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城誌編撰

字數:4954   加入書籤

A+A-


    739 章:城誌編撰至元四十年?白虎城文吏院)
    白虎城文吏院的燭火徹夜不熄,牛油燭芯爆出劈啪火星,將漢人文吏周顯的影子投在斑駁的土牆上。他正佝僂著身子謄抄奏文,狼毫筆在浸過黃檗汁的麻紙上緩緩遊走,墨跡飽滿如珠:“建城二十載,烽燧更迭,老卒漸逝,史跡恐隨風雪湮沒,當修誌以傳後世,使北境功業不墜。” 案頭堆疊的曆年軍報與民冊足有三尺高,最上麵那冊《白虎城軍寨紀要》的封皮上,脫脫的朱筆批注力透紙背:“北境要地,史脈即命脈,命脈不可斷。”
    三日前的議事會上,蒙古千戶帖木兒曾將銅酒碗重重墩在案上,絡腮胡抖著寒霜質疑:“我等憑刀馬安邦,修那堆紙墨何用?能擋箭還是能充饑?” 周顯當即從懷中取出抄錄的元廷文書,紙頁因常年翻閱已泛出毛邊:“至元二十三年,大汗在大都詔編《大元一統誌》,收天下州郡史跡。白虎城乃北境屏障,連接西域,控扼貝加爾湖,豈可不立史存照?” 脫脫指尖叩著桌麵沉思片刻,猛一揮手拍板立項,次日天未亮便將奏文封入樺木筒,交由快馬驛卒送呈大都。半月後驛馬傳回忽必烈禦批,灑金的宣紙上鈐著鮮紅的 “至尊之印”:“準修城誌,賜文房百具筆五十、墨二十、紙百卷),軍中文檔任其調用,需三年成書,送呈大都欽定。”
    周顯捧著禦批文書在文吏院甄選編修,正廳的青磚地被他踱出淺痕,最終定下 “三族合議” 製:漢人文吏掌文字潤色與典章考證需核對《元史》《大元通製》),蒙古文吏專司軍事沿革與遊牧事務記載需熟稔軍寨舊檔),使虎部落長老則負責口述史與族中舊事需能辨識部落符號)。漢人選出曾參與《大元一統誌》編修的李墨 —— 此人隨身攜帶祖傳的青銅羅盤,精於輿地考證;蒙古推舉了從軍二十載的老文書巴特爾,他右臂的箭疤記錄著每一場戰事;部落則推舉了親曆建城的巴彥長老,老人雖眼花,卻能一字不差背誦部落的《築城史詩》。
    首日議事便起了爭執。巴特爾攥著泛黃的《虎營戰報》,聲如洪鍾:“建城首功必記虎營將士!至元二十八年冬,雪沒膝蓋,將士們啃凍餅築牆,凍掉手指的就有十七人!” 巴彥長老拄著鬆木拐杖重重頓地,銀須顫抖:“若無我部落引路,你們連黑石山上的青石料都尋不到!部落子弟鑿石運料,墜崖而亡者十一人,這功勞豈能不提?” 周顯取來建城時的糧冊與役夫名錄,將油燈撥亮些:“誌書當載事實,而非爭功。可分兩卷:‘將士築城’記軍事部署與勞力調度,‘部落助役’述石料開采與路徑指引,如此便無偏倚。” 說著用朱砂在竹簡上分別圈注,兩人見他引據詳實,終是各自頷首。
    文吏院正廳的橫梁上懸掛著三丈長的竹簡,周顯踩著木梯用朱砂筆圈定十卷類目,墨跡順著竹紋緩緩暈開:《建城誌》《軍防誌》《民生誌》《貢賦誌》《技藝誌》《族俗誌》《疆域誌》《災異誌》《人物誌》《藝文誌》。每卷下設三至五章,如《軍防誌》便含 “虎營建製沿革”“冰路防禦體係”“曆年敵襲戰紀” 三章。爭論最烈的是《人物誌》收錄標準:巴特爾拍著案幾堅持 “隻記三品以上將官與千戶”,李墨卻翻開漢地《郡縣誌》反駁:“誌書貴在全備,百戶張勇鑿冰築城三十丈、鐵匠李鐵山改良寒甲護百人,這般功績豈能不記?” 周顯取來元廷編修體例折中:“三品以上立專傳詳述生平功績),百戶至七品記名錄載官職與主要事跡),工匠、醫者、商賈則錄其技藝貢獻如改良犁具、治愈時疫)。” 巴彥長老在旁補充:“部落長老需記其訓誡語錄,這是咱祖祖輩輩的根,不能漏!” 周顯當即在竹簡上添注:“部落賢達附語錄三則。”
    文吏院門前與市集牌坊下各貼了張蒙漢雙語布告,用桃木框鑲著防潮:“凡藏建城以來文書、器物、舊物,或親曆舊事者,皆可送文吏院備案。所言所獻若入誌書,賞糧五鬥、鹽半斤;貢獻重大者,奏請大都賜‘修誌功臣’木牌。” 布告貼出第三日,七十歲的老卒趙忠便揣著個油布包蹣跚而來,解開三層包裹,露出張邊角磨損的 “築城勞役證”。麻紙上的朱印雖淡,“至元二十八年,趙忠,城北砌牆三十丈,記甲等功” 的字跡仍清晰可辨。更珍貴的是使虎部落送來的樺樹皮記事筒,筒身刻著細密的部落符號,裏麵藏著建城時的石料調撥記錄 —— 用蒙文與符號混合書寫,記載著 “每日運石三百塊,部落子弟十人凍傷”。周顯親自接過記事筒,指腹摩挲著冰涼的樺樹皮,對趙忠與送筒的部落子弟細細詢問:“這鐵斧是在哪處烽燧出土?當時同出的還有何物?” 書記員在旁奮筆疾書,連老卒咳嗽的間隙、子弟撓頭的動作都記在旁注裏,生怕遺漏半點細節。
    李墨帶著兩名學徒在軍寨尋訪老卒,北風卷著雪沫子灌進氈房,七十歲的張勇裹著羊皮襖坐在暖炕上,枯瘦的手指劃過甲胄上的三道刀痕:“至元二十九年冬,咱在城北鑿冰築牆,那冰比石頭還硬,鐵鎬掄下去隻留個白印。冰碴子順著袖口往裏鑽,凍得手指僵成紅蘿卜,連握鎬都要先往手上撒灶灰防滑……” 學徒們捧著紙筆蹲在炕邊,筆尖凍得發僵,嗬著白氣速記,連老人說話時假牙漏風的細節都記了下來。與此同時,巴彥長老在部落的牛皮帳裏吟唱《築城史詩》,馬頭琴的調子隨著風雪起伏,年輕文書用蒙文轉寫:“白虎山的石頭會說話,說那漢人師傅教咱壘牆,泥漿裏摻羊血、拌麻筋,才凍不裂、砸不塌……” 周顯特意囑咐采錄者:“同一事要問多方印證,比如築城工期,軍卒記‘半年竣工’,工匠說‘實際用了八月’,需核對糧冊消耗每月耗糧多少)、役夫輪換記錄來考證。” 文吏院的庫房很快堆起半屋口述記錄,按 “建城”“戰事”“民生” 分類碼放,每冊都用紅繩係著標簽,標注 “口述人、記錄人、核實情況”。
    文吏院西廂房成了臨時庫房,十二排鬆木架上擺滿征集來的舊物:鏽蝕的鐵夯夯頭刻著 “至元二十八年造”)、褪色的軍糧賬簿上麵有十三個經手人的朱印)、蒙漢雙語的商鋪契約邊緣有蟲蛀痕跡)、斷裂的馴虎皮鞭鞭梢纏著銅環)。李墨正用放大鏡細看一份至元三十年的商鋪契約,麻紙上的墨跡已泛褐:“漢人王茂租蒙古百戶帖木兒臨街房三間,月租金糧五鬥,租期三年,若逾期不繳,房歸原主,器物充公。” 他請來商鋪老掌櫃辨認:“這是白虎城最早的漢商租房契,那時還沒統一幣製,交易都用糧食、皮毛折算。” 兵器坊送來一柄斷裂的長矛,巴特爾一眼認出矛頭的形製:“這是至元三十五年伏擊戰用的‘破甲矛’,矛頭有三處崩口,必是刺穿了敵酋的皮甲 —— 那年敵酋穿的是雙層狼皮甲,尋常矛根本紮不透。” 每件實物都配著木牌,用蒙漢雙語標注 “來源、年代、關聯事件”,供編修隨時查閱比對,木牌邊角都用銅箍包著,防雪水浸泡變形。
    周顯在文吏院立了塊鬆木牌,用朱砂筆寫著 “三不原則”:不隱功、不諱過、不偏信。編纂《至元三十五年敵襲戰》時,蒙古兵卒的戰報記載 “虎營寅時衝鋒破陣,斬敵首百級”,使虎部落的口述卻稱 “獵手醜時已設伏,誘敵入冰窟”。周顯沒有取舍,而是在正文記 “軍卒與獵手協同作戰,寅時合圍”,文末用小字加注雙方原始記載:“蒙古軍報載‘寅時衝鋒’,部落口述‘醜時設伏’,時差或因記時方式不同蒙古用十二時辰,部落按日月方位)。” 對爭議較大的 “築城勞役”,既記文吏院存檔的 “自願應役,每日給糧二升” 文書,也錄老卒口述的 “冬寒難捱,凍斃者十餘人”,附編者按:“勞役之苦與守土之功,皆為史實,不可偏廢。” 編修們爭論時,周顯便指著木牌說:“誌書要經得起後人查驗,功過都得記清楚。”
    《族俗誌》的編修最費心力,巴彥長老堅持要詳述部落的 “祭山儀軌”:“需記‘殺白牛祭山神,取牛血塗石’的流程,少一字都不成!” 李墨則主張加入漢人的 “中秋賞月” 習俗:“漢人中秋吃月餅、插茱萸,這是祖上傳下的規矩,誌書豈能不載?” 周顯命分設 “各族俗門”,每門下設 “節慶、禮儀、禁忌” 三目:蒙古部記載 “那達慕賽馬賽程十裏,勝者賞羊三隻)”“祭火禮用榆木、酥油為祭品)”;漢人篇收錄 “春節貼福倒貼‘福’字寓意‘福到’)”“端午采藥采艾草、菖蒲掛門)”;部落卷詳述 “馴虎禮少年需獨自馴幼虎三月)”“冰湖祭冬至鑿冰捕魚,首魚獻長老)”。編修時特意避免評判性語言,如記蒙古 “尚白” 習俗,隻客觀寫 “以白為吉,喪服用白,器物喜飾白毛”,不加注解;述漢人 “婚聘六禮”,照錄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流程,不與部落 “搶婚” 習俗對比優劣。巴特爾翻完樣稿,摸著胡子笑道:“這般記法,蒙古人、漢人、部落人看了都挑不出偏私,好!”
    《建城誌》初稿完成時,文吏院的梧桐葉已落滿青磚地,踩上去沙沙作響。周顯用藍布將書稿包好,捧著赴軍帳呈閱。脫脫翻到 “築城石料來源” 一章,手指點著某行字皺眉:“此處漏記‘黑石山采石千人’—— 當時黑石山大營役夫不足,差點因石料短缺停工,後來是部落調了五十人引路,才找到新礦脈。” 周顯當即掏出炭筆在頁邊補注,次日一早就帶著文書去核查 “黑石山役夫名錄”,補入 “至元二十八年三月,調部落五十人引路尋礦,新增采石點三處”。巴彥長老審閱部落助役部分時,拍著桌子要求添上 “部落女子送熱湯” 的細節:“她們頂著風雪送熱湯,凍掉腳趾頭的就有三人,這功績不能不記!” 曆經十次修訂每次修訂都附 “修改說明”),書稿終於定稿,周顯在卷末題跋:“集三族之力,曆八月之功,凡核校史料百餘種,尋訪親曆者六十餘人,始成此卷。雖有疏漏,然編纂之心誠矣,望後世續修者補正。”
    文吏院精選三名擅長蒙漢雙語的書吏謄抄《建城誌》,用的是大都送來的 “防蛀紙”浸過黃檗汁,紙色微黃),墨汁摻了麝香與鬆香防蟲防潮),筆則選了狼毫中最柔韌的 “小白雲”。謄抄時立下規矩:“一字不許錯,一筆不許歪,若有塗改,整頁重抄。” 書吏王硯之抄到 “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初三奠基” 時,特意停下核對軍寨日曆“三月初三恰是驚蟄,無雪”),確認無誤才落筆,抄完後還對著燭光透看,檢查是否有漏字。定稿之日舉行入庫儀式,脫脫穿著鑲金鐵甲,巴彥長老捧著部落聖物,周顯捧著三冊抄本漢文本、蒙古文本、蒙漢合璧本),三人並肩走入文吏院地下石質檔案庫。庫門是三尺厚的榆木包鐵皮,鎖芯用黃銅打造,鑰匙由周顯與巴特爾共管各執一半,合璧方能開鎖)。脫脫與巴彥共同將抄本放入樟木匣,匣內鋪著防潮的艾草與花椒。封庫時周顯焚香祝禱,青煙在燭火中嫋嫋升起:“願此誌長存於石庫,見證白虎城千秋功業,風吹不腐,蟲蛀不侵。” 燭火映著檔案庫的青石牆壁,將三人的身影拉得很長,與牆上 “永垂青史” 的題字重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