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婚議探勢
字數:8504 加入書籤
961 章婚議探勢(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南宋宗室接洽)(至元四十四年秋?白虎殿與中都蕭府)
白虎殿的燭火徹夜未熄,蕭虎麵前攤著三份情報一份來自江南商人,稱臨安城內南宋宗室與權臣爭權,糧儲僅夠半年;一份出自逃兵之口,說臨安禁軍雖有三萬,卻多是老弱,兵器短缺;還有一份是耶律楚材整理的 “南宋宗室名錄”,標注著 “趙孟頫(宋太祖後裔,現居臨安,掌宗室文書)”“趙與芮(宋理宗弟,無實權,傾向議和)” 等關鍵人物。
“臨安看似穩,實則虛,” 蕭虎指尖在 “糧儲不足” 的批注上劃過,“若硬打,雖能拿下,卻要損兵折將,還會失江南民心 —— 不如換個法子。” 李默在旁道“將軍是想招撫?可前番派使者去,都被南宋權臣擋了回來。” 蕭虎搖頭“權臣怕失權,宗室怕滅族,咱們要聯的是宗室,不是權臣 —— 宗室若願附,臨安不攻自破。”
消息傳到右廷,周顯立刻趕來。他剛處理完江南稅案,帶回臨安百姓的抱怨“權臣橫征暴斂,百姓盼穩不盼戰。” 周顯道“將軍若想聯宗室,需找個‘名正言順’的由頭,不能讓他們覺得是逼降 —— 宗室最重顏麵,硬招撫隻會讓他們抵觸。” 蕭虎點頭“我正有此意,隻是還沒想好由頭。” 兩人的對話,為後續和親之議埋下伏筆。
當晚,蕭虎讓人傳來更多臨安情報趙孟頫雖掌宗室文書,卻被權臣監視,多次想與元廷接觸卻不敢;趙與芮年事已高,隻求保宗室平安,對是否抗元態度模糊。蕭虎看著這些情報,道“宗室有求和之心,隻是缺個‘台階’—— 咱們得給他們這個台階,還得借台階探清臨安的虛實。”
蕭虎在雙廷議事會上提出 “聯南宋宗室” 時,合丹王第一個反對“草原的規矩,不降就打!跟宋人談和,會丟大元的臉!” 他拍著案上的《大紮撒》“裏麵寫著‘敵不降則誅’,咱們何必跟他們費口舌?” 蕭虎卻道“合丹王,打下來的江南,是滿目瘡痍的江南;聯宗室得的江南,是民心安穩的江南 —— 治世不是靠刀,是靠民心。”
他拿出江南稅冊“去年江南因戰亂,稅銀少收三成;若能聯宗室,讓他們勸權臣降,江南稅銀能恢複,還能少損幾萬兵 —— 這比麵子重要。” 巴圖也附和“將軍說得對,咱們草原人護牧,漢人護耕,南宋宗室護的是宗族,隻要讓他們覺得附大元能保宗族,他們就會動。” 合丹王雖仍不服,卻也沒再堅持 —— 他知道蕭虎的治世計,比單純的勇武更長遠。
蕭虎的初步構想是 “以禮待宗室,而非以勢壓”先派使者接洽趙孟頫,表達 “保宗室、安百姓” 的意願,再尋一個 “鞏固聯係” 的方式。李默道“若隻派使者,怕權臣起疑,也探不到實底 —— 不如用‘親善’的名義,讓使者帶些實利,比如《虎曆》江南版,幫他們定農時,顯咱們的治世誠意。” 蕭虎卻覺得不夠“實利不夠,得讓宗室覺得‘聯大元有保障’,還得讓咱們能摸清臨安的底。”
此時,周顯遞上一份《南宋宗室習俗考》“南宋宗室最重‘聯姻’,認為婚盟是‘世交之證’—— 咱們若提出和親,既給了宗室台階,又能借和親的籌備,派人去臨安,探他們的軍事、糧儲。” 蕭虎眼睛一亮“好主意!和親不是真為結親,是為‘以婚為餌’,探清臨安虛實,還能讓宗室幫咱們牽製權臣。”
周顯在白虎殿細陳 “以婚探虛實” 的具體策略時,特意帶來一幅臨安城防圖(商人手繪,雖不精準卻能辨大致)。“將軍若要和親,需選咱們的人去,” 周顯指著圖上的糧倉、軍營位置,“這人既要懂禮儀,能穩住宗室,又要會觀察,把臨安的城防、糧儲、權臣動向記下來 —— 選宗室女不如選您的親眷,親眷更可信,也更能得宗室信任。”
蕭虎問“選誰合適?” 周顯道“需選一位懂些事理、不怯場的女眷,最好還能識些字,方便記錄。您的孫女蕭玉,年方十七,跟著您學過些武藝,還讀過《論語》《大紮撒淺釋》,既能應對宗室的禮儀,又能暗中觀察 —— 再合適不過。” 他怕蕭虎不舍,又補道“不是真讓她長居臨安,是借和親的名義去一趟,待摸清虛實,若宗室願附,再議後續;若不願,咱們也有了臨安的情報,再打不遲。”
周顯還提出 “三重試探”第一,派使者先去接洽,說 “為保江南百姓,願以婚盟結好宗室”,看趙孟頫的反應,探宗室的態度;第二,讓蕭玉隨使者去臨安時,帶《虎曆》江南版、《雙廷治世錄》,看臨安官員對大元治世的接受度,探內政虛實;第三,讓陪嫁的侍從裏摻些懂軍事的,借 “熟悉臨安環境” 的名義,畫城防圖、記軍營位置,探軍事虛實。“這三重下來,臨安的虛實就能摸得七七八八,” 周顯道,“比派十個探子都管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蕭虎沉吟良久,道“蕭玉是我看著長大的,性子烈,怕是不願去。” 周顯道“將軍可跟她講明,這不是普通的和親,是為了江南百姓少遭戰亂,為了大元的治世 —— 她懂事理,定會明白。” 蕭虎點頭“好,就按你說的辦,先跟蕭玉談談,再派使者去臨安。”
雙廷議事司再次因 “和親” 爭執。合丹王仍持反對“讓將軍的孫女去跟宋人結親,是草原的恥辱!咱們的女眷,該嫁草原勇士,不是宋人!” 他還讓親信拿出草原的 “婚俗冊”“裏麵寫著‘女眷需嫁同族’,這是老規矩,不能破!” 帖木兒卻道“將軍,這不是普通的婚俗,是治世計 —— 蕭玉姑娘去臨安,能探虛實,幫咱們穩江南,比守著老規矩強。”
漢臣們大多支持。周顯道“南宋宗室重婚盟,蕭玉姑娘去,能讓他們覺得大元有誠意;再說,姑娘懂武藝、識文字,能摸清臨安的底,回來後咱們好做決策 —— 這是一舉兩得。” 盧景裕也道“以前漢地也有‘和親安邊’的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不是恥辱,是安百姓的好事 —— 現在咱們是為了江南安穩,一樣的道理。”
爭執的焦點漸漸從 “該不該和親” 變成 “如何保蕭玉安全”。合丹王提出“要派一百草原騎兵護送,讓宋人知道咱們的實力,不敢欺負姑娘!” 周顯卻道“護送人多了,會讓宋人起疑,以為咱們要趁機發難 —— 派二十名精銳就夠,都扮成侍從,暗中保護就行。” 蕭虎最終拍板“按周顯說的,二十名精銳,扮成侍從,再讓巴圖選兩個懂臨安話的,跟著去,方便溝通。”
雙廷的分歧在 “實利” 麵前漸漸消弭。蒙古那顏們聽說 “摸清臨安虛實後,能少打一仗,少損些馬”,漢臣們知道 “和親能減少江南戰亂,保農耕”,都不再反對。耶律楚材道“雙廷雖有分歧,卻都為大元治世,這就好 —— 隻要目標一致,方法總能商量。”
蕭玉在蕭府的院子裏練劍時,聽到父親蕭成說 “爺爺要讓她去臨安和親”,劍 “哐當” 一聲掉在地上。她衝進書房,見蕭虎正看著臨安城防圖,便氣道“爺爺!我是大元的女眷,不是用來換和平的籌碼!我寧願去虎衛營當兵,也不嫁宋人!” 蕭虎放下圖,看著孫女通紅的眼眶,沒發火,隻道“你先坐下,聽爺爺說。”
蕭虎從箱底翻出一封江南百姓的信,是去年江南戰亂時,一個農婦寫給 “大元將軍” 的,信裏說 “求將軍別再打了,孩子快餓死了”。“你看,” 蕭虎把信遞給蕭玉,“臨安若再打,這樣的信還會有很多。咱們提出和親,不是讓你去當籌碼,是讓你去探虛實 —— 若宗室願附,江南就能少打仗,百姓就能安穩。”
蕭玉看著信裏 “孩子快餓死了” 的字樣,眼眶更紅了,卻仍嘴硬“可我去臨安,要是被宋人扣下怎麽辦?要是他們逼我做不願意的事怎麽辦?” 蕭虎道“爺爺派二十名精銳跟著你,都扮成侍從,還有巴圖選的人懂臨安話,能幫你;你還帶著《虎曆》,就說去送曆書,幫他們定農時,宋人不會輕易動你。” 他還拿出一把小木劍“這是你爹小時候練劍用的,你帶著,既能防身,也能記著,你去臨安是為了大元的百姓,不是為了結親。”
蕭玉握著小木劍,沉默良久。她想起小時候跟著爺爺去雲州牧場,見牧民因戰亂丟了羊,哭得傷心;想起去年江南來的逃兵,說臨安百姓吃不上飯。“爺爺,” 她抬頭,“我去臨安,但我有個條件 —— 我不真的嫁,隻是去探虛實,摸清情況就回來。” 蕭虎笑著點頭“好,就按你說的,摸清情況就回來。”
蕭玉開始為臨安之行做準備。她跟著周顯學臨安禮儀,周顯教她 “見宗室要行‘半禮’,不卑不亢”;跟著巴圖學臨安話,巴圖教她 “‘糧’叫‘米’,‘軍營’叫‘營盤’,這些常用詞要記牢”;還跟著王恂學看《虎曆》,王恂教她 “怎麽通過農時,判斷臨安的糧儲 —— 若農時過了還沒插秧,就說明糧少,百姓沒力氣種”。
準備過程中,蕭玉的抵觸漸漸消失。一次,她跟著王恂去江南士子的客棧,見吳煥正教蒙古子弟學江南水利,便問“你們不怕漢人嗎?” 吳煥笑道“怕什麽?咱們都是為了江南百姓好。你去臨安也是一樣,宗室裏也有想保百姓的人,他們不會為難你。” 蕭玉聽了,心裏的不安少了些。
蕭成也來勸女兒“爹當年在江南打仗,見百姓躲在山裏,吃樹皮充饑,心裏難受。你去臨安,若能讓他們少打仗,比爹打勝仗還強。” 他還教蕭玉 “怎麽看軍營的虛實 —— 若營盤裏炊煙少,就是兵少;若兵器堆在外麵生鏽,就是兵器不足”。蕭玉把這些都記在小本子上,本子封麵寫著 “為百姓,探虛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出發前一日,蕭玉去白虎殿見蕭虎。她穿著粗布裙(怕臨安人覺得張揚),頭上插著木簪(非銀飾),手裏拿著《虎曆》和小本子“爺爺,我準備好了。我會把臨安的情況都記下來,幫您摸清虛實,讓江南少打仗。” 蕭虎看著孫女,眼眶有些濕潤“好,爺爺等你回來。記住,不管遇到什麽事,都要想著,你是為了大元的百姓,不是為了別的。”
元廷使者帶著 “和親提議” 抵達臨安時,趙孟頫正在書房整理宗室文書。權臣賈似道(此處為虛構,貼合曆史背景的權臣形象)派來的監視者剛走,趙孟頫就趕緊接過使者的信,信裏寫著 “大元願以蕭將軍孫女蕭玉,與宋宗室結親,保宗室平安,助江南安農,盼貴方接洽”。
趙孟頫看著信,心裏矛盾不已。他想保宗室 —— 自南宋滅亡後,宗室被權臣排擠,日子越來越難;可又怕這是元廷的圈套,若答應和親,會被罵 “叛國”,還可能連累宗室。他把信藏在《論語》裏,對使者道“此事重大,我需與其他宗室商議,三日後給您答複。”
三日內,趙孟頫悄悄見了趙與芮。趙與芮摸著胡須,道“元廷若真能保宗室,也不是壞事 —— 咱們現在無兵無糧,跟他們硬抗,隻會滅族。隻是蕭玉姑娘來臨安,咱們得探探他們的誠意,不能輕易信。” 兩人商量先答應接洽,讓蕭玉來臨安,看她帶什麽人、說什麽話,再做決定。
趙孟頫給元廷使者回信“願與大元結好,盼蕭玉姑娘來臨安,共商農時、宗室安身之事。” 信裏沒提 “和親”,隻說 “共商事務”—— 既給了元廷台階,又給自己留了餘地。使者把信帶回中都,蕭虎看後道“趙孟頫是個謹慎人,這樣也好,咱們正好借‘共商事務’的名義,讓蕭玉去探虛實。”
蕭玉的陪嫁隊伍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二十名 “侍從” 裏,有十人是虎衛營精銳,懂軍事,能畫城防圖;有五人懂農耕,能通過農時判斷糧儲;還有五人懂臨安話,能打聽權臣動向。蕭虎特意囑咐“別明著探,要暗著來 —— 比如陪蕭玉姑娘去看農田,就順便記‘一畝地有多少人耕種’,判斷糧夠不夠;去看街道,就記‘有多少兵巡邏’,判斷兵力多少。”
嫁妝也有講究。除了《虎曆》江南版、《雙廷治世錄》,還有些 “實用之物”比如測量土地的木尺(實則能測距離,方便畫地圖)、記錄農時的竹簡(實則能記情報,藏在竹簡夾縫裏)、治療小病的草藥(實則能通過藥店打聽 “軍營是否有疫病”,判斷兵力健康狀況)。周顯道“這些東西看似平常,卻能幫咱們摸清臨安的底 —— 宋人不會懷疑。”
出發前,蕭玉與侍從們約定 “暗號”若見農田裏插秧的人少,就說 “這季的苗長得稀”;若見軍營炊煙少,就說 “這處的飯香氣淡”;若打聽權臣不和,就說 “城裏的風聲雜”。蕭玉道“咱們要像平常人一樣,別讓人看出破綻 —— 爺爺說,咱們是去幫百姓的,不是去當探子的。” 侍從們齊聲應諾。
隊伍出發那日,中都朱雀街擠滿了人。張老漢送了蕭玉一袋新收的稻子“姑娘,把這稻子帶去臨安,讓他們看看,大元能讓百姓吃飽,跟咱們結好,他們的百姓也能吃飽。” 蕭玉接過稻子,眼眶一熱“張爺爺放心,我會的。” 隊伍緩緩離開中都,朝著臨安方向走去 ——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和親,是一場帶著治世期盼的 “虛實探查”。
蕭虎在白虎殿看著蕭玉隊伍遠去的方向,對耶律楚材道“讓蕭玉去臨安,不隻是為了探虛實,還有更深的打算。” 他拿出《大元治世規劃》,指著 “江南穩則北境安” 的批注“咱們現在要應對北方的草原部落,若江南不穩,就會腹背受敵;若能通過和親聯宗室,穩住江南,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北方的事 —— 這是‘南穩北定’的布局。”
耶律楚材道“將軍是想借和親,讓江南宗室成為咱們的‘助力’?” 蕭虎點頭“趙孟頫掌宗室文書,趙與芮有聲望,若他們願附,就能勸權臣降,江南就能不戰而穩;就算他們不願附,咱們摸清了臨安的虛實,打起來也能少損兵 —— 不管哪種結果,咱們都占優。” 他還計劃“若蕭玉帶回的情報顯示臨安能勸降,就再派使者去,許宗室‘世襲爵位、保祖祠’;若不能勸降,就按情報製定攻城計劃,先打權臣,再保宗室。”
蕭虎還考慮到 “雙廷融合”“若江南穩了,就能把更多虎榜取士的人才派去江南,推行《虎曆》、建水利,讓江南百姓認可大元的治世;蒙古那顏也能少些對江南的抵觸,覺得‘聯宗室比打仗好’—— 雙廷的矛盾也能少些。” 李默道“將軍這是‘一石三鳥’探虛實、穩江南、融雙廷,高!”
蕭虎看著案上的《虎曆》樣本,道“治世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一步步來。蕭玉這一步,是關鍵的一步 —— 她能成功,大元的治世就能快一步;就算不成,咱們也沒什麽損失,還能學到經驗。” 此時的白虎殿,雖無硝煙,卻藏著比戰場更複雜的謀算 —— 每一步,都為了大元的江山穩固,百姓安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蕭玉的隊伍抵達臨安近郊時,按約定派人傳回第一份情報“臨安城外農田,插秧人少,苗稀,似糧不足;近郊營盤,炊煙少,兵巡邏時多老弱,似兵力虛。” 情報通過驛馬傳回中都,蕭虎看後道“跟咱們之前的情報對上了,臨安確實糧少兵弱。”
第二份情報來自蕭玉去臨安城後的觀察“趙孟頫見我時,神色猶豫,似怕權臣;趙與芮願談農時,問《虎曆》如何定插秧期,似有求和心;權臣賈似道派人監視,不許宗室與我多談。” 周顯道“這說明宗室有求和心,隻是被權臣壓著 —— 咱們可以從宗室入手,幫他們牽製權臣。”
第三份情報是侍從們畫的臨安城防圖“東門守軍少,西門有糧倉,南門是權臣親兵駐守。” 巴圖看後道“若要打,可從東門攻,先奪西門糧倉,斷權臣的糧 —— 有了這圖,打仗能省不少事。” 蕭虎卻道“先別急著打,讓蕭玉再探探宗室的底線,看他們願不願幫咱們勸權臣。”
和親之議的初步成效,不止是摸清了臨安虛實,還讓雙廷更團結。合丹王見蕭玉傳回的情報有用,道“看來這和親的法子真管用,若能不打仗就穩江南,我之前反對錯了。” 周顯也道“隻要能安百姓,不管是打仗還是和親,都是好法子。” 雙廷官員們的討論,不再是 “該不該打”,而是 “如何通過宗室穩江南”—— 這正是蕭虎想要的 “治世共識”。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蕭玉仍在臨安與宗室接洽,後續情報還在不斷傳回中都。蕭虎站在中都城頭,望著江南的方向,道“筆陣(和親之議、《虎曆》)與劍陣(虎衛營、情報),果然要一起用 —— 這江山,才能固。” 此時的中都,雖仍有雙廷的細微分歧,卻已凝聚起 “穩江南、安百姓” 的治世共識,而和親之議,正是這共識的重要一步,為大元後續的江南治世,埋下了關鍵的伏筆。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