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杭愛安老

字數:15797   加入書籤

A+A-


    1064 章:杭愛安老至元四十六年秋老弱安置與生產恢複)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愛山,辰時的陽光已驅散晨霧,灑在南側的安置區 —— 一千五百頂臨時帳篷整齊排列,帳外的空地上,老人們正晾曬著麻布,婦女們帶著孩童撿拾鬆枝用於燒火),幾名合丹部的牧民正牽著少量牛羊,在臨時牧地之前劃定的過渡區域)吃草,牛羊的低哞聲與孩童的笑聲交織,顯露出一絲安穩氣息。
    那拉珠爾立於安置區中央的高台上,手中展開張謙繪製的 “杭愛山牧地劃分圖”—— 圖上用炭筆圈出 “合丹部牧地”“別失八裏部牧地”“混合部落牧地”,每塊牧地旁標注著 “麵積頃)、人口、牲畜數”,還畫著水源位置與邊界標記木牌、石堆)。“今日起,正式為老弱劃分固定牧地、發放青稞種糧,” 那拉珠爾的聲音透過號角傳遍安置區,“張謙糧草官)帶吏員掌牧地丈量與種糧發放,李謙驛站吏員)協部落長老辨歸屬,帖木格步兵統領)帶士兵維持秩序,務必讓每戶都有地種、有糧播。”
    高台旁的空地上,已堆起小山般的青稞種糧 —— 糧囤用木柵欄圍住,每囤貼著火漆標簽,寫著 “合丹部種糧”“別失八裏部種糧”,旁邊擺著數十把木犁、鐮刀從叛軍物資中修繕的農具),工匠們正最後檢查農具:“犁頭已磨尖,鐮刀柄纏了麻布,老人們用著不打滑。” 合丹部的長老帖木格與步兵統領同名)拄著鬆木杖,走到那拉珠爾麵前:“將軍,老弱們盼這一天好久了,有了固定牧地和種糧,就能安心過日子了。” 那拉珠爾點頭:“長老放心,定會按人口、按部落公平劃分,不偏不倚。”
    此時,一名老婦人牽著孤兒阿古拉,走到糧囤旁,怯生生地問張謙:“大人,我們孤兒寡母,能分到牧地和種糧嗎?” 張謙笑著遞過一塊木牌刻著 “合丹部娜仁戶,2 人,牧地 2 頃,種糧 6 石”):“當然能,這是你們的份,一會兒就有人帶你們去認牧地。” 娜仁接過木牌,緊緊抱在懷裏,阿古拉則盯著糧囤裏金黃的青稞,眼中滿是好奇,老弱安置與生產恢複的序幕,就此拉開。
    牧地勘察的前期籌備,需 “組隊協同、定標細查”—— 組建 “吏員 + 部落長老 + 步兵 + 工匠” 的勘察團隊,明確牧地勘察標準水源近、牧草豐、無洪澇),準備丈量工具步弓、羊皮尺、木標記),提前與部落溝通需求,為後續精準劃分打下基礎,體現元代 “勘地依製、問需於民” 的民政邏輯。
    勘察團隊的組建與分工 —— 張謙挑選十名通政院吏員懂丈量、會文書)、兩名部落長老合丹部帖木格、別失八裏部也先)、二十名步兵負責開路與安全)、五名工匠製作邊界標記),組成勘察隊。張謙任隊長,負責總協調;吏員分兩組,一組持步弓丈量麵積,一組記錄地形與水源;長老們負責辨認部落傳統牧地範圍,避免劃分時引發糾紛;步兵在前開路,清理勘察路線上的灌木與碎石;工匠則攜帶木牌、石錘,隨時製作邊界標記。“咱們按‘先合丹、再別失八裏、最後混合部落’的順序勘察,” 張謙對團隊道,“每塊牧地都要測準麵積、標記水源,記清楚適合放牧還是耕種。”
    勘察工具的準備與調試 —— 步弓元代常用丈量工具,一弓為五尺)共準備十把,工匠提前校準,確保每把步弓長度一致;羊皮尺用羊皮條編織,標有刻度,長三丈)用於測量窄小區域如水源寬度);木標記鬆木製成,長三尺,頂部刻部落標識,如合丹部刻狼紋、別失八裏部刻羊角紋)共兩百塊,石錘用於將木標記砸入地下)五把;還攜帶羊皮地圖空白,用於繪製勘察結果)與炭筆,隨時記錄。一名吏員調試步弓:“張大人,步弓都校準好了,五尺誤差不超半寸,可放心用。” 張謙點頭:“好,丈量時每十步核對一次,別出偏差。”
    勘察標準的明確劃定 —— 按元代《民政則例》,牧地劃分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離安置區不超過十裏,方便老弱往返;二是水源充足,每塊牧地需有一處穩定水源河流或泉水);三是牧草覆蓋率達七成以上,或土壤肥沃適合種青稞沙質土壤排除)。勘察時,吏員需用 “三步測草法” 判斷牧草豐度:每塊地選三個點,每個點三步範圍內數牧草株數,平均超過五十株即為合格。“這塊地沙太多,牧草隻有三十株,不能劃給老弱,” 合丹部帖木格長老指著一片沙地道,張謙立刻讓吏員在地圖上標注 “不適宜”,繼續尋找合適區域。
    與部落老弱的提前溝通 —— 勘察前一日,張謙與長老們召集各部落老弱代表,詢問需求:合丹部代表希望牧地靠近鬆樹林方便砍柴),別失八裏部代表希望靠近溪流方便灌溉),混合部落由多個小部落組成)代表希望牧地集中,便於互相照應。“你們的需求我們都記著,勘察時會盡量滿足,” 張謙道,“但也要顧全大局,若無法完全滿足,還請大家體諒,咱們以‘能放牧、能耕種’為首要原則。” 老弱代表們紛紛點頭,承諾會配合後續劃分。
    勘察路線的規劃與確定 —— 勘察隊從安置區出發,沿南側緩坡展開,規劃三條路線:東線合丹部區域)沿黑水河延伸,西線別失八裏部區域)沿鬆樹林邊緣,中線混合部落區域)在東西線之間,三條路線各長二十裏,覆蓋所有待劃分區域。“東線黑水河兩岸牧草好,適合合丹部;西線鬆樹林旁有耕地,適合別失八裏部種青稞;中線平坦,適合混合部落,” 張謙指著地圖道,“咱們今日勘察東線,明日西線,後日中線,三日完成全部勘察。”
    牧地的丈量與麵積核定,需 “按人定畝、依畜調量”—— 依據老弱家庭人口數每人 2 畝)與牲畜數每十頭牲畜加 1 畝),用步弓精準丈量,同時參考部落傳統牧地範圍,確保每塊牧地麵積公平合理,記錄在 “牧地清冊” 上,體現元代 “以人定地、以畜補量” 的分配原則。
    按人口的基礎麵積核算 —— 元代對老弱牧地分配的基礎標準是 “每人 2 畝1 畝約 0.69 畝現代畝)”,家庭人口以之前核驗的 “安置名冊” 為準,孤寡老人按 2 人算,孤兒按 1 人算。合丹部娜仁家2 人:娜仁與阿古拉),基礎麵積為 4 畝;別失八裏部也先家3 人:也先夫婦與老母親),基礎麵積為 6 畝;混合部落的帖木兒家4 人:帖木兒與三個孫輩),基礎麵積為 8 畝。吏員們按名冊逐一核算,將基礎麵積寫在 “牧地分配草冊” 上,交給張謙核對:“張大人,合丹部共 500 戶,1200 人,基礎麵積 2400 畝;別失八裏部 300 戶,800 人,基礎麵積 1600 畝;混合部落 200 戶,500 人,基礎麵積 1000 畝,合計 5000 畝,約 50 頃。”
    按牲畜的麵積增補 —— 除基礎麵積外,每戶若有牲畜羊、牛、馬),按 “每十頭補 1 畝” 的標準增補,不足十頭不補。娜仁家有 3 隻羊,不足十頭,不增補;也先家有 15 隻羊、2 頭牛,共 17 頭,增補 1 畝17÷10=1.7,取整 1 畝),總麵 7 畝;帖木兒家有 20 隻羊、5 頭牛,共 25 頭,增補 2 畝,總麵積 10 畝。長老們協助統計牲畜數:“也先家的牛是去年買的,一直養在臨時牧地,沒錯,” 別失八裏部也先長老道,張謙讓吏員在草冊上注明 “增補麵積”,確保每戶數據準確。
    步弓丈量的實操細節 —— 吏員們用步弓丈量選定的牧地,按 “矩形法” 計算麵積:先測長度步數),再測寬度步數),麵積 =長度步數 x5 尺)x寬度步數 x5 尺)÷2401 畝 = 240 平方尺)。合丹部娜仁家的牧地,長度測為 80 步400 尺),寬度測為 48 步240 尺),麵積 = 400x240÷240=400 平方尺?不對,重新算:400x240= 平方尺,÷240=400 畝?不,之前基礎麵積是 4 畝,這裏明顯錯了,哦,步弓丈量時,吏員們是按 “畝” 來算,正確的是:一弓五尺,一步兩弓十尺),一畝為 240 平方步每步十尺,240 步 x10 尺 x10 尺 =
    平方尺,與元代 1 畝約 240 平方步的標準一致)。娜仁家的牧地,長度 20 步20x10=200 尺),寬度 12 步12x10=120 尺),麵積 = 20x12=240 平方步 = 1 畝?不對,重新調整:按每人 2 畝,2 人 4 畝,所以丈量一塊長 40 步、寬 24 步的地,40x24=960 平方步 = 4 畝,吏員們邊量邊記錄:“合丹部娜仁戶,牧地 4 畝,長 40 步,寬 24 步,水源在東側黑水河。”
    麵積核定後的公示與調整 —— 每塊牧地丈量完畢,張謙會在安置區公示三日,接受老弱反饋。合丹部有兩戶反映 “自家牧地離水源太遠”,張謙立刻帶吏員重新勘察,為他們調換到離水源更近的區域,麵積不變;別失八裏部有一戶覺得 “牧地牧草太少”,長老們現場核實後,為其增補了 1 畝牧草豐茂的地塊。“公示就是要聽大家的意見,有問題及時改,” 張謙道,“不能讓老弱領了牧地,卻用著不方便。” 三日公示結束,無一人再提異議,牧地麵積核定工作順利完成。
    牧地邊界的標記與文書登記,需 “有形定界、有據可查”—— 用木牌、石堆做物理標記,在 “牧地清冊” 上詳細記錄每塊牧地的邊界、歸屬、麵積、水源,由吏員與部落長老共同簽字畫押,確保邊界清晰、權責明確,避免後續糾紛,體現元代 “定界有標、登記有冊” 的管理傳統。
    物理標記的製作與埋設 —— 工匠們按部落標識,製作木牌:合丹部木牌刻狼紋,別失八裏部刻羊角紋,混合部落刻圓圈代表多部落融合),木牌頂部削尖,底部裹一層銅皮防腐爛)。埋設時,步兵用石錘將木牌砸入牧地邊界線的關鍵位置如拐角、路口),每五十步埋一塊,木牌露出地麵一尺,方便識別;在木牌之間的地麵,用白石灰畫一條細線臨時標記,待來年草木生長後,再用石堆加固)。“這塊木牌是合丹部與別失八裏部的分界,要埋正,” 張謙指著兩塊相鄰的木牌道,工匠們調整位置,確保邊界線筆直,無重疊或空缺。
    石堆標記的補充設置 —— 在牧地的主要路口與水源旁,設置石堆標記用當地的青石堆砌,高五尺,底部直徑三尺),石堆頂部放置一塊刻有部落標識的石板。合丹部牧地的水源旁,石堆頂部石板刻狼紋,旁側用蒙古文刻 “合丹部水源,共用”老弱可共享水源,不得獨占);別失八裏部牧地的路口石堆,石板刻羊角紋,刻 “別失八裏部入口”。工匠們堆砌石堆時,確保穩固:“石堆底部要寬,上麵要窄,不然容易被風吹倒,” 一名工匠邊堆邊說,還在石堆縫隙中填入泥土,增強穩定性。
    “牧地清冊” 的詳細登記 —— 清冊用厚羊皮紙製作,分 “合丹部冊”“別失八裏部冊”“混合部落冊” 三本,每本記錄每戶的 “戶主姓名、人口、牲畜數、牧地麵積、邊界四至東到某木牌、西到某石堆、南到某水源、北到某路口)、水源位置”,還繪製簡易示意圖標注木牌與石堆的位置)。合丹部娜仁戶的清冊記錄:“戶主娜仁,人口 2娜仁、阿古拉),牲畜 3 羊,牧地 4 畝,四至:東到狼紋木牌 12 號、西到狼紋木牌 13 號、南到黑水河、北到石灰線,水源:黑水河東側三步)。” 清冊每一頁都由張謙、部落長老、戶主或代表)簽字畫押不會寫字的按手印),確保信息真實有效。
    清冊的歸檔與備份 —— 三本 “牧地清冊”,一本留安置區吏員處日常查閱),一本交部落長老保管部落內核對),一本送中都通政院存檔備案,避免日後糾紛)。張謙還讓吏員將清冊內容,用蒙古文與漢文兩種文字抄錄,貼在安置區的公示欄上,方便不同部落、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弱查看。“清冊是憑證,丟了就麻煩了,要好好保管,” 張謙對吏員與長老們道,“以後若有邊界糾紛,就按清冊為準,誰也不能亂改。”
    青稞種糧的籌備與篩選,需 “按戶定數、選優去劣”—— 依據元代 “戶均 3 石1 石約 120 斤)、人均 1 石 5 鬥” 的種糧發放標準,籌備足量青稞,通過 “風選、篩選、水選” 三步篩選,確保種糧飽滿、無病蟲害,為老弱播種豐收打下基礎,體現元代 “種糧優選、助農務實” 的農業政策。
    種糧數量的精準核算 —— 按安置區老弱戶數與人口,核算種糧總量:合丹部 500 戶,1200 人,按戶均 3 石算,需 1500 石;別失八裏部 300 戶,800 人,需 900 石;混合部落 200 戶,500 人,需 600 石,總計 3000 石約 36 萬斤)。張謙從據點糧囤中調撥 3500 石青稞多備 500 石,用於補種或應對損耗),分囤存放,每囤標注 “某部落種糧”,派十名步兵看守,防止受潮或被偷。“種糧要多備些,萬一播種時有的種子不發芽,還能補種,” 張謙對糧草吏道,“每日檢查糧囤,通風防潮,別讓青稞發黴。”
    風選去雜的細致操作 —— 在安置區外的空地上,搭建十座 “風選台”用木板搭建,長五丈、寬三丈,台麵向一側傾斜,下方設兩個木槽),工匠們將青稞倒入傾斜的台麵,同時用木扇用木板與羽毛製成)從側麵吹風,飽滿的青稞顆粒重,落在下方近側的木槽,癟粒、雜草、塵土被風吹到遠側的木槽,實現分離。十名工匠同時操作,每時辰可風選 300 石青稞,風選後的癟粒集中存放,用於喂養老弱的牲畜,不浪費。“扇風時力度要均勻,太輕吹不走雜草,太重會把好種子吹走,” 一名老工匠指導年輕工匠,年輕工匠調整力度,很快便掌握了技巧。
    篩選去劣的進一步提純 —— 風選後的青稞,再用 “竹篩”竹條編織,篩孔大小一致,僅容飽滿顆粒通過)篩選,去除顆粒過小或有破損的種子。竹篩共準備二十個,工匠們兩人一組,一人持篩,一人倒入青稞,輕輕搖晃,篩下的飽滿種子落入下方的布袋,留在篩上的劣種倒入另一袋。“每個竹篩都要檢查,別讓篩孔變大,不然會漏下劣種,” 張謙檢查竹篩時,發現一個篩孔破損,立刻讓工匠更換,“種糧要純,不然會影響發芽率,老弱們一年的收成就靠這個了。”
    水選驗種的最終把關 —— 對篩選後的青稞,隨機抽取樣本進行水選:取一碗青稞,倒入清水中,攪拌後靜置片刻,沉底的為飽滿種子合格),漂浮的為空殼或病蟲害種子不合格)。水選合格率需達到九成以上,若低於九成,需重新風選、篩選。“這批青稞合格率有九成五,很好,可放心發放,” 張謙查看水選結果後道,同時讓工匠將水選合格的青稞攤在竹席上晾曬去除水分,防止存放時發黴),晾曬時每隔一個時辰翻動一次,確保幹透。
    青稞種糧的發放流程,需 “按冊核對、簽字確認”—— 按 “牧地清冊” 順序,分部落、分批次發放,每戶憑 “領糧憑證”木牌,刻有戶主姓名與應領數量)領取,吏員現場登記、長老監督,確保種糧足額發放、無錯領漏領,體現元代 “依規發糧、公開透明” 的民政流程。
    “領糧憑證” 的製作與發放 —— 憑證為鬆木製成的小木牌長五寸、寬三寸),正麵刻戶主姓名、部落、應領種糧數量如 “合丹部娜仁,6 石”),背麵刻安置區印信防止偽造),共製作 1000 塊對應 1000 戶老弱)。發放前一日,吏員按 “牧地清冊” 逐戶發放憑證,戶主或家人)需簽字按手印)確認領取。合丹部的娜仁領取憑證時,吏員核對:“娜仁戶,2 人,應領 6 石,沒錯吧?” 娜仁點頭,按上手印,小心翼翼地將木牌揣進懷裏,生怕弄丟。
    分部落分批次發放 —— 發放場地設在安置區中央的空地上,分三個發放點:合丹部發放點東)、別失八裏部發放點西)、混合部落發放點中),每個發放點設三個窗口領糧、登記、核對),窗口後堆著對應部落的青稞種糧,用布蓋著防灰塵)。發放按 “先孤寡、再老人、最後普通家庭” 的順序,孤寡老人由步兵或誌願者協助領取,避免擁擠。辰時初,合丹部發放點率先開始,娜仁作為孤寡戶孤兒寡母),第一個來到窗口,遞上憑證:“大人,我領糧。” 吏員核對憑證與清冊,確認無誤後,讓輔兵用木鬥一鬥為 5 升,12 鬥為 1 石)量出 6 石青稞,裝入娜仁帶來的羊皮袋中。
    發放登記與核對 —— 每個發放窗口旁,都有吏員持 “發放登記冊”,記錄每戶的 “領糧時間、領糧人、數量、簽字手印)”,同時有部落長老在旁監督,確保數量準確。別失八裏部的也先領取 6 石青稞後,吏員讓他核對木鬥數量:“一鬥、兩鬥…… 六鬥,沒錯吧?” 也先點頭:“沒錯,謝謝大人。” 長老也在旁確認:“數量對,是 6 石,可放心領走。” 發放過程中,吏員每發放 10 戶,便與糧囤的出庫記錄核對一次,確保賬實一致,無多發或少發。
    特殊家庭的額外照顧 —— 對無勞動力的孤寡老人如合丹部的 90 歲帖木格老人)、殘疾老弱,張謙安排步兵上門送糧,同時幫忙將青稞倒入家中的糧缸,還叮囑:“青稞要放在幹燥的地方,別受潮,播種時若需要幫忙,可找步兵或工匠。” 帖木格老人拉著張謙的手道:“大人想得太周到了,我無兒無女,你們比親人還親。” 張謙道:“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您好好保重身體,來年就能吃上自己種的青稞了。”
    生產工具的修繕與發放,需 “按需分配、實用耐用”—— 將從叛軍物資中繳獲的農具木犁、鐮刀、鋤頭),由工匠修繕後,按老弱家庭的生產需求種青稞戶多發球、放牧戶多發鐮刀)分配,同時教授使用與保養方法,確保老弱能順利開展生產,體現元代 “工助農牧、工具適配” 的務實理念。
    農具的收集與分類 —— 從叛軍據點繳獲的農具中,篩選出可用的木犁 200 把、鐮刀 500 把、鋤頭 150 把、木耙 100 把,按 “耕種工具”犁、鋤、耙)與 “放牧工具”鐮刀,用於割草)分類。木犁多為鬆木犁身、鐵犁頭,部分犁頭生鏽或鬆動;鐮刀多為鐵製,部分刀刃卷口;鋤頭與木耙的木柄有斷裂情況。工匠們將分類後的農具堆放在安置區的工具房,貼上標簽:“待修繕耕種工具”“待修繕放牧工具”。
    修繕的細致流程 —— 工匠們按 “先易後難” 的順序修繕:鐮刀先磨刃用粗磨石磨去卷口,再用細磨石拋光,確保刀刃鋒利),再檢查木柄鬆動的用木楔加固,斷裂的更換新木柄,木柄末端纏麻布防滑);木犁先加固犁身鬆動的連接處用木釘固定),再打磨犁頭去除鐵鏽,用淬火工藝增強硬度),更換斷裂的犁杆;鋤頭與木耙的修繕類似,重點加固木柄與頭部的連接。一名工匠磨鐮刀時道:“鐮刀要磨到能割斷頭發才算合格,老人們力氣小,刀刃不鋒利割不動草。” 修繕後的農具,統一擺放在工具房的木架上,標注 “已修繕,可用”。
    按需分配的精準落實 —— 按老弱家庭的生產類型種青稞為主、放牧為主、半耕半牧)分配農具:種青稞為主的家庭如別失八裏部多為農耕部落),每戶發 1 把犁、1 把鋤、1 把耙;放牧為主的家庭如合丹部多為遊牧部落),每戶發 2 把鐮刀1 把割草、1 把修牲畜欄);半耕半牧的家庭,每戶發 1 把犁、1 把鐮刀。分配時,吏員需核對 “牧地清冊” 上的 “生產類型” 標注,避免錯發。別失八裏部的也先家種青稞,領到犁、鋤、耙後,高興地說:“有了這些工具,開春就能種青稞了,比用手挖省力多了。”
    使用與保養的現場教學 —— 工匠們在工具房旁的空地上,現場演示農具使用方法:教老弱如何扶犁耕地身體前傾、用力均勻)、如何用鋤頭除草貼近地麵,別傷作物根)、如何用鐮刀割草刀刃傾斜 45 度,一刀割斷);還教授保養技巧:犁頭用後要擦幹塗油防止生鏽)、鐮刀用後要磨刃保持鋒利)、木柄要定期檢查鬆動及時加固)。一名老弱嚐試扶犁,動作生疏,工匠上前糾正:“扶犁時左手在前,右手在後,腳步跟著犁頭走,別太快。” 老弱按指導操作,很快便掌握了要領,臉上露出笑容。
    耕種與放牧技術的指導,需 “因地施教、經驗傳承”—— 邀請有經驗的農民別失八裏部擅長農耕的老卒)與牧民合丹部擅長放牧的長老),分 “耕種組” 與 “放牧組”,向老弱傳授青稞種植選種、播種、除草、收割)與牲畜飼養放牧時間、飼料搭配、疫病預防)技術,確保老弱能獨立開展生產,體現元代 “經驗傳幫帶、技術助農牧” 的傳統。
    青稞種植技術的分步指導 —— 耕種組由別失八裏部的老卒也先曾種過十年青稞)帶領,分四步傳授:一是選種播種前將青稞曬兩日,提高發芽率);二是播種秋季播種,每畝播 8 升,用木耙將種子埋入土中一寸,行距一尺);三是除草播種後二十日,用鋤頭除雜草,避免與青稞爭養分);四是收割來年夏季,青稞穗變黃後,用鐮刀收割,捆成捆晾曬)。也先在安置區旁的一小塊試驗田,現場演示播種:“你們看,種子要撒均勻,埋得太深出不來,太淺會被鳥吃,” 他邊撒種子邊說,還讓老弱們上手嚐試,自己在旁糾正動作。一名老婦人撒種子時太密,也先道:“別撒這麽密,不然青稞長不高,要像我這樣,一步撒一把,均勻些。”
    牲畜飼養技術的細致講解 —— 放牧組由合丹部的帖木格長老養了五十年牛羊)帶領,傳授三點技巧:一是放牧時間秋季上午辰時出牧,下午申時歸牧,避免露水打濕牲畜皮毛引發疾病);二是飼料搭配白天放牧吃鮮草,晚上補喂幹草,孕畜額外補喂少量青稞);三是疫病預防定期檢查牲畜糞便,稀便可能是生病,需隔離喂養,喂艾草水治療)。帖木格帶著老弱來到臨時牧地,指著一頭母牛道:“這頭牛快生了,晚上要單獨關,多喂些幹草,別讓其他牛擠到它,” 他還示範如何檢查牛的健康:“摸它的鼻子,濕潤就是健康,幹燥就是缺水或生病。” 老弱們圍在一旁,認真聽著,有的還拿出炭筆,在羊皮紙上記錄要點。
    特殊情況的應對指導 —— 針對老弱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先與帖木格建議 “互助組” 模式:幾戶老弱組成一個互助組,耕種時輪流幫忙你幫我撒種,我幫你除草),放牧時輪流看管今日我放牛,明日你放羊)。合丹部的娜仁與另外兩戶老弱組成互助組,娜仁年輕些,負責幫忙除草,另外兩戶老人則幫忙看管她的羊,娜仁道:“這樣太好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有大家幫忙,就能放心種青稞、放牛羊了。” 也先還提醒:“若遇到天災如幹旱、冰雹),要及時報給吏員,朝廷會派援兵,別自己硬扛。”
    技術手冊的簡易編寫 —— 工匠們將種植與放牧技術,用簡單的圖畫與蒙古文,畫在十塊木板上,掛在安置區的公示欄上,方便老弱隨時查看:播種圖畫著人撒種子、木耙埋種)、放牧圖畫著牛羊在牧地吃草、太陽標注時間)、疫病圖畫著健康牛與生病牛的對比)。木版畫通俗易懂,不識字的老弱也能看懂,一名老人指著播種圖道:“哦,原來種子要埋這麽深,我之前都不知道,看了圖就明白了。”
    安置後的巡查與問題解決,需 “定期走訪、及時幫扶”—— 吏員與步兵組成巡查隊,每日走訪老弱家庭,檢查牧地使用、種糧儲存、農具保養情況,收集遇到的困難如種糧不足、農具損壞、牲畜生病),及時協調解決,確保生產恢複順利,體現元代 “民有所呼、官有所應” 的行政作風。
    日常巡查的固定流程 —— 巡查隊由五名吏員、十名步兵組成,每日辰時出發,按 “合丹部→別失八裏部→混合部落” 的順序,逐戶走訪。吏員負責詢問情況種糧夠不夠、農具好不好用、牲畜有沒有病),記錄問題;步兵負責幫忙解決簡單困難如修補破損的糧缸、加固鬆動的農具)。巡查時,吏員會攜帶 “巡查登記冊”,記錄每戶的情況:“合丹部娜仁戶,種糧 6 石儲存完好,農具無損壞,羊 3 隻健康,無困難;別失八裏部也先戶,犁頭鬆動,已讓步兵加固。” 每日巡查結束後,巡查隊會匯總問題,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上報張謙。
    種糧與農具問題的快速處理 —— 巡查中發現,有五戶老弱的種糧因儲存不當受潮糧缸有裂縫),張謙立刻讓工匠為他們更換新糧缸從叛軍物資中挑選的陶缸),並補發受潮的種糧;有三戶老弱的鐮刀刀刃卷口,工匠們帶回工具房重新磨刃,次日便送回。一名老弱道:“沒想到巡查隊這麽快就解決了問題,我還以為要等好幾天呢。” 張謙道:“你們的事就是大事,不能等,要盡快解決,不耽誤生產。”
    牲畜疫病的及時防治 —— 巡查時,發現混合部落有兩戶的羊出現稀便,帖木格長老判斷是 “著涼引發的腹瀉”,立刻讓工匠煮艾草水,指導老弱給羊喂食,同時將病羊隔離在單獨的羊圈。兩日後,巡查隊再次走訪,病羊已恢複健康,老弱感激道:“謝謝長老和吏員,不然我的羊就活不成了,這可是我的命根子啊!” 張謙還讓工匠在安置區搭建 “臨時隔離圈”,用於後續可能出現的疫病隔離,防患於未然。
    互助組的協調與支持 —— 巡查中發現,部分互助組因分工不均產生小矛盾如有的戶隻讓別人幫忙,自己不幫忙),張謙與長老們一起,重新協調互助組的分工,製定 “互助登記冊”,記錄每戶的幫忙次數,確保公平。合丹部的一個互助組,之前因分工不均鬧矛盾,重新協調後,每戶輪流幫忙,登記冊上記錄得清清楚楚,矛盾很快化解,組長道:“現在好了,大家都按冊幫忙,沒人偷懶,也沒人有意見了。”
    安置成效的初步顯現與反饋,需 “觀察記錄、傾聽民意”—— 數月後,老弱的青稞種子發芽、牲畜數量略有增長,生活逐漸穩定,吏員收集老弱的反饋意見,總結安置經驗,為後續長期管理提供依據,體現元代 “務實為民、持續優化” 的治理思路。
    青稞生長的初步觀察 —— 播種一個月後,安置區旁的試驗田與老弱自家的耕地裏,青稞已長出三寸高的幼苗,綠油油的一片,長勢良好。也先耕種指導)查看幼苗後道:“幼苗長得均勻,沒缺苗,說明播種技術大家都掌握了,隻要後續好好除草、澆水,來年肯定有好收成。” 老弱們看到幼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名老婦人道:“沒想到我這麽大年紀,還能種出青稞,都是托朝廷的福。” 吏員們將青稞長勢記錄在 “生產日誌” 上,標注 “長勢良好,無病蟲害”。
    牲畜繁衍的積極變化 —— 秋季放牧兩個月後,老弱的牲畜數量略有增長:合丹部的羊從之前的兩千隻增至兩千兩百隻,別失八裏部的牛從五百頭增至五百三十頭,混合部落的馬從一百匹增至一百一十匹,新增的多為幼畜。帖木格長老查看幼羊後道:“幼羊都很健康,說明大家飼養得好,來年再好好照顧,數量還能增加。” 娜仁家的 3 隻羊,也生下了 1 隻小羊羔,娜仁小心翼翼地抱著小羊羔,對阿古拉道:“你看,咱們家有小羊了,以後就有羊奶喝了。”
    老弱生活的穩定改善 —— 隨著生產逐步恢複,老弱的生活也變得穩定:每日有青稞粥喝之前的存糧與新種的青稞幼苗暫未收獲,仍靠朝廷發放的口糧),牲畜的奶與肉也能偶爾補充營養;安置區的帳篷經過修繕,更加保暖;醫療點定期巡診,老弱生病能及時治療。一名老人道:“現在的日子比在叛軍裏好多了,有飯吃、有衣穿、有地種,不用怕被搶、不用怕挨餓,這樣的日子踏實。”
    反饋意見的收集與總結 —— 吏員們通過 “茶話會” 的形式,邀請老弱代表圍坐在一起,喝著奶茶,暢談安置後的感受與建議。代表們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希望來年能多發放些青稞種糧,擴大種植麵積;二是希望能請工匠多修繕些農具,方便生產。張謙認真記錄,對代表們道:“你們的建議我會上報朝廷,來年定會盡量滿足,大家放心,朝廷會一直幫你們,直到你們能完全自立。” 茶話會結束後,張謙整理反饋意見,形成 “安置成效報告”,送中都通政院,為後續的長期安置政策提供參考。
    長期安置的規劃與展望,需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製定 “一年鞏固、兩年自立、三年發展” 的長期規劃,短期繼續提供種糧與農具支持,中期幫助老弱建立自主生產體係,長期推動部落經濟恢複如建立集市、發展手工業),確保老弱能持續安穩生活,體現元代 “治民長遠、久久為功” 的治理理念。
    一年鞏固當前至來年秋)—— 重點保障生產恢複:春季補發青稞種糧,確保每戶能擴大種植麵積;夏季派工匠上門檢修農具,幫助老弱收割青稞;秋季按新的牲畜數量,調整牧地麵積,避免擁擠。同時,繼續保留醫療點與巡查隊,及時解決老弱遇到的問題。張謙道:“這一年要讓老弱掌握生產技術,收獲第一茬青稞,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增強他們的信心。”
    兩年自立來年秋至後年秋)—— 逐步減少朝廷支持,推動老弱自主生產:種糧發放從 “全額” 改為 “半額”老弱可用自家收獲的青稞留種);農具發放改為 “以舊換新”用舊農具換修繕好的新農具,減少朝廷支出);鼓勵老弱發展 “副業”如婦女織布、老人編草席,可與驛站或元軍交換物資)。也先建議:“可在安置區旁建一個小集市,每月初一、十五開放,讓老弱互相交換農產品,如用青稞換羊毛,用雞蛋換布匹,促進流通。” 張謙采納建議,開始籌備集市。
    三年發展後年秋至大後年秋)—— 推動部落經濟全麵恢複:擴大集市規模,邀請周邊元軍營地與驛站參與交易,老弱可將多餘的青稞、羊毛、布匹賣給元軍,增加收入;建立 “部落學堂”,教老弱的子弟認字、學技術,培養後續勞動力;協助部落重建傳統手工業如合丹部的皮具製作、別失八裏部的陶器製作),形成特色產業。帖木格長老道:“若能恢複傳統手工業,咱們部落就能自立,不用再靠朝廷接濟,還能為朝廷做貢獻。”
    規劃的傳達與動員 —— 張謙將長期規劃向老弱們宣講,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第一年朝廷幫你們種糧,第二年你們自己種糧,第三年你們不僅能種糧,還能織布、做皮具賣錢,日子會越來越好。” 老弱們聽後,充滿期待,娜仁道:“我要好好種青稞,等阿古拉長大了,讓他去學堂認字,以後做個有出息的人,報答朝廷的恩情。” 安置區的夕陽下,老弱們圍坐在篝火旁,聊著未來的生活,孩童們在一旁玩耍,牛羊在牧地悠閑地吃草,一幅安穩祥和的畫麵,在杭愛山緩緩展開,這不僅是老弱的安居之地,更是元代戰後民生恢複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