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稅銀補損
字數:3977 加入書籤
663 章稅銀補損(至元二十七年冬?三司合議堂)
三司合議堂的青銅爐燃著驅寒的炭火,爐邊堆著戰後清點的文書,桑皮紙《軍器損耗冊》在燭火下泛著微黃。蕭虎的案頭並排放著三份清單炮陣耗彈五十枚(鐵殼彈三十、實心彈二十),甲胄損毀十二副(虎衛營八副、術赤係四副),戰馬折損十七匹 —— 每筆損耗都由軍器監與虎衛營雙簽確認,朱印在紙頁上洇出暗紅痕跡。
“損耗需即時補,” 蕭虎用狼毫筆圈出 “五十枚炮彈”,筆尖懸在鎮南司、鎮北司、通西司的稅銀賬冊上,“三司需各擔其責。” 堂內的三司主官神色凝重通西司郎中阿合馬(戰後複職)摩挲著珍稅賬冊,鎮南司官李筠翻看綢緞市價,鎮北司千戶帖木兒則盯著牧民抽馬記錄 —— 這場合議不僅是補損,更是稅銀調度權的博弈。
王惲展開《軍器損耗細目》,用朱砂筆逐筆標注鐵殼炮彈 “炸損無法回收” 三十枚,實心彈 “彈體開裂” 二十枚,甲胄 “箭穿甲葉” 八副、“刀劈裂縫” 四副。他請來軍器監匠頭周顯核驗,周顯用銅尺量甲胄裂縫“最深達三寸,” 已無法修補,需全副重造;炮彈殘骸樣本裝在木盒中,碎片邊緣焦黑,“確係實戰消耗,” 非人為損壞。
核驗過程嚴格按《軍器監則例》損耗需 “三驗”—— 驗殘骸、驗記錄、驗證人。虎衛營百戶那拉珠爾作為證人,證實 “炮彈均用於斷橋與擊敵,” 甲胄損毀 “皆為近戰搏殺所致。” 阿合馬仔細核對珍稅賬冊,確保補損款項與損耗數量匹配,“每枚鐵殼彈銀三錢,” 五十枚需銀十五兩,與通西司的抽分能力相符。
通西司郎中阿合馬的案上擺著《珍稅抽分冊》,波斯香料、西域寶石的抽分記錄曆曆在目,“上月抽珍稅共五十兩,” 三成即十五兩,剛夠補造五十枚鐵殼彈。他麵露難色“香料滯銷時抽分不足,” 但見蕭虎目光堅定,終在調撥令上簽字,蒙古文 “阿” 字與朱印重疊,“三日內將銀撥至軍器監,” 附香料商哈桑的聯保書。
調撥流程需 “雙軌製”通西司開稅銀支票,軍器監持票到庫房支取,支票騎縫蓋三司印,“缺一印則銀庫不付,” 這是防私挪的鐵規。阿合馬特別注明“珍稅補彈需單獨記賬,” 與日常抽分區分,“年終審計時需附炮彈驗收單,” 確保銀款專款專用,周顯在旁點頭,這符合軍器監的造冊規範。
鎮南司官李筠捧著《綢緞市價冊》,桑皮紙記錄著雲州、大都的綢緞行情“上等湖綢每匹銀五錢,” 中等蜀錦三錢,“參戰甲士共三百人,” 需按戰功分級獎勵。他提議“百戶以上獎湖綢,” 甲士獎蜀錦,“總需綢百匹,” 銀三十五兩,從鎮南司秋糧稅銀中列支,賬冊注 “軍功特支”。
采購需經 “比價 驗質 付款” 三步派三名吏員分赴三地采買,防止商戶哄抬價格;綢緞到後需驗 “水紋”(上等綢入水有暗紋),由漢人繡娘張嬸(曾為宮廷繡工)核驗;付款用三司聯合支票,商戶需持票到通西司兌銀,“兌銀時需驗綢緞入庫單,” 李筠強調,這是防虛報的關鍵。
鎮北司千戶帖木兒的《抽馬記錄冊》上,貧戶標記用紅筆圈出“戰後牧戶損失牛羊共五百頭,” 幼馬存活率驟降,他指著克魯倫河穀周邊的牧民名冊,“烏力吉等二十戶隻剩一匹種馬,” 若再抽分會斷其生路。按《抽馬彈性條例》,災戰之後可暫緩抽分,“但需報忽裏台備案,” 他的提議帶著草原牧民的共情。
暫緩執行需製定補償方案鎮北司從官馬場撥二十匹母馬借給貧戶,“待明春產駒後歸還,” 附借馬契約,蒙古文寫著 “借期一年,損耗賠償”。帖木兒親自走訪貧戶,烏力吉捧著契約老淚縱橫“往年戰後隻會加抽,” 如今竟有體恤,這份安撫比綢緞更暖人心,甲士們的家人也在貧戶之列,士氣因此高漲。
王惲在《稅銀調度總冊》中增設 “軍需損耗” 專項,用黃色桑皮紙與日常支出的白色紙區分,“戰後補損需單獨記賬,” 他用朱筆寫賬冊凡例“損耗項需注‘戰損’二字,” 附戰鬥日期與指揮官簽字,“與行政支出涇渭分明。” 耶律鑄的批注寫在冊首“此乃防混淆軍需與私用,” 是從乃馬真後時期 “軍費挪用案” 中總結的教訓。
專項賬冊的格式嚴格規範每筆支出分 “事由、金額、經辦人、驗收人” 四欄,炮彈補造記周顯與阿合馬雙簽,綢緞采購記李筠與繡娘張嬸雙簽,借馬記帖木兒與牧民烏力吉指印。王惲命人將賬冊副本鎖入金匱,鑰匙由三司主官分持,“非審計不得開封,” 確保賬目不可篡改。
合議中途出現分歧阿合馬擔憂通西司珍稅三成撥出後,“商戶會因抽分過高轉投察合台,” 西域香料貿易本就脆弱;李筠則堅持綢緞等級不能降,“獎勵不足會寒甲士心”;帖木兒怕暫緩抽馬影響官馬場補給,三方各執一詞,燭火在眾人臉上投下爭執的陰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敲擊案幾平息爭議“珍稅可分兩期撥付,” 先撥五成應急,餘款開春補足;綢緞按 “上等減半、中等加倍” 調和;官馬場缺口由戰利品戰馬填補。他展開《三司權限製衡圖》,用三色箭頭標注通西司掌珍稅、鎮南司掌糧綢、鎮北司掌牧政,“缺一不可,” 這番平衡讓各方妥協,阿合馬最終在調撥令上補簽日期。
三司聯合發布《戰後稅銀補損告示》,用三語寫在村口與驛站的木板上“珍稅補炮彈三十枚,綢緞獎甲士百匹,貧戶免抽馬一月,” 附支出明細與監督方式。鄉塾先生為老農念告示,張二叔摸著胡須笑“稅銀用在哪說得明白,” 比去年的糊塗賬強百倍;蒙古牧民巴圖看到免抽馬條款,立即趕著羊群向官馬場借母馬,信任在公示中悄然重建。
告示旁設 “質疑箱”,由鄉老與商戶代表共同開箱,三日一匯總。波斯商人哈桑看到珍稅用途,對夥計道“抽分雖高但用在正途,” 決定開春多運香料;甲士那拉珠爾的家人在貧戶名單中,他握著綢緞對兒子說“這是你阿爺用命換來的體麵,” 稅銀的溫度通過實物傳遞到每個家庭。
王惲在《稅銀調度冊》尾頁注明“軍需損耗賬冊年終提交忽裏台審計,” 需準備 “四證”—— 支出憑證、驗收記錄、領受簽字、實物殘樣。審計團由諸王、鄉老、商戶代表組成,“每人持核查令牌,” 與賬冊騎縫印比對,防篡改舞弊,這是蕭虎定下的 “多方審計製”。
為確保審計公正,三司提前封存原始憑證炮彈殘骸存軍器監,綢緞留樣存鎮南司,借馬契約存鎮北司,“審計時需三方憑證齊全,” 耶律鑄補充,忽裏台的銅秤與量鬥均經校準,“銀款誤差不得超一錢,” 否則按 “欺瞞” 治罪。這種製度承諾讓商戶安心抽分,牧民放心借馬,稅政的公信力在透明中鞏固。
合議結束時,蕭虎望著三司賬冊上的朱批,對王惲道“稅銀補損非終點,” 而是 “稅 軍 民” 循環的開端 —— 稅銀造炮護民,戰後補損養軍,優撫民眾促稅,“環環相扣方得長久。” 窗外的雪停了,陽光透過窗欞照在賬冊上,三語記錄的字跡在光下仿佛活了過來,構成製度的脈絡。
《元史?食貨誌》載“至元二十七年冬三司補損後,稅銀公信力倍增,” 次年珍稅抽分率提升兩成,貧戶借馬存活率達八成,甲士再戰積極性高漲。這場合議不僅填補了損耗,更完善了稅銀應急調度機製,正如王惲在年終總結中所寫“補損補的是器物,立的是人心,固的是根基。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