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分眾施策
字數:13524 加入書籤
1062 章:分眾施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爾依令處置戰俘)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愛山,未時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剛完成核驗的戰俘營地。那拉珠爾立於中軍帳內,手中展開一卷絹帛製的 “蕭虎治世令”—— 令文以墨筆書寫,首行鈐著 “蕭虎印信” 的朱紅印記,文中明確寫著 “平叛後,戰俘精壯無劣跡者,可補入虎賁師;老弱婦孺,就地安置,劃牧地、發青稞,令其安居”。帳內案幾上,攤著昨日完成的 “杭愛山戰俘總冊”,紅筆標注的 “精壯八千”“老弱婦孺一萬二” 格外醒目,旁側還放著張謙繪製的 “杭愛山安置區草圖”,圖上用炭筆圈出 “居住帳區”“糧草囤放區”“牧地邊界”。
“治世令已明確處置方向,” 那拉珠爾抬眼看向帳內的將領與吏員,“精壯八千,需篩選無劫掠、無殘殺劣跡者,補入虎賁師;老弱婦孺一萬二,安置在杭愛山南側的平坦地帶,那裏有水源、有草場,適合居住放牧。” 博羅騎兵統領)立刻道:“將軍,虎賁師正缺兵員,補入精壯正好增強戰力,隻是需嚴格篩選,別讓阿魯台的親信混入。” 張謙糧草官)則補充:“安置老弱需糧草,目前據點內有青稞五千石、幹草八千斤,若按每人每日半斤青稞算,可支撐三個月,後續需從黃草穀調糧。”
驛站吏員李謙熟悉部落)捧著 “部落名冊”,上前一步:“將軍,老弱安置需借部落首領之力,合丹部、別失八裏部的長老仍有威望,可讓他們協助管理,減少抵觸。” 那拉珠爾點頭,手指在總冊上劃過:“就按你們說的,分兩步走:先篩選精壯,定入伍名單;再規劃安置區,落實老弱的居住與糧草。今日未時三刻,召集各區域戰俘代表,宣講治世令,明日便開始執行。”
帳外,精壯區的戰俘們正圍坐在一起,低聲議論著未來的去向 —— 一名合丹部的精壯男子道:“不知道元軍會怎麽處置我們,若能回家就好了。” 旁邊的別失八裏部男子卻道:“我聽說元軍缺兵,說不定會讓我們當兵,若能有軍餉,也比在叛軍裏強。” 不遠處的老弱區,老人們則互相攙扶著,看著遠處的草場,眼中滿是對安穩的期盼,分眾施策的序幕,即將拉開。
“蕭虎治世令” 的傳達與解讀,是政策落地的基礎 —— 驛卒專程從黃草穀送來令文,那拉珠爾組織將領、吏員、部落長老共同解讀,明確 “精壯入伍” 與 “老弱安置” 的核心條款,結合杭愛山的實際情況糧草、牧地、部落結構),確定政策的適配細節,避免政令與實際脫節,體現元代 “令行天下、因地製宜” 的行政邏輯。
令文的傳遞與核驗 —— 辰時初,驛卒騎著快馬抵達杭愛山據點,手中捧著裹著紅綢的 “蕭虎治世令”,紅綢上繡著 “治世安民” 四字。那拉珠爾率將領、吏員在帳外迎接,驛卒單膝跪地,雙手遞上令文:“將軍,蕭大人令文,限三日內落實,需將處置結果回稟。” 那拉珠爾接過令文,展開核驗:絹帛長三尺、寬兩尺,墨筆字跡工整,首行 “蕭虎治世令” 五字加粗,文末鈐著 “蕭虎之印” 的朱紅印記,無塗改痕跡,確為真令。他對驛卒道:“辛苦你了,先去歇息,處置結果明日便會寫好,你帶回黃草穀。”
多人參與的令文解讀 —— 那拉珠爾召集博羅軍事)、張謙糧草)、李謙部落)、王太醫醫療)、合丹部長老老弱代表),圍坐案前解讀令文。李謙指著 “精壯無劣跡者入虎賁師” 一句:“‘無劣跡’需明確,之前核驗中標記‘自願叛亂’‘參與劫掠’的,是否排除在外?” 那拉珠爾道:“自然排除,隻選‘被強征’且無劣跡的,由博羅與李謙共同篩選,避免有叛亂前科者混入軍隊。” 合丹部長老則問:“老弱安置的‘劃牧地’,具體劃在哪裏?是否能讓部落聚居?” 張謙指著安置區草圖:“南側平坦地帶,按部落劃分區域,合丹部住東片,別失八裏部住西片,方便你們管理。”
政策適配的細節調整 —— 針對杭愛山的糧草現狀,張謙提出:“令文說‘發青稞’,但目前據點內的青稞隻夠支撐三個月,需向黃草穀申請調糧五千石,否則入冬後老弱會斷糧。” 那拉珠爾立刻讓吏員寫 “調糧文書”,注明 “杭愛山安置老弱需糧,望三日內送達”;針對虎賁師的編製,博羅道:“虎賁師現有一萬五千人,補入三千精壯即可,其餘五千精壯可編為‘輔兵’,負責糧草運輸與營地守衛。” 那拉珠爾點頭:“就按你說的,分‘正兵’與‘輔兵’,正兵入虎賁師,輔兵協助後勤。”
解讀後的傳令準備 —— 吏員將解讀後的政策要點,抄錄在十塊木板上,木板用紅漆寫著 “精壯入伍條件”“老弱安置待遇”,如 “精壯需 1845 歲、無劣跡、身體健康”“老弱每人每日發青稞半斤、每月發幹草十斤”。李謙還讓驛站吏員將政策要點翻譯成各部落方言,寫在羊皮紙上,準備在宣講時發放給戰俘代表,確保政策傳達無偏差。
將領議事的決策過程,需 “集思廣益、權衡利弊”—— 那拉珠爾圍繞 “精壯篩選標準”“老弱安置細節”“資源調配” 三大核心問題,組織將領與吏員討論,各抒己見,最終形成統一方案,體現元代 “集體議事、主將定奪” 的決策傳統,同時凸顯人物的專業素養博羅懂軍事、張謙懂糧草、李謙懂部落)。
精壯篩選標準的討論 —— 博羅提出 “三篩原則”:一篩年齡1845 歲,超出者歸入老弱);二篩健康排除重傷、慢性病者,由王太醫負責);三篩品行排除自願叛亂、參與劫掠者,由李謙與戰俘代表指認)。張謙補充:“還需登記精壯的技能,如會騎馬的編入騎兵,會射箭的編入弓箭隊,會木工的編入輔兵,人盡其用。” 那拉珠爾道:“就按‘三篩 + 技能登記’執行,明日辰時開始篩選,在精壯區設三個篩選點,分別負責年齡、健康、品行。”
老弱安置細節的商議 —— 李謙建議 “按部落聚居”:“合丹部與別失八裏部的老弱,若混住易生糾紛,按部落劃分區域,讓長老管理,更易安定。” 張謙則規劃 “安置區配套”:“需搭建一千五百頂臨時帳篷每頂住八人),設五個糧草發放點、三個醫療點、兩個牧地管理處,確保老弱生活便利。” 王太醫補充:“醫療點需配足夠的草藥,尤其是治療老人咳嗽、孩童發燒的,還要安排醫護兵定期巡診。” 那拉珠爾一一應允,讓張謙與李謙負責安置區的搭建與配套。
資源調配的方案確定 —— 糧草方麵,張謙提出 “分月發放”:“每月初一發放當月青稞與幹草,避免一次性發放導致浪費或被搶;發放時需登記簽字按手印,若不會寫字),確保無遺漏。” 人力方麵,博羅建議 “抽調百名步兵協助”:“步兵可幫忙搭建帳篷、搬運糧草、維持安置區秩序,待安置穩定後再撤回。” 那拉珠爾道:“資源調配要優先保障老弱,尤其是孤老與孤兒,需額外照顧,可讓部落婦女組成‘看護隊’,協助照顧他們。”
決策後的分工安排 —— 那拉珠爾明確各人間的職責:博羅負責精壯篩選與編入軍隊;張謙負責老弱安置區的搭建、糧草調配;李謙負責部落協調與政策宣講;王太醫負責醫療保障;合丹部長老協助管理老弱安置區。“明日辰時,各環節同時啟動,每兩個時辰向我匯報一次進度,” 那拉珠爾道,“務必確保政策落地,別出亂子,讓戰俘們感受到朝廷的治世誠意。”
精壯戰俘的入伍篩選流程,需 “層層把關、公開透明”—— 按 “年齡篩查 健康檢查 品行甄別 技能登記” 四步進行,每個環節由專人負責,戰俘代表參與監督,確保篩選公平,避免營私舞弊,體現元代 “選兵嚴謹、寧缺毋濫” 的軍製傳統,同時通過篩選過程的細節,展現人物的專業與公正。
年齡篩查的細致核對 —— 辰時初,精壯區東側設 “年齡篩查點”,由兩名通政院吏員負責,手持 “年齡核查表”根據之前的戰俘總冊填寫),逐一核實戰俘的年齡。吏員會詢問:“你是哪年出生的?屬什麽生肖?” 再對照總冊上的記錄,若有不符,便讓部落長老或同鄉佐證。一名自稱 “30 歲” 的戰俘,總冊上記為 “35 歲”,同鄉立刻道:“他確實 35 歲,去年還過了生日,隻是看著年輕。” 吏員在表上注明 “年齡核實無誤”,讓戰俘前往下一個篩選點。
健康檢查的專業判斷 ——“健康檢查點” 由王太醫帶領五名醫護兵負責,設在篩查點旁的臨時醫帳內。醫護兵會讓戰俘活動四肢、檢查傷口,王太醫則重點檢查是否有慢性病如咳嗽、關節痛)。一名精壯男子手臂有舊傷,活動受限,王太醫摸了摸他的手臂:“這傷已愈合,但用力會痛,不能編入正兵,可入輔兵。” 男子雖有些失落,卻也點頭接受,醫護兵在他的 “健康表” 上標注 “輔兵”,讓他繼續前行。
品行甄別的公正透明 ——“品行甄別點” 由李謙與三名戰俘代表合丹部、別失八裏部、阿爾泰山部各一名,均為被強征者)負責,對照 “戰俘總冊” 上的 “參戰情況” 標注,同時接受其他戰俘的指認。一名總冊上標注 “被強征” 的戰俘,被另一名戰俘指認 “參與過搶合丹部的糧”,李謙立刻詢問戰俘代表,代表們點頭確認,李謙便在他的表上標注 “品行存疑,排除入伍”,交由步兵帶至 “待審區”。
技能登記的人盡其用 —— 最後是 “技能登記點”,由博羅的副將負責,詢問戰俘的擅長技能:“會騎馬嗎?會射箭嗎?會木工、鐵匠活嗎?” 一名合丹部男子道:“我會騎馬,之前在部落裏是牧馬的,能馴烈馬。” 副將立刻在 “技能表” 上標注 “善騎馬,編入虎賁師騎兵隊”;一名別失八裏部男子道:“我會木工,能修帳篷、做木椅。” 副將標注 “善木工,編入輔兵木工隊”。登記完的戰俘,會領到一塊木牌刻著 “正兵” 或 “輔兵”),憑牌前往對應的集結區。
虎賁師的精壯編組與軍紀宣講,需 “按能編組、嚴明紀律”—— 將篩選後的精壯按技能分為騎兵、步兵、輔兵,任命有威望的戰俘小頭目無劣跡、有管理經驗),同時宣講虎賁師的軍紀不許劫掠、服從指揮、戰時奮勇),確保編入的精壯能快速融入軍隊,體現元代 “治軍嚴明、以老帶新” 的軍事傳統。
按技能的編組細節 —— 篩選出的三千名正兵入虎賁師),按技能分為一千騎兵、一千五百步兵、五百弓箭兵;五千名輔兵,分為兩千糧草兵、一千木工兵、一千鐵匠兵、一千守衛兵。騎兵隊由博羅親自挑選的百戶帶領,士兵均是會騎馬且騎術精湛的,戰馬從之前繳獲的叛軍戰馬中挑選共一千五百匹,選最健壯的一千匹);步兵隊由帖木格的副將帶領,士兵多是身體強壯、擅長近戰的;弓箭兵則由合撒兒帶領,挑選會射箭的戰俘,每人發放一把角弓、三十支箭。
小頭目的任命標準 —— 從正兵中挑選三十名小頭目每百人一名),要求 “被強征、無劣跡、在部落中有威望、懂基本指揮”。合丹部的男子帖木兒曾是部落的牧馬官,被強征後未參與劫掠),因在戰俘中威望高,被任命為騎兵隊小頭目;別失八裏部的男子也先曾是部落的獵戶,擅長射箭),被任命為弓箭兵小頭目。博羅對小頭目們道:“你們要帶好自己的人,服從指揮,若有人違反軍紀,你們也要擔責。” 小頭目們齊聲應諾,紛紛表示會管好手下。
軍紀宣講的重點內容 —— 博羅在精壯集結區,向編入的精壯宣講虎賁師的 “三大軍紀”:一不許劫掠百姓,違者軍法處置;二需服從上級指揮,不許違抗命令;三戰時需奮勇殺敵,退縮者斬。他還補充 “入伍待遇”:“每月發青稞兩石、幹草二十斤,戰後若立功,可賞牧地、升官職,家人也能享受朝廷的安撫政策。” 一名精壯男子問道:“若我們想家,能回去看看嗎?” 博羅道:“戰時不行,戰後可申請探親,朝廷會派人護送。” 精壯們聽後,眼中多了幾分期待,少了幾分抵觸。
初步訓練的啟動 —— 宣講結束後,小頭目們帶領各自的隊伍,開始簡單的訓練:騎兵隊練習騎馬列隊,保持陣型;步兵隊練習長矛刺殺,動作整齊;弓箭兵練習拉弓瞄準,提高精度。訓練場上,口號聲此起彼伏,精壯們的動作雖還不熟練,卻格外認真,之前的頹喪之氣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軍人的銳氣。博羅看著訓練的場景,對那拉珠爾道:“將軍,這些精壯底子不錯,再練半個月,就能編入虎賁師參戰了。”
老弱安置區的選址與搭建,需 “依山傍水、便利生活”—— 選址在杭愛山南側的平坦地帶,靠近水源與牧地,按部落劃分區域,搭建臨時帳篷,配套糧草發放點、醫療點、牧地管理處,確保老弱的基本生活需求,體現元代 “因地製宜、便民安置” 的治民邏輯。
選址的實地考察 —— 張謙與李謙帶著十名步兵、兩名部落長老,前往杭愛山南側考察。他們沿著溪流而行,最終選定一片長百丈、寬八十丈的平坦地帶:東側是溪流水源充足),西側是開闊的牧地可放養家畜),北側靠近鬆樹林可砍柴取暖),南側是緩坡無洪水風險)。合丹部長老道:“這裏之前是我們部落的臨時牧地,土壤肥沃,水源幹淨,適合居住。” 張謙點頭,讓步兵用白石灰在地上畫出區域邊界:“東片給合丹部,西片給別失八裏部,中間設公共區域糧草發放點、醫療點)。”
帳篷的搭建與分配 —— 博羅抽調兩百名步兵,協助搭建臨時帳篷。帳篷用叛軍的舊帳篷改造,不夠的則用鬆木與麻布新搭,共搭建一千五百頂,每頂帳篷長三丈、寬兩丈,可住八人老弱多,人均空間足夠)。帳篷內鋪三層幹草防潮保暖),角落設一個小炭盆用於取暖,炭從鬆樹林砍伐後燒製)。搭建好後,李謙按 “家庭組” 分配帳篷:合丹部的娜仁帶著兩個孩子,與另外兩戶人家共七人)住一頂帳篷;九十歲的帖木格老人,與兩名孤老住一頂帳篷,方便互相照顧。分配結果寫在木牌上,掛在帳篷門口,老弱們按木牌找自己的帳篷,秩序井然。
配套設施的設置 —— 公共區域設五個糧草發放點每點配兩名吏員、三名步兵),發放點旁堆著青稞與幹草,用木柵欄圍住,防止被牲畜偷吃;設三個醫療點每點配一名軍醫、三名醫護兵),醫療點內擺著藥箱、擔架、陶罐,方便診治;設兩個牧地管理處每處配一名部落長老、兩名步兵),負責分配牧地、管理牲畜老弱帶來的少量牛羊)。張謙在糧草發放點示範發放流程:“每月初一,憑‘安置證’木牌,刻著姓名與家庭人數)來領糧,一人半斤青稞、兩斤幹草,別多領,也別少領。” 一名老婦人拿著剛領到的 “安置證”,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裏,眼中滿是安心。
牧地的劃分與管理 —— 牧地按部落劃分,合丹部的牧地在西側北片,別失八裏部的在西側南片,中間留一條寬五丈的通道,避免部落間因牧地起糾紛。牧地管理處的長老會登記每戶的牲畜數量:“你家有三頭羊、一頭牛,隻能在自己的牧地放,別去別人的區域,不然會被罰款扣青稞)。” 一名牧民點頭:“我們知道,之前在部落裏也是這麽管的,不會亂闖。” 步兵還在牧地邊界插了木牌,標注 “合丹部牧地”“別失八裏部牧地”,清晰明了。
政策宣講與戰俘的回應,需 “語言通俗、答疑解惑”—— 安排會部落方言的吏員與步兵,分區域向戰俘宣講政策,針對精壯關心的入伍待遇、老弱關心的生活保障,逐一解答疑問,收集反饋,及時調整細節,體現元代 “政策公開、傾聽民意” 的行政態度。
精壯區的政策宣講 —— 博羅與李謙來到精壯區,李謙用合丹部方言宣講:“朝廷的政策是,被強征且無劣跡的精壯,可入虎賁師,每月發兩石青稞,戰後立功有賞;不願入伍的,若符合老弱標準,也可去安置區。” 一名精壯男子問道:“入伍後,家人能去安置區嗎?我母親年紀大了,沒人照顧。” 那拉珠爾正好巡訪至此,立刻道:“可以,你若入伍,家人可優先安排進安置區,還能每月多領一斤青稞,放心。” 男子聽後,立刻報名入伍,其他精壯也紛紛上前,報名的人越來越多。
老弱區的政策解讀 —— 張謙與合丹部長老來到老弱區,長老用本族方言解讀:“朝廷會給我們發青稞、分牧地,還會建醫療點,看病不用花錢,大家安心住在這裏,不用怕餓肚子。” 一名老婦人問道:“冬天快到了,帳篷夠暖和嗎?會不會凍著孩子?” 張謙道:“我們會給每戶發十斤木炭,帳篷也會加一層麻布,保證暖和;孩子若生病,醫療點會免費治病,不用擔心。” 老婦人點點頭,拉著身邊的孩子道:“聽到了嗎?以後不用餓肚子,不用怕生病了。”
婦幼區的安撫宣講 —— 帖木格與女醫護兵來到婦幼區,女醫護兵用溫柔的語氣,對婦女們道:“孩子們可以在安置區玩耍,我們會安排人教他們認字數數;你們若會織布、縫補,還能加入‘婦女工坊’,做的東西能換青稞。” 一名婦女道:“我會縫補皮甲,之前在部落裏幫人縫過,能加入工坊嗎?” 女醫護兵道:“當然可以,明天工坊就會建起來,你可以來報名。” 婦女們聽後,眼中滿是希望,孩子們也開始在帳篷旁玩耍,笑聲漸漸多了起來。
反饋的收集與調整 —— 宣講時,吏員們拿著羊皮冊,記錄戰俘的疑問與建議。有精壯建議 “入伍前想先見家人一麵”,那拉珠爾立刻同意:“今日申時,安排入伍精壯與家人見麵,半個時辰,明日再集結;” 有老弱建議 “糧草發放點太遠,行動不便”,張謙便在老弱區增設兩個發放點,縮短距離。李謙道:“多聽戰俘的建議,政策才能落實得更好,他們才會真心歸順。” 那拉珠爾深以為然,讓吏員們繼續收集反饋,及時調整。
特殊戰俘的處置方案,需 “因人而異、靈活施策”—— 針對 “傷病精壯”“孤老婦幼”“有技能的老弱” 等特殊群體,製定專項方案,如傷病精壯先治療再安置、孤老由看護隊照顧、有技能的老弱加入工坊,避免一刀切,體現元代 “恤弱濟困、人盡其才” 的治民理念。
傷病精壯的治療與安置 —— 王太醫將傷病精壯分為 “可恢複” 與 “不可恢複” 兩類:可恢複的如輕傷、骨折),先入醫療營治療,痊愈後再決定是否入伍;不可恢複的如重傷致殘),轉入老弱安置區,給予半份糧草因無法勞動),同時安排輕體力活如看守糧草發放點、整理醫療點)。一名精壯男子腿被箭射穿,需一個月才能痊愈,王太醫道:“你先在醫療營養傷,痊愈後若想入伍,仍可報名;不想入伍,就去安置區,我們會安排你看守牧地。” 男子道:“我想入伍,等我好了就去。”
孤老婦幼的專項照顧 —— 為無親屬的孤老共五十人)設 “敬老帳”,安排十名部落婦女組成 “看護隊”,負責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如送飯、洗衣、攙扶散步;為無父母的孤兒共三十人)設 “育幼帳”,由五名有育兒經驗的婦女輪流看護,教他們認字數數、做簡單的手工。一名七歲的孤兒阿古拉,之前跟著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後成了孤兒,看護隊的婦女娜仁便把他帶在身邊:“以後我就是你娘,我會照顧你。” 阿古拉抱著娜仁的腿,眼中滿是依賴。
有技能老弱的利用 —— 張謙發現部分老弱有特殊技能,如老木匠會做家具、老婦人會織布、中年男子會馴馬,便成立 “老弱工坊”,讓他們發揮所長:老木匠負責修理帳篷、製作木椅;老婦人負責織布、縫補衣物;中年男子負責馴馬、照看牲畜。工坊的產品如木椅、布匹),一部分用於安置區,一部分可與元軍交換青稞如一匹布換五斤青稞)。一名老木匠道:“我以為老了沒用了,沒想到還能做活換糧,謝謝朝廷給我機會。”
叛逆親信的特殊看管 —— 對之前甄別出的三百名阿魯台親信自願叛亂者),不納入精壯入伍與老弱安置,而是單獨關押在據點北側的 “待審區”,由五十名步兵看守,每日發放基本的青稞與水,待後續押回大都定罪。那拉珠爾道:“這些人是叛亂的核心,不能與普通戰俘混在一起,需單獨看管,防止他們煽動鬧事。” 看守的步兵每日清點人數,確保無逃跑或自殺情況,待審區的帳門用鐵鏈鎖住,隻有送飯時才打開。
部落首領的協同管理,需 “權責明確、互利共贏”—— 邀請未參與叛亂的部落首領合丹部長老、別失八裏部首領等)協助管理安置區,賦予他們 “調解糾紛、反饋需求、管理牧地” 的權限,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資獎勵如額外的青稞、優先挑選牧地),體現元代 “以部落治部落、減少行政成本” 的管理智慧。
首領權責的明確劃分 —— 那拉珠爾召集合丹部長老、別失八裏部首領,明確他們的職責:調解部落內的糾紛如牧地之爭、鄰裏矛盾);收集部落成員的需求如缺糧草、需醫療),及時反饋給元軍;管理部落的牧地與牲畜,確保不與其他部落衝突。“你們若能管好自己的部落,每月可多領二十斤青稞、五斤幹草,” 那拉珠爾道,“若部落內無糾紛、無鬧事,年底還會有額外的賞賜如布匹、工具)。” 合丹部長老道:“將軍放心,我們會管好自己的人,不會給朝廷添麻煩。”
糾紛調解的實際案例 —— 安置區剛搭建好,合丹部的一名牧民與別失八裏部的牧民,因爭奪一頭走失的羊發生爭執,合丹部長老與別失八裏部首領立刻趕到,查看羊的特征羊耳上有合丹部的標記),確認是合丹部的羊,便對別失八裏部的牧民道:“這羊是合丹部的,你若想養羊,可向管理處申請,別搶別人的。” 同時對合丹部的牧民道:“以後看好自己的羊,別再讓它走失,不然容易起糾紛。” 兩人都點頭認錯,糾紛很快解決,未引發更大衝突。
需求反饋的高效傳遞 —— 合丹部長老發現部落內有十戶人家缺木炭,便立刻向張謙反饋:“冬天快到了,木炭不夠,老人孩子會凍著。” 張謙立刻安排步兵去鬆樹林砍伐木材,燒製木炭,三日內便給這十戶人家各送了二十斤木炭。長老感激道:“謝謝張大人,這麽快就解決了我們的需求,我會告訴部落的人,朝廷是真心為我們好。” 張謙道:“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以後有需求,隨時反饋。”
部落凝聚力的維護 —— 首領們還組織部落內的傳統活動,如合丹部的 “牧馬節”簡單的賽馬活動,不鋪張)、別失八裏部的 “織布比賽”婦女們比誰織的布好),增強部落的凝聚力。活動時,元軍還會送去少量青稞與奶酪,作為獎勵,老弱們參與其中,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安置區的氛圍愈發和諧。那拉珠爾看著活動的場景,對李謙道:“讓首領們管部落,比我們直接管更有效,他們懂自己人的需求,也有威望。”
政策落地後的首日安置與反饋,需 “細致觀察、及時調整”—— 首日執行精壯入伍與老弱安置,記錄各環節的問題如糧草發放排隊過長、精壯與家人見麵時間短),及時優化流程,確保政策順暢落地,同時收集戰俘的滿意度,為後續長期管理打下基礎,體現元代 “務實行政、持續優化” 的工作作風。
精壯入伍的首日流程 —— 辰時篩選,午時確定入伍名單,申時安排與家人見麵,酉時集結訓練。首日共篩選出兩千五百名精壯剩餘五百名次日完成篩選),與家人見麵時,有的精壯給家人留下自己的貼身物品如木梳、皮袋),有的則叮囑家人好好在安置區生活。一名精壯男子對母親道:“娘,我入伍後會好好當兵,立功後就回來接你,你要照顧好自己。” 母親含淚點頭:“你在軍隊要聽話,別惹事,娘會等你回來。” 見麵結束後,精壯們有序前往集結區,開始初步訓練,無一人逃跑或反抗。
老弱安置的首日生活 —— 老弱們上午搬入帳篷,下午領取首月的青稞與幹草,醫療點接診了五十餘名傷病者,牧地管理處登記了兩百餘頭牲畜。一名老婦人煮了一碗青稞粥,給身邊的孤兒阿古拉:“快吃,這是朝廷發的青稞,比在叛軍裏吃的發黴青稞好多了。” 阿古拉小口吃著,臉上露出笑容。傍晚時分,安置區的帳篷內亮起了微弱的火光炭盆),老弱們圍坐在一起,聊著天,有的還唱起了部落的歌謠,氛圍溫馨。
首日問題的發現與調整 —— 首日執行中,發現兩個問題:一是糧草發放點排隊過長每人需等半個時辰),張謙便增加發放窗口,從五個增至八個,縮短等待時間;二是精壯與家人見麵時間太短僅半個時辰),那拉珠爾便將次日的見麵時間延長至一個時辰,同時允許家人送精壯至集結區,多待片刻。李謙道:“首日難免有問題,及時調整,後續就會順暢。”
戰俘滿意度的收集 —— 吏員們在首日結束後,隨機詢問戰俘的感受:精壯中,有九成表示 “滿意,願意好好當兵”;老弱中,有八成表示 “滿意,生活有保障”;婦幼中,孩子們對 “育幼帳” 的手工課很感興趣,婦女們對 “婦女工坊” 充滿期待。一名合丹部的老婦人道:“沒想到元軍這麽好,給我們發糧、治病,比阿魯台好多了,我們以後就跟著朝廷過安穩日子。” 吏員將這些反饋記錄下來,呈給那拉珠爾,那拉珠爾欣慰道:“隻要他們滿意,政策就沒白落實,杭愛山的安穩就有希望了。”
政策落地後的後續規劃,需 “長遠考慮、持續保障”—— 製定 “一月短期、半年中期、一年長期” 的規劃,短期確保生活穩定,中期完善設施如建永久住房、開辦學堂),長期推動部落與元軍的融合如部落子弟參軍、元軍協助發展牧業),體現元代 “治世長遠、久久為功” 的治理思路。
短期規劃一月內)—— 重點保障基本生活:完成剩餘精壯的篩選與入伍;確保老弱的糧草與木炭供應;醫療點覆蓋所有安置區,每周巡診一次;解決首日發現的問題,優化流程。張謙道:“一月內要讓所有戰俘都安定下來,無饑寒、無疾病,為後續發展打基礎。” 那拉珠爾同意,讓各負責人按短期規劃推進,每周匯報一次進度。
中期規劃半年內)—— 完善安置區設施:將臨時帳篷改建為永久住房用鬆木與土坯搭建,更保暖);開設 “部落學堂”,教老弱婦幼認字、學政令;擴大 “老弱工坊”,增加織布、木工、鐵匠等項目,讓更多老弱能通過勞動換糧;與黃草穀建立穩定的糧草運輸通道,確保冬季糧草充足。李謙道:“學堂很重要,讓大家認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朝廷的政令,也能讓部落子弟有出息。” 那拉珠爾便讓李謙負責學堂的籌備,挑選有文化的驛站吏員當老師。
長期規劃一年內)—— 推動融合與發展:從部落子弟中選拔優秀者,送入虎賁師參軍,或送入驛站學習,培養部落自己的吏員;元軍協助部落發展牧業,提供優良的牧草種子、傳授馴馬技術;在安置區周邊建 “集市”,允許部落與元軍、其他部落交易如用牲畜換布匹、工具),促進經濟發展。博羅道:“部落子弟參軍,既能增強虎賁師的戰力,又能讓部落與朝廷更親近,是長遠之計。” 那拉珠爾深以為然,將長期規劃寫入 “杭愛山治理總冊”,作為後續工作的指導。
規劃的傳達與動員 —— 那拉珠爾將後續規劃向將領、吏員、部落首領宣講,同時通過驛站吏員傳達給所有戰俘,讓他們知道朝廷不僅要讓他們 “活下去”,還要讓他們 “活得好”。合丹部長老道:“有了長遠規劃,我們就有了盼頭,部落的人也會更安心,以後再也不會跟著阿魯台叛亂了。” 那拉珠爾道:“這就是蕭虎大人‘治世令’的本意 —— 平叛不是目的,讓大家安居樂業、草原長治久安才是目的。” 帳外,杭愛山的風輕輕吹過,安置區的帳篷燈火點點,精壯們的訓練口號與老弱們的歌謠交織在一起,一幅治世安民的畫卷,正在杭愛山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