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稅政初行

字數:3715   加入書籤

A+A-


    653 章稅政初行(至元二十七年秋?雲州王家莊)
    鎮南司稅吏李順的行囊在晨露中泛著潮氣,桑皮紙稅冊用紅綢裹了三層,藏在特製的桐木匣內,匣鎖刻 “鎮南司驗”,與腰間的銅令牌共振顯真。他身著青布公服,腰懸算籌袋與稅印盒,“雲州王家莊是首批試行‘十稅一’的村落,” 臨行前耶律鑄叮囑,“需帶齊《稅銀用途冊》與去年舊稅票,” 對比說明新政優勢。
    同行的兩名衙役各挑一擔一擔裝稅銀收納箱(外層裹防潮氈),一擔備驗稅工具(銅秤、量鬥、桑皮紙)。李順檢查驗稅文書雲州路府簽發的 “收稅令牌”、王家莊的戶籍底冊、災年減免條款抄本,“缺一不可,” 他對衙役道,乃馬真後時期稅吏因文書不全私征,“咱們得按規製來,” 這是取信於民的根基。
    雲州王家莊的村口老槐樹下,裏正王老實帶著鄉老們等候,石碾旁的空地上擺著三張桑木案,案上備著茶水與算盤。“李稅吏可算來了,” 王老實的布鞋沾著泥土,他淩晨就挨家通知“新稅令說十稅一,” 但農戶們仍揣著忐忑,有人藏起剛收獲的粟米,有人翻出乃馬真後時期的舊稅票 —— 那上麵的稅率比現在高兩成。
    村頭的牆上貼著手抄的稅令條款,鄉塾先生用紅筆圈出 “災年減免”,但多數農戶不識字,圍著先生問東問西。“去年稅銀被官差私吞,” 農戶趙老五的煙袋鍋敲著石碾,“今年能真按十稅一收?” 議論聲中,李順的身影出現在村口小道,桐木稅匣在晨光下泛著暗光。
    農戶王二的粟米攤在竹席上晾曬,金黃的穀粒間混著少量稗子 —— 這是去年旱災留下的痕跡。他攥著去年的稅票殘片,上麵 “八稅一” 的朱印已模糊,“李稅吏,” 他向前一步,粗糙的手掌捏著衣角,“十稅一雖比去年少,” 但稅票注 “炮械用”,“咱納的糧咋就成了炮石?” 周圍農戶紛紛附和,有人舉起空空的糧袋“要是稅銀亂用,” 明年日子更難。
    王二的顧慮並非無因他的兄長前年因繳不起苛稅,被乃馬真後時期的稅吏抓去服徭役,至今未歸。“稅銀用途得明明白白,” 他盯著李順的稅冊,“不然這稅繳得不安心。” 裏正王老實想打圓場,卻被李順攔住“鄉親們的疑問合該問,” 這正是稅政透明化要解決的症結。
    李順解開紅綢,展開《稅銀用途冊》,桑皮紙用朱砂線分為三欄“炮械”“甲胄”“軍糧”。“每兩稅銀,三錢購克魯倫河青石造炮石,” 他指著第一欄記錄,附軍器監的簽收印;“二錢送甲坊鍛造鐵甲,” 第二欄蓋虎衛營印;“五錢入常平倉購軍糧,” 第三欄有糧倉朱批。“這些印鑒可到鎮南司核驗,” 他加重語氣,“哪筆銀兩用在哪,” 冊中都記著時日。
    為讓農戶看懂,李順用秸稈在地上畫圖“炮石能打退察合台叛軍,” 鐵甲護著守邊的兵卒,“軍糧供他們守著咱的田,” 三者相連,“稅銀就像給田埂紮籬笆,” 護著莊稼不被野獸糟蹋。王二的兒子王小寶(上過兩年私塾)湊上前,指著 “炮械” 二字念出聲,眼裏的疑惑漸漸消散。
    李順取出銅製算籌,在桑木案上擺出兩組數字“去年畝產一石,八稅一繳一鬥二升,” 算籌橫向為 “12”;“今年十稅一繳一鬥,” 縱向擺 “10”,中間用紅籌隔開。“每畝少繳二升,” 他移動算籌,“十畝地就多留二鬥,” 夠一家人吃三天。王二蹲下身,用手指點著算籌“去年繳完稅,” 家裏得借糧度日,“今年真能多留?”
    李順又算徭役折銀“往年除了稅糧,” 還得自帶幹糧去修驛路,“今年徭役折銀三錢,” 含在十稅一內,“實際負擔輕三成。” 他請來王家莊的老賬房,用算盤重算一遍,結果分毫不差。“乃馬真後時稅銀入了私庫,” 老賬房撥著算珠,“如今入了公賬,” 這才是根本不同。
    王二同意繳稅,李順取出預製的稅票,桑皮紙分正副兩聯,正聯印漢文 “雲州王家莊稅票”,右上角蓋朱紅 “鎮南司印”;副聯刻蒙古文 “稅訖”,印泥摻微量鐵礦粉。“正聯你留著,” 李順用竹筆蘸墨填寫“王二,粟米一鬥,折銀一錢,” 日期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五”,“副聯入冊存檔,” 兩聯騎縫處蓋騎縫章,可拚合成完整印鑒。
    他教王二驗真“用磁石輕劃蒙古文印,” 印泥泛起淡青暈;“對著日光看騎縫章,” 正副聯紋路嚴合。“若有人不認這票,” 李順指著票尾的監督條款,“可持票到雲州路府告官,” 舉報有獎。王二將稅票折成方形,塞進貼身的布袋,這比去年的白條踏實多了。
    收稅全程由王家莊三名鄉老監督,他們手持《稅政監督冊》,記錄每筆稅銀的收、繳、記流程。“李稅吏稱重時秤杆平,” 鄉老張三爺用煙袋鍋指著銅秤,“量鬥也沒冒尖,” 符合 “平鬥收稅” 的規矩。另一位鄉老核對戶籍底冊,確保 “無漏戶、無重收”,記錄存入村祠堂的 “稅政碑”—— 這是蕭虎規定的 “鄉級監督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監督冊需鄉老、稅吏、裏正共同簽字,張三爺用食指蘸印泥按指印,他的指節因常年勞作變形,“這指印就是見證,” 若日後有糾紛,“祠堂碑上的字不會假。” 這種公開監督讓其他農戶放下心來,趙老五第一個喊道“我也繳!”
    日頭過午,繳稅的農戶排起長隊,竹席上的粟米、布袋裏的銅錢漸漸堆積。李順的衙役有條不紊地稱重、開票、入賬,銅秤的 “哢噠” 聲與竹筆的書寫聲交織。“我家今年收了十二石,” 農戶錢大娘捧著稅票笑,“能留十一石,” 夠給小孫子做件新棉襖了。
    王二幫著維持秩序,他的稅票被鄉親們傳看,有人用磁石試印鑒,青暈顯形時一片驚歎。“這稅繳得明白,” 王老實捋著胡須,“比糊塗稅強百倍。” 夕陽西下時,全村八十戶農戶均已繳稅,稅銀收齊入庫,李順的《收稅冊》上按滿了指印,漢文與蒙古文並列。
    李順將稅銀裝入帶鎖的木箱,箱底墊桑皮紙防潮,箱蓋貼封條,注明 “雲州王家莊稅銀壹拾貳兩”。《收稅冊》與稅票副聯裝訂成冊,騎縫蓋 “鎮南司收訖” 印,“連夜送雲州路府核驗,” 他對衙役道,“三日內需入省庫,” 這是 “稅銀限時流轉製” 的要求。
    臨行前,王二送來一袋新摘的棗子“李稅吏,” 明年還按這規矩收稅,“咱保證早繳。” 李順收下棗子,回贈一本《稅政問答》,上麵用白話寫著常見問題,“有疑問就按這上麵的地址告官,” 這是蕭虎要求的 “稅政反饋製”,確保基層聲音能上達。
    雲州路府的《稅政初行報告》記載“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王家莊等十村稅政推行順利,” 民眾投訴為零,“稅銀入庫率百分百”—— 這與《元史?食貨誌》“至元新政行於漢地,民漸安” 的記載吻合。王家莊的稅票被裏正貼在祠堂牆上,供村民隨時查驗,成為稅政透明化的活樣本。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