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軍備淬銳
字數:12519 加入書籤
1048 章軍備淬銳(至元四十六年秋元廷大軍整備夜戰近戰之械)
杭愛山外圍元軍大營的工部作坊,晨光剛漫過帳頂,便傳來 “叮叮當當” 的鍛打聲 —— 二十餘名工匠圍在十門虎蹲炮旁,炮身銅製,長三尺,炮口粗如碗口,原本光禿禿的炮身上,正被加裝一根半尺長的木杆,杆頂嵌著一塊鵝蛋大的熒光石,石旁還架著一個小巧的油脂燈座。工部尚書也先帖木兒蹲在炮前,手指撫過熒光石“這熒光石采自西域,夜間能發淡綠光,再配上油脂燈,炮手便能看清炮口方向,瞄準敵營。”
帳外傳來腳步聲,那拉珠爾身著玄鐵甲,帶著孛魯台、巴圖額爾敦走進來。看到虎蹲炮的新裝置,那拉珠爾俯身細看“也先帖木兒,這‘夜視瞄準標’夜間能看清百步外的靶位嗎?之前夜襲演練,虎蹲炮因看不清瞄準,三發隻中一發,若實戰仍如此,恐難破阿魯台的營牆。” 也先帖木兒立刻讓人點燃燈座,帳內光線漸暗,熒光石泛出的綠光與燈光交織,照亮了炮口前方的木靶“將軍請看,夜間點亮燈座,熒光石能標出炮口軸線,炮手按此對準靶心,偏差可減至三尺內,比之前強三倍。”
巴圖額爾敦走上前,親手轉動木杆“這木杆能調整角度嗎?若敵營在高處,炮口需上抬,瞄準標也得跟著動。” 也先帖木兒點頭“木杆底部有銅軸,可左右轉動、上下調整,調整後用銅銷固定,不會晃動。” 他讓工匠演示,工匠鬆開銅銷,將木杆向上抬了三寸,再插緊銅銷,木杆穩穩固定“這樣無論敵營在高處還是低處,都能精準瞄準。”
孛魯台則關注近戰裝備“將軍,虎衛近戰多用長柄刀,馬戰時若被敵兵拉近,長刀難施展,需給士兵配短刀,以備近身搏殺。” 那拉珠爾看向吏部郎中哈剌哈孫(負責兵器調配)“短刀的規格定了嗎?何時能配齊?” 哈剌哈孫遞上一把樣刀“刀長兩尺,寬三寸,刀身用精鐵鍛造,刀柄纏麻布防滑,已讓鐵匠作坊趕製,三日內可給五萬士兵配齊。”
那拉珠爾接過樣刀,手指劃過刀刃,觸感鋒利“好!虎蹲炮加裝夜視瞄準標,士兵配短刀,夜戰近戰都有保障。也先帖木兒,你負責監督虎蹲炮改裝,三日內完成十門;哈剌哈孫,你盯著短刀鍛造,不可延誤。” 兩人齊聲領命,作坊內的鍛打聲與工匠的吆喝聲,因這道指令愈發響亮,元軍的軍備整備,在秋日的晨光中緊鑼密鼓地展開。
軍備整備的緣起,源於前幾日夜襲演練暴露的問題 —— 虎蹲炮夜間瞄準偏差大,士兵近戰缺趁手短兵,那拉珠爾在中軍帳召集工部、吏部官員與將領議事,明確整備方向,確保器械適配夜戰與近戰需求。
夜襲演練在三日前的晦夜進行 —— 五門虎蹲炮轟擊百丈外的模擬營牆,因無夜視裝置,炮手隻能憑經驗瞄準,結果五發僅中一發,營牆隻破了一個小缺口,遠未達到預期效果。演練後,炮手統領帖木格(非管控司吏員)向那拉珠爾稟報“將軍,夜間漆黑,看不清炮口與靶位的連線,隻能估摸著打,偏差太大,若實戰中不能一舉轟開營牆,阿魯台的士兵便會趁機反擊,我軍傷亡會很大。”
同日的近戰演練中,虎衛士兵與模擬敵兵馬戰,敵兵故意拉近距離,虎衛的長柄刀難以揮舞,有十餘名士兵 “陣亡”,孛魯台對此憂心忡忡“將軍,阿魯台的士兵多是草原騎兵,擅長近身搏殺,若我軍沒有短刀,馬戰時一旦被拉近,隻能被動挨打,需盡快給士兵配短刀,彌補近戰短板。”
那拉珠爾當即召集也先帖木兒、哈剌哈孫與將領們議事“夜戰需精準瞄準,近戰需趁手短兵,這兩項是當前軍備的關鍵。也先帖木兒,你帶工部工匠,研究給虎蹲炮加夜視裝置;哈剌哈孫,你負責短刀的規格製定與鍛造,三日內拿出方案,十日內科完成整備。” 也先帖木兒麵露難色“將軍,夜視裝置需特殊材料,比如熒光石,軍中儲備不足,恐需從內府調取。” 哈剌哈孫也道“五萬把短刀,鐵匠作坊現有工匠不足,需加派工匠才能按時完成。”
那拉珠爾立刻道“熒光石我讓人去中都內府調取,三日內定能送到;工匠從蒙古故地的部落鐵匠中抽調,李衡已回信,可派兩百名熟練鐵匠支援,足夠鍛造短刀。你們隻需專注於裝置設計與刀具規格,其他問題我來解決。” 有了那拉珠爾的承諾,也先帖木兒與哈剌哈孫放下心來,當日便開始籌備 —— 也先帖木兒帶工匠研究夜視裝置,哈剌哈孫則召集鐵匠製定短刀規格。
議事結束後,那拉珠爾還派驛卒赴中都,向蕭虎稟報軍備整備需求,請求調撥熒光石與額外的精鐵。蕭虎接到奏報後,立刻下旨“內府儲備的熒光石盡數調撥西北大軍,精鐵從河北鐵礦調運五萬斤,確保軍備整備順利。” 驛卒帶回聖旨時,也先帖木兒與哈剌哈孫已拿出初步方案,軍備整備的基礎,就此奠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虎蹲炮 “夜視瞄準標” 的設計,經曆了三次調整 —— 從最初的 “單一熒光石”,到 “熒光石 + 木杆”,再到最終的 “熒光石 + 木杆 + 油脂燈座”,每一次調整都源於工匠的實戰測試,確保裝置既適配虎蹲炮,又能在夜間精準瞄準。
第一次設計是 “單一熒光石”—— 工匠們將熒光石直接嵌在炮口上方,夜間雖能發光,卻無法標出炮口軸線,炮手仍難判斷瞄準方向。測試時,炮手對準百丈外的靶心,熒光石的綠光雖能看到,卻因無參照,炮彈仍偏了五尺,砸在靶心旁的空地上。也先帖木兒看著彈坑“隻嵌熒光石不夠,需有一根杆連接熒光石與炮身,讓炮手看清炮口指向,才能減少偏差。”
第二次設計改為 “熒光石 + 木杆”—— 工匠們用硬木做了一根半尺長的木杆,一端嵌熒光石,另一端固定在炮身中部,形成一條 “熒光石 木杆 炮口” 的直線。夜間測試時,炮手按這條直線瞄準,偏差減至三尺內,卻仍有問題若夜間無月光,熒光石的綠光太暗,遠處仍看不清。炮手統領帖木格道“若遇到烏雲密布的夜晚,熒光石的光不夠亮,還是難瞄準,需再加個燈,補充光線。”
第三次設計最終定為 “熒光石 + 木杆 + 油脂燈座”—— 在木杆中部加一個小巧的油脂燈座,燈座用銅打造,可裝半兩油脂,點燃後能照亮熒光石與炮口前方。也先帖木兒讓人製作了十個燈座,安裝在木杆上,夜間點燃燈座,熒光石的綠光與燈光交織,形成一條清晰的瞄準線。測試時,炮手對準百丈外的靶心,三發兩中,偏差僅一尺,完全符合實戰需求。
設計確定後,也先帖木兒還讓工匠對細節進行優化 —— 木杆表麵刻上刻度,方便炮手調整角度時精準定位;燈座外側加銅罩,防止風吹滅燈火;熒光石用銅箍固定在木杆頂端,避免戰鬥中脫落。工匠們按優化方案製作了一個樣品,那拉珠爾查看後點頭“細節考慮周全,這樣的瞄準標,夜間使用既精準又耐用,可按此批量製作。” 也先帖木兒道“將軍放心,十日內科完成十門虎蹲炮的加裝。”
虎蹲炮 “夜視瞄準標” 的製作,在工部作坊內有序進行 —— 工匠們分工明確,從選材、加工到安裝,每一步都有嚴格標準,也先帖木兒親自督查,確保每一個部件都合格,每一門炮的加裝都精準。
選材環節由老工匠帖木兒(工部作坊總管)負責 —— 木杆選用草原特有的硬榆木,這種木材堅硬不易變形,每根木杆需截取半尺長、兩指粗,且需筆直無節疤。帖木兒帶著工匠們在木料堆中挑選,拿起一根木杆,用手指劃過表麵“這根木杆有節疤,受力後易斷,不能用;那根木杆彎曲,會影響瞄準精度,也不能用。” 經過篩選,最終選出二十根合格的木杆(預留十根備用)。
熒光石的加工則由專門的石匠負責 —— 石匠們將從內府調來的熒光石切割成鵝蛋大小,表麵打磨光滑,再在底部鑽一個小孔,方便用銅釘固定在木杆頂端。石匠統領道“熒光石易碎,切割時需輕緩,打磨時要用細砂紙,確保表麵光滑,發光均勻。” 一名石匠不小心將一塊熒光石摔碎,帖木兒立刻道“小心些!熒光石來之不易,碎一塊便少一塊,若不夠用,會耽誤整備進度。” 石匠們連忙放慢動作,格外小心。
木杆與熒光石加工完成後,由裝配工匠進行安裝 —— 先將木杆底部的銅軸固定在炮身中部的預留孔中,再用銅釘將熒光石固定在木杆頂端,最後安裝油脂燈座,用銅箍將燈座與木杆綁緊。裝配工匠還需測試木杆的靈活性“木杆需能左右轉動三十度、上下調整五寸,調整後插緊銅銷,不能有鬆動。” 每安裝完一門炮的瞄準標,工匠都會轉動木杆測試,確保符合要求。
也先帖木兒每日都會到作坊督查,查看每一門炮的加裝情況。看到一門炮的燈座銅罩安裝歪斜,他立刻讓工匠拆下重裝“燈罩歪斜會擋光,影響炮手瞄準,必須重裝,不能有絲毫馬虎。” 看到另一門炮的熒光石固定牢固、木杆轉動靈活,他滿意點頭“這門炮的瞄準標做得好,記上工匠的名字,完工後可賞半斤青稞。” 工匠們聽到有賞賜,幹活愈發賣力,作坊內的效率也大幅提升。
十日過後,十門虎蹲炮的夜視瞄準標全部加裝完畢,整齊排列在大營的校場上。也先帖木兒向那拉珠爾交令“將軍,十門虎蹲炮的夜視瞄準標已全部加裝完畢,每一門都經過測試,瞄準偏差均在一尺內,符合實戰需求。” 那拉珠爾讓人當場測試,炮手點燃燈座,對準百丈外的靶心,一炮便擊中靶心,彈片四濺,那拉珠爾笑道“好!有這樣的虎蹲炮,夜襲時定能轟開阿魯台的營牆。”
士兵短刀的規格製定,以 “實戰適配” 為核心 —— 哈剌哈孫召集鐵匠、虎衛將領與有近戰經驗的士兵,反複討論,從刀長、刀寬、刀柄材質到重量,每一項規格都貼合馬戰近身搏殺的需求,確保士兵用得稱手、殺得有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刀長的確定是首要問題 —— 最初提出刀長一尺五寸,虎衛士兵合撒兒(有十次近戰經驗)提出異議“一尺五寸太短,馬戰時若敵兵穿厚甲,短刀難以刺透;若太長,又會影響拔刀速度。不如定為兩尺,既能刺透皮甲,拔刀也快。” 孛魯台也道“兩尺長的短刀,馬戰時可單手揮舞,也可雙手握持,適配不同近戰場景,就定兩尺。” 哈剌哈孫記錄下 “刀長兩尺”,並讓工匠製作了一把兩尺長的木刀模型,士兵們試用後,均認可這一長度。
刀寬與刀身材質的確定則考慮殺傷力與耐用性 —— 刀寬最初定為兩寸,鐵匠總管帖木格(草原部落鐵匠頭領)道“兩寸太窄,劈砍時易卷刃,不如定為三寸,刀身用精鐵鍛造,淬火時用牛油,可增加硬度,砍鐵不卷刃。” 他還拿出一塊精鐵樣品“這種精鐵來自河北鐵礦,質地堅硬,鍛造出的刀身既能保持鋒利,又不易折斷。” 哈剌哈孫讓鐵匠用精鐵打造了一把三寸寬的樣刀,孛魯台用樣刀劈砍鐵甲,刀刃隻留下一道淺痕,未卷刃,眾人一致同意 “刀寬三寸、精鐵鍛造”。
刀柄的設計則注重防滑與握持舒適 —— 最初計劃用木柄,士兵巴圖(曾在近戰中因刀柄打滑丟刀)道“木柄易滑,尤其是沾了血或汗水後,更難握住。不如纏上麻布,再浸一層蠟,既防滑又舒適。” 哈剌哈孫讓工匠製作了纏麻布的刀柄模型,士兵們試用後,覺得握持穩固,不易打滑。最終確定 “刀柄長五寸,纏麻布並浸蠟,末端加銅箍,防止脫落”。
短刀的重量也經過反複調整 —— 最初的樣刀重一斤半,士兵們覺得太重,長時間握持易疲勞;調整為一斤後,又覺得太輕,劈砍力度不足。最終定為一斤二兩,士兵們試用後,覺得重量適中,既能保證劈砍力度,又不會太累。哈剌哈孫記錄下所有規格“刀長兩尺、寬三寸、重一斤二兩,精鐵鍛造,刀柄纏麻布浸蠟,末端加銅箍”,並讓工匠按此規格製作了十把樣刀,分發給各部隊試用,反饋均良好。
規格確定後,哈剌哈孫還製定了 “短刀驗收標準”—— 刀身需平直無彎曲,刀刃鋒利(能一刀劈斷三寸粗的木杆),刀柄牢固(用力拉扯不鬆動),重量誤差不超過一兩。他對鐵匠們道“每一把短刀都要按標準驗收,不合格的絕不能發給士兵,這關係到他們的性命,也關係到平叛的成敗。” 鐵匠們齊聲應諾,開始準備批量鍛造。
士兵短刀的鍛造,在臨時搭建的鐵匠作坊內展開 —— 兩百名草原部落鐵匠與中都鐵匠分工協作,從熔鐵、鍛打、淬火到打磨、裝柄,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哈剌哈孫每日督查,確保短刀質量合格,按時交付。
熔鐵環節由中都鐵匠負責 —— 他們帶來了六座熔爐,用焦炭加熱,將精鐵塊熔化成鐵水,再倒入模具中,鑄成一尺長的刀坯。熔爐旁,鐵匠們輪流拉動風箱,火焰衝天,鐵水在模具中流動,泛著通紅的光。鐵匠統領道“熔鐵溫度需達千度,才能將精鐵完全熔化,鑄成的刀坯才均勻無雜質。” 哈剌哈孫不時用溫度計(元代稱 “火照”)插入熔爐,查看溫度“溫度夠了,可倒鐵水鑄坯,注意別燙傷。”
鍛打環節則由草原部落鐵匠負責 —— 他們擅長馬戰兵器鍛造,將冷卻後的刀坯放在鐵砧上,用鐵錘反複鍛打,使刀身變薄、變長,逐漸形成兩尺長、三寸寬的形狀。部落鐵匠帖木格揮舞著鐵錘,每一擊都精準落在刀坯上“鍛打要均勻,刀身才能平直,不然容易彎曲。” 他還教年輕鐵匠鍛打的技巧“鐵錘要舉過頭頂,用力向下,同時轉動刀坯,確保每一麵都鍛打到。”
淬火是決定短刀硬度的關鍵環節 —— 鐵匠們將鍛打好的刀身加熱至通紅,再迅速浸入牛油中,“滋啦” 一聲,白煙升騰,刀身瞬間冷卻。帖木格道“淬火時間要準,浸入牛油後三息便取出,再加熱一次,重複三次,刀身硬度才能達標。” 哈剌哈孫讓人取來一把淬火後的短刀,用錘子輕敲刀身,聲音清脆,無雜音,帖木格道“這把刀的硬度夠了,砍鐵甲沒問題。”
打磨環節由師徒配合完成 —— 師傅用粗砂紙打磨刀身,去除表麵的雜質與毛刺;徒弟用細砂紙打磨刀刃,使其鋒利。一名年輕徒弟打磨完一把短刀,用刀劈向木杆,木杆應聲斷裂,徒弟興奮道“師傅,這刀真鋒利!” 師傅檢查後點頭“不錯,刀刃夠利,可裝柄了。” 裝柄環節則將纏好麻布並浸蠟的刀柄,用銅釘固定在刀身末端,再加上銅箍,確保牢固。
哈剌哈孫每日都會抽查短刀質量 —— 他隨機抽取十把短刀,檢查刀身是否平直、刀刃是否鋒利、刀柄是否牢固。看到一把刀的刀柄麻布纏繞鬆動,他立刻讓工匠重裝“刀柄鬆動會影響士兵使用,必須重裝。” 看到一把刀的刀刃不夠鋒利,他讓工匠重新打磨“刀刃不鋒利,近戰中難以殺敵,絕不能發給士兵。” 在他的督查下,短刀鍛造進展順利,十日便完成了兩萬把,預計二十日內可完成五萬把的總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虎蹲炮加裝夜視瞄準標後的實戰測試,在夜間的校場上反複進行 —— 炮手們熟悉新裝置的使用,調整瞄準角度與燈座亮度,記錄彈著點偏差,逐步優化操作,確保戰鬥中能精準轟擊阿魯台的營牆。
第一次測試在晦夜進行 —— 五門虎蹲炮對準百丈外的模擬營牆(用泥土與木頭搭建,厚三尺),炮手點燃燈座,熒光石的綠光與燈光照亮炮口,炮手按瞄準標對準營牆中部。“放!” 炮手統領帖木格一聲令下,五門炮同時發射,炮彈呼嘯著飛向營牆,“轟隆” 幾聲巨響,營牆被轟開兩個缺口,最大的缺口寬五尺、高三尺,足夠騎兵衝鋒。帖木格記錄下偏差“三號炮偏差一尺,五號炮偏差一尺五寸,其餘三門精準命中,整體效果良好。”
第二次測試調整了燈座亮度 —— 之前的燈座油脂加得太滿,燈光過亮,反而影響炮手看清熒光石;此次減少油脂用量,隻加三錢,燈光柔和,與熒光石的綠光相得益彰。測試時,五門炮全部命中營牆,偏差均在一尺內,營牆被轟開四個缺口,帖木格滿意道“燈座亮度調整後,瞄準更精準了,炮手們也更容易掌握。” 炮手們也反饋“之前燈光太亮晃眼,現在正好,能清楚看到瞄準標與靶位的連線。”
第三次測試模擬了實戰中的風力影響 —— 夜間草原常有微風,可能導致炮彈偏差。工匠們在炮身兩側加了防風板,減少風力對炮彈的影響。測試時,用風扇製造微風,炮手們按瞄準標瞄準,五門炮仍有四門命中,偏差僅增加五寸,遠低於實戰可接受範圍。也先帖木兒道“防風板起到了作用,即使有微風,也不會影響太多,實戰中可放心使用。”
測試過程中,那拉珠爾與孛魯台多次到場觀看,提出改進建議 —— 看到炮手調整木杆角度時速度太慢,那拉珠爾道“戰鬥中時間緊迫,需加快調整速度,可在木杆刻度旁加標記,炮手按標記調整,不用逐一刻度核對。” 工匠們立刻在木杆刻度旁加了 “高、中、低” 三個標記,炮手調整時隻需對準標記,速度提升了一倍。孛魯台則建議“炮身可加裝鐵輪,方便移動,若敵營位置變化,可快速調整炮位。” 也先帖木兒采納了這一建議,讓工匠在炮身底部加裝了兩個鐵輪,移動起來更加便捷。
經過十次夜間測試,虎蹲炮的夜視瞄準標使用愈發成熟,炮手們的操作也更加熟練,炮彈命中率從最初的四成提升至八成,完全滿足實戰需求。那拉珠爾看著測試結果,對也先帖木兒道“很好!虎蹲炮已準備就緒,夜襲時定能發揮關鍵作用,轟開阿魯台的營牆,為大軍衝鋒打開缺口。” 也先帖木兒道“將軍放心,十門虎蹲炮已全部調試完畢,炮手們也已熟練掌握,隨時可投入戰鬥。”
士兵短刀的試用訓練,在白天的校場上展開 —— 士兵們學習拔刀、劈刺、格擋等近戰動作,熟悉短刀的重量與手感,分組進行模擬對戰,積累實戰經驗,確保戰鬥中能熟練使用短刀應對近身搏殺。
拔刀訓練是基礎 —— 巴圖額爾敦親自示範“馬戰時,短刀需掛在腰間左側,右手拔刀,動作要快,一息內完成拔刀,才能搶占先機。” 他腰間掛著短刀,翻身上馬,右手快速抽出短刀,刀刃寒光一閃,又迅速歸鞘,動作流暢。士兵們跟著練習,有的士兵拔刀太慢,巴圖額爾敦上前糾正“手腕要用力,借助馬的顛簸慣性,更快拔刀。” 經過反複練習,士兵們的拔刀速度逐漸提升,多數人能在一息內完成拔刀。
劈刺訓練則注重殺傷力 —— 巴圖額爾敦手持短刀,對準模擬敵兵(稻草人)的胸口“劈砍時要對準敵兵的要害,如胸口、咽喉;刺殺時要直刺,用手臂力量推動,確保短刀刺入敵兵體內。” 他示範劈砍,一刀將稻草人的胸口劈出一道深痕;再示範刺殺,短刀完全刺入稻草人體內。士兵們分組練習,巴圖額爾敦在旁指導,糾正動作“你的劈砍角度太偏,要對準要害;你的刺殺力度不夠,需加強手臂力量。”
格擋訓練則教士兵如何防禦 —— 巴圖額爾敦讓一名士兵持長柄刀進攻,自己用短刀格擋“敵兵用長柄刀劈來時,要用短刀的刀背格擋,同時拉近距離,再用短刀反擊。” 他用短刀擋住長柄刀,順勢貼近 “敵兵”,短刀直指其咽喉,動作連貫。士兵們兩人一組,一人進攻一人防禦,反複練習,逐漸掌握格擋與反擊的技巧。
模擬對戰則還原實戰場景 —— 士兵們分為兩組,一組扮演元軍,一組扮演阿魯台的士兵,騎著馬進行近戰對戰。扮演元軍的士兵用短刀,扮演敵兵的士兵用長柄刀,雙方在馬背上廝殺。一名元軍士兵被敵兵拉近距離,他迅速拔刀,格擋敵兵的長柄刀,再直刺敵兵胸口,“敵兵” 應聲落馬,士兵興奮道“短刀真好用!拉近距離後,長柄刀根本施展不開。” 巴圖額爾敦看著對戰,點頭道“很好!大家已掌握短刀的使用技巧,實戰中隻要保持冷靜,定能應對近身搏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試用訓練持續了五日,士兵們對短刀的熟悉度大幅提升,近戰能力也明顯增強。孛魯台在觀看訓練後,對那拉珠爾道“士兵們已能熟練使用短刀,馬戰時即使被敵兵拉近,也能反擊,近戰短板已彌補,咱們的戰鬥力又提升了一截。” 那拉珠爾道“近戰是馬戰的重要環節,短刀訓練到位,才能減少傷亡,打贏平叛之戰。”
軍備整備的統籌協調,由那拉珠爾親自負責 —— 他每日召集也先帖木兒、哈剌哈孫與將領們,了解虎蹲炮改裝與短刀鍛造的進度,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材料短缺、工匠不足),確保兩項整備同步推進,按時完成,不影響夜襲計劃。
材料短缺是最初遇到的問題 —— 熒光石雖從內府調撥,但仍缺五塊,無法完成最後五門虎蹲炮的加裝;精鐵也缺一萬斤,影響短刀鍛造進度。那拉珠爾立刻派驛卒赴蒙古故地,讓李衡從部落的礦藏中調撥熒光石(草原部分部落有小型熒光石礦),同時派使者赴河北鐵礦,催促精鐵盡快運抵。三日後,李衡送來五塊熒光石,河北鐵礦的精鐵也運到,材料短缺的問題順利解決。也先帖木兒道“多謝將軍及時調撥,不然虎蹲炮改裝要延誤了。” 哈剌哈孫也道“精鐵到位,短刀鍛造可按計劃推進,二十日內定能完成五萬把。”
工匠不足的問題則通過跨部門協調解決 —— 工部作坊的工匠不足,無法按時完成十門虎蹲炮的改裝;鐵匠作坊的工匠也缺五十名,短刀鍛造進度緩慢。那拉珠爾從虎衛中抽調了二十名有鍛造經驗的士兵,支援工部作坊;又從嶺北行省駐軍抽調了五十名鐵匠,支援鐵匠作坊。虎衛士兵帖木格(曾是部落鐵匠)道“將軍放心,我雖現在是士兵,卻沒忘鍛造手藝,定能幫工部完成虎蹲炮改裝。” 新增的工匠到位後,作坊效率大幅提升,虎蹲炮改裝提前兩日完成,短刀鍛造進度也加快了三成。
進度協調則確保兩項整備同步 —— 虎蹲炮改裝提前完成,那拉珠爾讓也先帖木兒組織炮手訓練,熟悉新裝置;短刀鍛造雖未完成,卻已造出兩萬把,哈剌哈孫先將這兩萬把短刀發給虎衛與先鋒部隊,讓他們先開始訓練,剩餘三萬把造出後再發給其他部隊。那拉珠爾道“虎衛與先鋒是夜襲的主力,先給他們配短刀,讓他們提前訓練,其他部隊後續再配,不影響整體計劃。” 孛魯台道“將軍考慮周全,虎衛有了短刀,夜襲時近戰更有把握。”
質量監督也是統籌協調的重要環節 —— 那拉珠爾不定期抽查虎蹲炮與短刀的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要求整改。看到一門虎蹲炮的瞄準標木杆有裂痕,他立刻讓工匠更換“木杆有裂痕,戰鬥中可能斷裂,影響瞄準,必須更換。” 看到一把短刀的刀刃有卷刃,他讓鐵匠重新淬火“刀刃卷刃,實戰中無法殺敵,絕不能發給士兵。” 在他的嚴格監督下,軍備整備的質量得到保障,未出現不合格的裝備。
經過二十日的統籌協調,虎蹲炮改裝全部完成,短刀鍛造也完成了四萬把,剩餘一萬把預計五日內完成。那拉珠爾在中軍帳召開總結會議“軍備整備進展順利,虎蹲炮已能夜間精準瞄準,短刀也基本配齊,接下來大家要抓緊訓練,熟悉新裝備,為夜襲阿魯台做好準備。” 將領們齊聲領命,眼中滿是信心,元軍的軍備已淬煉成銳,隻待夜襲之日,一展鋒芒。
軍備整備完成後,按部隊需求進行分發 —— 虎蹲炮優先配給虎頭與虎身部隊(主攻與包抄部隊),短刀則按 “主力部隊優先、近戰部隊優先” 的原則發放,確保每支部隊都能拿到適配的裝備,為即將到來的夜襲之戰做好最後的準備。
虎蹲炮的分發根據部隊任務而定 —— 虎頭部隊(兩萬虎衛)負責主攻中軍大營正門,配六門虎蹲炮,用於轟開營門;虎身部隊(一萬五千中都衛戍軍)負責包抄兩側,配四門虎蹲炮,用於摧毀側營的投石機。也先帖木兒帶著工匠,將虎蹲炮送到各部隊的炮位,逐一調試“這門炮的瞄準標已校準,夜間點燃燈座,對準靶心即可;那門炮的鐵輪已檢查,移動時沒問題。” 虎頭炮隊統領道“有六門虎蹲炮,定能一舉轟開阿魯台的營門,為虎衛衝鋒打開缺口。”
短刀的分發則分三批進行 —— 第一批發給虎衛與先鋒部隊(共兩萬五千人),他們是夜襲的主力,近戰需求最大;第二批發給虎身與虎尾部隊(共兩萬五千人),用於包抄與截殺;第三批發給糧草守護部隊(五千人),用於防禦偷襲。哈剌哈孫帶著吏員,將短刀逐一發放到士兵手中,士兵們接過短刀,有的當場拔出,刀刃寒光閃閃,臉上滿是興奮。先鋒士兵巴圖道“有了這把短刀,馬戰時再也不怕被敵兵拉近了!”
分發過程中,還配套發放了裝備保養手冊 —— 虎蹲炮的保養手冊上寫著 “每日檢查瞄準標木杆是否牢固、燈座是否完好,炮身需塗油防鏽”;短刀的保養手冊上寫著 “使用後需擦拭幹淨,刀刃塗油防鏽,刀柄麻布若鬆動需重新纏繞”。也先帖木兒與哈剌哈孫親自向各部隊的裝備官講解保養方法“裝備是士兵的第二生命,做好保養,才能在戰鬥中發揮作用,大家要重視。” 裝備官們認真記錄,確保後續保養到位。
分發完成後,各部隊立刻組織士兵熟悉新裝備 —— 虎頭部隊的炮手們再次測試虎蹲炮,調整瞄準標;虎衛士兵們則繼續練習短刀的劈刺與格擋;先鋒部隊結合夜襲演練,模擬用短刀應對近身搏殺。巴圖額爾敦看著士兵們熟練使用新裝備,對那拉珠爾道“父親,部隊已熟悉新裝備,夜襲時定能發揮最大戰力,平定阿魯台叛亂。” 那拉珠爾點頭“好!軍備已備妥,士兵已熟練,接下來便是等待時機,發起夜襲,一舉破敵!”
秋日的夕陽灑在元軍大營,十門虎蹲炮整齊排列在炮位上,炮身的銅質部件泛著冷光,夜視瞄準標的熒光石在餘暉中隱約可見;士兵們腰間的短刀懸著,刀柄的麻布浸蠟後呈深褐色,透著實戰的質感。各部隊的訓練聲、炮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備戰的樂章,元軍已做好萬全準備,隻待那拉珠爾一聲令下,便會帶著淬銳的軍備,夜襲杭愛山,平定阿魯台的叛亂。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