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軍防整飭
字數:3057 加入書籤
754 章:軍防整飭至元四十年春?虎首堡校場)
至元四十年驚蟄剛過,虎首堡校場積雪未消,蕭虎手持令旗站在高台上,望著下方列隊的千名兵卒。他新定的 “混編製” 正付諸實施:每隊十人必含蒙古兵三人善騎射、識草原)與漢兵七人善步戰、通器械),隊長由蒙漢各一人共任蒙古人掌軍事指揮,漢人掌文書記錄)。“不是簡單拚湊,是要讓馬背上的本事與城牆下的能耐融成一股勁,” 蕭虎對千戶帖木兒解釋,“蒙古兵教漢人識狼蹤辨風向,漢人兵教蒙古兵布陷阱修工事,三月後我要見成效。” 拔都之子帖木兒自請入隊時,蕭虎特意將他編入漢兵居多的步兵隊:“從伍長做起,先學怎麽跟弟兄們一道扛槍。”
每日卯時的校場操練新增 “寒地三課”。騎兵課在結冰的校場列 “楔形陣”,馬蹄裹著防滑麻布,演練 “雪地衝鋒” 時需保持前後間距三尺防碰撞),前鋒騎手腰間係紅綢帶標明主攻方向)。步兵課練 “冰麵槍陣”,槍杆下半截纏鮫魚皮比舊用麻布摩擦力增三成),十人一組結成圓陣,槍尖朝外形成無死角防禦。最特殊的是 “馴虎協同課”,虎兵需令虎匍匐前進,待步兵推進至敵軍百步內,再揮旗令虎突然躍起震懾敵軍。帖木兒初次與猛虎同列,手心冒汗卻強裝鎮定,身旁漢兵王二狗低聲笑:“別怕,這虎認旗不認人,你不舉錯旗就沒事。”
軍器坊內爐火通明,鐵匠李鐵牛帶著二十名工匠按 “三查” 標準檢修寒甲:一查甲葉縫隙用細鐵絲通開積雪鏽蝕處),二查皮繩接口凡有脆化跡象立即換鹿筋新繩),三查內襯暖袋撕開亞麻布夾層,更換受潮的羊毛填充物)。針對冰麵作戰,他改良甲胄三處:肩甲加護心鏡防流矢斜射),膝甲綴鐵環可掛冰鎬),靴底釘銅釘每靴八釘,呈梅花狀分布)。李鐵牛拿著修好的甲胄給帖木兒試穿,見他活動自如,得意道:“這甲在冰上打滾都不滑,就是重了半斤,保命要緊!” 每副檢修完的甲胄都刻工匠編號,出問題可追溯追責。
弓弩坊內彌漫著羊油香氣,老弓匠張順正教徒弟給弓弦做 “越冬保養”:將生羊油隔水融化,把弓弦浸入浸泡一炷香,撈出後用棉布擦去浮油,掛在陰涼處陰幹三日忌暴曬,防油脂揮發)。“這法子是漢人傳的,” 張順邊擦弓弦邊說,“去年沒這麽弄,三成弓弦在臘月凍裂了。” 弩機保養更精細,需用細毛刷蘸蜂蠟塗抹每個齒輪,再反複扳動十次確保蠟油滲入縫隙防結冰)。帖木兒試拉保養後的強弩,見箭矢穿透百步外的木板,驚歎:“比我那把新弓還順手。” 張順哼道:“兵器跟馬一樣,你待它好,它才肯賣命。”
中軍帳的巨型沙盤占去半間屋子,青灰色陶土堆出基輔至多瑙河的山川地貌,蕭虎用木杆指著虎首堡西側的 “野狼穀”:“若敵軍趁雪夜突襲,必走此穀。” 他命人擺上木質兵卒模型推演:左翼派騎兵三百沿穀側山腰隱蔽推進),右翼設伏兵兩百持長盾蹲守穀口),中軍留五百人佯裝守城待敵軍過半舉烽火為號)。帖木兒皺眉:“雪夜行軍馬蹄聲大,騎兵包抄恐被發現。” 蕭虎點頭,當即調整戰術:“騎兵改乘雪橇,馬蹄裹棉布,伏擊點後移至穀內狹窄處,用滾石封路。” 沙盤旁很快貼滿標注 “伏擊時間”“信號方式”“撤退路線” 的便簽,每個細節都經三次以上推演修改。
虎首堡官倉外新築的夯土牆剛完工,糧官周平正帶人按 “三層儲備法” 分倉儲糧。城中心官倉為主倉,存青稞、燕麥共千石,用 “架空法” 儲存糧囤離地三尺,防地潮),倉內懸 “幹濕球”棉布球蘸水,對比兩球重量測濕度)。軍營分倉靠近校場,儲即食幹糧三百石青稞餅、熏肉幹為主),每袋幹糧標注 “保質期”夏季三個月,冬季六個月)。最特殊的是機動倉,五十石糧分裝在十輛雪橇上,配牛騾各五頭,隨騎兵待命。周平在《糧儲冊》上批注:“城倉保根本,營倉保急需,機動倉保馳援,缺一不可。” 他發現營倉有三石青稞受潮,當即下令暴曬三日,將失職的倉吏杖責二十:“軍糧黴一粒,前線可能餓一人。”
夥房大師傅王廚頭研發出 “寒地行軍餅”:青稞麵摻三成豆粉增韌勁),揉麵時加融化的羊油每十斤麵加一斤),擀成半寸厚的圓餅,用木模壓出花紋便於堆放不粘),入爐後先大火烤定型,再小火慢烘半日烤至水分低於一成)。這種餅堅硬耐嚼,一塊可抵一日口糧,泡在熱湯裏還能變軟。王廚頭給巡邏兵試吃,老兵趙勇讚:“去年的餅到臘月就硬得能砸核桃,這個嚼著有油香,凍透了也不硌牙。” 幹糧袋外掛油紙包,內裝鹽塊與茶葉,供士兵調味解膩。
蕭虎將邊境哨探分為 “遠、中、近” 三級:遠哨由蒙古牧民裝扮,攜帶羊群在百裏外遊動,每三日用信鴿傳回 “草原動靜報”遇緊急情況放飛帶血信鴿);中哨駐守沿線烽燧,白日舉旗黑旗示敵軍集結,黃旗示小股騷擾),夜間燃火一火報平安,三火報急);近哨潛伏於城外密林,專盯敵軍斥候動向,配備 “吹箭筒”無聲殺敵)與 “標記粉”撒於必經之路,便於追蹤)。遠哨巴特爾曾遇多瑙河對岸的騎兵,他假裝牧羊靠近觀察,數清共五十騎帶攻城梯,回營後畫出敵軍裝備草圖,蕭虎據此加強了河岸防禦。
沿基輔至多瑙河的烽燧按 “十裏一燧” 布設,每燧配備 “三色火號” 與 “五聲鑼響”。遇小股敵軍百人以下)舉藍旗,敲鑼一聲;遇中股敵軍三百人左右)舉黃旗,敲鑼三聲;遇大軍壓境千人以上)舉紅旗,敲鑼五聲並燃 “狼糞煙”煙濃直上,百裏可見)。烽燧兵趙五負責最西端的 “孤狼燧”,他在燧頂搭了望棚,棚內備 “三急”:幹糧袋、信號旗、火石盒。一次暴雪壓垮望棚,他冒雪搶修,手指凍得發紫仍堅持值守,蕭虎得知後賞他 “守燧銀” 三兩,傳令全軍 “學趙五守土盡責”。
針對沙盤推演中暴露的漏洞,蕭虎製定 “應急三策”。若遇敵軍夜襲,先令城防兵 “舉火佯亂”製造防禦鬆懈假象),暗派騎兵從兩側包抄;若敵軍圍而不攻,派小股部隊 “棄糧誘敵”在必經之路設伏,糧車下埋炸藥);若烽燧信號中斷,立即啟用 “備用驛路”由馴虎兵帶信,虎速快且不易被發現)。帖木兒在推演中扮演敵軍將領,三次進攻都被蕭虎的戰術化解,他紅著臉請教:“為何每次我都中埋伏?” 蕭虎指著沙盤上的河流與山穀:“你隻看路平不平,沒看兩邊能不能藏人,這北境打仗,地形比人數還重要。” 推演結束後,所有戰術都繪成圖冊,下發各隊官兵背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