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炮械改良
字數:3998 加入書籤
668 章炮械改良(至元二十八年春?軍器監工坊)
軍器監工坊的青石案上,兩張炮圖在晨光中展開左側是哈桑商隊獻的回回炮圖紙(羊皮紙繪製,標注阿拉伯文尺寸),右側是虎蹲炮原製圖(桑皮紙墨繪,附漢文注腳)。周顯戴著老花鏡,用象牙尺比對炮管弧度“回回炮管長六尺,” 比虎蹲炮長一尺,“這是射程優勢的關鍵,” 他對學徒趙二毛道,手指在圖紙上劃出延長線,“需保留虎蹲炮的穩定性,” 融合回回炮的長管設計。
圖紙分析需經 “三審”工匠班審結構可行性,軍器監審材料適配性,虎衛營審實戰需求。王鐵匠指出“加長炮管需加厚管壁,” 防炸膛;那拉珠爾建議“加裝準星槽,” 提升瞄準精度。周顯在融合圖上批注“炮管加長三寸(而非一尺,兼顧穩定性),” 準星槽設炮尾上方,“按回回炮刻度改良,” 每格對應五步射程,這是平衡兩者優勢的折中方案。
改良炮的材料籌備按 “精鐵為主,青銅為輔” 的原則,鎮北司調運的晉地精鐵經三次熔煉,去除雜質,“每斤鐵需錘打百次,” 周顯檢查鐵坯,斷麵應呈細密紋路,“若有氣孔,” 必返工。炮管加長部分需用 “夾鋼法”內層精鐵、外層青銅,兩種金屬的膨脹係數經測算匹配,“冬夏溫差下不易開裂,” 這是借鑒回回炮的合金技術。
鐵礦粉的配比進行微調,工匠班按 “磁石粉三成、鐵礦砂七成” 新配方調製,黏合劑改用西域樹膠(比傳統魚鰾膠更耐低溫)。趙二毛在《材料冊》記錄“正月十五試配鐵礦粉,” 晾幹後用磁石檢測,共振頻率比舊配方穩定,“可用於改良炮防偽紋,” 周顯用朱筆圈出重點 —— 這關係到炮械驗真的核心。
工坊的熔爐火光衝天,十二名工匠圍著鐵砧忙碌,周顯手持《鍛造要訣》指揮“先鍛炮尾,” 預留準星槽位置,“再續接加長段,” 接口處需用 “魚鱗紋” 鍛打,每圈紋路重疊半寸,“確保無縫隙,” 這是防止炸膛的關鍵。鍛打時用 “三火三冷” 法紅熱時鍛接,降溫至青灰色時修型,完全冷卻後打磨,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記錄時辰與火候。
炮管加長三寸後,重量增加十五斤,王鐵匠提議在炮架加配重鐵“後架增三斤生鐵,” 平衡重心,“保證射擊時炮身穩定。” 周顯用水平儀校準“炮管需與地麵呈三十度角,” 這是最佳射程角度,比原炮抬高五度,“射程可增二十步,” 試打時需驗證。鍛好的炮管懸掛晾幹,桑皮紙包裹防氧化,等待下一步加工。
在炮尾加裝準星槽的工序由周顯親自動手,他用青銅刀在炮尾刻槽,槽深三分、寬二分,內嵌黃銅準星(耐磨且反光)。“回回炮用‘目視三點法’,” 他對學徒示範,準星、靶心、炮手視線需成直線,“咱們的刻度更細,” 槽內刻十道細線,每線對應五步射程,“百米外偏差可控製在兩步內。”
準星槽完工後,需經 “日光、燭光、月光” 三試日光下看刻度清晰度,燭光下驗夜間瞄準效果,月光下測微光適應性。趙二毛記錄“準星在月光下泛淡金光,” 符合設計要求。那拉珠爾來檢查時,用千裏鏡模擬瞄準“有這準星,” 新兵也能快速上手,這比單純增加射程更實用 —— 他的話點出改良的實戰價值。
改良炮的鐵礦粉防偽紋按新配比繪製,周顯帶著工匠用特製毛筆蘸混合液,沿炮身原有紋路補填“新配方共振更強,” 他用磁石筆輕掃,紋路處泛起的青暈比舊炮亮三成。驗真時,虎符貼近炮身,符麵光暈與炮紋共振,“若光暈散亂,” 說明鐵礦粉配比有誤,這是防篡改的升級措施。
趙二毛在炮身刻 “至元二十八年改良” 字樣,下方暗藏微型防偽紋(需放大鏡可見),“每門炮的紋路獨一無二,” 對應《驗真冊》的拓片存檔。周顯特別叮囑“核心配比僅我與掌作匠知曉,” 學徒隻參與繪製,不接觸配方,這是技術保密的鐵律 —— 回回炮的圖紙可以借鑒,但核心防偽技術必須保密。
西校場的試射靶場按實戰標準布置百步外立雙層鐵甲靶(模擬察合台重騎兵),二百步設石牆靶(仿叛軍防禦工事),三百步置移動騎兵靶(木架蒙羊皮)。虎衛營甲士清理炮位,移動炮架按新改良的輪軸安裝,“試射時需測平射、仰射、俯射三種角度,” 那拉珠爾檢查炮架固定裝置,確保試射安全。
炮彈準備分三類鐵殼火藥彈(測威力)、實心石彈(測射程)、信號彈(測準度),每種炮彈用不同顏色標記。周顯檢查引信長度“冬季幹燥,” 引信需比夏季短半寸,“確保準時引爆,” 這是細節決定成敗的體現。觀禮台布置妥當,蕭虎的座位距炮位百步,既安全又能看清試射全過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辰時三刻,試射令下,周顯親自點燃引信,改良炮 “轟” 聲震耳,硝煙散去後,百步外的雙層鐵甲靶出現碗口大洞 —— 內層鐵甲被擊穿,外層炸裂。趙二毛飛奔測量“彈痕中心距靶心偏差一步,” 射程達二百二十步,比舊炮增二十步,“準星槽完全起效!” 工匠們歡呼起來,周顯卻皺眉“測後坐力,” 炮架位移比預期多三寸,需加固。
第二輪試射石彈,二百步石牆靶被炸開缺口,碎石飛濺丈餘。第三輪移動靶測試,三發信號彈均命中木架,“命中率提升五成,” 那拉珠爾在《試射冊》記錄,數據遠超舊炮。蕭虎起身鼓掌“這炮能鎮住漠北,” 當即命名 “鎮北加強型”,命人記入《軍器監新譜》,扉頁附炮身圖與試射數據。
試射暴露的後坐力問題被立即解決,王鐵匠帶人在炮架後加鑄鐵擋板,底部增設防滑齒,“再試時位移控製在一寸內,” 周顯滿意點頭。準星槽在強光下有反光,工匠們加裝遮陽銅片,“可旋轉調節角度,” 適應不同天氣。這些修正措施在《改良日誌》詳細記錄,每處改動都有試射驗證,“不把問題帶入戰場,” 這是軍器監的鐵則。
驗收前的最終試射由蕭虎監看,三發炮彈分別命中三類靶標,數據全部達標。耶律鑄核對《軍器驗收標準》“射程、準度、防偽均超舊製,” 符合 “加強型” 定名要求。炮身的準星槽在陽光下閃著微光,鐵礦粉紋路與虎符共振的光暈,共同構成改良炮的雙重優勢。
《軍器監新譜》的編纂官專程來工坊,為 “鎮北加強型” 炮繪製圖譜,桑皮紙用工筆細描炮管加長段、準星槽、防偽紋均放大標注,旁注試射數據與改良要點。定名需經三司聯審軍器監提建議,鎮北司審實戰價值,蕭虎定最終名,“鎮北” 二字既顯防禦屬性,又含政治寓意 —— 穩固漠北邊疆。
入譜儀式簡單而莊重,新炮被安放在工坊中央,周顯率工匠班行禮,蕭虎將《新譜》抄本授予掌作匠“此炮承載稅戶信任,” 需代代相傳改良技藝。炮尾的 “至元二十八年改良” 刻字被紅綢覆蓋,待正式列裝時揭開,這是軍器入列的傳統儀式,彰顯其重要地位。
“鎮北加強型” 炮的首批十門列裝西校場,《元史?兵誌》載“至元二十八年春,軍器監改良虎蹲炮,射程增二十步,準度倍之,號‘鎮北加強型’。” 察合台質子也速該觀操後,臉色蒼白 —— 他清楚這意味著叛軍的防禦更難奏效,質子帳的家信中多了 “炮威日增” 的描述。
周顯因改良有功獲賞銀五十兩,他分半給工匠班“這是大家的功勞。” 蕭虎則通過炮械升級強化權威新炮列裝需他親自驗收,核心技術由漢人工匠掌握,鐵礦粉配方屬 “國之機密”。這種技術與權力的結合,讓炮械不僅是武器,更是製衡諸王的籌碼,正如耶律鑄在《軍器考》中所寫“炮械改良非止技術,” 實乃治國之術。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