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匠籍保全

字數:3601   加入書籤

A+A-


    796 章:匠籍保全至元四十二年夏?波蘭邊境)
    那拉珠爾組建的 “甄別隊” 含三類人:蒙古千戶綽羅斯掌軍紀)、漢人工頭王鐵山辨技藝)、波斯通事阿裏譯方言)。入波蘭諸城前,他先在營中設 “識匠宴”,讓王鐵山演示 “辨匠三法”:觀手工匠指節多老繭)、驗具工具磨損處有獨特印記)、考技讓鐵匠鍛打馬蹄鐵辨火候)。
    首入桑多梅日城時,綽羅斯按那拉珠爾令,將全城成年男子集中於廣場。王鐵山蹲身細看眾人手掌,忽見一布衣漢子掌心有斜向老繭,便問:“會做弩機?” 漢子驚道:“你怎知?” 原是城中軍械坊的弩匠彼得,因藏起刻有坊徽的鑿子被誤歸農夫。王鐵山取來鑿子,見柄端刻著波蘭王室徽記,當即在名冊上改注 “軍匠”。那拉珠爾在旁記:“匠人之藏,不在言語在筋骨,需以細察破之。”
    甄別中最棘手的是 “無印記者”。波蘭鐵匠伊萬稱祖傳鐵砧刻有家族徽記,卻被綽羅斯質疑:“無官府烙印,何以證非盜來?” 雙方爭執時,阿裏捧出《波蘭工坊誌》戰前密探所獲),翻到 “伊萬家族” 頁,記著 “砧麵有三瓣薔薇紋”。驗看果然吻合,那拉珠爾卻令:“烙上虎首小印,方準入冊。”
    伊萬死死護著鐵砧:“此乃祖父所鑄,絕不可毀!” 王鐵山獻策:“可在砧底補烙,不損紋飾。” 當滾燙的虎首銅模按在砧底,伊萬閉眼垂淚,卻見那拉珠爾命人取來蜂蜜水:“塗在烙印處,可防生鏽。” 這般軟硬兼施,讓原本抗拒的工匠漸信 “印記非羞辱,乃護身符”。
    拔都的《護匠令》刻在鐵甲片上,懸於各作坊門楣:“兵卒入坊需持‘匠引’那拉珠爾簽發的竹牌),擅取一針一線者,斬;強令工匠製私物者,斷指。” 首犯是蒙古百戶巴圖,他趁夜闖入織布坊搶絲綢,被綽羅斯當場擒獲。
    帳前審判時,巴圖喊:“我是黃金家族旁支!” 拔都冷笑:“縱是皇親,亦不能壞我軍法。” 令親兵按《護匠令》斬於坊前,懸首三日。但那拉珠爾暗加一條:“若遇軍情急,可征調工匠,需登記所做之物,戰後加倍補償。” 一次蒙古騎兵的馬鞍斷裂,軍匠營一時忙不過來,他便持 “急造令” 調彼得等弩匠幫忙,事後每人賞羊皮兩張,注明 “代馬鞍料”。
    軍匠營按 “技藝等級” 分區:甲區軍匠)住石屋防火),配鐵砧、熔爐;乙區民匠)住木房,置紡車、陶輪;丙區學徒)住草棚,每日需向師傅請安。王鐵山按漢地 “師徒製” 立規矩:“學徒三年期滿,需獻‘出師作’代表作),經三名校驗官認可方能升匠。”
    波蘭陶匠卡佳初到丙區,因不懂蒙語被漢匠排擠。那拉珠爾讓阿裏傳話說:“誰教她做蒙古皮囊壺,免其半月勞役。” 漢匠李陶娘應下,三日後卡佳做出的壺既保蒙古樣式,又在壺嘴加了波蘭傳統的藤蔓紋,竟被拔都選為 “傳令兵水壺”。李陶娘對王鐵山道:“這姑娘的手,比咱漢地丫頭還巧。”
    改良寒地甲胄時,王鐵山堅持 “漢法淬火”鐵器燒至發白入桐油),波蘭鐵匠嗤笑:“我等用羊脂淬火,甲片更韌。” 那拉珠爾設 “競技台”,讓雙方各造十副甲,用同樣力道的石錘擊打。漢法甲片雖硬卻易裂,波蘭甲片柔韌卻變形。
    當夜,王鐵山偷去看波蘭工匠淬火,見他們往羊脂裏摻了馬尾灰。波蘭鐵匠也瞅見漢匠往桐油裏加了硝石。那拉珠爾得知後,命人將兩法並施:先按漢法燒至發白,入摻硝桐油,再用波蘭法塗馬尾灰羊脂。新甲製成,石錘砸過隻留淺痕,拔都大喜,賞王鐵山與波蘭工頭各一錠虎頭銀,卻暗中讓阿裏記下兩法配比 —— 此等機密,斷不能全教給任何一方。
    編撰《百工譜》時,文吏李墨發現最大難題是 “術語不通”。玻璃匠雅各布說的 “fae orking”,阿裏直譯為 “火上幹活”,王鐵山搖頭:“當叫‘吹焰法’,咱漢地做琉璃也用這手藝。” 三人爭執到深夜,李墨取來《天工開物》,指著 “燔功” 篇:“凡火攻之術,皆可統稱‘燔法’,再注明細。”
    雅各布獻 “彩色玻璃配方” 時,堅持用波蘭文記錄。那拉珠爾允了,卻讓李墨在旁用漢文批注:“石英砂三成,草木灰二成,鉛塊半成,銅屑少許則綠。” 他對李墨說:“文字可異,配比數字卻騙不了人,這才是《百工譜》的筋骨。” 書成後分抄三份,蒙古文版存拔都帳,漢文版送虎首堡,波蘭文版交雅各布保管 —— 彼此牽製,方保技藝不失。
    護匠令初行時,蒙古兵巡夜總與工匠隔著三丈,如臨大敵。波蘭裁縫安娜夜裏補甲胄,見窗外有黑影,驚得打翻油燈。巡兵巴圖魯衝進來滅火,卻被散落的甲片絆倒,露出腰間歪歪扭扭的針線活 —— 原是他想給母親做件蒙古袍,苦於不會鎖邊。
    安娜猶豫片刻,拿起針線示範:“這樣繞圈,線不易鬆。” 巴圖魯笨手笨腳學了半宿,臨走前塞給她半塊奶豆腐:“明日我當班,可替你向夥夫多要塊羊肉。” 這般事漸多,那拉珠爾發現:“讓兵卒學些匠活,工匠學些軍禮,敵意自消。” 便令每日辰時,兵卒與工匠一同操練半個時辰,前者教隊列,後者教修補。
    軍匠營設 “鳴冤鼓”,分三級處理:坊內糾紛由工頭斷,涉兵卒者報千戶,重大事直達那拉珠爾。漢匠張木因工具被蒙古兵借走未還,擊鼓申訴。綽羅斯查實為巴圖魯所借,當即命其歸還,另罰羊一隻:“借物不還,等同搶掠。”
    更棘手的是 “技藝糾紛”。波斯織工哈桑稱波蘭織工偷學 “金線織法”,那拉珠爾讓雙方同織一塊錦,見哈桑的金線是 “纏芯法”絲線纏金箔),波蘭織工是 “片貼法”金箔直接貼布),便裁決:“法不同,不算偷學,可互教換藝。” 張木在旁歎:“這般斷案,比咱老家的縣太爺還公道。”
    戰事稍歇,蕭虎從基輔傳來令:“願留居者,授永業田二畝,免三年賦稅。” 卻有七成工匠猶豫,波蘭鐵匠伊萬的妻子哭道:“離了桑多梅日,祖墳誰管?” 那拉珠爾請西裏爾主教出麵:“可遷骨灰壇隨軍,到基輔後另擇地安葬,教堂會為亡靈禱告。”
    他又讓王鐵山帶工匠代表去看預分的田地:“地邊便是作坊,晨起耕作,午後上工,兩不誤。” 伊萬見田埂已按漢地樣式夯實,渠水清澈,終動了心。但仍有頑固者,那拉珠爾也不勉強,在《匠籍冊》注明 “願歸者,發放路引與幹糧”。這般寬嚴相濟,最終留居者達四成,多是年輕工匠。
    那拉珠爾在軍匠營旁設 “匠童學堂”,請漢儒教讀寫,工匠輪值教技藝。波蘭玻璃匠雅各布的兒子小科瓦奇,五歲便能按父親口述畫出玻璃熔爐圖紙,王鐵山見了,將他收為記名弟子:“這孩子眼裏有火,是打鐵的料。”
    學堂課本用蒙漢波三種文字,第一課便是 “匠者,國之利器”。小科瓦奇用炭筆在課本上畫了個虎頭,旁邊寫著剛學的漢字 “鐵”。那拉珠爾見了,在旁補畫一把錘子:“鐵需錘打方成才,你若學好,將來造的甲胄,能護得這虎頭旗不倒。” 窗外,王鐵山正教伊萬的女兒用算盤計算材料用量,兩種語言的計數聲混在一處,竟格外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