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部落歸心

字數:4960   加入書籤

A+A-


    727 章:部落歸心至元三十七年夏?使虎部落營地)
    使虎部落首領巴圖赴白虎城議事的消息傳開時,營地正忙著晾曬獸皮。巴圖命長子巴彥清點隨行禮品:“選十張最完整的白虎皮部落珍品)、五十斤風幹湖魚貝加爾湖特產)、三匹馴鹿象征溫順臣服),用氈布仔細包裹,不可損壞。” 臨行前,他召集族中長老議事:“此次去白虎城,牧場共享是底線,軍事互助要講條件,咱不能空著手去,更不能白承諾。”
    白虎城這邊,脫脫命人整修議事廳:“掛漢蒙雙語的‘議事規則’木牌,備足奶茶與青稞餅符合部落飲食習慣),安排通蒙語的文吏記錄。” 拔都建議:“巴圖最看重部落尊嚴,見麵時咱起身相迎,不擺官架子。” 雙方都在細節中傳遞誠意,使者往返三次確認行程:“七月初三辰時出發,沿商路行進,五日可抵白虎城,途中設三個補給站。”
    出發前夜,巴圖在部落祭壇舉行 “遠行祭”,向圖騰虎骨獻哈達:“願先祖保佑此行順利,讓族人能在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不受戰亂之苦。” 族中老薩滿吟唱祝福歌謠,火光中,巴圖的身影在帳篷外顯得格外凝重。
    七月初三清晨,巴圖帶著二十名護衛啟程,隊伍中除禮品外,還備了 “應急幹糧”肉幹、奶疙瘩)與 “通訊響箭”遇襲時示警)。沿商路行進時,每到一處補給站,都有白虎城兵卒接應,補給站備有 “暖帳”供休息)與 “草料”喂馴鹿)。兵卒趙勇向巴圖介紹:“這條路是去年新修的,每十裏有石堆標記,風雪天也不會迷路。”
    行至中途,遇暴雨阻斷溪流,巴彥提議繞路,巴圖卻讓護衛砍伐鬆木架 “臨時橋”:“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怎讓白虎城人信咱能守商路?” 他親自扶木橋,讓隊伍安全通過,這一幕被隨行的白虎城斥候報回城中,脫脫聽聞後讚道:“巴圖有勇有謀,是可合作之人。”
    抵達白虎城時,脫脫與拔都已在城門外等候,雙方行 “交臂禮”蒙古傳統禮節),脫脫說:“巴圖首領一路辛苦,城裏備了熱奶茶,先暖暖身子。” 巴圖回禮:“托大人福,一路平安,這點薄禮,是族人的心意。” 簡單的寒暄中,外交的張力悄然湧動。
    議事廳的談判從牧場共享切入,巴圖率先提出:“青石崗牧場自古是我部冬季駐牧地,去年被蒙古千戶帖木兒的羊群侵占,需劃定明確界限。” 帖木兒當即反駁:“那片草場去年大雪後屬無主之地,誰先到誰用!” 雙方爭執不下,拔都敲擊案上銅鈴:“都先別急,按《北境牧場令》,應以界碑為憑,無界碑處按‘先占先得’但需留三成給原住部落。”
    脫脫拿出地圖,用朱筆圈出青石崗:“劃定南北界限,北半歸使虎部落冬季駐牧),南半歸帖木兒部夏季駐牧),中間留‘緩衝帶’五裏寬,雙方均不得放牧,防衝突)。” 巴圖仍有顧慮:“冬季草料少,北半不夠用怎麽辦?” 脫脫提出補償方案:“部落若參與商路護衛,每月可領三十石青稞,補足草料缺口。” 這個條件直擊使虎部落的生存需求,巴圖沉默片刻後點頭:“可,但護衛需由我部子弟擔任,聽白虎城調遣。”
    細節敲定後,文吏張謙起草協議,用漢蒙雙語書寫,雙方按手印時,巴圖特意看了帖木兒一眼,帖木兒別過頭去,這場談判既守住了原則,又留了轉圜餘地。
    軍事互助的核心是報酬明細。脫脫與巴圖商定 “護衛薪酬製”:使虎部落每月出二十名護衛,沿白虎城至斡耳朵商路巡邏,按裏程計酬 —— 每護衛每日行十裏,發肉幹半斤、青稞兩斤;若遇盜匪並成功擊退,額外獎皮毛一張由商隊出資)。
    報酬發放設 “雙軌製”:每月初五在商路中點 “望湖站” 結算,由白虎城官吏與部落長老共同清點人數、核對裏程,簽字後當場發糧,皮毛則每季度集中發放。巴圖補充:“護衛需帶‘腰牌’刻姓名與部落記號),丟牌者扣半月酬勞,防止冒領。” 脫脫采納並加一條:“護衛若擅離職守,除扣酬勞外,還需賠償商隊損失,由部落承擔連帶責任。”
    為讓部落放心,脫脫當場發放首月酬勞,二十名護衛領到青稞與肉幹時,巴彥悄悄對父親說:“比打獵穩當,族人不會反對。” 利益的綁定,讓合作有了堅實基礎。
    使虎部落的帳篷裏,近來多了些木牌 —— 上麵刻著漢蒙雙語的常用詞:“商路”“護衛”“青稞”“界碑”。這是巴圖從白虎城帶回的 “識字牌”,他讓巴彥帶頭學習:“不懂漢蒙話,咋跟白虎城人打交道?咋看懂商路文書?” 部落學堂由白虎城支援設立)裏,漢人教師李秀才用 “實物教學法”:指著馴鹿教 “鹿”,指著弓箭教 “箭”,孩子們學得興致勃勃。
    巴彥的兒子小巴圖七歲)已能說簡單漢文,他舉著識字牌對爺爺說:“這是‘虎’,跟咱部落圖騰一樣!” 巴圖摸著孫子的頭,想起年輕時對漢人文字的排斥,如今卻覺得這些方塊字能讓族人活得更體麵。部落長老起初反對:“學外族話會忘本!” 巴圖反駁:“不忘圖騰是本,學話是為了活下去,兩者不衝突。”
    李秀才編了《部落常用語手冊》,收錄商路護衛、交易、日常交流的詞匯,配插圖,巴圖命人抄錄多份,分發給各帳篷。夏日的傍晚,營地常傳來孩童的誦讀聲,漢蒙語言的交織,成了部落歸心的隱性紐帶。
    巴圖從白虎城帶回界碑拓片蒙漢藏三文),掛在部落議事帳中,每月召集族人講解:“漢文‘永固’是說邊界穩固,咱的牧場就安穩;蒙文‘巴彥’是說日子會富饒;藏文‘護界’是讓山神保佑咱平安。” 他特意請張謙來營地,用蒙語逐字解讀,長老們聽得頻頻點頭。
    年輕護衛們巡邏時,會特意查看沿途界碑,巴彥能認出上麵的蒙文:“看,這刻的是‘使虎部落護衛區’,咱守的是自家地盤。” 有次發現界碑被風雪侵蝕,巴彥立即帶人修補,用紅漆重描模糊的文字:“這字不能模糊,模糊了邊界就不清了。” 這種對文字的珍視,悄然強化著對白虎城界定的認同。
    李秀才在部落學堂教孩子們寫界碑文字,小巴圖用木炭在石板上畫 “虎” 字,雖歪歪扭扭,卻格外認真。巴圖見了感慨:“當年我隻認得圖騰,現在娃們能認三種字,這才是真的強了。”
    使虎部落與白虎城軍民的通婚,始於護衛與市集女子的相遇。巴彥的妹妹阿古拉與漢人鐵匠李鐵牛相愛,按部落習俗需 “聘禮十張獸皮”,按漢俗需 “三書六禮”,脫脫特意製定 “通婚規範”:“聘禮用寒地特產獸皮、湖魚均可),儀式漢蒙各半,新人向雙方長輩行禮,子女姓氏可隨父或隨母,由夫妻商定。”
    阿古拉與李鐵牛的婚禮成了範本:清晨按蒙古習俗 “獻哈達、喝交杯酒”,午後按漢俗 “拜天地、入洞房”,巴圖與李鐵牛的父親坐在主位,接受新人敬茶。巴圖對親家說:“我女兒嫁過來,既要學做漢家飯,也得讓鐵牛學咱部落的規矩,互相疼惜。” 這場婚禮讓兩族百姓圍觀稱讚,此後半年,部落與城中的通婚達五起。
    通婚家庭成了天然的溝通橋梁:阿古拉幫漢人理解部落習俗,李鐵牛則向部落傳授打鐵技藝。有次商隊與部落因皮毛價格起爭執,阿古拉夫婦從中調解,很快達成一致,脫脫對拔都道:“聯姻比軍令更能讓人心齊。”
    阿古拉與李鐵牛的家成了 “雙語驛站”,漢人來買獸皮找李鐵牛翻譯價格,部落人修農具找阿古拉聯係鐵匠。秋收時,阿古拉教漢人婦女鞣製獸皮用草木灰水浸泡更柔軟),李鐵牛幫部落打造 “馴虎專用鐵籠”加固柵欄防掙脫),兩族技藝在小家庭中交融。
    孩子出生後,取名 “李虎”隨父姓,取部落圖騰),既穿漢家小襖,也戴部落獸牙護身符。逢年過節,一家既過漢地春節貼虎紋春聯),也過蒙古白節吃手把肉),巴圖常來探望,與親家一起喝酒,聊的都是牧場、市集的瑣事,卻悄悄化解著潛在的隔閡。
    有次部落與漢人商戶因糧食重量爭執,巴圖本想強硬交涉,阿古拉勸道:“爹,他們不是故意少給,是度量牌被風雪蓋了,咱去重新校準就好。” 巴圖聽後冷靜處理,避免了衝突升級。這種家庭紐帶的柔性力量,比政令更能深入人心。
    聯合宣誓前,白虎城與使虎部落共同籌備祭天壇:選址在貝加爾湖畔的 “望虎山”地勢高,可見湖心界碑),壇高三丈,分三層上層祭天,中層立盟約碑,下層供祭品),用青石砌築,四周插漢蒙使虎部落三麵旗幟。
    脫脫命人起草盟約文本,核心內容有三:“牧場共享,互不侵擾;商路共護,風險共擔;外敵來犯,合力抵禦。” 文本用漢蒙雙語刻在石碑上,碑頂刻虎紋象征使虎部落)、龍紋象征漢地)、狼紋象征蒙古),取 “三紋共護” 之意。巴圖檢查石碑時,手指撫過虎紋:“這盟約得像這石頭一樣硬,才叫‘永固’。”
    祭品按三族習俗準備:漢地的 “太牢”牛羊豬各一)、蒙古的 “馬奶酒”、使虎部落的 “烤全鹿”,由三族長老共同擺放,儀式流程反複演練三次,確保每個環節無誤。
    至元三十七年七月十五,祭天盟誓儀式正式舉行。巴圖與脫脫、拔都、蕭虎共登祭天壇,薩滿先吟唱 “天地祝福歌”,李夫子誦讀盟約序言,隨後四人共同手扶盟約碑,以 “天地、祖先、圖騰” 為證宣誓:“若違此約,天誅地滅,族人流離!” 誓言在湖畔回蕩,各族民眾跪拜行禮,山風卷起旗幟,獵獵作響。
    宣誓後,用 “歃血為盟”刺破手指,血滴入酒碗共飲),巴圖舉杯道:“我使虎部落世居此地,今日與白虎城結盟,不是歸順,是兄弟攜手守家園!” 脫脫回應:“白虎城與部落唇齒相依,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話語樸實卻重如千鈞。
    盟碑被立在壇中,四周用鐵鏈固定,巴圖命人在碑旁栽下三棵鬆樹漢蒙使虎部落各一棵):“樹長粗了,盟約就更牢了。” 儀式結束後,部落護衛與白虎城士兵共飲慶功酒,歌聲、笑聲混著湖風,在貝加爾湖畔久久不散,北境的安寧,在盟約與人心歸附中,有了最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