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尺行草原
字數:13443 加入書籤
1038 章尺行草原(至元四十六夏李衡蒙古故地普及虎形量天尺)
李衡立於怯綠連河驛路旁的高台上,手中握著一柄新製的虎形量天尺 —— 銅質虎首為柄,虎目嵌赤銅,虎口銜尺身,尺杆楠木鑲銅,每寸刻度旁刻著細小的 “工部造” 字樣,末端墜著銅鈴,丈量時輕晃便發出清脆聲響(《大元通製?工器製》載 “虎形量天尺,長一丈二尺,虎首銅製,楠木杆,鑲銅刻度,末端綴鈴,便於草原辨識”)。台下,蒙古故地十一部落的吏員代表已列成三排,手中捧著空白的 “丈量練習冊”,目光中既有好奇,也藏著幾分抵觸 —— 此前各部落用私尺丈量,尺度不一,如今要改用元廷官尺,不少人擔心習慣難改,還怕因丈量誤差被追責。
實務官王順捧著 “普及文書” 上前“李大人,按樞密院令,需在蒙古故地設三十處丈量點,今日先培訓十一部落吏員,後續再分赴各點推廣。這些吏員多是部落老吏,熟悉本地草場,卻少用官尺,培訓需從‘識尺、用尺、核尺’三步教起,還要結合之前阿裏不哥部的丈量案例,讓他們明白統一尺度的好處。” 李衡點頭,目光掃過吏員隊列 —— 脫脫部的帖木兒(老吏,此前用私尺)、弘吉剌部的巴特爾(年輕吏員,曾參與核查)、汪古部的合撒兒(保守派,抵觸官尺),三人神色各異,顯然代表了不同部落的態度。
“諸位吏員,” 李衡舉起虎形量天尺,聲音穿透草原風,“今日教大家用這虎形量天尺,不是要奪你們的差事,是要讓蒙古故地的丈量有統一標準 —— 之前各部落用私尺,有的一尺長三尺短,丈量草場時多報少算,既亂了元廷馬政,也讓你們部落間起糾紛。阿裏不哥部為何瞞報?因私尺丈量不準,承載量算不清,才敢藏馬。如今用官尺,一尺歸一尺,公平透明,你們部落不吃虧,元廷也能更好地幫你們修複草場、發放補貼。” 他讓王順遞上 “私尺與官尺對比圖”“你們看,脫脫部的私尺一尺抵官尺一尺二寸,弘吉剌部的私尺一尺抵官尺八寸,用私尺丈量,草場麵積差出多少?馬群限額怎麽算準?”
帖木兒看著對比圖,眉頭微皺 —— 脫脫部此前用私尺,丈量草場時多算兩百頃,若改用官尺,這部分差額恐要被核減。合撒兒則直接開口“李大人,私尺是咱們部落傳下來的,用了幾十年,熟得很,官尺雖準,可咱們用不慣,萬一丈量錯了,部落受罰怎麽辦?不如還是讓各部落用自己的尺,隻要如實上報就行。” 巴特爾卻反駁“合撒兒吏員,阿裏不哥部就是例子,私尺瞞報害了部落,官尺雖難學,卻是為部落好。我之前參與核查,用官尺丈量,清楚又公正,咱們該學。”
李衡見狀,並未斥責合撒兒,反而笑道“合撒兒吏員的顧慮我懂,今日培訓,每人發一把練習尺,練會了再用官尺;若丈量出錯,隻糾改不追責;參與培訓的吏員,每月增發兩斤青稞補貼,直到能獨立丈量為止。” 他讓實務官抬來一箱練習尺,分發給眾人“今日先學識尺,這虎形量天尺,虎首為柄,便於握持;尺杆上每寸鑲銅,刻著‘工’字,是工部監製的標識;末端銅鈴,丈量時每移動一尺,鈴響一聲,方便計數。” 吏員們接過練習尺,指尖摩挲著銅質虎首,原本的抵觸,漸漸被好奇取代。草原上的尺行之旅,在李衡的耐心引導下,邁出了第一步。
虎形量天尺的規製,嚴格遵循元代工部 “草原專用” 標準,每一處細節都為草原丈量量身設計。李衡在培訓中,逐一拆解尺的構造“這柄尺長一丈二尺,合元代標準尺(《元史?律曆誌》載 “元代一尺約 3168 厘米,一丈二尺即 38 米”),虎首銅製,重一斤二兩,握持時重心穩,不會因草原風大而晃;尺杆用十年生楠木,木質堅硬,耐草原寒熱,不會開裂變形;每寸處鑲 02 厘米厚黃銅片,刻度用鏨子手工刻製,深 01 厘米,還塗了黑色漆料,即便在強光下,也能看清刻度。”
他讓實務官拿來工部的 “製尺檔案”,展示給吏員“每一把虎形量天尺,都有編號,比如這把‘虎尺 038’,編號刻在虎首內側,對應檔案上的‘製作工匠、核驗日期、誤差記錄’,去年剛經工部核驗,誤差不超過半分(約 016 厘米),可放心使用。” 脫脫部的帖木兒接過檔案,看到上麵詳細記錄著 “工匠張鐵匠、核驗官李主事、誤差 008 分”,不禁感慨“元廷製尺竟如此細致,咱們部落的私尺,多是木匠隨便削的,哪有這些講究。”
量天尺的 “草原適配” 細節,更讓吏員們驚歎。李衡演示如何在草原地形中使用“遇到坡度,可將虎首貼地麵,尺杆隨坡度傾斜,從虎首底部到尺末端,便是實際長度;遇到矮灌木,可握住虎首,將尺杆抬高,用銅鈴端對準測量點,避免尺杆被灌木刮傷;雨天時,銅質虎首和鑲銅刻度不會生鏽,擦幹即可繼續使用。” 他讓實務官模擬草原地形,李衡手持量天尺,在坡地上丈量,銅鈴每響一聲,便插一根小竹杆,動作嫻熟“你們看,這樣丈量,比私尺更準,還省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元廷對量天尺的 “管控機製”,也在培訓中明確。李衡道“虎形量天尺是官用工具,不得私造、不得轉借、不得損壞,每三年需送工部核驗一次,若丟失或損壞,需上報元廷,由工部補發,擅自處置者,按《大元通製?職製律》追責。” 他拿出 “量尺登記冊”“今日發給你們的練習尺,需登記姓名、部落、編號,日後正式尺下發,也要登記在冊,每一次丈量,都要記錄‘使用人、丈量區域、誤差情況’,便於核查。”
弘吉剌部的巴特爾提問“李大人,若丈量時尺杆斷了,怎麽辦?” 李衡道“尺杆內藏有備用銅片,可臨時拚接;附近的丈量點也有備用尺,可申請借用。元廷設丈量點,就是為了給你們支持,不是讓你們獨自為難。” 這番講解,不僅讓吏員們懂了尺的規製,更讓他們感受到元廷 “既立規矩,又給支持” 的治理思路,對官尺的信任,漸漸建立起來。
丈量點的選址,遵循 “驛路樞紐、部落中心、地形平坦” 三大原則,既要便於推廣,又要利於監管。李衡與各部落領主、驛站官商議後,確定首批三十處丈量點的位置,其中十處設在怯綠連河、斡難河等核心驛路旁,二十處設在各部落主帳附近。
驛路旁的丈量點,以 “怯綠連河丈量點” 為例,選址在驛站南側開闊地,周邊無高大樹木,便於觀察;地麵用石板鋪出三丈見方的 “標準丈量區”,用於培訓和核驗;旁邊搭建 “尺具庫房”,存放官尺、備用零件、丈量登記冊,由驛站官與部落吏員共同看管。驛站官塔塔爾道“這裏每天有驛馬經過,各部落吏員來培訓、借尺都方便;遇到部落間的草場糾紛,也能來這裏用官尺丈量,公平裁決,避免衝突。”
部落主帳附近的丈量點,如弘吉剌部丈量點,設在主帳東側草場,靠近馬群待量區,便於日常丈量。李衡與斡羅陳領主商議“這個點既方便你們部落丈量牧群和草場,也便於元廷實務官定期抽查;庫房鑰匙由你們的吏員巴特爾和實務官共同保管,既信任你們,也能確保官尺安全。” 斡羅陳點頭“李大人考慮周全,這樣既不耽誤咱們部落使用,也讓元廷放心。”
丈量點的設施籌備,也兼顧實用性與象征性。每個點都立著一根 “尺標柱”,高兩丈,頂端鑄著小型虎首,柱身刻著 “元廷丈量點” 字樣,既是標識,也是元廷權威的象征;庫房外牆上貼著 “丈量流程”“官尺使用規範”,用蒙古文和漢文雙語書寫,便於不同吏員查看。汪古部的合撒兒看著尺標柱上的虎首,道“這虎首看著威嚴,以後部落人看到,就知道這裏是元廷的丈量點,不敢亂來了。”
李衡還在丈量點設置 “糾紛調解區”,用於處理部落間因丈量引發的爭議。他對吏員們道“以後你們部落間若對草場邊界有異議,可來丈量點,用官尺共同丈量,實務官和驛站官見證,結果誰也不能否認。阿裏不哥部和乃蠻部之前有草場糾紛,就是用官尺丈量後解決的,現在兩家相處得很好。” 吏員們紛紛點頭,覺得這樣的丈量點,不僅是工具存放地,更是解決糾紛的 “公正場所”。
籌備完成後,李衡讓實務官繪製 “蒙古故地丈量點分布圖”,標注每個點的位置、負責人、聯係方式,分發給各部落。脫脫部的帖木兒看著圖上密密麻麻的丈量點,道“以後不管在哪個部落,都能找到丈量點,借尺、培訓、調解糾紛都方便,元廷這是要把草原的丈量都管起來啊。” 李衡笑道“不是管,是幫你們把丈量做準,讓每個部落都不吃虧,草原才能安穩。”
吏員的遴選,是普及官尺的關鍵 —— 既要有部落信任的 “自己人”,又要能接受元廷規製,還要有學習能力。李衡與各部落領主商議後,製定 “三選三不選” 標準選熟悉部落草場的老吏(懂地形)、選識字能記賬的吏員(會記錄)、選口碑好能服眾的吏員(善協調);不選抵觸元廷的保守派、不選手腳不麻利的老弱、不選有瞞報記錄的吏員。
脫脫部領主也速該推薦了帖木兒“帖木兒在部落當吏員二十年,每片草場都熟,還識蒙古文,之前雖用私尺,卻從不多報,是個實在人。” 帖木兒有些忐忑“領主,我年紀大了,學新東西慢,怕學不會官尺。” 李衡道“帖木兒吏員,咱們有練習尺,還有實務官手把手教,你經驗豐富,學起來隻會更快,不會更慢。”
弘吉剌部則推薦了年輕吏員巴特爾“巴特爾去年參與過牧群核查,用過簡易官尺,學起來快;他還是駙馬府的遠親,元廷信得過。” 巴特爾主動請纓“李大人,我願意學!學會了還能教部落其他吏員,幫著推廣官尺。” 李衡很滿意,讓他協助實務官整理培訓資料,提前熟悉官尺用法。
汪古部的遴選卻遇阻力 —— 領主闊裏吉思想推薦保守派合撒兒,可合撒兒抵觸官尺,不願參與。李衡與闊裏吉思商議“合撒兒吏員雖熟悉草場,卻抵觸官尺,強行推薦,恐會影響培訓效果。不如選他的徒弟帖木格,帖木格年輕,願意學,還能勸合撒兒慢慢接受。” 闊裏吉思點頭“就聽李大人的,讓帖木格來,我會勸合撒兒多來丈量點看看,讓他知道官尺的好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遴選結束,共選出六十名吏員,分兩批培訓。李衡為每位吏員建立 “培訓檔案”,記錄 “學習進度、實操成績、問題反饋”,還安排實務官 “一對一” 幫扶“王順負責帖木兒,教他識尺和記錄;趙安負責巴特爾,教他複雜地形丈量;咱們爭取一個月內,讓第一批吏員能獨立丈量。” 吏員們拿著自己的檔案,感受到元廷的重視,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理論授尺環節,李衡從 “為何用官尺”“如何識官尺”“怎樣記數據” 三個維度展開,結合草原實際案例,讓吏員們聽得懂、能接受。他先講 “官尺的必要性”“之前乃蠻部和合丹部因草場邊界吵架,乃蠻部用私尺量出三百頃,合丹部用私尺量出兩百五十頃,吵了三個月沒結果,後來用官尺丈量,實際是兩百八十頃,兩家才罷休。若早有官尺,哪會有這場糾紛?” 吏員們紛紛點頭,帖木兒道“咱們部落也有過類似事,鄰居用短尺量我的草場,少算了十頃,我跟他吵了半個月,現在想來,若有官尺,就不會鬧得不愉快了。”
識尺教學則從細節入手。李衡讓吏員們手持練習尺,指著刻度“這是‘寸’,十寸為一尺;這是‘分’,十分為一寸;丈量時,要平視刻度,不能俯視或仰視,不然會有誤差。比如這根竹杆,平視量是三尺五寸,俯視量就成了三尺六寸,差了一寸,十根竹杆就差一尺,草場麵積能差出多少?” 他讓吏員們輪流練習讀數,巴特爾第一個讀對,李衡當場表揚“巴特爾吏員讀得準,大家多向他學習。” 巴特爾臉上露出笑容,學習更認真了。
數據記錄的規範,也被重點強調。李衡拿出 “丈量登記冊” 樣本,上麵分 “丈量日期、區域、長度、寬度、麵積、負責人、核驗人” 七欄“每丈量一片草場,都要填清楚這些,長度和寬度用官尺量出,麵積按‘長 x 寬’計算(元代草原丈量用‘平方丈’,《元史?食貨誌》載 “草原草場按平方丈核算,百平方丈為一畝”),寫完後要簽字,還要讓部落長老或領主簽字,確保數據真實。” 他讓吏員們模擬填寫,帖木兒因識字少,寫得慢,王順在旁耐心指導“‘怯綠連河草場’,這幾個字這樣寫,慢慢來,多練幾遍就會了。”
理論課上,吏員們的疑問不斷。汪古部的帖木格問“李大人,丈量時遇到河流,怎麽量?” 李衡道“用‘勾股法’,量出河流兩岸的直線距離,再量出河流最寬處的距離,取平均值,就是河流的寬度,計入草場麵積。” 弘吉剌部的巴特爾問“若草場裏有石頭堆,要不要扣除麵積?” 李衡道“直徑超過一丈的石頭堆,要扣除;小石子堆不用,不影響牧馬。” 每個問題都得到細致解答,吏員們的疑惑漸漸消散,對官尺的掌握,也從 “陌生” 走向 “熟悉”。
理論課後,李衡讓吏員們分組討論,分享自己部落的丈量難題,實務官在旁指導。帖木兒說“咱們部落有片窪地,雨季會積水,之前用私尺量,總不準。” 王順道“用官尺量時,可在窪地周圍插木杆,量出外圍麵積,再減去積水區的麵積,就準了。” 討論聲、解答聲交織在草原上,原本的 “元廷官尺”,漸漸變成了 “咱們能用的尺”。
實操演練是培訓的核心,李衡將吏員們帶到怯綠連河丈量點的 “標準區”,從 “校準、丈量、記錄” 三步手把手教起。他先演示校準“每次丈量前,要先校準官尺 —— 將尺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標準步弓(一步五尺)量出五尺距離,與官尺的五尺刻度比對,若誤差超過半分,就要調整,比如這把練習尺,五尺刻度比步弓多 01 分,可將尺杆微微傾斜,調整到對齊為止。”
吏員們輪流上前校準,帖木兒第一次操作時,手有些抖,尺杆歪了,校準結果誤差超了一分。李衡上前,握住他的手“帖木兒吏員,別慌,虎首貼緊石板,眼睛平視刻度,慢慢來。” 帖木兒按他說的做,第二次校準,誤差隻有 005 分,他興奮道“成了!我校準好了!” 李衡點頭“多練幾次,就熟練了。”
丈量練習則模擬草原實際場景。李衡劃分出 “平地、緩坡、灌木叢” 三個區域,讓吏員們分組丈量。巴特爾一組負責平地,他手持官尺,虎首貼地,每移動一尺,銅鈴響一聲,同伴在旁計數“一尺、兩尺…… 十尺!” 他記下 “長十尺、寬五尺,麵積五十平方尺”,交給李衡檢查,李衡道“數據準,記錄全,很好。”
帖木兒一組負責緩坡,遇到坡度時,帖木兒不知如何下手。李衡演示“將虎首放在坡底,尺杆順著坡向上,從虎首到尺末端,量出的就是坡長,再量出坡的水平距離,用‘坡長 x 水平距離’算麵積,比直接量更準。” 帖木兒按此法丈量,果然準確,他感慨“官尺不僅準,還有法子應對不同地形,比私尺好用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實操中也遇到難題 —— 合撒兒(雖未參與培訓,卻來旁觀)看到帖木格丈量灌木叢時,用官尺量得 “麵積二十平方丈”,而用私尺量是二十五平方丈,便質疑“官尺是不是太短了?怎麽量出來比私尺少這麽多?” 李衡不慌不忙,用官尺和私尺同時量一根標準木杆“木杆實際長一丈,官尺量是一丈,私尺量是一丈二尺五寸,你看,是私尺長了,不是官尺短了。之前你們用私尺,多量的麵積是虛的,元廷按官尺算,才是實際麵積,不會讓你們吃虧。” 合撒兒看著木杆上的刻度,啞口無言,心中的抵觸,漸漸鬆動。
夕陽西下時,實操演練結束,吏員們的成績都達標 ——80 的吏員能獨立校準和丈量,101novel.com 的吏員在實務官協助下也能完成。李衡宣布“明日開始,咱們去各部落草場實地丈量,邊練邊學,爭取早日讓你們獨立上崗。” 吏員們歡呼起來,帖木兒捧著練習尺,對李衡道“李大人,以前我怕官尺,現在覺得官尺是好東西,能幫咱們把丈量做準,還能解決糾紛,我回去後,定好好教部落其他人。”
實地丈量的第一站,是脫脫部的東草場 —— 這裏此前用私尺丈量,報給元廷 “兩百頃”,實際用官尺量,恐要核減。李衡帶著帖木兒和實務官,來到東草場,部落領主也速該、長老們都來圍觀,想看看官尺到底準不準。
帖木兒手持官尺,深吸一口氣,開始丈量 —— 他先校準尺,再按 “分區丈量、匯總麵積” 的方法,將東草場分為五塊,逐塊丈量。第一塊是平地,他虎首貼地,每移動一尺,銅鈴響一聲,同伴計數,實務官在旁記錄“長兩百尺、寬一百五十尺,麵積三萬平方尺(合三十畝)。” 也速該看著記錄,小聲對長老道“這數比私尺量的少了兩畝,官尺果然嚴。”
丈量到第三塊緩坡時,帖木兒遇到了之前學的 “勾股法” 場景 —— 坡上有一條小溪,他先量出溪兩岸的直線距離 “五十尺”,再量出溪最寬處 “十尺”,取平均值 “十尺”,計入坡長。李衡點頭“帖木兒吏員記得牢,這樣算出來的麵積,既包括草場,也沒漏了小溪,準確。” 長老們紛紛稱讚“帖木兒學得多好,咱們以後丈量,就按這個法子來。”
丈量中,也速該提出疑問“李大人,東草場是咱們的冬牧場,有不少幹草堆,要不要扣除麵積?” 李衡道“幹草堆是臨時的,明年春天就會用完,不用扣除;若有 peranent 的石頭屋、馬圈,才要扣除。” 他讓實務官量出馬圈的麵積 “五十平方尺”,從總麵積中扣除,最終東草場丈量結果為 “一百八十七頃”,比私尺量的少十三頃。
也速該雖有些不舍,卻也認可“官尺量得準,之前私尺多算的十三頃,其實是虛的,按官尺算,咱們的牧群限額也會相應調整,不會讓部民吃虧。” 帖木兒道“領主放心,我會按官尺,重新登記部落所有草場,如實上報元廷,還會教其他吏員用官尺,以後咱們部落的丈量,再也不會有誤差了。”
實地丈量結束後,李衡讓帖木兒撰寫 “丈量報告”,詳細記錄東草場的麵積、地形、扣除項,由也速該和長老簽字確認。也速該看著報告上的官尺數據,對李衡道“李大人,官尺雖嚴,卻公平,咱們脫脫部願意按官尺丈量,以後有其他部落來問,我也會勸他們用官尺。” 李衡笑道“領主識大體,有你們支持,官尺才能在草原普及,草原的馬政和草場管理,才能越來越規範。”
官尺普及中,難免遇到部落老吏的抵觸,汪古部的合撒兒便是典型 —— 他看著徒弟帖木格用官尺丈量,總覺得 “官尺短了,虧了部落”,還在部落中散布 “官尺是元廷奪草場的工具” 的言論,導致部分吏員不敢學官尺。
李衡得知後,沒有直接斥責合撒兒,而是邀請他去弘吉剌部 “觀摩”。弘吉剌部的巴特爾正用官尺丈量馬群待量區,李衡讓合撒兒用私尺和官尺同時量一片草場“合撒兒吏員,你用私尺量,我用官尺量,咱們看誰的準。” 合撒兒用私尺量出 “十頃”,官尺量出 “八頃”,李衡讓實務官拿來工部的 “標準繩”(一丈長,經核驗無誤差),量出私尺一尺抵標準繩一尺二寸五,官尺一尺正好抵標準繩一尺。“你看,” 李衡道,“不是官尺短,是私尺長了,之前你量的十頃,實際隻有八頃,若按私尺報,元廷按十頃定牧群限額,你們部落超限額,反而要清退更多馬,才是真的虧。”
合撒兒仍不服“就算私尺長,可咱們部落一直用,突然換官尺,部民會不習慣。” 李衡帶他去看弘吉剌部的 “官尺福利”—— 參與培訓的吏員領著青稞補貼,用官尺丈量的草場糾紛順利解決,部落還因如實上報,獲得元廷賞賜的苜蓿種子。駙馬帖木兒道“合撒兒吏員,弘吉剌部用官尺後,草場麵積雖核減了些,可元廷給的補貼多了,還幫咱們修複草場,部民日子比之前好。私尺看著占便宜,其實藏著風險,阿裏不哥部就是例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合撒兒沉默片刻,又問“我年紀大了,學不會官尺怎麽辦?” 李衡道“我讓帖木格教你,從最簡單的識尺開始,每天學一個時辰,學會了也給你青稞補貼;你經驗豐富,學會後可當汪古部的‘丈量顧問’,指導其他吏員,比現在抵觸強多了。” 帖木格也勸“師傅,官尺真的好用,我教你,不難學。”
合撒兒終於鬆口“那我試試,若真像你們說的,我就不再抵觸。” 接下來幾日,帖木格手把手教合撒兒用官尺,從校準到丈量,從記錄到核算,合撒兒雖學得慢,卻很認真。當他第一次獨立丈量出 “五頃草場”,與實務官的結果一致時,臉上露出了笑容“原來官尺也不難學,量得還準。” 李衡見狀,任命合撒兒為汪古部丈量顧問,合撒兒道“李大人放心,我定幫著推廣官尺,不讓汪古部拖後腿。”
抵觸化解後,汪古部的官尺普及速度加快,合撒兒還主動向其他保守部落的吏員講解官尺的好處“別像我之前那樣傻,抵觸官尺吃虧的是自己,官尺準、有補貼、能解決糾紛,是咱們部落的好東西。” 李衡看著合撒兒的轉變,對王順道“治理草原,不能硬來,要找到抵觸的根源,用事實說服,用好處吸引,才能讓他們真心接受。”
隨著官尺在脫脫部、弘吉剌部、汪古部的成功落地,其他部落也紛紛申請培訓和官尺。亦乞列思部領主孛禿派使者來,請求李衡派人去部落培訓“脫脫部和弘吉剌部用官尺後,草場糾紛少了,還得元廷賞賜,咱們也想按官尺丈量,不想再用私尺了。” 李衡派巴特爾帶隊,去亦乞列思部培訓,巴特爾帶著練習尺和丈量檔案,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給當地吏員“學官尺不難,多練、多問,很快就能會,我之前也不懂,現在不也能獨立丈量了嗎?”
乃蠻部則主動將部落的私尺全部收繳,送到丈量點“咱們之前用私尺,吃過瞞報的虧,現在願意全用官尺,讓元廷放心。” 李衡讓實務官給乃蠻部發放新官尺,還派王順去指導“乃蠻部是遵令典範,要幫他們把丈量做得更規範,讓其他部落學有榜樣。”
為確保官尺普及的質量,李衡建立 “核驗機製”—— 每半個月,派實務官去各部落抽查丈量數據,用備用官尺複核;每月召開 “丈量例會”,讓各部落吏員分享經驗、解決問題;對丈量準確的部落,給予青稞獎勵;對誤差大的,派實務官駐點指導,直到達標。
脫脫部的帖木兒在抽查中,丈量誤差隻有 01 分,李衡當場賞賜他五十斤青稞“帖木兒吏員做得好,不僅自己會用,還教了部落其他吏員,值得獎勵。” 帖木兒感動道“多謝李大人,這都是我該做的,能為部落和元廷做事,我高興。”
蒙古故地三十處丈量點全部啟用,六十名吏員均能獨立丈量,官尺普及率達 80,剩餘部落也在培訓中。李衡將普及情況匯總,呈給元廷樞密院,奏報中寫道“虎形量天尺已行於草原大部,吏員能獨立丈量,草場糾紛減少七成,牧群核計誤差降至半分以內,實為草原治理之益。” 樞密院批複“李衡處置得當,可繼續推廣,未普及部落,限期明年春完成;參與普及的吏員,年終各賞一匹小馬駒,以資鼓勵。”
虎形量天尺的普及,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器統一製度、以訓鞏固治理” 的重要範例,其曆史意義遠超工具推廣本身,深刻推動了元代草原治理的規範化與集權化。
從製度統一層麵看,官尺的普及終結了草原 “私尺林立、丈量混亂” 的局麵,實現了 “一尺通行草原” 的目標。《元史?食貨誌》記載 “至元四十六年冬,李衡行虎形量天尺於蒙古故地,諸藩始用統一官尺,草場、馬群丈量無複參差,量牧令推行無阻”,可見官尺成為元代草原丈量的 “標準語言”,讓中央的馬政、草場製度能精準落地,避免了因尺度差異導致的 “製度空轉”,完善了元代草原治理的 “製度閉環”。
從中央管控層麵看,官尺與丈量點的結合,形成了 “中央 丈量點 部落吏員” 的三級管控體係 —— 中央通過工部監製官尺、實務官培訓吏員,掌控丈量標準;丈量點作為樞紐,存放官尺、記錄數據、調解糾紛,成為中央管控的 “延伸觸角”;部落吏員經培訓後,成為中央治理的 “本土化力量”,既執行中央令,又反饋部落情,實現了 “中央集權與地方參與” 的平衡。這種體係,大幅提升了中央對草原的管控效率,後續元代對草原的馬群核計、草場劃分,均依托此體係展開。
從宗藩認同層麵看,官尺的普及通過 “公平透明、利益保障” 贏得了部落認同 —— 吏員培訓有補貼、丈量準確無糾紛、如實上報有獎勵,讓部落從 “被動接受官尺” 轉為 “主動使用官尺”。脫脫部、弘吉剌部等率先普及的部落,不僅自身受益,還成為 “推廣使者”,帶動其他部落跟進,形成 “遵令有益、違令有害” 的共識。這種認同,不再是單純的武力威懾,而是基於 “實際利益與製度公平” 的主動歸心,為元代草原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心理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從治理智慧層麵看,李衡的 “普及策略”—— 先培訓骨幹、再實地示範、後化解抵觸,兼顧 “製度剛性與執行柔性”,避免了 “一刀切” 引發的部落反彈。他沒有強製收繳私尺,而是通過對比、培訓、補貼,讓部落主動放棄私尺;沒有斥責抵觸者,而是用事實說服、用職位吸引,讓保守派轉為支持者。這種 “以柔克剛、以利導行” 的策略,成為元代治理草原 “非暴力推廣製度” 的典範,後續元代在草原推廣農業、驛站製度,均借鑒此策略。
從曆史描點看,此次普及還凸顯了元代 “技術工具服務治理目標” 的智慧 —— 虎形量天尺的每一處設計(虎首柄、銅鈴、耐寒熱材質),都為草原治理量身定製;吏員培訓的每一個環節(理論、實操、核驗),都圍繞 “能落地、能持久” 展開。這種 “工具 製度 人員” 的協同,讓元代草原治理從 “粗放管理” 走向 “精細治理”,也為後世邊疆治理了 “以技術統一促製度統一” 的寶貴經驗。
草原,寒風凜冽,卻擋不住吏員們學習官尺的熱情。李衡站在怯綠連河丈量點,看著帖木兒、巴特爾、合撒兒等吏員,帶著新培訓的部落吏員,用官尺丈量草場,銅鈴聲在草原上清脆回蕩;遠處,各部落的丈量點燈火通明,實務官們正與吏員們核對數據、解決問題。王順走上前,遞上 “普及進度表”“李大人,明年春就能實現草原官尺全覆蓋,到時候每一片草場、每一群馬,都能用官尺量得清清楚楚。”
李衡點頭,望向中都方向,心中明白,這柄小小的虎形量天尺,不僅量出了草原的麵積,更量出了中央與部落的信任,量出了草原治理的未來。他對王順道“草原的穩定,離不開每一把官尺的精準,離不開每一名吏員的努力。咱們做的,不僅是推廣工具,更是在草原上建立公平與秩序,讓元廷的規製,能真正惠及每一個部落、每一戶部民。” 寒風中,虎形量天尺的銅質虎首,在夕陽下泛著微光,既是元代中央權威的象征,也是草原 “尺行天下、治入人心” 的見證,書寫著元代草原集權治理的新篇章。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