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質子款附

字數:4022   加入書籤

A+A-


    670 章質子款附(至元二十八年春?斡耳朵質子帳)
    質子帳的銀炭盆餘火未熄,也速該捧著蒙古文《論語》譯本,手指停在 “和為貴” 三字上。案頭的桑皮紙寫滿批注,八思巴文注音旁畫著他自己的狼紋標記 —— 這是三個月來學習的痕跡。他喚來伴讀王敬“請稟報監國,” 願請教此句深意,聲音比初來時柔和許多。銅鈴三響後,蕭虎帶著譯史李順步入帳內,帳簾外的甲士悄然退後三丈,留足談話空間。
    也速該起身行禮,這次主動免冠,動作雖仍生澀,卻顯誠意“‘和為貴’是否指放棄征戰?” 他的眼神帶著困惑,部族信奉 “武力奪天下”,與儒學主張相悖。蕭虎落座時注意到,案上的《論語》已翻得卷邊,批注比上月密集三倍,“這是思想轉變的信號,” 他暗自記下,準備用稅與炮的比喻來闡釋。
    蕭虎取過《論語》譯本,用狼毫筆圈出 “和為貴” 上下文“禮之用,和為貴,” 但需 “以禮節之”,並非無原則求和。他以稅政與防務作喻“炮是威,如禮之節;稅是養,如和之本,” 威不足則叛黨生,養不足則民心散,“威養並舉,” 方能長久。帳外的炮陣操練聲隱約傳來,他加重語氣“炮陣護的是和,” 非窮兵黷武,稅銀養的是民,“非盤剝斂財。”
    也速該的手指無意識敲擊案幾,蕭虎的話讓他想起克魯倫河穀的慘敗察合台軍缺炮少糧,恰是 “威養皆失”。“那‘和’需雙方守約?” 他追問,目光緊盯蕭虎,似在確認中樞的誠意。蕭虎點頭“質子在此學禮,” 便是守約的開始,“你父汗若能止戈,” 共享商路稅利,“比征戰更利部族。” 炭盆的火星劈啪爆開,照亮也速該若有所思的臉。
    沉默半刻,也速該突然起身,單膝跪地“願向父汗傳書,” 勸其永守邊界,“不再南犯。” 他的狐皮襖沾著炭灰,卻難掩語氣中的決絕。蕭虎扶起他時,察覺其掌心汗濕 —— 這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政治表態。“傳書可允,” 蕭虎緩緩道,但需按質子傳信規程,“內容需審核,” 且需雙語對照,防密語夾帶。
    也速該立即應承“一切按規矩,” 隻求父汗看清形勢。他解釋動機“前日觀鎮北加強型炮試射,” 雙層鐵甲皆穿,“頑抗隻會讓部族覆滅,” 不如歸順求安。王敬在旁記錄“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初七,質子也速該請傳勸降書,” 這將是《質子言行冊》的重要一頁,標誌著歸心的實質進展。
    譯史李順鋪開桑皮紙,左側備蒙古文狼毫筆,右側置漢文毛筆,雙語書寫同步進行。也速該口述開篇“父汗膝下,兒在斡耳朵安好,” 先報平安以安父心;中段轉入正題,詳述炮陣威力“鎮北加強型炮射程二百二十步,” 擊穿雙層鐵甲如破紙,“克魯倫河穀殘部已證其威,” 再不退兵,“牧場將成焦土。”
    蕭虎在旁審核,建議補充 “和談利好”“若永守邊界,” 可恢複商路,“通西司抽分讓利一成,” 部族能獲鹽鐵茶葉,“比劫掠更穩。” 也速該采納此點,添上 “兒觀漢地稅政,” 三司互監無貪腐,“稅銀養炮亦養民,” 這是他三個月觀察的真切感受。書信結尾用蒙古諺語“雄鷹不與風暴為敵,” 暗勸父汗審時度勢。
    書信草擬完畢,李順逐句核對雙語內容,確保蒙古文與漢文語義完全一致,“不得有歧義,” 更防暗藏密語。關鍵句 “炮陣威力”“商路讓利” 用朱筆標注,需三司聯審蓋章。也速該的蒙古文簽名旁,由李順附漢文譯名 “也速該”,騎縫處蓋 “質子傳信” 半印,另一半存於鎮南司檔案,“日後對質可拚合驗真,” 這是元代文書防偽的標準流程。
    為防書信被篡改,李順用桑皮紙拓印書信副本,一式三份質子帳存一份,蕭虎案存一份,傳信驛卒帶一份。也速該要求親手封緘,李順遞過火漆“需用三司聯合火漆,” 他雖有不悅,終按規矩蓋印 —— 火漆印上 “三” 字清晰,代表鎮南、鎮北、通西三司共監,任何單方都無法偽造。
    三司聯審在次日辰時進行,蕭虎、劄剌兒台、耶律鑄共閱書信。劄剌兒台精通蒙古文,逐字檢查有無隱語“‘雄鷹’喻父汗,‘風暴’指炮陣,” 隱喻恰當無違製;耶律鑄關注稅政表述“讓利一成符合《商路和談則例》,” 未越中樞底線。蕭虎最終批“可發,但需附炮陣圖簡版,” 用直觀圖示強化威懾,“讓察合台汗眼見為實。”
    審核通過的書信由蕭虎親書批複“若察合台部退兵百裏,” 可遣使者來議,“質子可暫歸省親,” 這是拋出的橄欖枝,也是試探。批複與原信一同封裝,驛卒領受時需在《傳信冊》按指印,“三日內需抵察合台汗庭,” 延誤按軍法處置,確保信息及時送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傳信驛卒挑選虎衛營親信,佩雙馬雙箭,攜帶令牌 “如遇關卡,驗印放行”。書信封入防水皮囊,貼身攜帶,“夜宿驛站需與驛丞同屋,” 防私拆。路線選擇 “克魯倫河西岸官道,” 此路已由術赤係騎兵肅清叛軍,“每日辰時出發,酉時宿驛,” 行程精確到時辰,驛站需每日向斡耳朵報平安。
    也速該望著驛卒策馬遠去,雪地上的馬蹄印延伸向天際,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蕭虎走來道“書信是橋,” 能否通車還看對方,“你已盡人事,” 餘下看天意。這話讓也速該稍安,他回到帳中,將拓印副本壓在《論語》下,仿佛這樣能讓文字更有力量。
    三日後,察合台汗庭的回信經驛站傳回,信封蓋著汗庭狼紋印,卻無火漆 —— 顯是倉促回複。也速該顫抖著拆信,父汗的蒙古文筆跡潦草“炮陣威力已知,” 但斥責他 “被教化變軟骨,” 未提退兵,隻命 “刺探炮陣換防時間”。也速該的心沉下去,將信呈給蕭虎時,聲音帶著失望“父汗仍存僥幸。”
    蕭虎卻不意外,在信上批“初次勸降難立效,” 但種子已播下。他命人將信存入密檔,“這是察合台汗的真實態度,” 需調整防務應對。同時對也速該道“你隻需再傳一書,” 附炮陣操練視頻(影戲術記錄),“讓他知頑抗必亡,” 耐心等待時機成熟。
    父汗的拒絕未讓也速該退回抵觸,反而促使他更深入學習儒學。他向王敬請教 “以德服人”,對比部族的 “以力服人”,漸漸理解“炮是力,稅是德,” 兩者缺一不可。抄《論語》時,他不再機械臨摹,而是在 “為政以德” 旁注“炮護德政,德政養炮,” 這是融合草原思維的獨特領悟。
    蕭虎偶爾與他夜談,不再隻談炮陣,而是講中原 “文治武功” 的平衡“漢武帝有衛青霍去病,” 亦有桑弘羊理財,“缺一不可長治久安。” 這些對話讓也速該的歸心從策略選擇深化為思想認同,《質子言行冊》記錄“至元二十八年三月中,質子論政漸合儒道,” 顯見感化成效。
    《元史?外夷傳》“察合台質子款附” 條記載“至元二十八年春,察合台汗幼子也速該在斡耳朵傳勸降書,附炮陣圖,陳戰和利弊,” 雖未即時成功,“然質子款附之心已顯,為後日和談張本。” 鎮南司將其書信拓本與炮陣圖同存,成為邊疆治理的重要文獻。
    質子帳的夜燈比往日明亮,也速該在《論語》譯本上寫下最後批注“和非畏戰,乃知戰之害。” 帳外的炮陣操練聲已不再刺耳,反而成了他心中 “威養並舉” 的背景音。這場從抵觸到歸心的轉變,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更是元代多域治理中 “文治感化” 策略的生動實踐 —— 用思想的力量,為邊疆和平鋪就比炮陣更堅實的基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