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武備封存
字數:4337 加入書籤
636 章武備封存(至元二十七年?和林武備庫)
和林武備庫的朱漆大門在辰時開啟,門環的青銅獸首經虎衛營擦拭後泛光,與至元十年鑄造時的規製嚴合。庫吏周顯(老周之子)帶著工匠團隊清點兵甲,賬簿按 “左蒙右漢” 分欄蒙古式甲胄記於左側,用狼毫筆標注 “北地甲”;漢式甲胄記於右側,以羊毫筆注 “南地甲”,中間用朱砂畫界,與《武備誌》“北騎南步分儲” 的規範一致。
蕭虎親臨庫前核驗清單平定乃馬真後叛亂的兵甲共三百六十副,蒙古怯薛的皮甲與鐵甲混編一百八十副,漢人虎衛營的劄甲一百八十副,數量均等。“每副需標注‘至元二十七年平叛用’,” 他用象牙尺比對甲胄編號,編號規則為 “蒙甲北 壹至壹捌零”“漢甲南 壹至壹捌零”,“缺一不可入冊,” 這是防止私藏的 “編號製”。庫內的木架提前檢修,橫梁承重測試達 “每架承甲十副”,符合《武備存儲則例》的安全標準。
蒙古千戶帖木兒(非叛黨)與漢人將軍張晉共同驗甲,蒙古式甲胄側重皮革柔韌度用桑皮紙擦拭皮甲內側,無黴斑且油脂均勻者為 “上佳”;鐵甲片的鉚釘間距需三寸,含碳量四分,與符牌庫的鐵礦粉標準一致。帖木兒用匕首輕劃甲片,劃痕淺且回彈者合格 —— 這是成吉思汗時期傳下的 “劃痕驗甲法”。
漢式甲胄的核驗更重結構完整性張晉檢查披膊的環扣銜接,每副甲需能靈活轉動 “抬臂過頂”,胸甲的銅釘排列呈 “品” 字形,與《武經總要》的 “宋式甲製” 一脈相承。驗甲官用測厚儀測量甲片蒙古甲片厚二分五厘,漢甲片厚二分三厘,但防禦力經測試均等 —— 箭簇在百步外射擊,均能抵擋七石弓的衝擊力。核驗不合格的三副甲胄被立即送回軍械坊返修,庫吏在《驗甲冊》上注明 “甲片鬆脫”“鉚釘鏽蝕” 等瑕疵。
武備庫按 “左北右南” 劃分存儲區北側區域鋪駝毛氈,蒙古式甲胄按 “十副為列” 懸掛,每列間距五尺,甲胄的狼首紋朝向北方 —— 象征草原部落的護衛方向;南側鋪漢地麻布,漢式甲胄以 “五行” 排列,每行三十六副,胸甲的獸紋朝南,與中原 “麵南而治” 的傳統呼應。兩區之間設巡檢通道,寬三尺,地麵嵌青銅界碑,刻蒙漢雙語 “北甲南甲分界”。
庫吏周顯帶著工匠調整甲胄懸掛高度蒙古甲的掛鉤距地麵六尺,便於騎兵快速取用;漢甲掛鉤低五寸,適配步兵穿戴習慣。每副甲胄的頸甲處懸掛木牌,用蒙漢雙語標注 “至元二十七年平叛用” 及編號,木牌塗防潮漆,與甲胄的防腐處理同步。“甲胄間距需留兩指寬,” 周顯對學徒道,祖父傳下的《守庫要訣》強調 “通風防朽”,這是武備庫的百年規矩。
蒙古工匠用羊脂與鬆煙混合的油脂擦拭皮甲,每處接縫需塗抹三次,油脂中摻漠北鐵礦粉,既防潮又能通過磁石檢測定位甲胄位置。漢人漆匠則調製桐油與朱砂的塗料,均勻刷在漢式甲胄的金屬部件上,朱砂含硫量二分,與符牌庫的防氧化標準一致,“每三年需重刷一次,” 漆匠頭李三斤道,刷子需用狼毫,“軟硬度剛好貼合甲片紋路。”
庫房的地麵鋪設防潮的蘆葦墊,墊下埋木炭與石灰,按 “一尺炭一尺灰” 的比例分層,這是蒙古 “草原防潮法” 與中原 “石灰吸濕術” 的結合。牆角放置西域帶來的樟腦塊,散發的氣味能驅趕蟲鼠 —— 這是至元十年從伊爾汗國學來的防腐術。防腐處理的每步都記入《武備維護冊》,蒙古文記錄油脂配方,漢文記錄塗刷次數,確保後續維護有章可循。
國史院的吏員在庫內同步編修《平叛武備錄》,冊頁左側畫蒙古甲胄簡筆畫,右側繪漢式甲胄結構圖,圖旁注尺寸、重量、材質。蒙古文部分由孛魯合書寫,注明 “每副北甲重四十二斤”“配狼首腰牌”;漢文部分由王惲批注,記錄 “南甲含甲片一百八十片”“附弩機槽”。冊末附《驗甲官聯名簽》,帖木兒與張晉的指印按在同一頁,蒙漢印記並列無分高下。
每副甲胄的編號與庫房位置對應,製成《武備庫方位圖》,圖中用不同顏色標注赤色為蒙古甲區,青色為漢甲區,黑色為通道,比例尺 “一寸代一丈”,與《和林城防圖》的繪圖標準一致。圖冊存入紫檀木匣,匣鎖為磁石結構,需庫吏、蒙古千戶、漢人將軍三方鑰匙同開 —— 這是防止甲胄私動的 “三鎖製”。
虎衛營與怯薛分三班值守武備庫白日由漢人虎衛巡邏,持漢式長刀,腰牌刻 “武備庫守衛”;夜間換蒙古怯薛,佩蒙古刀,腰牌為狼首紋,與甲胄的標識體係對應。值守房的登記簿分蒙漢兩欄,每次巡檢需記錄 “甲胄有無移位”“防腐層是否完好”,交接班時需核對指印,與符牌庫的值守製度一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庫門的鎏金鎖具含硫量二分二厘,與虎符的磁石反應同步,開門需 “雙鑰同啟”蕭虎的虎符與宗正府的狼符同時貼近鎖芯,鎖內銅簧才會彈開。耶律鑄特意增加 “夜間禁入” 條款“除戰事緊急,” 亥時後擅入庫者按 “盜甲” 論罪,“需忽裏台大會半數同意方可開啟,” 這是防止兵甲被私用的終極保障。
午時三刻,封存儀式在武備庫前舉行,蕭虎身著紫羅公服,耶律鑄持《武備封存詔》,忽必烈作為皇孫監禮。蒙古千戶帖木兒與漢人將軍張晉各捧一副代表性甲胄上前,蒙古甲的狼首紋與漢甲的獸紋在陽光下交輝。“平定叛亂的兵甲,” 蕭虎的聲音透過銅鍾傳向四方,“當封存為鑒,” 警示後人 “兵甲止戈,非為亂政”。
禮官誦讀《武備銘》“北甲護漠北,南甲衛中原,” 蒙漢雙語交替,“甲胄雖異,” 同護大元。忽必烈上前按動庫門的封存機關,青銅鎖芯發出 “哢嗒” 聲,與甲胄的環扣聲形成共鳴。儀式結束後,三方代表在《封存碑》上刻名蒙古文、漢文、八思巴文並列,碑座埋三族工匠打造的鎮石,象征 “兵甲入庫,天下安寧”。
耶律鑄在《武備分析冊》中指出三百六十副甲胄 “蒙漢各半,” 既符合忽裏台 “族群平衡” 的決議,也暗合《易經》“陰陽均等” 的哲理。蒙古千戶中曾有人主張 “北甲應多三成”,認為草原戰事更頻繁,但張晉以 “平叛時漢甲戰功等同” 反駁,最終蕭虎裁定 “數量均等,” 質量按統一標準驗收,“不搞族群特殊化。”
這種平衡體現在細節處蒙古甲的鉚釘數量與漢甲的環扣數完全相同,均為二百四十個;防腐用的油脂與漆料消耗均等,每月各需三十斤;甚至庫房的照明油燈,北側與南側的燈盞數量都一一對應。王惲在《劄記》中寫道“甲胄數量雖小,” 卻是 “天下族群共治的縮影,” 這比任何文書都更有說服力。
中書省設 “武備督查司”,每季度派員核查,督查官需攜帶《驗甲冊》與實物比對,重點檢查 “甲胄編號是否清晰”“防腐層有無剝落”。一次督查中,發現三副蒙古甲的木牌受潮模糊,立即追責庫吏 “維護不力”,罰俸一月,同時更換所有木牌為檀木材質 —— 這是從失誤中完善製度的例證。
督查記錄用三色標注綠色為 “完好”,黃色為 “需維護”,紅色為 “緊急修複”,忽必烈每月都會翻閱紅頁報告,對 “平叛兵甲需格外嗬護” 作出批示。庫吏周顯將批示刻在庫房立柱上,蒙古文在上,漢文在下,時刻提醒值守者這些甲胄不僅是武器,更是權力秩序的見證。
兵甲入庫半年後,武備庫的管理製度被編入《雙紋大紮撒》“武備篇”“凡平叛兵甲需單獨封存,” 數量均等,“存儲規範需蒙漢工匠共同製定,” 每十年需開箱核驗一次,記錄存入國史院。西域學者拉施特在《史集》中專門記載此事,認為 “甲胄的平衡存儲,” 體現了元朝 “多族共治” 的成熟。
蕭虎站在武備庫的望樓上,見北側的蒙古甲與南側的漢甲在月光下輪廓分明,防腐油脂的香氣與庫房的樟腦味交織。這不僅是兵甲的封存,更是叛亂後的秩序重建 —— 通過物質載體的均等安排,讓蒙古千戶與漢人官員在製度層麵達成共識。和林的暮色中,武備庫的銅鎖與符牌庫的磁石共振,兵甲入庫的叮當聲,成為忽必烈親政前權力穩固的最後注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