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軍備互援
字數:4168 加入書籤
652 章軍備互援(至元二十七年秋?術赤係營地)
術赤係營地的牛皮大帳外,三百匹戰馬按 “五馬一排” 列隊,鬃毛修剪整齊,馬蹄裹著防潮的氈布 —— 這是劄剌兒台按盟約履行的軍備援助。營地入口立著木牌,蒙古文寫 “軍備交割區”,按《諸王同盟則例》援助需經 “三驗”,驗血統、驗健康、驗烙印,合格後方可入監國陣營。劄剌兒台的長子帖木兒(術赤係)親率十名千戶押運,甲胄上的狼首紋與戰馬的火印形成呼應,“這些都是克魯倫河牧場的良駒,” 他對迎候的蕭虎道,每匹馬的耳後都有家族標記。
營地中央的驗貨台鋪著狼皮,案上置《軍馬交割冊》,左側記戰馬特征,右側留監國方簽收位。虎衛營的獸醫帶著銅製聽診器(西域傳入的驗馬工具),準備檢查馬匹心肺,“需確保無咳喘、無跛行,” 獸醫李忠(漢人畜牧世家)道,這是按《元史?馬政誌》“軍馬需健康無疾” 的標準執行。劄剌兒台特意命人升起術赤係的狼旗,與監國的虎旗並列,“旗同列則心同力,” 他用馬鞭輕指雙旗,暗示同盟的穩固。
驗馬開始,帖木兒親自展示戰馬的火印每匹馬的左臀烙 “術赤” 蒙古文,右臀烙年份 “至元二十七”,火印邊緣呈鋸齒狀 —— 這是術赤係獨有的防偽標記,與《馬政烙印圖譜》中的 “諸王馬印” 規製嚴合。獸醫李忠逐一檢查,用桑皮紙拓印火印,拓片需與《術赤係馬印樣本》比對,“鋸齒數量需為十七齒,” 少一齒即為偽印,這是防止以劣充好的關鍵。
戰馬的身高、毛色、牙口均記錄在冊“青驄馬二十匹,身高五尺三寸,”“黃驃馬五十匹,牙口三歲,” 李忠用墨筆標注,蒙古千戶巴圖在旁核對,確保漢文記錄與蒙古文口述一致。一匹戰馬因蹄裂被標記 “待查”,帖木兒立即道“此馬換為備用良駒,” 他深知軍備援助不容瑕疵,“盟約既立,” 便不能留話柄給察合台係的細作。
十名蒙古鐵匠列隊站在營地西側,每人背負鍛甲工具榆木柄鐵錘、牛角砧子、火石袋,領頭的老鐵匠博爾術(祖傳三代鐵匠)腰間掛著 “術赤部鍛甲師” 銅牌,這是成吉思汗時期傳下的榮譽信物。“我們擅製破甲箭頭,” 博爾術展示隨身的箭頭樣本,箭頭呈三棱形,刃口淬過火,“可穿透察合台部的雙層皮甲,” 與虎蹲炮的石彈形成遠近配合。
鐵匠們的鍛爐已在炮坊旁搭建,爐體用克魯倫河耐火泥砌成,風箱由兩名學徒協作拉動,“爐溫需達‘鐵水欲滴’,” 博爾術用手指蘸水輕觸爐壁,水珠瞬間汽化,“這是鍛箭頭的最佳溫度。” 蕭虎命軍器監的漢人鐵匠觀摩學習,“蒙古鍛甲術與漢地淬火法結合,” 耶律鑄在旁道,可造出更優的軍器 —— 這是技術融合的權謀。
鎮北司官阿古拉主持登記,《軍備援助冊》分蒙古文、漢文兩欄,左側記戰馬 “炮 壹至叁佰” 編號,右側注鐵匠姓名與專長。“每匹馬配草料手冊,” 阿古拉對帖木兒道,手冊記錄每日食量與喂養禁忌,“按《軍馬飼養則例》執行,” 確保戰馬健壯。鐵匠的工具也逐一登記“博爾術的鐵錘重三斤七兩,”“學徒的火石袋含火絨三兩,” 防止器械流失。
登記冊的騎縫處蓋 “虎臣” 印與術赤係狼首印,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漢人書吏用小楷謄抄漢文部分,蒙古書吏用畏兀兒體記錄蒙古文,“雙語對照,” 阿古拉強調,日後返還戰馬時需按冊核驗,“少一匹馬、缺一件工具,” 都要按盟約賠償。這種嚴謹的登記讓援助從口頭承諾變為製度約束。
蕭虎在營地大帳宣布反哺方案“按十馬抽一的舊製,” 從三百匹戰馬中挑選三十匹健壯公馬,暫由術赤係代養,“待炮陣穩固,” 即返還五十匹良駒,其中十匹為經過炮陣護佑的 “戰陣馬”。劄剌兒台撫掌大笑“蕭公果然守信,” 他知道這些戰馬經監國陣營調養,存活率會比草原散養高兩成,“不如約定明年秋高馬肥時交割,” 那時正好補充冬春戰馬損耗。
反哺協議寫入《盟約增補冊》,特別注明返還的戰馬需烙 “監國贈” 火印,與術赤係原馬區分,“這些馬將是同盟的見證,” 蕭虎指著帳外的炮陣方向,“就像炮聲與馬蹄聲的呼應。” 帖木兒立即命人記下條款,他清楚這種互惠不僅是軍備交換,更是政治信任的加固。
炮坊前的空地上,博爾術支起臨時鍛爐,風箱拉動時 “呼哧” 作響,爐火映紅他滿是老繭的臉。他取來熟鐵坯,在砧子上反複鍛打,鐵錘落下的節奏均勻有力“第一百錘定形,” 箭頭初具三棱狀;“第二百錘開刃,” 刃口漸銳如霜,“第三百錘淬火,” 將箭頭浸入克魯倫河的冷水,“滋啦” 聲中白煙升騰,硬度瞬間提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演示的最後,博爾術將箭頭裝在木杆上,對準仿製的察合台部皮甲射擊,箭頭應聲穿透,卡在甲片縫隙中。“這箭頭的三棱設計,” 周顯上前細看,每個棱麵都有血槽,“比漢地箭頭的殺傷力強三成,” 若配合炮陣的石彈壓製,“可瓦解鐵浮屠的衝鋒。” 蕭虎當即命軍器監組織學習“漢人鐵匠學鍛打,蒙古鐵匠學淬火,” 讓技藝互補。
博爾術發現炮陣的石彈缺少破甲棱,建議在石彈表麵鑿出凹槽“嵌入鐵棱後,” 穿甲力可提升五成。周顯立即組織試驗,漢人石匠按蒙古鐵匠的圖紙鑿槽,博爾術指導嵌入鐵棱,“淬火後與石彈渾然一體,” 試射時果然擊穿四層皮甲,比普通石彈多穿兩層。“這就是同盟的力量,” 蕭虎對圍觀者道,不同技藝的融合能造出更強的軍器。
鐵匠們的工具也做了適配調整將蒙古式的小砧子改為適配石彈加工的大砧,漢地的鑿子加裝蒙古式木柄,“用著順手,” 博爾術掂著改良後的工具,“比單用一族技藝強。” 這種無聲的技術融合,比任何盟約文書都更能鞏固同盟。
八、監督機製軍備援助的雙向核驗(元代同盟軍備監督製度與執行細節)
虎衛營與術赤係各派三名監工,每日巡查戰馬飼養與鐵匠工作。漢人監工王文書核對《喂養記錄》,蒙古監工赤老溫檢查鐵匠出勤,“若發現戰馬掉膘,” 王文書需立即上報;“若鐵匠偷懶,” 赤老溫有權責罰。一次巡查中,王文書發現兩匹戰馬食欲不佳,立即請來獸醫診治,原來是草料受潮,“更換新草料後次日恢複,” 處置記錄附在巡查冊後。
監督采用 “雙簽製”,每項檢查需雙方監工共同簽字,“缺一不可,” 蕭虎在監督條例上批注,防止單方徇私。劄剌兒台也派來親信,確保援助的軍備被善用,“我們的戰馬和鐵匠,” 他對蕭虎道,“不能成為擺設。” 這種互相監督讓同盟在製衡中更穩固。
蕭虎在夜談時對耶律鑄道“軍備援助不僅是軍事需要,” 更是向其他蒙古派係傳遞信號 —— 術赤係已與監國深度綁定,“察合台部若想拉攏術赤係,” 需掂量這三百匹戰馬和鐵匠的分量。耶律鑄補充“反哺的五十匹戰馬,” 實則是給術赤係的政治資本,“讓他們在忽裏台大會上更有底氣支持我們。”
劄剌兒台也對兒子帖木兒交底“這些鐵匠留在炮坊,” 可借機學習漢地炮術,“蕭虎的防叛手段,” 值得借鑒。雙方各有盤算,卻在軍備互援中達成默契,就像鍛爐中的鐵與火,在交融中形成更強的合力。
三日後,術赤係營地的鐵匠開始協助炮坊鍛造,鐵砧聲與炮身共振,形成獨特的韻律。三百匹戰馬已融入虎衛營的馬隊,狼首火印與虎紋甲胄在陽光下交相輝映。《元史?諸王表》記載“至元二十七年秋,術赤後嗣劄剌兒台獻馬三百、鐵匠十於蕭虎,同盟始固。”
博爾術的鐵錘與周顯的鑿子在炮坊共舞,造出的棱形石彈被運往前沿炮陣;劄剌兒台望著反哺戰馬的登記冊,仿佛看到明年秋高馬肥時的景象。草原的風掠過營地,帶著鐵屑與硝煙的味道,這味道裏,有軍備的碰撞,更有同盟的溫度 —— 就像那些烙印在馬臀上的火印,終將在曆史的塵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