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草原抽馬

字數:4061   加入書籤

A+A-


    654 章草原抽馬(至元二十七年秋?克魯倫河牧地)
    克魯倫河的晨霧剛散,鎮北司千戶帖木兒的牙旗已插在牧地中央,狼皮帳前的木樁拴著三匹備用馬,馬具上的銅鈴隨晨風輕響。他的行囊裏裝著《抽馬冊》(蒙古文羊皮賬冊)、驗馬工具(牛角秤、牙口鏡、蹄質尺),還有宗正府簽發的 “抽馬令牌”—— 牌麵刻狼首紋,與腰間的銀符牌共振顯真。“按蕭監國令,” 帖木兒對隨行的兩名百戶道,“秋高馬肥時抽選,” 需在霜降前完成,這是順應草原畜牧周期的規製。
    牧地邊緣的公告牌用蒙古文寫著抽馬細則“十戶抽一馬,三歲為佳,二歲弱馬次年補抽”,牌下堆著補償用的粟米袋,每袋貼 “鎮北司驗” 封條。帖木兒檢查驗馬工具牛角秤的秤砣刻 “宗正府校準”,蹄質尺標 “三寸為良”,這些都需與《馬政器械譜》核對無誤,“乃馬真後時因工具失準,” 抽馬肥瘦不均引發嘩變,“咱們得按規製來。”
    牧戶們趕著馬群聚向抽馬點,富戶巴圖的百匹馬群毛色油亮,貧戶阿勒壇的十匹小馬卻瘦弱些,馬群間的差異如氈帳的貧富般分明。阿勒壇的妻子用羊皮袋裝滿馬奶,“帖木兒千戶是講道理的,” 她對丈夫道,但仍將最壯的三歲馬藏在馬群深處 —— 去年察合台軍劫掠後,家裏隻剩這幾匹救命馬。巴圖則命兒子備好馬梳,“讓馬看著精神些,” 他不在乎抽走一兩匹,更在意能否借此結交千戶。
    老牧民帖木格拄著馬鞭站在高處,他見證過太祖時期的抽馬製“那時隻按數量抽,” 不管貧富,常逼得貧戶賣兒鬻女。如今公告牌上的 “貧富均衡” 條款讓他稍安,但仍盯著帖木兒的舉動,煙袋鍋裏的火星在晨風中明滅“新規好不好,” 就看今日如何抽選。
    阿勒壇先牽來三匹小馬,帖木兒蹲身檢查牙口,用拇指輕掰馬嘴“這匹門齒齊整,三歲無誤,” 再摸馬蹄,蹄質堅硬呈青黑色,“踏雪不裂,” 用蹄質尺量蹄寬,剛好三寸。第二匹同樣合格,但第三匹小馬嘴唇嫩紅,牙床泛粉,“這是二歲馬,” 帖木兒搖頭,“按令需次年補抽,” 並在《抽馬冊》上用蒙古文標注“阿勒壇戶,合格二匹,待補一匹”,附桑皮紙畫的馬形簡筆圖。
    驗馬的關鍵在 “三看”看牙口辨年齡(三歲馬齒如白玉),看蹄質斷耐力(厚三寸者善長途),看毛色察健康(油亮無癬為良)。帖木兒示範給年輕百戶“察合台軍的鐵浮屠戰馬,” 都是這般標準,“抽弱馬入軍,” 既誤戰事又傷牧戶,這是從無數次戰敗中總結的鐵律。
    富戶巴圖牽著最壯的栗色馬上前,馬鬃修剪整齊,銅鈴項圈作響。“你戶百馬,” 帖木兒按《戶等冊》記錄,“需抽三匹,” 均選三歲公馬。巴圖雖不舍,但見帖木兒在《抽馬冊》注明 “優馬補償加半”,便點頭應許 —— 他知道,與鎮北司處好關係,來年草場分配更有利。帖木兒特意選了兩匹母馬,“留著還能產駒,” 這是對富戶的適度妥協。
    輪到中戶赤老溫,他家五十匹馬,抽二匹。帖木兒選了一匹公馬一匹母馬,“公馬入軍,母馬留種,” 補償粟米四鬥。赤老溫摸著馬脖子不舍,卻見貧戶阿勒壇隻抽兩匹,且都是公馬,“為何厚此薄彼?” 帖木兒出示《戶等抽馬細則》“貧戶留母馬保繁衍,” 富戶多繳無妨,這是蕭虎定的 “均負擔” 原則,防止貧戶破產。
    帖木兒命百戶給阿勒壇發補償粟米三鬥裝在麻布袋,袋角縫著羊毛標簽,寫 “阿勒壇戶”;鹽引一張,可到驛站換鹽兩斤。“這粟米夠吃十日,” 阿勒壇的妻子接過袋子,鹽引更是珍貴 —— 草原缺鹽,往年換鹽需用一匹好馬,“比乃馬真後時隻抽不補強百倍。” 帖木兒補充“若馬在軍中立功,” 來年可領 “軍功賞馬”,這是額外激勵。
    補償按 “抽一補三” 標準每抽一馬發粟三鬥、鹽引半張,優馬加發羊毛半斤。巴圖抽三馬,領粟九鬥、鹽引一張半,他當場將鹽引轉給鹽商換了茶葉,“這補償實在,” 他對其他富戶道,“比藏馬逃抽劃算。” 補償物資堆旁的監督官記錄發放明細,確保 “抽多少補多少”,無克扣現象。
    宗正府校準官每月來牧地驗秤,今日恰好撞見帖木兒抽馬。校準官用標準砝碼測試牛角秤,秤杆平準,誤差不超一兩,“合格,” 他在《校準冊》上蓋印,“若秤不準,” 抽馬斤兩偏差會引發糾紛。帖木兒記得乃馬真後時期,有稅吏用大秤抽馬,明明三十斤馬稱出三十五斤,“如今校準製斷了這條路,” 他對校準官道,工具公正是製度公正的根基。
    校準後的牛角秤掛在顯眼處,牧民可隨時查驗。貧戶阿勒壇親自稱了自己的馬,“三十一斤,” 與帖木兒記錄一致,便不再質疑。校準官還檢查了蹄質尺和牙口鏡,確保無磨損變形,“這些工具是抽馬的規矩秤,” 半點馬虎不得,這是從《度量衡則例》學來的規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起初,牧戶們聚在遠處觀望,見阿勒壇這樣的貧戶隻抽兩匹弱馬,還得補償,便陸續上前。中戶赤老溫的兒子剛在軍中立功,“抽馬是為護咱們的畜群,” 他對父親道,察合台軍若來,丟的可不止幾匹馬。老牧民帖木格看著帖木兒公平驗馬,補償足額,便用馬鞭敲著氈帽喊“都按規矩來,” 他的威望讓騷動平息。
    巴圖的管家想偷偷換馬,被帖木兒識破,不僅抽了更壯的馬,還在《抽馬冊》記 “違規一次”,“下次加倍抽選,” 帖木兒的嚴肅讓眾人不敢再耍花樣。日頭過午,抽馬順利進行,馬群的嘶鳴聲不再含恐懼,反而有了幾分秩序感 —— 牧民們漸漸明白,這抽馬不是掠奪,而是為了共同的安寧。
    帖木兒的《抽馬冊》用蒙古文書寫,每筆記錄分 “戶名、馬數、年齡、等級、補償” 五欄,字跡工整如刀刻。給阿勒壇的記錄旁畫著小馬簡筆畫,標 “待補”;巴圖的記錄蓋 “優馬” 紅印,這些符號讓不識字的牧民也能看懂。賬冊每頁騎縫蓋 “鎮北司印”,與宗正府的《馬政總冊》核對,“缺一頁都要重查,” 帖木兒對文書官道,這是防篡改的 “雙冊製”。
    日落前,文書官將賬冊副本用羊油塗封防潮,裝入皮袋交由驛卒送鎮北司存檔,正本由帖木兒帶回千戶府。“這些記錄是明年補抽的依據,” 帖木兒叮囑,“也是向蕭監國交差的憑證,” 每筆賬都得經得起查驗。牧地的篝火旁,賬冊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像一條條無形的規矩,約束著抽馬的每一步。
    宗正府監督官全程旁站,記錄帖木兒是否按戶等抽馬、補償是否足額。見巴圖想送禮,監督官立即製止“抽馬受賄按《馬政罰則》治罪,” 這話讓巴圖縮回了手。監督冊需監督官、千戶、牧民代表共同簽字,阿勒壇按了指印,他粗糙的指紋與帖木兒的印章並列,“這指印就是公道,” 他咧開嘴笑。
    鎮北司還設 “抽馬投訴箱”,用蒙古文寫著 “有不公者投書”,鑰匙由宗正府掌管,每月開箱一次。帖木兒特意讓牧民看投訴箱的鎖,“若我不公,” 你們可投書告我,這是蕭虎定下的 “民監官” 機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克魯倫河牧地的抽馬持續五日,共抽選三百匹幼馬,《鎮北司月報》記載“無一人投訴,補償發放率百分百”,這與《元史?兵誌》“至元二十七年草原抽馬順行,軍馬可足” 的記錄吻合。驗質合格的馬群被烙上 “官馬” 印記,由虎衛營騎兵護送前往軍馬場,蹄聲踏過草原,如製度運行的節拍。
    阿勒壇用補償的粟米熬過了秋荒,巴圖的優馬在軍中立功獲賞,牧民們漸漸明白“抽馬不是損失,” 而是換取安全的必要付出。帖木兒的《抽馬冊》被宗正府評為 “範本”,次年在全漠北推廣。草原的寒風中,馬群的鬃毛與牧民的衣角同揚,抽馬製度如克魯倫河的水流,無聲卻有力地滋養著漠北的安寧。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