道護航從臨時措施變為長效製度,既保障了軍糧供應,也鞏固了對草原部落的控製,一箭雙雕。
    當最後一輛糧車駛入漠南軍鎮,鎮內的守軍列隊迎接,甲胄的反光與糧車的標識相映成輝。軍鎮將領驗看《糧運單》和糧食質量後,與蕭虎共同在《交割冊》上畫押,冊頁的騎縫處蓋軍鎮印與虎衛營印,形成完整憑證。粟米入倉時,鎮內的鼓樂手奏響《軍樂》,護糧的虎衛營甲士雖疲憊,卻難掩自豪 —— 他們不僅護了糧,更挫敗了叛黨的陰謀。
    蕭虎站在軍鎮的城牆上,望著返回和林的空糧車,車側的狼首虎紋在夕陽下依然清晰。這次護航證明隻要製度嚴密、軍民同心,再長的糧道也能暢通無阻。和林的密信傳來,忽裏台大會對他的護航成效讚譽有加,忽必烈在東宮也聽聞了糧隊的故事,對 “虎臣監國” 的信任又深了一分。糧道上的車轍印與甲士的馬蹄聲,共同譜寫了忽必烈親政前邊疆穩定的序曲。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