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商路複通
字數:4708 加入書籤
778 章:商路複通至元四十一年冬?基輔商市)
臘月廿八,基輔商市暖棚內熱氣騰騰,周顯召集漢蒙俄商戶會商開春商路規劃。炭盆裏鬆木劈啪作響,商戶們圍坐長桌,桌上攤著《商路輿圖》,標記著山川、烽燧與潛在商機。周顯用木尺劃出道線:“擬組三路商隊,各有側重 —— 中原線購絲綢、茶葉、藥材,草原線換皮毛、馬匹,多瑙河線易糧食、手工品。” 話音剛落,漢商王茂起身:“中原線我熟,願牽頭!” 蒙古商戶巴特爾拍案:“草原線我帶十戶牧民參加!” 俄商安德烈緊隨:“多瑙河線我通語言,可當向導!”
會商定下 “三共原則”:共擔風險每戶繳十兩銀作聯保金)、共享利潤回程後按出資比例分紅)、共守規矩服從官府調度)。周顯請蕭虎親批《商戶名錄》,特別標注 “王茂中原線二十車、巴特爾草原線十五駝、安德烈多瑙河線十二船”,並附 “禁運條款”:“兵器、硫磺嚴禁出境,鐵器需登記型號數量,鼓勵攜帶青稞種、菜籽官府補貼運費)。” 散會時商戶們捧著燙金的 “商隊執照”,個個眉開眼笑,暖棚內彌漫著期待的熱氣。
正月初三,商隊貨物集中核驗,周顯帶著稅吏與通事逐車檢查。中原線商隊的二十輛馬車排成長隊,王茂捧著《貨物清單》逐一核對:“絲綢五十匹蜀錦二十、杭綢三十)、茶葉百斤龍井三十、磚茶七十)、藥材五十種當歸、黃芪為主)。” 稅吏用官秤複稱,通事對照《禁運名錄》核查:“鐵器十斤菜刀五把、剪刀十把)已登記,無兵器,合規。” 特別查驗種子袋,見青稞籽飽滿、菜籽無黴變,周顯在清單上蓋 “驗訖” 朱印:“帶種子者,回程商稅減一成。”
草原線商隊的駝隊更顯熱鬧,巴特爾的駝背上堆滿羊毛氈與奶製品,他指著幾袋青稞種解釋:“草原缺這個,換皮毛時能多討價。” 多瑙河線的貨船在碼頭待檢,安德烈的船艙裏碼著漢地瓷器與蒙古彎刀,他獻寶似的捧出《雙語價目表》:“每把彎刀換小麥十斤,瓷器一尺換蜂蜜一罐,都按將軍定的規矩來。” 核驗持續三日,剔除三車不合格藥材黴變),補錄五袋漏報鐵器,確保商隊所載皆為實用之物。
蕭虎親赴商市點兵,選派十名虎營兵卒護商隊,授 “鎏金護商令牌”正麵刻虎頭,背麵刻 “調烽燧如調營”)。隊長趙勇接過令牌,聽蕭虎訓示:“商路即命脈,遇劫時可敲烽燧警鍾,見令牌如見我,沿途驛卒需全力協助。” 特別叮囑 “三不原則”:不幹涉商戶交易,不私拿商隊財物,不與地方官爭權。兵卒們佩弓帶刀,與商隊護衛同吃同住,王茂見他們腰懸令牌,笑道:“有這虎頭令牌,宵小之輩得繞道走!”
出發前,蕭虎在商隊驛站設 “護商聯絡點”,備 “應急信鴿”三羽,分別通虎首堡、河西卡、白虎城),規定 “每日申時發平安信,遇險要發急信”。趙勇與烽燧卒約定信號:“炊煙直起示平安,炊煙歪斜示遇阻,無炊煙示危急。” 王茂給每位兵卒備了暖手囊與防雪油布,感慨:“往年走商靠神明保佑,如今靠將軍護佑,心裏踏實!”
四、積雪清掃:軍民協作的通路工程除雪站設置與工具改良)
正月初十,商路積雪清掃開工,蕭虎調兵卒百人、民夫二百,沿商路每十裏設 “除雪站”搭暖棚,備鐵鏟、雪橇、熱水)。兵卒與民夫分段包幹,漢人用鐵鏟破冰,蒙古人駕雪橇運雪,俄人拿鐵釺鑿冰,喊著漢蒙混搭的號子:“鏟雪淨喲!通路暢喲!換好物喲!” 趙勇帶著小隊巡查,見野狼坡路段積雪過丈,調來 “馬拉雪犁”木製犁板寬丈餘,兩馬牽引),犁過之處雪開路現,效率比人工快三倍。
除雪隊還負責 “險段加固”:在結冰橋麵鋪麻袋防滑),在陡坡處鑿台階防馬車打滑),在易塌方路段堆石牆護路基)。民夫李老漢凍傷手指,周顯命人送凍瘡藥:“歇兩日再幹,工錢照發。” 商隊出發前一日,趙勇率隊試走全程,記錄 “積雪厚度、通行速度、可歇腳點”,形成《商路路況報》交王茂:“黑風口下午起風,需卯時通過;野狼坡驛站有熱粥,可歇腳取暖。” 平整的商路如銀色綢帶,蜿蜒向遠方。
趁商隊備貨間隙,趙勇率隊清剿沿途殘留匪巢,在黑鬆林發現隱蔽山洞,洞口偽裝成枯樹樁。獵戶瓦西裏的雪橇犬狂吠不止,趙勇令兵卒圍洞喊話,洞內無回應,遂用 “煙熏法”燃濕柴生濃煙)逼匪。半個時辰後,三名匪兵嗆得爬出洞,供出洞內藏有兵器庫前番貴族私藏)。兵卒入洞搜查,起獲彎刀二十把、弓箭十副、鏽鐵矛十五支,刀柄皆刻家族紋章,趙勇將兵器封存,報蕭虎:“貴族私藏兵器未清,需徹查。”
肅清行動持續五日,拔除匪巢三處,抓獲漏網匪兵七人,在商路兩側立 “護商碑”:“劫商者斬,助商者賞,軍民共護,商路長興。” 王茂路過黑鬆林,見洞門已被巨石封死,碑前還留著兵卒巡邏的足跡,對趙勇道:“去年此處劫了我半車絲綢,如今這般清淨,將軍功不可沒!” 匪患肅清讓商戶們徹底安心,連最膽小的俄商也敢獨自押貨,商隊出發時,沿途百姓自發在路口撒穀粒寓意平安)。
針對多瑙河對岸貿易,蕭虎與商戶議定 “三定條款”,刻於木牌懸於商隊船頭。“定價” 明確:絲綢一尺換小麥五斤,茶葉一斤換皮毛一張,藥材一兩換燕麥二斤,由通事當場宣讀,雙方點頭畫押。“定秤” 規定用官府校準的 “公平秤”銅製,刻 “官” 字),交易時需通事與雙方商戶共同監秤,秤杆不平則重稱。“定罰” 更顯嚴厲:缺斤短兩罰三倍賠償,以次充好沒收貨物,欺詐者列入 “黑名單”三年不得參與跨境貿易)。
首次交易時,俄商伊萬想用舊秤比官秤輕三成)稱小麥,通事李福善當即拿出官秤比對:“你的秤一斤隻及官秤七兩,需補足差額。” 伊萬臉漲紅,隻得按官秤重稱,事後對安德烈歎:“漢商規矩真嚴,半點虧都吃不到。” 王茂則遇對方用發黴燕麥充好糧,當即按條款拒收,通事記錄在《交易糾紛冊》:“俄方違約,暫扣蜂蜜五罐作抵押,下次補足好糧再還。” 規矩嚴明讓跨境貿易少了紛爭。
蕭虎令沿途驛站增設 “商隊專享服務”:每站建 “暖房”火炕通鋪,供二十人歇腳),儲 “精料馬糧”燕麥、豆餅、鹽巴按五:三 二混合),設 “修車坊”鐵匠駐點,備鐵釘、木板、麻繩)。商隊在野狼坡驛站歇腳時,驛卒端上熱湯麵蔥花、薑末調味),鐵匠老張幫王茂修鬆動的車輪:“軸銷磨細了,換個新的,保你走千裏不晃。” 王茂要付錢,老張擺手:“將軍有令,商隊修車免工錢,料錢記賬即可。”
驛站還提供 “便民三事”:免費供應熱水大銅壺晝夜燒煮),代喂商隊馬匹每匹每日兩文錢,含梳毛),出借 “防滑鏈”遇冰路可借用,歸還時清潔)。巴特爾的駝隊在河西驛歇腳,驛卒給駱駝喂加了鹽的溫水:“喝這個不上火,明日好趕路。” 驛站賬冊詳細記錄商隊往來:“中原商隊正月十二過此,補給馬料五石,住一晚,修車三輛,記賬銅錢三十文。” 周到的補給讓商隊日行百裏仍精力充沛。
商隊配備三名雙語通事漢蒙、漢俄、蒙俄各一),李福善是漢俄通事,隨身攜帶《雙語交易手冊》,手冊記滿 “絲綢一尺”“小麥五斤” 等常用語的三語對照。首次與多瑙河對岸商戶交易,俄商說 “皮毛要換茶葉”,李福善精準翻譯:“每張狐皮換磚茶半斤,按官價折算。” 遇計量單位爭議俄用 “普特”,漢用 “斤”),他掏出官府校準的 “換算秤”:“一普特合三十斤,錯不了。”
調解糾紛時,李福善堅持 “雙複述”:先將漢商訴求譯給俄商,再將俄商回應譯回漢商,確保雙方無誤解。一次俄商嫌茶葉受潮,王茂辯解 “是水汽不是潮”,李福善請雙方當場衝泡,見茶水清澈,笑道:“水汽不影響飲用,按原價九成成交如何?” 雙方皆同意,俄商豎起大拇指:“通事先生公道,比天平還準!” 通事們不僅是翻譯,更是文化橋梁,讓不同族群商戶交易順暢。
二月底,中原商隊率先返程,馬車上堆滿換來的皮毛與糧食,王茂捧著《利潤賬冊》笑開顏:“去時帶的絲綢茶葉,換回皮毛二百張、小麥三百石,扣除成本,純利比往年高五成!” 稅吏按章收稅,見商隊帶回藥材填補軍庫缺口,周顯特批 “商稅再減一成”:“帶實用物資回來,就該賞!” 草原線商隊稍晚歸來,巴特爾的駝隊馱著五十匹良馬,他對蕭虎道:“牧民見青稞種,換馬時多讓了兩成價!”
多瑙河線商隊收獲最豐,安德烈的貨船載回小麥五百石、蜂蜜百罐,還有俄地手工品木雕、銀器),他獻寶似的給蕭虎看木雕戰馬:“對岸匠人歎漢地瓷器精美,求下次多帶些。” 商隊帶回的物資迅速充實市場,絲綢鋪掛出新貨,糧市小麥價格回落三成,藥材鋪補齊缺貨,百姓們圍著商隊馬車,比過年還熱鬧,都說:“商路通了,好日子就來了!”
三月初的基輔商市,攤位比臘月多了三成,漢商的綢緞、蒙古的皮毛、俄商的蜂蜜琳琅滿目。周顯查《商市物價冊》,見絲綢價格穩定比年前降一成),糧食供應充足小麥、青稞管夠),笑道:“商路通則物價穩,民生安。” 商市新增三十家商鋪,安德烈的馬具鋪雇傭兩名傷殘兵做木工,王茂的綢緞鋪招了三名俄婦當夥計,都說 “生意好得忙不過來”。
蕭虎用商稅盈餘購糧百石充實糧倉,又在商市設 “惠民攤”平價賣糧、藥材),貧民安娜用兩尺布換了三斤小麥,對兒子說:“商隊回來,咱家再不用餓肚子。” 學堂裏,商戶子弟增多,王茂的兒子王小石頭正學寫 “商” 字,先生教:“通商則富,富則國強。” 商路複通不僅帶來物資,更帶來生機,虎首堡的晨鍾與商市的吆喝聲交織,奏響冬去春來的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