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兵器革新
字數:5215 加入書籤
724 章:兵器革新至元三十六年夏?白虎城軍器坊)
軍器坊弓弩匠張師傅的案頭擺著五捆弓弦材料:牛筋、鹿腱、羊腸、魚鰾、馬尾,每捆都係著標簽,記錄著浸泡時間與配比。“尋常弓弦用牛筋,北境零下二十度就發硬易斷,” 他對徒弟們說,“咱得試出‘寒地配方’。” 按《武經總要》記載,弓弦需經 “三浸三曬”—— 浸石灰水去脂、浸桐油防腐、浸蜂蠟增韌,張師傅在此基礎上加 “冰浴測試”:將製成的弓弦在冰水中浸泡一夜,次日測試韌性。
第三組實驗用 “三筋混合法”:牛筋占六成,強拉力)、鹿腱三成,抗凍)、魚鰾一成,彈性),混合後捶打百次成絲,編織成弦。測試時,徒弟小李拉弓至滿,弓弦在寒風中震顫卻不斷,張師傅用卡尺量弦徑:“比舊弦細半分,拉力卻增三成,這配方成了!” 他立即記錄《弓弦配方冊》:“至元三十六年夏,寒地弓用三筋混編,浸蠟後晾七日,冰浴測試無裂紋方可入庫。”
弓弩坊的牆上掛著 “拉力標準”:尋常弓拉力八十斤,寒地弓需達百斤破冰甲),張師傅每日抽查:“弓梢纏藤條防滑,握把包狼皮,細節都得到位,士兵在冰上拉弓才穩當。”
新弓弦製成後需 “張力校準”,軍器坊特設 “校準台”—— 木架固定弓體,下方掛砝碼,弦上標刻度。張師傅帶著徒弟們逐弓調試:“拉力百斤的弓,弦需拉至‘滿刻度’,鬆手後回彈無雜音,才算合格。” 有張弓試拉時弦顫不止,張師傅檢查發現是 “纏弦密度不均”,當即拆重編:“弦鬆則箭軟,弦緊則易斷,密度得勻如發絲。”
校準結合士兵反饋,老兵趙大勇試弓後建議:“冰麵作戰需快射,弓身重量得減,可把弓梢改細半寸。” 張師傅采納後,將桑木弓梢削細,保留核心承重部位,重量減輕半斤,趙大勇再試:“這弓輕了,拉得更快,冰上轉身也靈便。” 校準後的弓弩刻上匠名與日期,“誰做的弓誰負責,” 張師傅說,“射不準或斷弦,查名冊追責。”
為適應不同士兵臂力,弓弩分 “三等拉力”:八十斤新兵用)、百斤老兵用)、百二十斤銳士用),校準台上對應掛不同砝碼,確保士兵各得其所。這種精準校準讓白虎城弓弩射程提升丈餘,冰麵作戰優勢初顯。
軍器坊鐵匠李鐵牛正帶領鍛甲組打造 “冰麵長矛”,爐火燒得通紅,鐵砧上的長矛坯子已初具雛形。“尋常矛杆長一丈二,冰麵作戰需長三尺,才能先刺到敵人,” 李鐵牛掄錘猛砸,火星濺在他的皮圍裙上,“但杆長易彎,得用‘雙層鍛打法’—— 芯用軟鐵有韌性),外層裹硬鐵抗衝擊)。”
矛杆防滑是關鍵,李鐵牛嚐試多種材料:麻布纏杆易凍硬,皮革打滑,最終選定 “鮫魚皮”從商隊購入,表麵有細鱗,防滑且耐凍)。工匠們將魚皮泡軟,用骨膠粘貼在矛杆中下段,再用銅絲纏牢,李鐵牛用手測試:“沾雪不滑,戴手套握也穩,這法子成!” 矛頭則 “三火三淬”—— 燒紅後入水淬硬,反複三次,刃口鋒利如刀,李鐵牛用矛頭刺冰磚:“三寸厚冰磚一刺就透,這才叫破冰矛!”
長矛尾部加 “配重球”鐵製,重半斤),平衡杆長重心,士兵在冰上刺殺時不易前傾。李鐵牛在矛身刻凹槽:“積雪可順槽滑落,不擋視線,細節處見真章。”
矛頭淬火是關鍵工序,李鐵牛的淬火槽分 “三池”:沸水池八十度,預熱)、冰水混合池零度,急冷)、油池桐油,回火)。“寒地兵器怕脆,淬火得‘先熱後冷再回火’,” 他講解道,“沸水煮去應力,冰水淬硬刃口,油池回火去脆性,三步缺一不可。” 徒弟小王初次淬火,矛頭入水時濺起冰花,李鐵牛立即糾正:“得垂直入水,歪了就會彎,前功盡棄!”
淬火後的矛頭需 “硬度測試”:用鋼刀劃刃口,無痕者為優;砸冰塊,不崩口者為良。李鐵牛將合格矛頭分類:“長矛頭三尺)配步兵,短矛頭二尺)配騎兵,冰麵近戰用短矛更靈活。” 有批矛頭測試時崩口,李鐵牛查出是 “淬火溫度不夠”,當即重燒重淬:“兵器是士兵的命,半點馬虎不得,返工!”
淬火後的矛頭塗 “防鏽油”牛油混合石墨),再用草繩包裹入庫,李鐵牛在《鍛造冊》批注:“至元三十六年六月,冰麵矛淬火合格率八成,需再練火候,力爭九成。”
火藥坊的王藥師正調試新配方,青石案上擺著天平與藥罐,硝石、硫磺、木炭按不同比例混合。“尋常火藥硝石占六成,北境低溫下燃燒慢,” 他對藥工們說,“得加硝石至七成,硫磺減至一成五,木炭一成五,試試燃效。” 元代火藥配方記載於《武經總要》,王藥師在此基礎上做 “寒地調整”,核心是提升硝石比例硝石助燃,低溫下需更多)。
測試在雪地進行,藥工小李將不同配方的火藥裝入紙筒,點火計時:舊配方燃速慢,半盞茶才燃盡;新配方 “硝七硫一五” 燃速快一倍,火焰更旺,王藥師記錄:“雪天風速三級,新配方燃燒完全,無殘渣,可用於火箭與火銃。” 但硝石過多易吸潮,王藥師又加 “防潮劑”—— 草木灰占配方的五 ),混合後裝入陶罐,罐口用蠟密封:“這樣儲存半月,火藥仍幹燥易燃。”
火藥坊設 “試爆區”距工坊百步,圍石牆),每次新配方需試爆三次,測量爆炸威力用炸冰範圍判斷),王藥師在《火藥日誌》寫道:“六月十二日,新配方炸冰直徑五丈,比舊配方增一丈,合用。”
低溫環境火藥易受潮結塊,軍器坊設計 “三層防潮法”:內層用桑皮紙包火藥透氣),中層裹油布防水),外層裝陶罐密封);倉庫地麵鋪 “防潮磚”青石板,板縫灌鉛),牆角放石灰缸每周換一次);入庫前火藥需 “幹燥度測試”—— 抓一把捏緊,鬆手即散為合格,結塊者需重新晾曬。
庫管員老馬每日檢查:“陶罐蓋要旋緊,石灰缸要蓋嚴,火鐮火石嚴禁帶入庫,違者重罰!” 有次發現陶罐外凝水珠,老馬立即倒出火藥晾曬,王藥師檢查後道:“是油布有破洞,下次裹兩層更保險。” 火藥按 “使用優先級” 存放:火箭藥急需)放外層,炮藥備用)放內層,標簽注明配方與日期,“先進先出,” 老馬說,“過期火藥做信號彈用,不浪費。”
儲存區設 “防火道”寬三丈,鋪細沙),門口掛 “禁火牌”漢蒙雙語),每晚巡邏兵卒需查火種,確保萬無一失。這種嚴格的儲存製度,讓白虎城火藥在寒地保持良好性能。
工匠劉工帶領木工組改造投石機,原投石機笨重需十人才可搬動),他參考蒙古 “輕車” 結構,設計 “可拆卸式”—— 機架分三段用榫卯連接,插銷固定),底座裝雪橇鬆木製成,底部包鐵),拆卸後可分裝三輛馬車。“雪地移動全靠雪橇,” 劉工對徒弟們說,“機架用樺木質輕堅韌),投石臂用桑木彈性好),重量比舊機減三成。”
組裝測試時,士兵們用 “快速拚裝法”:先固定底座雪橇,再裝機架,最後安投石臂,十人配合,半個時辰完成,比舊機快一倍。劉工測量投擲距離:“裝五十斤石彈,可投五十丈,夠得著冰麵敵軍陣營。” 雪橇底部的鐵條磨損較快,劉工改為 “可更換鐵掌”,用螺栓固定,磨損後擰下換新,省時省力。
改造後的投石機刻上 “輕字一號”,劉工在《器械冊》繪圖記錄:“雪橇寬三尺,機架高五尺,投石臂長一丈,各部件尺寸標清,方便仿製。”
投石機在冰麵測試時出現晃動,劉工發現是 “雪橇接地麵積小”,當即在雪橇兩側加 “擴展板”鬆木製成,可折疊,展開後接地麵積增一倍)。士兵們再次架設,機器穩如磐石,劉工用水平儀校準:“機架垂直度誤差不超半寸,否則投彈偏斜。” 測試投彈精度,五十斤石彈連投三發,均落在靶心直徑五丈),劉工滿意道:“這穩定性,冰上作戰夠用了。”
針對不同戰況,投石機分 “石彈” 與 “火彈” 兩種:石彈砸敵陣,火彈裹火藥的陶罐)燒敵軍糧草。測試火彈時,王藥師調整引信長度:“冰麵風大,引信需比平地長一寸,確保投到敵營再炸。” 士兵們演練 “火彈投射”,陶罐在空中劃出弧線,落地時爆炸,火光映紅冰麵,效果顯著。
劉工根據測試結果優化細節:機架加 “防滑鏈”冰麵結冰時掛在雪橇上),投臂末端包銅皮防磨損),這些調整讓投石機成為冰麵防禦的利器。
軍器坊總管脫脫推行 “流水線分工”,將生產分 “三坊九組”:弓弩坊製弓組、編弦組、校準組)、甲矛坊鍛矛組、淬火組、製甲組)、火藥坊配藥組、製彈組、儲存組),每組設工頭,責任到人。“以前一人做全活,慢且糙,” 脫脫對工頭們說,“現在專人專事,製弓的隻練製弓,鍛矛的精於鍛矛,效率質量都能提。”
編弦組每日定額編弦二十條,工頭張師傅記錄:“熟練工日均編二十五條,超產者獎糧半鬥;次品超三條者罰,扣工錢。” 配藥組用 “標準量具”銅秤、竹勺,刻度精確),藥工小李配錯比例,當即被調去磨炭,工頭王藥師說:“錯一次就得重學,配藥不容錯。” 流水線使月產弓弩增至百張、長矛百五十支、火藥千斤,比之前翻一倍。
脫脫每周查 “質量榜”,各組次品率張榜公布,弓弩坊編弦組連續三月零次品,獲 “精工旗”掛於坊門,以示獎勵)。
軍器驗收設 “三查製度”:工頭自查、坊內互查、總管抽查。弓弩需過 “三關”:拉滿弓不變形、箭射出百步準、浸冰水一日仍可用;長矛查 “三硬”:矛頭硬刺冰不崩)、矛杆硬彎折不裂)、防滑皮牢浸水不掉);火藥驗 “三性”:幹燥性捏不散為潮)、燃速半盞茶燃盡)、威力炸冰三寸為合格)。
驗收合格的兵器刻上 “工名 + 日期”,如 “張弓至元三六夏”“李矛三六六”,脫脫說:“刻了名,出問題能找到人,誰也不敢糊弄。” 有批箭杆彎曲,查名冊追到製杆組王工頭,當即罰俸一月,令其返工。驗收後的兵器入 “成品庫”,按 “弓弩、長矛、火藥” 分類存放,庫門由兵卒看守,領用時登記,確保去向可查。
至元三十六年夏末,軍器坊向軍營交付新兵器,士兵們試用後反饋:“弓弩拉得順,長矛握得穩,火藥炸得猛,冰上作戰更有底氣!” 這些革新的兵器,為白虎城的防禦增添了堅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