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城防完善
字數:5004 加入書籤
707 章:城防完善至元三十一年冬?白虎城)
至元三十一年冬,白虎城城牆加固工程在寒風中啟動。周顯帶著工匠們按 “三土兩石” 法夯築:先鋪一尺厚黃土篩選去雜質),潑熱水浸潤寒地凍土需熱水激活黏性),再撒一層碎石增加硬度),百名工匠持木夯夯頭包鐵)輪流夯打,夯聲如雷,每夯三遍便用 “驗夯錘” 檢測 —— 錘落陷深不超半寸為合格。
“凍土夯築需‘趁熱打鐵’,” 周顯對夯工頭說,“白天凍土層表層融化三寸,此時夯築最易壓實,晚間需覆蓋草簾保溫,防止新築土層凍結開裂。” 城牆每升高五尺便收分三寸上窄下寬,增強穩定性),內側設 “馬道”供士兵巡邏),外側築 “女牆”高五尺,設箭孔),箭孔呈外窄內寬的漏鬥形擴大射擊範圍)。
夯至三丈高時,突發暴雪,周顯命人在城牆頂部鋪竹席,席上壓沙袋:“雪化後會滲水,竹席可隔潮,沙袋防席被風吹走。” 雪停後檢查,新築牆體無裂縫,他在《城防日誌》批注:“寒地築城,三分在築,七分在護,養護得當,可抵百年風雪。”
針對貝加爾湖冬季嚴寒的特點,周顯創新 “冰磚築牆法”—— 取湖心潔淨冰,切割成三尺見方的冰磚,運至工地後立即用 “冰黏劑”熱水混合鹽鹵,低溫速凝)砌築。李老栓帶著石匠隊鋪設冰磚:“冰磚需錯縫排列,磚縫抹冰黏劑,每層冰磚間夾薄土層,增強整體性。”
冰磚主要用於城牆外側加固,與夯土牆形成 “複合防禦層”:“冰磚光滑堅硬,敵軍難以攀爬;夏季冰融後,夯土牆仍能獨立承重,” 周顯解釋設計原理。為防冰磚過早融化,城牆外側塗 “反光層”用石灰混合蚌殼粉,反射陽光),頂部設挑簷伸出三尺,遮擋直射陽光)。
有士兵質疑冰磚耐用性,周顯當場演示:用斧劈冰磚,斧刃彈開,僅留淺痕;用沸水澆淋,冰磚表麵融化後迅速結冰寒地氣溫低,自我修複)。“這冰磚是老天爺賜的建材,” 李老栓笑道,“冬天當鐵甲,夏天化水滋潤城牆,一舉兩得。”
白虎城的戍樓按 “四角一中心” 布局: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各建戍樓,城中心建鍾樓最高,可俯瞰全城)。選址時周顯帶著測繩和水平儀,在每個候選點測量視野範圍:“東南戍樓需望見湖岸碼頭,西南戍樓要覆蓋商路入口,東北戍樓得監控凍土帶,西北戍樓需警戒雪原要道。”
戍樓底座用青石砌築防地基沉降),樓體為磚木結構三層,高五丈),每層設 “了望口”南寬北窄,避寒風),頂層裝 “望筒”漢地傳入的銅管望遠鏡,可看清三裏外動靜)。李老栓在樓柱雕刻虎紋:“柱身刻‘爬虎’,從底到頂連貫,象征虎踞城樓,威懾外敵。”
東北戍樓因地勢最高,冬季風雪最大,周顯特意加築 “防風牆”樓外築弧形土牆,擋風角度精確計算),樓內燒地龍火道從底層通頂層,取暖不排煙)。戍卒張三說:“有這地龍,再冷的天守樓也不凍手,望筒看得清,敵軍來犯早知道。”
各戍樓間建立 “三級信號” 體係:白天用 “煙火信號”狼糞煙濃且直,不易散;硫磺煙呈黃色,示警),夜間用 “燈火信號”紅燈示敵近,綠燈示安全,白燈召援兵),緊急時用 “響箭信號”特製火箭,帶哨音,射程五裏)。信號兵王二小熟記《信號密碼冊》:“一煙一燈為正常,兩煙兩燈為有警,三煙三燈為敵襲。”
為確保信號準確,周顯組織信號兵演練:在湖心島設假敵,東南戍樓先見,立即燃狼糞煙,同時揮紅旗,西南戍樓見後接力傳遞,一盞茶功夫信號傳遍全城。脫脫檢查演練後道:“信號要加‘方位碼’,比如東南煙加東向旗,指明敵來方向,免得全城慌亂。” 周顯隨即補充密碼:“煙左插旗指東,右插旗指西,樓上掛燈數量表敵數一盞燈代表百人)。”
信號設備專人保管:狼糞密封在陶罐防受潮),火箭存於幹燥木箱箱內放石灰防潮),旗幟用防水帆布製作經桐油浸泡)。王二小每日檢查:“狼糞要曬透,火箭引線要塗蠟,半點馬虎不得,信號錯了要掉腦袋。”
白虎城的地下軍火庫按 “三防標準” 建造:防潮地麵鋪三層青石板,板縫灌鉛;牆壁塗石灰與桐油混合層)、防凍庫頂覆土三尺,庫門設雙層棉簾)、防火嚴禁明火,照明用特製 “安全燈”—— 燈外罩鐵絲網,防火星外泄)。庫內分 “火器區”“甲胄區”“弓弩區”,各區用防火牆隔開。
火器儲存最講究:火藥裝在陶甕甕口用布塞緊,外塗蠟密封),每甕貼標簽“至元三十一年造,保質期三年”);火炮炮身塗防雪油牛油混合蜂蠟),炮架墊幹燥稻草;火銃槍管內塞油紙防結冰堵塞)。庫管員李鐵鎖每日測濕度:“火藥庫濕度需低於三成,超過就開石灰缸吸濕每缸石灰用十日需換)。”
甲胄區用 “懸置法”—— 將寒甲掛在木架上不落地,防受潮),每月用布蘸茶油擦拭防生鏽);弓弩區設 “恒溫架”靠近地龍,保持幹燥),弓弦卸下單獨存放塗羊脂保養)。周顯檢查時強調:“北境作戰,兵器就是性命,保養不好,臨陣掉鏈子,守不住城要問責!”
為解決守城水源問題,周顯在城內鑿 “三眼井”,井口深達凍土以下五丈永凍層以下,水質恒溫不凍)。取水用 “螺旋水車”改良漢地水車,適應深井),四人搖柄,鐵鏈帶木桶取水,井水通過木槽流入蓄水池池壁砌石,塗水泥防滲)。
從井到蓄水池的輸水管用 “雙層木管”—— 內層樺木耐腐蝕),外層鬆木抗壓),兩管間填羊毛保溫防凍),管道埋於地下三尺避凍土層),拐彎處設 “檢修井”便於疏通堵塞)。李老栓測試水流:“每時辰可輸水五十石,足夠全城軍民一日之用,即使城外被圍,也能支撐三月。”
冬季防凍措施更嚴:每晚用稻草包裹外露水管,水車軸塗牛油防結冰,蓄水池蓋木板防積雪落入汙染)。水質由軍醫定期檢驗:“取井水燒開,看水垢多少,水垢少為好水;嚐水味,甘甜無異味方可飲用。” 有次發現井水微澀,立即淘井清淤,確保水源安全。
白虎城按 “內軍外民” 布局:中心為 “中軍帳”拔都與蕭虎議事處),周邊是 “軍營區”士兵營房、訓練場、軍器坊),外圍是 “民市區”民居、市集、倉庫),最外側為 “防禦區”城牆、馬道、戍樓)。各區用 “十字街” 連接,街口設 “柵門”夜間關閉,便於管控)。
軍營區設計緊湊:營房每間住十人,火炕連排節省燃料),房前設 “兵器架”每人武器固定位置),訓練場鋪碎石防泥濘),可同時容納千人操練。民市區則相對寬鬆:民居多為 “半地穴式”防寒),市集設在南城門內避北風,便於物資裝卸),商鋪按 “五行” 排列糧行、布行、鐵行、藥行、雜行),方便管理。
周顯在《城防圖》上標注防禦動線:“敵軍攻城時,軍民從柵門退入軍營區,民市區設‘巷戰工事’可拆牆壁、設路障),商鋪儲存石塊、箭矢,全民皆兵。” 脫脫補充:“分區要設‘應急通道’,萬一某區被圍,可從暗道轉移,暗道入口做偽裝如井台、灶台)。”
民市區的民居按 “寓防於居” 改造:院牆加高至八尺夯土築,可站人),院門裝 “鐵包木” 門外包鐵皮,防撞擊),房屋後牆設 “逃生窗”小而隱蔽,通後巷)。每戶配 “防備戰具”鐵鍬、石塊、繩索),由戶主保管,每月檢查一次。
市集商戶承擔 “戰時補給” 責任:糧行儲備三個月軍糧,鐵鋪備修補兵器的工具,藥鋪存足量金瘡藥與防凍膏。商戶王掌櫃說:“周監造說了,商鋪交稅可抵備戰物資,平時做買賣,戰時當堡壘,這賬算得明白。” 民居間的巷道寬度統一為八尺剛好容兩馬並行,便於士兵機動),巷口設 “拒馬樁”可快速起落)。
周顯組織居民演練:“聽到三響箭,立即搬家具堵巷口,青壯年上院牆協助守城,老弱婦孺入地窖。” 首次演練雖慌亂,但居民李大媽道:“多練幾次就熟了,城保住了,家才能保住,這點道理咱懂。”
白虎城實行 “三班巡邏製”:白日由士兵巡邏配弓刀,每隊十人,隊長持令牌),黃昏至午夜由軍民混編巡邏士兵帶居民骨幹,居民熟悉路況),午夜至黎明由精銳 “夜巡隊”配火把、響箭,專查異常動靜)。巡邏路線固定但順序隨機,避免敵軍摸清規律。
巡邏兵張大膽記錄《巡邏日誌》:“辰時三刻,東南城牆無異常;巳時一刻,南城門商隊登記無誤;午時,檢查民市區備戰具,李三家鐵鍬生鏽,已警告整改。” 遇風雪天增加巡邏頻次:“雪天腳印易留,敵軍難隱蔽,但我軍視線受阻,更要仔細。”
巡邏交接在 “鍾樓” 進行,交接時需驗令牌、報暗號如 “冰海” 對 “永固”),確保無奸細混入。脫脫親自查崗,發現有士兵縮在避風處偷懶,當即重罰:“城防無小事,一步疏忽,萬敵可乘,巡邏就是用腳丈量平安!”
至元三十一年冬至日,白虎城防驗收大典舉行。蕭虎、拔都率漢、蒙古、使虎部落代表巡視全城:檢查城牆時,拔都用馬鞭敲擊牆體,回聲沉厚,讚道:“夯得結實,比草原的敖包還穩!” 看戍樓信號時,周顯下令發警,刹那間煙火衝天,燈火齊明,使虎部落首領巴圖撫掌:“這信號比虎嘯還快,敵人來不了!”
驗收軍火庫時,李鐵鎖演示火藥引信幹燥易燃)、寒甲靈活性士兵穿甲劈刺如常),蕭虎點頭:“兵器保養得好,士兵用著順手,守城才有底氣。” 查看民居防禦,見戶戶備戰具,巷口拒馬樁完好,居民齊聲喊:“願與城共存亡!”
最後在鍾樓舉行 “封城儀式”,蕭虎與拔都共按 “永固印”刻有漢蒙雙語的銅印)於《城防驗收冊》,冊後附各族代表簽名漢簽姓名,蒙古畫押,部落按手印)。周顯望著巍峨的城牆與飄揚的旗幟,對李老栓道:“這城不僅是石頭堆的,更是人心築的,人心齊,城才永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