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炮陣初列
字數:4444 加入書籤
641 章炮陣初列(至元二十七年秋?斡耳朵西校場)
斡耳朵西校場的青石板被馬蹄踩得發亮,虎衛營甲士正在劃定炮陣範圍,白石灰灑出的輪廓呈 “品” 字形,與《軍器監布防圖》的 “鎮北陣” 嚴合。校場北側立起三丈高的測距杆,杆身刻 “十步一標”,從百步到三百步清晰可辨 —— 這是測試火炮射程的 “標杆法”,源自中原《武經總要》的測距規範。“卯時前需平整炮位地基,” 虎衛營百戶那拉珠爾用腳壓實鬆土,“每門炮的地基需墊三層青石板,” 防發射時炮身下陷,與元代 “軍器布防則例” 完全一致。
工匠們從駝隊卸下炮身,三十門虎蹲炮用紅綢覆蓋,炮輪碾過地麵的痕跡筆直如線。校場邊緣搭起臨時觀禮台,台麵鋪漠北羊毛氈,設三族席位蒙古諸王居左,漢人將官居右,西域使者在中,席位間距三尺六分,符合《儀衛誌》“觀禮尊卑間距” 的規製。蕭虎的親衛營在觀禮台四周布防,甲胄的銅釘在陽光下泛光,與遠處的炮陣形成肅穆的軍事氛圍。
軍器監工匠頭周顯帶著徒弟逐一驗炮,炮身的蒙古文 “鎮北” 二字鏨刻深二分,筆畫間的鐵屑已用細砂紙打磨幹淨。“這門炮的炮口橢圓度超標半分,” 周顯用黃銅卡尺測量,卡尺刻度精確到 “厘”,與大都軍器監的標準量具一致,“需回爐重鑄炮口,” 他在炮尾用朱砂畫叉,這是工匠 “追責製” 的標記 —— 日後若因炮身缺陷出事,可追溯至鑄造匠人。
每門炮的炮膛都用桑皮紙擦拭,紙無鐵鏽且內壁光滑者為合格。周顯展示祖傳的 “鉛彈驗膛法”將熔化的鉛液倒入炮膛,冷卻後取出鉛模,若鉛模表麵無凹陷,證明膛內光滑。“至元二十五年造炮時,” 他對年輕工匠道,曾因炮膛有砂眼導致炸膛,“這次需每門炮驗三次,” 驗合格的炮身懸掛 “準用” 木牌,牌上刻工匠姓名與驗校日期。
克魯倫河沿岸的硬木在工坊堆成小山,這些鬆木經三年陰幹,含水率僅 “十成之三”,符合《軍器材料則例》“炮架木需陰幹三年” 的標準。工匠們按 “每架用木七根” 的規製加工,主架橫梁需兩人合抱,截麵呈正方形,邊長一尺二寸,與炮身重量匹配。“橫梁需經‘百日承重’測試,” 監工千戶帖木兒(非叛黨)用馬鞭指向測試架,架上堆三十斤石彈十枚,“百日不彎方可使用。”
炮輪的製作更顯精細,輪輻用榆木,輪緣包鐵圈,鐵圈含碳量四分,與符牌庫的鐵礦標準一致。工匠在輪軸處注入羊脂與鬆煙混合的潤滑油,轉動時需 “無聲且順滑”,經測試,炮架推行時每裏僅磨損鐵圈一分 —— 這是確保炮陣機動的關鍵。蕭虎親自查看炮架連接處的榫卯,“需加銅箍加固,” 他用手指叩擊木架,聲音清脆者為良材,沉悶者立即淘汰。
校場東側的石彈工坊一片繁忙,工匠們將花崗岩鑿成圓形,石彈直徑三寸,重量精確到 “三十斤整”,誤差不得超過半兩。石彈表麵用砂輪打磨光滑,邊緣倒角,“這樣彈道更穩定,” 彈藥官張晉解釋,他曾參與襄陽炮戰,“對付蒙古重甲騎兵,” 需石彈有足夠動能擊穿鐵甲。
石彈按 “十枚一組” 裝箱,箱側刻編號與重量,與《軍器簿》記錄對應。驗彈官用天平稱重,每箱抽驗三枚,不合格的石彈立即標 “廢” 字,另作他用。“石彈需與炮口嚴合,” 張晉演示裝填,石彈入膛時需 “輕推即入,晃動不超過半寸”,過鬆則漏氣,過緊則卡膛 —— 這些都是從實戰中總結的經驗,被寫入《炮術要訣》。
三十門炮按 “品” 字形排列,前鋒五門,兩翼各十一門,後衛三門,每門炮間距三丈,射程相互覆蓋形成交叉火力。“此陣可防騎兵迂回,” 蕭虎展開陣形圖,圖上用蒙古文標注射程,漢文注防禦盲區,“前鋒炮射程百步,” 兩翼延伸至一百二十步,“後衛炮需能覆蓋中軍帳。” 甲士們用繩索劃定炮位,確保每門炮的射界無遮擋,炮口均朝向西北 —— 察合台部可能來襲的方向。
陣形中央設指揮台,台高五尺,上置令旗與測距儀,測距儀為西域傳入的 “望筒”,刻有蒙古文刻度。指揮台與各炮位間挖有通信壕溝,傳令兵可沿壕溝快速傳遞指令,“遇風沙天,” 蕭虎補充,“需用旗語與鼓聲配合,” 確保指揮暢通,這是借鑒中原 “烽燧傳信” 的改良戰術。
蕭虎身著鎧甲親臨校場,腰間虎符與炮身的鐵礦粉產生微弱共振。他先檢查炮身銘文“至元二十七年軍器監造” 的字樣清晰,與《軍器簿》記錄一致。“取察合台部鐵甲來,” 他下令,甲士抬來仿製的鐵甲,甲片厚三分,與去年繳獲的察合台軍鐵甲完全相同,“百步外試射。”
周顯點燃引信,炮聲如雷,石彈呼嘯而出,正中鐵甲。煙塵散去後,鐵甲上的彈孔直徑三寸,邊緣甲片外翻,“破甲三寸,” 驗校官報數,與炮身標注的殺傷標準嚴合。蕭虎走近查看彈痕,“彈著點偏差不足五步,” 他對諸王代表道,這精度在草原作戰中 “可擊穿任何騎兵重甲”,語氣中透著對軍器質量的自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周顯與西域工匠伊斯瑪儀在炮身工藝上產生分歧周顯堅持用中原 “失蠟法” 鑄炮,伊斯瑪儀主張借鑒伊爾汗國的 “砂型鑄造”。蕭虎命兩人各造一門炮對比,結果中原法鑄的炮身更光滑,西域法效率更高。“折中采用‘蠟砂合鑄’,” 蕭虎拍板,炮身內壁用失蠟法保證光滑,外壁用砂型鑄造提高效率,“此法記入《軍器新工藝》,” 由三族工匠共同傳承。
工匠們的技藝傳承有嚴格規範核心工藝 “傳子不傳女,傳徒需立誓”,誓言刻在青銅牌上,與炮身編號對應。“若泄露工藝給察合台部,” 周顯對徒弟們道,按《軍器律》“斬立決”,這是防止技術外流的 “保密製”。蕭虎在工坊立碑,刻 “工精則國安”,碑陰刻工匠名錄,“凡參與造炮者,” 子孫可免兵役 —— 這是激勵工匠的 “優撫策”。
術赤係諸王劄剌兒台率部觀陣,帳內的望遠鏡(西域傳入的 “千裏鏡”)輪流傳遞,鏡中炮陣的嚴整令諸王咋舌。劄剌兒台的次子去年死於察合台軍的鐵浮屠衝擊,他緊攥拳頭“若早有此炮,” 吾兒不會戰死。旁邊的千戶們議論紛紛,有人質疑炮的機動性,“草原作戰需快速轉移,” 蕭虎當即命甲士演示推炮行軍,炮架在草原上行進如飛,“每日可行五十裏,” 打消了諸王的疑慮。
蕭虎特意安排三門炮齊射,石彈在百米外形成交叉彈著區,“此陣可護斡耳朵百裏安全,” 他指向校場邊緣的模擬營帳,“若察合台軍來犯,” 炮陣可在半個時辰內完成布防。諸王的表情從懷疑轉為敬畏,劄剌兒台率先表態“願助蕭公守衛斡耳朵,” 這為後續的同盟奠定了基礎 —— 炮陣的威力成為最有力的政治籌碼。
校場的文書房內,吏員們正登記炮陣信息,每門炮的編號、工匠、驗校結果都記入《軍器總冊》,冊頁左側畫炮身簡圖,右側注蒙古文與漢文說明。“需一式三份,” 主吏李順道,軍器監、樞密院、虎衛營各存一份,“每份都需驗校官與工匠頭聯名畫押,” 防止篡改。冊末附炮陣布防圖,用不同顏色標注射程赤色百步,青色一百二十步,黑色一百五十步,與《元史?兵誌》的繪圖規範一致。
每門炮的 “病曆本” 單獨成冊,記錄每次維修、換件的時間與原因,由周顯負責保管。“炮身若有裂紋,” 他在手冊上批注,需立即停用於維修,“不可因戰事緊急勉強使用,” 這是從至元二十五年炮炸事故中總結的教訓。這些檔案用磁石粉紙書寫,存入金匱,與虎符的防偽製度形成聯動。
驗炮結束後,蕭虎命炮陣鳴炮九響,聲傳三十裏,斡耳朵的諸王營帳內均能聽見。“這炮聲是給察合台部的警告,” 他對耶律鑄道,也是向術赤係諸王展示實力,“沒有足夠的軍器威懾,” 同盟隻是空談。劄剌兒台主動提出“願以十匹良馬換一門虎蹲炮,” 蕭虎卻提出條件“需術赤係諸王聯名承諾共同防禦,” 炮可以給,但必須納入統一指揮 —— 這是用軍器換取政治同盟的權謀。
夕陽下,炮陣的影子在草原上拉長,三十門炮如沉默的衛士,炮身的 “鎮北” 銘文在餘暉中泛光。蕭虎知道,炮陣不僅是軍事防禦,更是權力秩序的象征 —— 通過精湛的軍器工藝,讓草原諸王認可 “監國權威” 的物質基礎,為後續的稅令推行與同盟鞏固鋪平道路。校場的風卷起炮身的鐵屑,帶著硝煙味的空氣裏,已暗藏著漠北風雲的轉機。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