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壇前盟誓

字數:4330   加入書籤

A+A-


    644 章壇前盟誓(至元二十七年秋?斡耳朵東祭壇)
    斡耳朵東祭壇的青岩在辰時朝陽下泛著青光,九階壇的獸紋被露水浸潤得格外清晰。虎衛營甲士按 “左蒙右漢” 列陣,甲胄的金屬反光與壇前的青銅鼎交相輝映,鼎中燃著西域乳香,青煙直上與晨光交融。蕭虎身著紫羅公服,腰間懸虎符,與術赤係諸王劄剌兒台並肩立於壇下,按《蒙古祭天儀注》整理衣冠“需免冠袒臂,” 劄剌兒台的狼皮帽置於壇側,“這是太祖時傳下的盟誓規矩,” 以示赤誠。
    薩滿身著綴銅鈴的法衣,手持狼骨權杖,繞壇三匝,權杖的銅鈴每響一次,甲士便齊呼 “長生天護佑”。壇前的篝火劈啪作響,烤著供盟誓用的整牛,牛首朝東 —— 與蒙古 “東向祭天” 的傳統一致。耶律鑄作為監誓官,捧著盟書立於壇側,盟書的羊皮邊緣已按舊製熏黑,“辰時三刻準時盟誓,” 他看了看日晷,指針恰好指向 “辰正”,與欽天監推算的吉時嚴合。
    兩名虎衛甲士抬來活牛,牛首係紅綢,按 “擇牛不病、角不折” 的標準挑選。劄剌兒台抽出腰間蒙古刀,刀鞘的狼首紋與壇階獸紋呼應,他與蕭虎各執牛耳,刀刃輕劃牛耳根部,鮮血立即湧出,滴入預先備好的牛角杯。“共執牛耳,” 劄剌兒台的聲音帶著草原口音,“意為禍福與共,” 他的長子去年死於察合台部偷襲,指節因用力而發白,“若違此誓,” 願如這牛耳般被利刃割裂。
    蕭虎的手指沾染牛血,與劄剌兒台的手在牛角杯上空交疊,血滴在杯中交融,形成奇特的紋路。薩滿高聲唱誦“牛耳為證,天地共鑒,” 權杖指向太陽,“違誓者將被長生天遺棄,” 這是蒙古最嚴厲的盟誓詛咒。壇下的術赤係千戶們紛紛撫刀示忠,他們的甲胄在陽光下泛光,與蕭虎的虎紋甲形成視覺同盟,彰顯草原部落與監國權力的結合。
    薩滿登上壇階,法衣的銅鈴隨步伐輕響,他先用蒙古語念誦古老祝詞,講述成吉思汗與術赤的盟誓故事“昔太祖與術赤汗盟,” 以牛血為信,“終成大業,” 如今的盟誓當延續此精神。接著用漢文翻譯關鍵句,確保漢人官員理解“炮為天罰之器,” 若叛誓,“炮石將擊碎違誓者的帳篷,” 這是將草原信仰與現代炮陣結合的巧妙表述。
    祝詞中暗藏政治隱喻“蒼狼雖凶,難敵白虎護佑,” 既呼應炮身紋飾,又暗指察合台部(蒼狼)必敗。薩滿從懷中取出獸骨,骨上刻蒙古文 “盟” 字,投入篝火,骨裂聲清脆,他解讀“裂紋順直,” 預示盟約長久。蕭虎注意到,薩滿的祝詞比彩排時多了 “輔佑東宮” 一句,顯然是耶律鑄暗中授意 —— 這讓盟誓同時獲得皇孫的隱性認可。
    耶律鑄展開盟書,羊皮紙在晨風中微顫,“術赤係與監國同盟,共抗察合台部” 的蒙漢雙語文字清晰工整。術赤係十一位千戶依次上前,用拇指蘸牛血按在騎縫處,指印需覆蓋 “千戶” 二字的蒙古文,按《盟書格式》“指印不全則誓約無效”。劄剌兒台的指印最大,幾乎占滿騎縫,他按完後用布擦手,布上的血痕竟也暗藏部落印記。
    蕭虎取出 “虎臣” 印,印泥在陽光下泛青 —— 摻入了炮身同款鐵礦粉,含硫量二分二厘。他在盟書末尾鈐印,印文與騎縫指印嚴合,形成 “印壓指印” 的防偽結構。“此印遇水不褪,” 他對諸王展示,將盟書浸入水盆片刻,取出後印文依舊清晰,“鐵礦粉與血漬結合,” 百年後仍可驗真。薩滿用狼毫在盟書邊緣畫太陽紋,完成最後的宗教加持,使盟書兼具政治與信仰雙重效力。
    薩滿將牛角杯中的牛血與馬奶酒混合,製成血酒,按 “先祭天,後分飲” 的流程先潑灑三杯血酒向炮陣方向,“請天罰之炮見證,” 再將剩餘血酒分注十一盞銀碗(非銀簪等飾物),由蕭虎與十一位千戶分飲。蕭虎飲時注意到,碗沿刻有微小的部落圖騰,劄剌兒台的碗是狼紋,他的碗是虎紋 —— 這是工匠特意燒製的 “身份碗”,避免混淆。
    血酒入喉帶著腥甜,劄剌兒台飲罷將碗擲於壇前,碗碎聲清脆,“此碗如誓,” 碎則不可複原,“若違誓,” 願身如碗碎。其他千戶紛紛效仿,十一個碎碗在壇下排成圓形,與壇階的獸紋形成 “外圓內方” 的格局。蕭虎命人將碎碗殘片收起,每片刻千戶名,“存入盟書金匱,” 作為日後追責的物證,這是中原 “碎玉為誓” 傳統與草原 “擲碗為信” 的融合。
    盟誓禮畢,蕭虎揮旗示意,西校場的三十門虎蹲炮依次鳴響,第一響震得壇前篝火火星四濺,第九響時聲浪達頂峰,連遠處的克魯倫河都泛起漣漪。驗聲官在三十裏外記錄“炮聲傳三十裏,” 與炮身射程一致,“每響間隔三息,” 符合《軍器鳴炮則例》的 “禮炮節奏”。炮口硝煙在陽光下形成淡青色雲團,與壇前青煙連成一片,如天示祥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壇下的術赤係部眾歡呼起來,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齊整的炮陣鳴響,“有此炮助戰,” 千戶阿勒壇對同伴道,“察合台的鐵浮屠不足懼。” 蕭虎知道,這九響炮聲不僅是儀式收尾,更是對察合台部的戰略威懾 —— 克魯倫河沿岸的斥候會將炮聲規模傳回,讓對方知曉同盟的軍事實力。炮聲餘韻中,薩滿的銅鈴聲再次響起,與炮鳴形成奇特的和聲。
    盟書原件由耶律鑄存入紫檀金匱,金匱鎖具為 “三鑰製”蕭虎掌虎符鑰,劄剌兒台掌狼符鑰,忽必烈東宮掌監鑰,“非三方同啟不得開封”。副本則按 “一分東宮、一分術赤部、一分軍器監” 存檔,副本騎縫處僅鈐印不按指印,避免血漬腐蝕。軍器監的副本還附炮陣鳴響記錄“至元二十七年秋辰時三刻,炮鳴九響,聲傳三十裏”,與《軍器日誌》完全吻合。
    金匱被抬入盟誓碑地宮,地宮位於祭壇西側,深三尺,用青岩砌成,與壇體連為一體。地宮門刻蒙漢雙語 “盟誓永存”,關門時需蕭虎與劄剌兒台共同推動,石門合攏的瞬間,炮陣恰好鳴響最後一聲餘韻,仿佛天地都在見證這一刻的莊重。耶律鑄在《元史?禮誌》草稿中記下“至元二十七年盟誓,兼用蒙漢儀,炮鳴為號,開一代新製。”
    劄剌兒台在壇下對蕭虎講述“太祖與王罕盟誓時,” 隻用羊血與篝火,“無此炮陣助威,” 也無這般精密的防偽。蕭虎取出隨身攜帶的《蒙古秘史》抄本,翻到 “王罕背盟” 章節“正因舊誓無強約束,” 才致戰亂,“如今的盟誓,” 有炮陣威懾,有文書防偽,“是對舊製的完善。” 這番對話被史官記入《盟誓錄》,成為草原傳統與中原製度融合的明證。
    漢人學士王惲則想起《左傳》中的 “歃血為盟”,對比眼前儀式“中原重文書,草原重信仰,” 如今兩者結合,“盟誓的約束力倍增。” 他在日記中畫下祭壇結構圖,標注 “九階壇對應九州,炮陣三十對應三十路”,試圖用中原文化解讀草原儀式,這種自發的文化闡釋,讓盟誓超越族群界限獲得普遍認同。
    蕭虎在壇後對耶律鑄低語“術赤係十一位千戶,” 其中五位與察合台部有世仇,“盟誓可借其力牽製察合台,” 又不必直接增兵。耶律鑄點頭“炮陣鳴響既是威懾,” 也是向忽必烈展示軍事實力,“讓東宮知監國能穩定草原。” 兩人都清楚,盟書中 “輔佑東宮” 的條款看似次要,實則為日後歸政埋下伏筆,使權力過渡更平穩。
    劄剌兒台也有自己的算計,他悄悄對長子道“借監國炮陣報殺子之仇,” 又能獲得商路抽分優惠,“此盟對術赤係百利無害。” 這種各取所需的權謀平衡,被巧妙包裹在莊嚴的盟誓儀式中,薩滿的祝詞、炮陣的轟鳴、血酒的溫熱,都成為權力博弈的潤滑劑,讓同盟在信仰與利益的雙重綁定下更穩固。
    盟誓的炮聲傳到克魯倫河對岸,正在遊牧的察合台部斥候立即回報“術赤係與蕭虎盟誓,炮陣齊鳴,” 首領阿魯忽聽聞後砸碎酒碗,他知道這意味著西部防線壓力驟增。西域商隊也很快獲訊,哈桑的副手在日記中寫道“炮聲震三十裏,和林同盟穩固,” 立即調整商路向術赤係領地傾斜 —— 盟誓的政治效應迅速轉化為經濟影響。
    夕陽西下時,祭壇的篝火仍在燃燒,蕭虎望著壇下的盟誓碑,碑上的蒙漢雙語在餘暉中仿佛活了過來。這九響炮聲不僅宣告同盟成立,更標誌著監國權力在草原的正式確立,就像那摻著鐵礦粉的印泥,將蕭虎的政治智慧與草原的盟誓傳統牢牢粘合,在元代的曆史長卷上留下深刻印記。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