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北麓擒敵

字數:13863   加入書籤

A+A-


    1060 章:北麓擒敵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圖額爾敦輕騎追剿也速蒙哥)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愛山,巳時的陽光已褪去晨露的涼意,灑在剛光複的叛軍據點外。巴圖額爾敦正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目光掃過下方列陣的輕騎 —— 五千輕騎均是從虎衛與騎兵隊中選出的精銳,戰馬是耐力極佳的草原黑鬃馬,馬蹄已裹上兩層薄麻布比攻堅時薄,兼顧靜音與速度),士兵們卸下玄鐵重甲,隻穿輕便皮甲,腰間懸玄鐵短刀,背上挎角弓,箭囊裏插著二十支白樺木箭,每人懷中還揣著兩塊風幹肉與一個水囊,無多餘裝備,盡顯輕騎 “快追” 的特質。
    “也速蒙哥帶殘部約兩百人,昨夜從杭愛山南側的隱蔽小路逃遁,目標是阿爾泰山黑風口,投靠阿魯台,” 巴圖額爾敦手中握著探子脫脫剛送來的 “逃遁蹤跡圖”,圖上用炭筆標注著叛軍留下的馬蹄印、丟棄的幹糧袋位置,“小路穿鬆樹林、過兩道溪流,最終至杭愛山北麓的‘鷹嘴穀’—— 那裏是通往黑風口的必經之路,穀口狹窄,易設伏合圍。” 他將圖遞給身邊的輕騎前鋒百戶合撒兒:“你帶一千輕騎為前鋒,沿蹤跡追,每五裏留一人標記路線,別跟太緊,防叛軍回頭設伏。”
    合撒兒躬身領命,翻身上馬,手中的角弓斜挎在肩:“將軍放心,前鋒定能咬住叛軍,不讓他們跑遠!” 巴圖額爾敦又轉向中軍百戶帖木格:“你帶三千輕騎為中軍,跟在前鋒後三裏,保持陣型,遇叛軍小股抵抗,快速解決,別耽誤追擊;後衛百戶脫脫,帶一千輕騎,清理沿途叛軍留下的哨卡,確保退路暢通。” 三名百戶齊聲應諾,輕騎們紛紛翻身上馬,馬鬃在風中揚起,皮甲與兵器的摩擦聲,在據點外的空地上匯成一道淩厲的聲響。
    此時,探子來報:“將軍,叛軍在鬆樹林外丟棄了十餘匹疲馬,還留下不少帶血的麻布包紮傷口用的),看樣子殘部中不少人受傷,逃遁速度不快。” 巴圖額爾敦眼中閃過銳光:“好!他們已是強弩之末,傳我令,輕騎全速追擊,務必在他們抵達鷹嘴穀前追上!” 號角聲再次響起,五千輕騎如一道黑色洪流,朝著杭愛山南側的小路奔去,馬蹄揚起的塵土,在陽光下拉出長長的軌跡,追剿殘敵的戰鬥,正式拉開序幕。
    追剿輕騎的精銳遴選,需圍繞 “馬術精湛、地形熟悉、應變靈活” 三大標準 —— 巴圖額爾敦從虎衛與博羅的騎兵隊中,篩選出五千輕騎,均是參與過三次以上草原作戰、能在山地間快速騎行、擅長追蹤與反追蹤的老兵,還需通過 “馬術測試” 與 “蹤跡辨識” 考核,確保追剿時能循跡快追、應對突發情況,體現元代輕騎 “精銳化” 的選拔邏輯。
    馬術測試在據點外的山地訓練場進行 —— 場地模擬杭愛山的地形,設有陡坡、淺溪、矮叢等障礙,輕騎需在一刻鍾內完成 “陡坡衝刺、溪流跨越、矮叢穿行” 三項動作,且戰馬不能失蹄、士兵不能掉落裝備。巴圖額爾敦坐在高台上,手持馬鞭,盯著每一名測試者:“第三隊左數第七人,陡坡衝刺時馬速太慢,淘汰;第五隊整體動作流暢,戰馬穩,全部留下。” 一名年輕輕騎在跨越溪流時,戰馬前蹄打滑,他立刻翻身下馬,扶穩戰馬,卻仍因 “失序” 被淘汰,他紅著眼眶道:“將軍,我還能追!” 巴圖額爾敦搖頭:“追剿需萬無一失,你的馬術還需練,去步兵隊協助安民吧。” 最終,七千名參選者中,僅五千人通過測試,均是馬術頂尖的老兵。
    蹤跡辨識考核由探子脫脫負責 —— 他在訓練場周圍留下 “叛軍逃遁蹤跡”:模糊的馬蹄印、半塊發黴的青稞餅、帶血的麻布碎片,輕騎需在半刻鍾內辨識出蹤跡方向、判斷叛軍人數與逃遁時間。“你們看,這馬蹄印間距小,說明戰馬疲憊;青稞餅上的黴斑少,丟棄不超過兩個時辰;血麻布的血跡未幹,叛軍有傷員,” 脫脫示範著,“能準確說出這些的,才算合格。” 一名老輕騎蹲下身,摸了摸馬蹄印:“這是草原馬的蹄印,約兩百匹,方向朝杭愛山北麓,逃遁時間不到一個時辰。” 脫脫點頭:“說得對,你合格。” 經過考核,五千輕騎均能精準辨識蹤跡,為後續追剿打下基礎。
    輕騎的分隊配置也兼顧 “經驗與梯隊”—— 前鋒選一千名 “探路老手”,多是曾擔任探子的士兵,熟悉草原地形,擅長發現叛軍的隱蔽哨卡;中軍三千名是 “主力追剿隊”,馬術與戰鬥力均衡,能應對叛軍的正麵抵抗;後衛一千名是 “穩後隊”,多是經驗豐富的老卒,負責清理後路、保護補給,防止叛軍迂回偷襲。“前鋒要‘靈’,中軍要‘快’,後衛要‘穩’,” 巴圖額爾敦對三名百戶道,“你們各司其職,才能追得緊、圍得住。” 三名百戶領命,各自整頓隊伍,輕騎們按分隊列陣,等待出發的號令。
    最後,巴圖額爾敦親自檢查輕騎的裝備 —— 玄鐵短刀需磨至 “吹毛斷發”,角弓的弓弦需塗牛油防崩斷),箭囊裏的箭矢需 “每支箭杆直、箭頭銳”,戰馬的馬蹄麻布需 “纏緊不鬆動”。他蹲下身,捏了捏一名輕騎的馬蹄麻布:“這裏鬆了,重新纏,不然跑起來會磨出血,影響速度。” 輕騎立刻解下麻布,重新纏繞,巴圖額爾敦滿意點頭:“追剿是與時間賽跑,裝備不能出任何差錯,你們記住,咱們的目標是生擒也速蒙哥,別讓他逃到黑風口。” 輕騎們齊聲應諾,眼中滿是堅定,隻待號角響起,便奔赴追剿之路。
    輕騎裝備的輕便化籌備,需貼合 “快追、輕裝、實用” 原則 —— 從鎧甲到兵器,從物資到戰馬護理,每一項都以 “減少負重、提升速度” 為核心,同時確保裝備的實戰性,避免因輕便而影響戰鬥力,體現元代輕騎 “簡而不陋、輕而不弱” 的裝備邏輯。
    鎧甲選擇 “單層輕便皮甲”—— 放棄之前攻堅用的玄鐵重甲重約三十斤),改用單層厚牛皮甲重約五斤),甲片僅覆蓋胸口、後背與肩頸,手臂與腿部無甲片,方便騎馬時動作舒展。皮甲的邊緣用皮繩縫緊,避免騎馬時摩擦皮膚,甲麵還塗了一層薄蠟防水、防刮)。巴圖額爾敦拿起一件皮甲,對工匠道:“皮甲的胸口處要加一層薄鐵片重約一斤),防叛軍的短刀突襲,其他部位不用加,太重影響馬速。” 工匠們立刻按要求修改,很快便完成五千件皮甲的調整,輕騎們穿上後,轉動手臂、彎腰騎馬,均無束縛感。
    兵器精簡為 “短刀 + 角弓”—— 玄鐵短刀長一尺五,刀身窄而鋒利,適合近距離突襲,刀鞘纏三層布條減少騎馬時的金屬碰撞聲);角弓選草原牛角製成,拉力約五十斤,射程百丈,適合中距離攔截,箭囊裏插二十支白樺木箭箭杆輕、箭頭銳,每支僅重三兩),比普通箭矢輕一半。輕騎百戶合撒兒試拉角弓:“這弓拉力正好,騎馬時單手就能拉滿,箭也輕,一次能帶二十支,足夠應對追剿。” 巴圖額爾敦還要求,每把短刀的刀柄纏麻布防滑),每個箭囊旁掛一個小皮袋裝火折子,用於夜間信號聯絡),確保兵器的實用性。
    物資攜帶 “極簡且必要”—— 每人懷中揣兩塊風幹肉重約半斤,用鹽醃製,耐餓)、一個羊皮水囊裝兩斤水,水囊口用木塞塞緊,防漏水),無多餘糧草;還攜帶一小卷麻繩重約三兩,用於捆縛俘虜)、一塊羊皮重約二兩,可鋪在馬背上防滑,也可作臨時包紮布)。張謙糧草官)對巴圖額爾敦道:“這樣的物資,輕騎能攜帶三日,若追剿超過三日,需後續補給隊跟進。” 巴圖額爾敦道:“按探子情報,追至杭愛山北麓隻需一日,三日物資足夠,不用補給隊,避免拖累速度。”
    戰馬護理側重 “減負與防滑”—— 馬蹄裹兩層薄麻布比攻堅時少一層,減少重量),麻布用麻繩係緊,接口藏在馬蹄內側;戰馬的鬃毛與尾巴修剪至一尺長避免奔跑時被樹枝纏繞);馬背上隻鋪一層薄羊毛毯重約一斤,防滑),無馬鞍普通馬鞍重約五斤,放棄後可提升馬速),輕騎們直接騎在羊毛毯上,用雙腿夾緊馬腹控製方向。獸醫還檢查了每匹戰馬的狀態:“戰馬均是草原黑鬃馬,耐力好,每日可奔行兩百裏,追剿叛軍足夠。” 巴圖額爾敦親自騎上一匹戰馬,繞場地跑了一圈,感受道:“無馬鞍雖有點硌,但馬速確實快,輕騎們多騎幾次就能適應。”
    追剿路線的地形勘察與規劃,需 “依叛軍蹤跡、順地形走勢”—— 探子隊提前勘察杭愛山南側至北麓的路線,標記出 “鬆樹林陡坡、兩道溪流、鷹嘴穀窄口” 等關鍵地形,規劃 “前鋒探路、中軍跟進、後衛清障” 的路線節奏,避免因地形複雜而迷失方向或延誤時間,體現元代輕騎 “循跡而追、因地而變” 的路線邏輯。
    地形勘察由脫脫帶領十名探子完成 —— 他們沿叛軍留下的馬蹄印,從據點出發,深入杭愛山南側小路:鬆樹林陡坡長百丈,坡度約三十度,路麵多碎石與樹根,需慢速騎行;第一道溪流寬三丈、深一尺,水流平緩,可涉水通過;第二道溪流寬五丈、深兩尺,水流較急,需找淺灘通過;最終至鷹嘴穀,穀口寬僅五丈,兩側是丈高的岩壁,穀內路麵平坦,是合圍的絕佳地點。探子們用炭筆在羊皮紙上畫出路線圖,標注每段地形的 “長度、坡度、通行時間”,還在溪流淺灘、陡坡平緩處做了標記用白色石頭擺箭頭)。
    路線規劃按 “分段定速” 展開 —— 鬆樹林陡坡段:前鋒慢速騎行每刻鍾行三裏),派十名探子步行在前,清理路麵的碎石與樹根,防止戰馬失蹄;中軍跟在前鋒後三裏,保持距離,避免擁堵;後衛在陡坡底部待命,清理後續可能出現的叛軍哨卡。第一道溪流段:前鋒快速涉水每刻鍾行五裏),派五名探子先探水深,確認淺灘位置後,輕騎們排成一列,沿淺灘涉水,避免戰馬擁擠;中軍與前鋒間距縮短至兩裏,快速跟進。第二道溪流段:前鋒找淺灘水深一尺五),輕騎們下馬,牽著戰馬涉水,避免水流衝倒戰馬;中軍與後衛同步跟進,確保全員快速通過。鷹嘴穀段:前鋒先抵穀口,隱蔽觀察,若叛軍已進入穀內,便設伏等待中軍合圍;若未進入,便繼續追擊,引叛軍入穀。
    地形應對預案提前製定 —— 鬆樹林陡坡若遇叛軍設伏如滾石、陷阱),前鋒立刻吹 “急促短哨”,輕騎們翻身下馬,躲在樹幹後,用角弓反擊,同時派探子繞至陡坡頂部,突襲叛軍;溪流若遇叛軍破壞淺灘如堵塞、挖深),前鋒立刻找新淺灘,中軍派工匠快速搭建簡易木橋用附近的樹幹),確保通行;鷹嘴穀若遇叛軍抵抗,前鋒從穀口佯攻,中軍繞至穀後,斷叛軍退路,後衛守住穀口,形成合圍。巴圖額爾敦對輕騎們道:“地形複雜,你們要隨時注意前鋒的信號,別慌亂,按預案行動,咱們既能追得快,也能打得贏。”
    路線勘察與規劃完成後,脫脫將路線圖交給巴圖額爾敦,巴圖額爾敦召集三名百戶,逐一講解每段地形的注意事項:“合撒兒,你帶前鋒過陡坡時,一定要清理路麵;帖木格,中軍過溪流時,要確保全員快速通過,別掉隊;脫脫,後衛清障要徹底,別讓叛軍的哨卡影響咱們的後路。” 三名百戶領命,輕騎們按路線圖的標記,有序出發,追剿的洪流,正式駛入杭愛山的複雜地形中。
    前鋒探路與叛軍蹤跡追蹤,是追剿的關鍵環節 —— 合撒兒帶領前鋒輕騎,沿叛軍留下的蹤跡馬蹄印、丟棄物、血跡)快速推進,同時警惕叛軍的隱蔽哨卡與埋伏,及時向中軍傳遞蹤跡信息,確保輕騎追而不迷、追而不險,體現元代輕騎 “探而不疏、追而不盲” 的探路邏輯。
    蹤跡追蹤精準細致 —— 合撒兒蹲在鬆樹林的空地上,手指撫過地上的馬蹄印:“這是也速蒙哥的戰馬蹄印,比其他叛軍的大一圈,蹄鐵上有個小缺口之前搏殺時留下的),說明他還在殘部中,沒掉隊。” 他又撿起一塊丟棄的青稞餅:“餅上的黴斑少,丟棄不到一個時辰,叛軍離咱們不到十裏。” 前鋒輕騎們按蹤跡方向推進,每隔五裏,便有一名輕騎留下標記用樹枝在地上擺箭頭,箭頭旁刻 “速追” 二字),方便後續中軍跟進。
    隱蔽哨卡的肅清 —— 行至鬆樹林中部,前鋒探子發現兩名叛軍哨卡躲在樹幹後,手持短刀),正盯著來路。合撒兒示意輕騎們伏在地上,自己帶五名探子,繞至哨卡後側,短刀捂住嘴,麻繩捆住手腳,兩名叛軍瞬間被製服,未發出任何聲響。“說,也速蒙哥的殘部還有多少人?走的哪條路?” 合撒兒低聲問道,叛軍哨卡顫抖著道:“還有…… 還有一百八十人,大多受傷,走的是前麵的溪流方向,大人讓我們在這裏盯著,若有元軍追來,就放煙火示警……” 合撒兒搜出叛軍的煙火,扔在地上踩滅,將哨卡交給後續趕來的後衛,繼續帶領前鋒追擊。
    地形障礙的快速清理 —— 至鬆樹林陡坡,路麵滿是碎石與樹根,前鋒探子用短刀砍斷樹根,用馬蹄踩碎碎石,清理出一條寬三尺的通道。一名輕騎的戰馬不慎被樹根絆倒,馬腿輕微擦傷,合撒兒立刻讓獸醫上前,用麻布包紮馬腿,同時讓兩名輕騎牽著受傷的戰馬,留在陡坡底部,等待後衛接應:“別讓受傷的戰馬拖累速度,你們在這裏等,後續會有人帶它們回據點。” 輕騎們繼續推進,陡坡雖陡,卻因提前清理,未再出現戰馬失蹄的情況。
    蹤跡信息的實時傳遞 —— 合撒兒每推進十裏,便派一名探子快馬返回,向巴圖額爾敦傳遞信息:“已過鬆樹林,叛軍蹤跡清晰,離咱們八裏,無埋伏,正朝第一道溪流方向逃遁。” 巴圖額爾敦收到信息後,對中軍百戶帖木格道:“加快速度,縮小與前鋒的間距,別讓叛軍過了第二道溪流,那裏地形複雜,容易讓他們跑掉。” 帖木格領命,中軍輕騎加快馬速,馬蹄揚起的碎石,在陡坡上滾落,追剿的節奏,愈發緊湊。
    山地間的快速追擊與陣型調整,需 “依地形變陣、隨速度調序”—— 巴圖額爾敦根據鬆樹林、溪流、山地等不同地形,調整輕騎的追擊陣型一字長蛇陣、扇形陣、單列陣),確保輕騎在複雜地形中仍能保持速度與戰鬥力,同時避免因陣型混亂而出現傷亡,體現元代輕騎 “地形適配、陣型靈活” 的戰術邏輯。
    鬆樹林中的 “一字長蛇陣”—— 鬆樹林內樹木密集,路麵狹窄,巴圖額爾敦讓輕騎排成一字長蛇陣前後間距一丈),前鋒在前探路,中軍緊隨其後,後衛在最後清障。輕騎們騎馬時身體前傾,避開低垂的樹枝,玄鐵短刀斜握在手中,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一名輕騎的角弓被樹枝勾住,弓弦險些崩斷,巴圖額爾敦立刻道:“把角弓斜挎在背後,別掛在肩上,避免勾到樹枝!” 輕騎們紛紛調整角弓位置,後續再未出現類似情況,長蛇陣如一條黑色的線,在鬆樹林中快速穿行。
    第一道溪流的 “單列涉水陣”—— 溪流寬三丈、深一尺,水流平緩,巴圖額爾敦讓輕騎排成單列,沿探子標記的淺灘涉水,每人間距兩尺,避免戰馬擁擠導致水流湍急。輕騎們雙腿夾緊馬腹,戰馬的馬蹄踩在溪底的鵝卵石上,發出輕微的 “嘩啦” 聲,水花濺到皮甲上,卻無人在意。合撒兒前鋒)率先涉水過河,在對岸揮手示意安全,中軍與後衛依次跟進,不到半刻鍾,五千輕騎全部過溪,無一人落水,巴圖額爾敦道:“好!過溪快,才能追得上,繼續前進!”
    山地緩坡的 “扇形搜索陣”—— 過了第一道溪流,便是杭愛山北麓的緩坡,坡上長滿矮叢,易藏叛軍埋伏。巴圖額爾敦讓輕騎分成五隊,呈扇形展開每隊一千人,隊間距五十丈),前鋒隊在中間,左右各兩隊,同步推進,矮叢中的任何動靜都能被快速發現。一名輕騎在矮叢中發現叛軍丟棄的皮帽,立刻舉手示警,巴圖額爾敦讓扇形陣收縮,朝皮帽方向靠攏,卻發現隻是叛軍慌亂中丟棄的,並無埋伏。“扇形陣雖慢些,卻能防埋伏,” 巴圖額爾敦對身邊的百戶道,“叛軍已成驚弓之鳥,可能會設伏拖延時間,咱們不能大意。”
    第二道溪流的 “雙列速渡陣”—— 第二道溪流寬五丈、深兩尺,水流較急,淺灘僅能容兩匹戰馬並行。巴圖額爾敦讓輕騎分成雙列,每列兩千五百人,合撒兒帶第一列先渡,帖木格帶第二列跟進,每列的輕騎們下馬,牽著戰馬的韁繩,在淺灘中快速行走戰馬涉水時,人在旁扶著,防止被水流衝倒)。一名年輕輕騎的戰馬被水流衝得傾斜,他立刻死死拽住韁繩,身旁的老輕騎也伸手幫忙,穩住戰馬:“別怕,腳踩穩,跟著我走!” 雙列速渡陣有序推進,半個時辰後,五千輕騎全部過溪,戰馬雖有些濕,卻無大礙,稍作休整後,繼續朝著鷹嘴穀方向追擊。
    叛軍殘部的內部混亂與潰逃,是追剿的重要助力 —— 也速蒙哥的殘部多為受傷士兵與被強征的部民,士氣低落,逃遁中不斷有人掉隊、內訌,甚至向元軍投降,為輕騎的追剿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通過描寫叛軍的混亂,反襯元軍輕騎的紀律與銳氣,體現 “潰敵難聚、銳騎難擋” 的戰場邏輯。
    殘部的傷員拖累與掉隊 —— 也速蒙哥的殘部中,八十餘人受傷有的手臂被砍、有的腿被箭射),逃遁時需其他士兵攙扶,嚴重拖累速度。行至第二道溪流時,三名傷員因體力不支,倒在溪邊,哀求道:“大人,我們走不動了,別丟下我們!” 也速蒙哥卻狠聲道:“誰再拖後腿,我就砍了誰!” 說完,便策馬向前,其餘叛軍見狀,也紛紛丟下傷員,隻顧自己逃跑,三名傷員坐在溪邊,看著遠去的殘部,眼中滿是絕望,很快便被後續趕來的元軍後衛擒獲。
    被強征部民的投降 —— 殘部中五十餘人是被叛軍強征的合丹部民,本就不願打仗,逃遁中看到元軍輕騎追得緊,便偷偷放慢腳步,待元軍前鋒靠近時,紛紛扔下兵器,跪地投降:“大人,我們是被強征的,不是叛軍,求你們饒命!” 合撒兒前鋒)讓輕騎將他們集中看管,問道:“也速蒙哥的殘部還有多少人?往哪裏逃?” 一名部民道:“還有不到一百人,都是也速蒙哥的親信,往鷹嘴穀逃,想從那裏去黑風口找阿魯台!” 合撒兒留下十名輕騎看守投降者,繼續帶領前鋒追擊。
    殘部的內訌與猜忌 —— 逃至鷹嘴穀入口時,也速蒙哥的親信們因疲憊與恐懼,開始互相指責:“都怪你,昨天非要走這條小路,不然元軍追不上!” “要怪就怪你,沒守住據點,讓元軍輕鬆光複!” 兩名親信甚至拔出短刀,互相砍殺,也速蒙哥見狀,怒吼道:“都別吵了!再吵元軍就來了!” 可親信們已無心聽令,有的想獨自逃進鷹嘴穀,有的想往其他方向跑,殘部瞬間潰散,不成陣型。
    也速蒙哥的絕望與掙紮 —— 也速蒙哥看著潰散的殘部,左臂的斷口之前被斬)因顛簸再次滲血,他捂著傷口,眼中滿是瘋狂:“我是草原貴族,不能被元軍生擒!” 他想拔劍自殺,卻發現腰間的彎刀早已在逃遁中丟失,隻能策馬衝進鷹嘴穀,試圖從穀後的小路逃跑,卻不知巴圖額爾敦的輕騎,已在穀口設下合圍。
    北麓溪流處的首次截擊,是追剿的關鍵節點 —— 巴圖額爾敦率輕騎在第二道溪流南岸設伏,利用溪流的阻礙,攔截正在涉水的叛軍殘部,通過 “弓箭壓製 + 近戰突襲”,重創叛軍,進一步削弱其兵力,為後續合圍奠定基礎,體現元代輕騎 “借地形截敵、以少打多” 的戰術邏輯。
    截擊地點的選擇與埋伏 —— 巴圖額爾敦根據探子情報,判斷叛軍會從第二道溪流的淺灘涉水,便率中軍輕騎,提前在溪流南岸的矮叢中埋伏:前鋒一千輕騎藏在矮叢前側,持角弓瞄準淺灘;中軍三千輕騎藏在矮叢後側,持短刀待命;後衛一千輕騎繞至溪流北岸,斷叛軍的退路。“等叛軍一半人涉水到溪中,再動手,” 巴圖額爾敦對合撒兒道,“弓箭先壓製,再派輕騎突襲,別讓他們退回北岸。” 輕騎們伏在矮叢中,馬蹄裹著麻布,呼吸放輕,連風吹草動都格外警惕。
    弓箭壓製的精準打擊 —— 巳時末,叛軍殘部約一百人)出現在溪流北岸,也速蒙哥率先騎馬進入淺灘,身後的親信們緊隨其後。當叛軍一半人五十人)涉水至溪中時,巴圖額爾敦一聲令下:“射!” 前鋒輕騎的角弓同時鬆開弓弦,箭矢如雨點般射向溪中的叛軍,十餘名叛軍中箭倒地,溪水瞬間被染紅。也速蒙哥的戰馬被箭射中臀部,受驚躍起,將他摔在溪中,他掙紮著爬起來,左臂的斷口劇痛難忍,卻仍咬牙朝著南岸衝去。
    近戰突襲的淩厲高效 —— 弓箭壓製後,巴圖額爾敦率中軍輕騎,從矮叢中衝出,策馬涉水,直撲溪中的叛軍。合撒兒前鋒)手持短刀,第一個衝到也速蒙哥麵前,短刀直指其咽喉:“也速蒙哥,你逃不掉了!” 也速蒙哥卻用僅存的右臂,拔出腰間的短匕藏在靴筒裏),刺向合撒兒的胸口,合撒兒側身避開,短刀砍中也速蒙哥的右臂,短匕掉在溪中。溪中的叛軍見主將遇險,有的想反抗,有的想逃跑,卻被輕騎們快速製服,北岸的叛軍五十人)見南岸有埋伏,想退回北岸,卻被後衛輕騎攔截,箭矢射中二十餘人,其餘叛軍紛紛投降。
    截擊後的戰果與殘敵去向 —— 此次截擊,元軍輕騎共斬殺叛軍二十餘人,擒獲五十餘人,僅也速蒙哥帶著二十餘名親信,衝過南岸,逃向鷹嘴穀。巴圖額爾敦看著也速蒙哥的背影,對輕騎們道:“他已是孤家寡人,追!別讓他進鷹嘴穀!” 輕騎們紛紛翻身上馬,繼續追擊,溪中的屍體與俘虜,交由後衛輕騎處理,追剿的腳步,從未停歇。
    合圍前的輕騎分隊包抄,是生擒也速蒙哥的關鍵戰術 —— 巴圖額爾敦根據鷹嘴穀 “穀口窄、穀內長” 的地形,將輕騎分成 “穀口堵截隊、穀側攀爬隊、穀後包抄隊”,從三個方向合圍逃入穀內的也速蒙哥殘部,確保 “進得來、出不去”,體現元代輕騎 “分而合圍、堵而不漏” 的戰術邏輯。
    穀口堵截隊的部署 —— 合撒兒帶一千輕騎,守在鷹嘴穀口,手持角弓,瞄準穀內,同時在穀口擺放簡易拒馬用附近的樹幹製成,橫攔穀口),防止也速蒙哥從穀口突圍。“你們要守住穀口,別讓一人一馬衝出來,” 巴圖額爾敦對合撒兒道,“若叛軍反撲,用弓箭壓製,別硬拚,等其他分隊到位。” 合撒兒領命,輕騎們排成兩列,前列持弓,後列持短刀,拒馬擺好後,穀口僅容一人通過,防禦極為穩固。
    穀側攀爬隊的推進 —— 帖木格帶兩千輕騎,繞至鷹嘴穀兩側的岩壁下,岩壁高丈餘,雖陡峭卻有可攀爬的石縫。輕騎們下馬,手持短刀,插入石縫中,慢慢向上攀爬,有的輕騎還攜帶繩索從叛軍物資中繳獲),爬上岩壁後,將繩索放下,讓後續輕騎更快攀爬。一名年輕輕騎攀爬時腳下打滑,幸好身旁的老輕騎伸手拉住:“踩穩石縫,別慌,咱們很快就能上去。” 半個時辰後,兩千輕騎全部爬上岩壁,伏在岩壁頂部,手持角弓,瞄準穀內的叛軍,隻待合圍信號。
    穀後包抄隊的迂回 —— 脫脫帶一千輕騎,繞至鷹嘴穀的後端離穀口三裏),那裏有一道窄小的出口僅容兩騎並行),是也速蒙哥逃向黑風口的唯一後路。輕騎們在出口兩側的矮叢中埋伏,弓箭手上弦,短刀手待命,脫脫道:“也速蒙哥若從這裏逃,先射他的戰馬,再擒人,別讓他跑了!” 輕騎們點頭,目光緊盯著穀後出口,連風吹過矮叢的聲音都格外清晰。
    巴圖額爾敦的中軍調控 —— 他帶一千輕騎,留在穀口附近的高地上,手持 “信號旗”紅、黃、藍三色,紅色為 “合圍”,黃色為 “進攻”,藍色為 “暫停”),觀察穀內叛軍的動向。探子回報:“也速蒙哥帶著二十餘名親信,在穀內徘徊,不敢前進,似乎察覺有埋伏。” 巴圖額爾敦舉起紅色信號旗,在空中揮舞三下 —— 這是 “合圍開始” 的信號,穀口的合撒兒、岩壁的帖木格、穀後的脫脫,同時看到信號,各自做好進攻準備,鷹嘴穀的合圍,正式形成。
    最終合圍與也速蒙哥的頑抗,是追剿的高潮 —— 輕騎從穀口、岩壁、穀後三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也速蒙哥帶著親信頑抗,卻因兵力懸殊、地形受限,很快陷入絕境,巴圖額爾敦親自上陣,與也速蒙哥展開最後搏殺,最終將其生擒,體現 “銳騎合圍、潰敵難脫” 的戰場邏輯,同時刻畫人物的戰術素養與個體意誌。
    合圍進攻的同步發起 —— 巴圖額爾敦的紅色信號旗落下,穀口的合撒兒率先吹起 “進攻哨笛”,輕騎們推開拒馬,持短刀衝入穀內;岩壁的帖木格下令 “射箭”,箭矢如雨點般射向穀內的叛軍,兩名親信中箭倒地;穀後的脫脫帶輕騎衝出,堵住穀後出口,一名想逃跑的親信被短刀砍中腿,倒在地上。也速蒙哥的二十餘名親信,瞬間被輕騎包圍,有的想反抗,有的跪地投降,僅剩下五名死忠親信,護在也速蒙哥身邊。
    也速蒙哥的頑抗與瘋狂 —— 也速蒙哥看著合圍的輕騎,眼中滿是絕望,卻仍拔出藏在靴筒裏的短匕之前溪中掉落的是另一把),嘶吼著衝向巴圖額爾敦:“巴圖額爾敦,我跟你拚了!” 他的右臂僅存的手臂)因激動而顫抖,短匕揮舞得毫無章法,巴圖額爾敦側身避開,玄鐵短刀橫擋,“當” 的一聲,短匕被彈開,也速蒙哥踉蹌著後退,撞在穀壁上。
    巴圖額爾敦的戰術壓製 —— 巴圖額爾敦不急於進攻,而是圍著也速蒙哥轉圈,觀察其破綻:“也速蒙哥,你已無路可逃,投降吧,可保你一命。” 也速蒙哥卻不領情,再次衝上來,短匕刺向巴圖額爾敦的胸口,巴圖額爾敦抓住他的手腕,用力一擰,短匕掉在地上,同時一腳踹在他的膝蓋上,也速蒙哥單膝跪地,左臂的斷口再次滲血,疼得他冷汗直流。
    死忠親信的最後抵抗 —— 五名死忠親信見也速蒙哥被製,紛紛衝上來,輕騎們立刻上前攔截,短刀與短刀碰撞,穀內響起 “叮叮當當” 的聲響。合撒兒前鋒)砍中一名親信的手臂,親信慘叫著倒地;帖木格中軍)製服一名親信,用麻繩捆住;不到一刻鍾,五名親信全部被擒,穀內隻剩下被巴圖額爾敦製住的也速蒙哥。
    生擒的最終完成 —— 巴圖額爾敦讓輕騎拿來麻繩,將也速蒙哥的右臂反綁,左臂的斷口重新用麻布包紮防止失血過多死亡),然後將他架上一匹備用戰馬,由兩名輕騎牽著。也速蒙哥低垂著頭,頭發散亂,皮甲上滿是血跡,再也沒了之前的囂張,口中喃喃道:“我輸了…… 我輸了……” 巴圖額爾敦看著他,對輕騎們道:“收隊!回杭愛山據點!” 輕騎們押著也速蒙哥與俘虜,朝著據點的方向返回,鷹嘴穀的風,吹散了戰鬥的硝煙,追剿之戰,終於以元軍的勝利告終。
    生擒後的戰俘處置與情報獲取,是追剿的重要後續 —— 巴圖額爾敦對被俘的叛軍含也速蒙哥)分類處置,同時審訊獲取阿魯台的動向情報,為後續追擊阿魯台做準備,體現 “擒敵必審、審而有用” 的戰後邏輯,同時兼顧戰俘處置的紀律性與靈活性,避免濫殺,符合元代 “平叛安眾” 的政策。
    也速蒙哥的單獨關押與看管 —— 巴圖額爾敦將也速蒙哥單獨押在一匹備用戰馬上,由四名精銳輕騎看守前後各兩名),輕騎們手持短刀,時刻警惕,防止他自殺或逃跑。也速蒙哥的左臂斷口已重新包紮,卻仍不斷滲血,巴圖額爾敦讓軍醫騎馬跟隨,每隔半個時辰檢查一次傷口:“別讓他死了,他是重要戰俘,要押回大都定罪。” 軍醫點頭,從藥箱中取出止血草藥,隨時準備為也速蒙哥換藥。
    親信戰俘的審訊與關押 —— 二十餘名也速蒙哥的親信,被麻繩捆成一串,由十名輕騎押解,巴圖額爾敦讓通政院吏員隨輕騎同行)負責審訊:“阿魯台在黑風口有多少兵力?忽都魯帖木兒的援兵何時到?叛軍的糧草藏在哪裏?” 一名親信起初不願說,吏員道:“你若老實交代,可從輕處置,若隱瞞,定軍法處置!” 親信害怕,終於交代:“阿魯台在黑風口有五千兵力,糧草藏在黑風口西側的山洞裏,忽都魯帖木兒還在斡端,沒說何時出兵……” 吏員將審訊結果記錄下來,交給巴圖額爾敦。
    被強征部民的釋放與安置 —— 五十餘名被強征的合丹部民,經審訊確認無重大罪行後,巴圖額爾敦決定釋放他們:“你們是被強征的,朝廷不追究你們的責任,每人發一塊風幹肉、一個水囊,可自行回合丹部,也可隨我們回據點,後續由步兵護送你們回家。” 部民們紛紛選擇隨輕騎回據點,一名部民感激道:“謝謝將軍,我們以後再也不跟叛軍了,會勸部落的人歸順朝廷。” 巴圖額爾敦讓輕騎給他們分發物資,安排在隊伍後部,與親信戰俘分開。
    戰俘處置的紀律要求 —— 巴圖額爾敦對輕騎們道:“對待戰俘,要按軍法處置,不許虐待、不許殺戮,尤其是被強征的部民,要善待他們;親信戰俘要看好,別讓他們逃跑或自殺;也速蒙哥要重點看管,不能出任何差錯。” 輕騎們齊聲應諾,押解戰俘時,動作規範,無打罵行為,被強征的部民們看在眼裏,對元軍的好感愈發強烈。
    情報的匯總與傳遞 —— 巴圖額爾敦將審訊獲取的阿魯台動向情報,整理成 “黑風口叛軍布防簡表”,派兩名親信驛卒快馬送往杭愛山據點,轉交給那拉珠爾:“將軍,已生擒也速蒙哥,獲阿魯台黑風口布防情報,請求下一步指令。” 驛卒們接過簡表,翻身上馬,朝著據點的方向疾馳,他們知道,這封情報將為後續追擊阿魯台,提供重要依據,平叛之戰,又邁出了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