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 殿求兵權
字數:16366 加入書籤
1091 章殿求兵權(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下旬忽必烈赴白虎殿求掌兵)
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下旬的白虎殿,簷角的積雪在晨光中泛著冷光。殿外廣場上,一隊玄色儀仗緩緩停下 —— 忽必烈身著親王錦袍,外罩紫貂披風,腰間係著拖雷係傳家的玉柄彎刀,步履沉穩地走向殿門。他身後跟著謀士劉秉忠,手中捧著一卷泛黃的《漠南軍務疏》,疏中記錄著忽必烈近年在漠南的治理實績與軍事謀劃,這是他今日求掌兵權的關鍵憑依。
殿外值守的劉七(白虎堂統領)上前一步,目光掠過忽必烈的儀仗 —— 與其他宗室的奢華不同,忽必烈的儀仗僅帶十名護衛,且均為久經沙場的老兵,無冗餘裝飾,透著一股務實勁兒。“王爺,蕭大人已在殿內等候,” 劉七躬身道,“按例需卸下兵器,還望王爺海涵。” 忽必烈抬手解下腰間彎刀,遞給身後的護衛,聲音溫和卻有分量“本王為求兵而來,非為爭鬥,規矩當守。”
踏入殿內,暖意裹挾著檀香撲麵而來。蕭虎端坐主位,案上攤著草原輿圖,朱砂標記的察合台部動向仍清晰可見。忽必烈行過宗室禮,並未急於開口,而是先看向輿圖“蕭大人仍在關注草原動向?昨日漠南傳回消息,察合台舊部已開始遷移牧地,似在避寒,暫無異動。” 這番話既顯露出他對草原的關注,也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情報渠道,為後續求兵鋪墊。
蕭虎抬眼看向忽必烈,這位拖雷第四子近年在漠南聲名漸起,治流民、興屯田,甚至曾率輕騎擊退過小規模的草原盜匪,確有實績。“王爺今日前來,想必不隻是為草原動向吧?” 蕭虎開門見山,忽必烈也不再迂回,從劉秉忠手中接過《漠南軍務疏》,遞向蕭虎“本王今日來,是為求掌漠南兵權 —— 脫歡餘黨雖除,草原仍需宗室助力,本王願為朝廷守好漠南這道屏障。”
忽必烈求掌兵權,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基於 “草原異動的現實需求” 與 “拖雷係宗室的抱負” 雙重驅動 —— 既貼合元代宗室 “守邊輔政” 的傳統,也源於他自身多年積累的實績與對權力的訴求,每一步都緊扣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
首先是 “草原局勢的倒逼”。自脫歡被處置後,草原諸王雖無大規模叛亂,卻暗流湧動察合台舊部在阿爾泰山南麓重新集結牧地,窩闊台係貴族頻繁與西域商隊接觸,欽察部則在漠北增派了巡邏騎兵。忽必烈在漠南治理時,曾多次遭遇草原盜匪襲擾,這些盜匪中不乏 “宗室舊部”,顯然受諸王暗中支持。“若朝廷僅靠禁軍與白虎堂,恐難兼顧漠南、漠北兩線,” 忽必烈曾對劉秉忠道,“漠南是中都的屏障,需宗室掌兵駐守,才能快速響應。”
其次是 “拖雷係的權力訴求”。拖雷作為成吉思汗幼子,雖曾監國,但其子嗣在忽必烈之前,多專注於漠北治理,未掌中樞兵權 —— 兄長蒙哥雖曾有軍職,卻早逝於攻打四川途中;弟弟阿裏不哥則專注於草原部落聯絡,缺乏實際戰功。忽必烈自青年時便隨蒙哥出征,後又在漠南推行漢法,治績顯著,早已成為拖雷係的核心人物。“拖雷係若想在宗室中站穩腳跟,必須掌有兵權,” 劉秉忠曾提醒他,“如今蕭虎平叛有功,兵權日重,宗室若不參與,恐日後難有話語權。”
再者是 “自身實績的支撐”。忽必烈在漠南的五年,做了三件實事一是 “屯田積糧”,在邢州、懷孟等地開墾荒地,收獲糧食數十萬石,可支撐數萬軍隊的糧草;二是 “整頓流民”,收納草原流民十餘萬,其中半數編入 “民兵”,經訓練後具備基本作戰能力;三是 “擊退盜匪”,去年冬月,曾率三千民兵擊退襲擾漠南驛路的草原盜匪,繳獲馬匹數百,保護了驛路暢通。這些實績,讓他有底氣向朝廷求掌兵權 ——“本王並非空言求兵,而是有糧、有人、有經驗,” 忽必烈在私下與宗室商議時道,“朝廷用本王,可省軍費,可安漠南。”
此外,還有 “朝廷的潛在需求”。元代自開國以來,便有 “宗室掌邊兵” 的傳統 ——《大元通製?宗室》明確 “邊地軍務,宗室可輔之”。脫歡事件後,朝廷對異姓重臣掌兵權的顧慮加重,雖信任蕭虎,卻也需宗室分權製衡。忽必烈深知這一點,在《漠南軍務疏》中特意寫道“宗室掌漠南兵,可受樞密院節製,與蕭大人協同,既防宗室專權,也避異姓獨掌兵柄,於朝廷安穩有益。” 這番話,精準擊中了朝廷的顧慮,為求兵增加了籌碼。
忽必烈赴白虎殿求兵前,與謀士劉秉忠及麾下將領進行了三日謀劃 —— 從 “奏疏撰寫” 到 “話術設計”,再到 “應對質疑”,每一個環節都反複推演,確保求兵過程無疏漏,既展示自身能力,又不觸碰朝廷的權力紅線。
第一步是 “奏疏的精心撰寫”。劉秉忠牽頭,與忽必烈的幕僚們共同起草《漠南軍務疏》,疏中分為 “實績、需求、計劃、承諾” 四部分實績部分詳細列出忽必烈在漠南的屯田畝數、民兵數量、擊退盜匪的戰例,附上路引、糧冊等憑證;需求部分分析漠南的戰略地位 ——“漠南接中都,連草原,若失漠南,中都直麵草原威脅”,當前漠南僅駐禁軍五千,兵力不足;計劃部分提出 “掌兵三萬” 的請求,其中一萬為原有民兵,兩萬從宗室軍隊中抽調,駐守漠南的邢州、懷孟、京兆三地;承諾部分則明確 “三不”—— 不脫離樞密院節製、不幹預地方行政、不私吞軍糧,每一條都有具體措施,如 “軍糧由戶部直接撥付,本王不插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步是 “話術的反複演練”。劉秉忠模擬蕭虎可能提出的質疑,與忽必烈進行 “問答演練”若蕭虎問 “三萬兵需多少軍費”,忽必烈便答 “漠南屯田可供應半數糧草,僅需朝廷撥付三成軍費,比禁軍駐守節省五成”;若問 “如何應對草原諸王”,便答 “本王在漠南有情報網絡,可與白虎堂草原細作營協同,情報共享,行動同步”;若問 “宗室掌兵恐生異心”,便答 “本王願將家眷遷往中都居住,作為質子,以示忠誠”。這些話術既務實,又能打消顧慮,忽必烈反複演練,直至應答流暢自然。
第三步是 “盟友的提前聯絡”。忽必烈深知,僅靠自己的奏疏與話術,難以說服朝廷,需爭取中樞官員的支持。他提前拜訪了樞密院判官王大人 —— 王大人與忽必烈曾在漠南有過交集,對其治理實績頗為認可。“王爺若能掌漠南兵,既可減輕禁軍壓力,也能製衡其他宗室,” 王大人道,“屆時老夫可在樞密院會議上為王爺進言,但王爺需承諾,掌兵後不幹預樞密院的軍務調度。” 忽必烈當即應允,兩人達成默契。此外,他還讓劉秉忠拜訪了戶部尚書,承諾掌兵後會 “優先使用漠南屯田糧,減少朝廷的糧草撥付”,爭取到戶部的默許。
第四步是 “應對意外的預案”。忽必烈與謀士們預想了兩種最壞情況一是朝廷直接拒絕,二是僅給少量兵權(如五千人)。針對第一種情況,預案是 “退而求其次”,請求 “參與漠南軍務謀劃”,不直接掌兵,先積累更多實績;針對第二種情況,預案是 “以五千人為基礎”,通過剿滅盜匪、安撫流民,展示能力,再請求增兵。“求兵如治水,需順勢而為,不可強爭,” 劉秉忠道,“王爺隻需展示誠意與能力,朝廷自會權衡。”
求見前一日,忽必烈再次翻閱《漠南軍務疏》,確認每一項數據都準確無誤,每一個承諾都切實可行。劉秉忠為他整理錦袍,道“王爺明日赴殿,隻需秉持‘務實、謙遜’二字,不求一步到位,但求讓朝廷看到王爺的價值。” 忽必烈點頭,目光望向窗外的漠南方向 —— 那裏有他五年的心血,也藏著他的抱負,明日的白虎殿之行,將是實現這一切的關鍵一步。
忽必烈赴白虎殿的途中,既注重 “宗室禮儀”,又刻意保持 “低調務實”,通過儀仗的規模、與沿途官員的互動,傳遞 “求兵非為爭權,而是為守邊” 的信號;同時,他也借機觀察中都的動向,尤其是禁軍、白虎堂的布防,為後續掌兵後的協同做準備。
忽必烈的儀仗從 “漠南王府” 出發,規模遠小於其他宗室 —— 僅十名護衛,均身著玄色皮甲,腰佩短刀,無旌旗招展,無鼓樂隨行,隻有一輛載著《漠南軍務疏》與少量文書的馬車。“本王求兵,是為做事,不是為擺譜,” 出發前,忽必烈對護衛統領道,“沿途若遇百姓、商販,不可驚擾,若有官員問詢,便說本王赴殿議事。” 護衛們齊聲應諾,隊伍行進緩慢而有序,與中都街道上的人流和諧相融,無半點宗室的張揚。
行至 “樞密院前街” 時,遇到禁軍巡邏隊 —— 領隊的禁軍小校見是忽必烈的儀仗,立刻上前躬身行禮“王爺安好,末將奉命巡邏,敢問王爺是否需要護送?” 忽必烈掀開車簾,微笑道“不必了,本王自行前往即可,你們專注巡邏,守護中都安穩,便是大功。” 他特意提及 “守護中都”,既肯定禁軍的職責,也暗示自己求掌兵的目的與禁軍一致。小校聞言,心中對忽必烈多了幾分好感,躬身退後,讓出路來。
途經 “白虎堂側門” 時,忽必烈特意讓隊伍停下,目光掃過側門的暗衛 —— 暗衛們身著便服,卻身姿挺拔,腰間的短刃隱約可見,顯然是白虎堂的精銳。劉七恰好在此巡查,見忽必烈駐足,便上前道“王爺可是在看白虎堂的布防?” 忽必烈點頭“劉統領治軍嚴謹,暗衛們個個精神,有你們在,中都安穩無憂。” 這番話既表達了對白虎堂的認可,也暗含 “若本王掌兵,願與白虎堂協同” 的意味。劉七聞言,心中微動,道“王爺過譽,白虎堂隻是盡職責,若王爺日後掌兵,咱們定能好好協同。” 兩人的短暫對話,雖未明說,卻已達成初步的默契。
行至 “白虎殿廣場” 時,忽必烈讓隊伍停在廣場邊緣,而非直接到殿門 —— 他看到廣場上禁軍正在操練,動作整齊劃一,士氣高昂。“蕭大人治兵有方,禁軍的戰力比三年前強多了,” 忽必烈對劉秉忠道,“日後若能與禁軍協同守漠南,定能事半功倍。” 劉秉忠點頭“王爺這話,明日在殿內可說與蕭大人聽,他定能明白王爺的誠意。” 忽必烈深以為然,待禁軍操練暫停,才率隊伍走向殿門,避免打擾禁軍的訓練,也向蕭虎傳遞 “尊重軍方” 的信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赴殿途中的每一個細節,忽必烈都精心設計 —— 低調的儀仗展示務實,與禁軍、白虎堂的互動傳遞協同意願,觀察布防為後續合作做準備。這些細節雖小,卻讓沿途的官員、護衛感受到他的誠意與能力,為明日的覲見鋪墊了良好的氛圍。
忽必烈抵達白虎殿後,殿外的覲見禮儀與初步互動,既遵循元代 “宗室朝見” 的規製,又暗藏 “權力試探”—— 從卸下兵器到與劉七的對話,再到進入殿內的步伐節奏,忽必烈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不失宗室的尊嚴,又展現出對中樞權力的尊重,為殿內的正式談判奠定基礎。
元代宗室朝見中樞重臣,雖無需行跪拜禮,卻需 “卸兵、整冠、趨步” 三禮 —— 忽必烈抵達殿門後,首先解下腰間的玉柄彎刀,遞給身後的護衛,動作從容,無半點猶豫。“宗室入殿議事,卸兵是規矩,本王豈會例外?” 忽必烈對劉七道,目光坦然。劉七接過彎刀,示意暗衛檢查 —— 暗衛僅看了一眼便退回,彎刀雖精致,卻無鋒利刃口,顯然是禮儀用刀,非實戰兵器。劉七心中暗道“忽必烈果然謹慎,連隨身兵器都做了準備,避免引起猜忌。”
接著是 “整冠”—— 忽必烈取下頭上的親王冠,用錦帕輕輕擦拭冠上的灰塵,再重新戴上,動作緩慢而莊重。這一動作既是禮儀要求,也暗含 “尊重殿內議事” 的意味。劉秉忠在一旁捧著《漠南軍務疏》,目光低垂,不與殿外的暗衛、禁軍對視,恪守謀士的本分。此時,殿內傳來蕭虎的聲音“請王爺入殿。” 忽必烈整理了一下錦袍的下擺,深吸一口氣,邁步向殿內走去。
進入殿內的步伐需 “趨步”—— 即小步快走,既顯急切,又不失禮儀。忽必烈的步伐不快不慢,每一步都踩得沉穩,目光始終平視前方,不左顧右盼。殿內的陳設簡潔莊重主位後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案上攤著草原輿圖,兩側的燭台燃燒著粗大的蠟燭,空氣中彌漫著檀香與墨香。蕭虎端坐主位,身著紫色公服,腰間係著平叛時獲賜的金帶,目光平靜地看著忽必烈,無明顯的喜怒。
忽必烈行 “宗室禮”—— 雙手交疊於胸前,躬身三十度,道“拖雷第四子忽必烈,見過蕭大人。” 蕭虎起身,微微頷首“王爺不必多禮,請坐。” 他示意侍從為忽必烈與劉秉忠奉上奶茶 —— 奶茶是草原傳統飲品,蕭虎特意用此招待,既顯親切,也暗含 “認同草原宗室身份” 的意味。忽必烈接過奶茶,輕輕抿了一口,溫度剛好,甜度適中,顯然是提前準備好的。“蕭大人費心了,” 忽必烈道,“這奶茶的味道,與漠南的頗為相似,讓本王想起了在漠南的日子。” 他借奶茶自然地引入 “漠南”,為後續談軍務做鋪墊。
初步互動中,兩人都未提及 “求兵”,卻通過禮儀、飲品、閑聊,傳遞著彼此的態度 —— 蕭虎的謹慎與尊重,忽必烈的務實與誠意,在這短暫的互動中逐漸清晰。劉秉忠捧著《漠南軍務疏》,始終沉默,卻在心中記錄著每一個細節,為後續的對話參考。殿內的氣氛雖平靜,卻暗藏著權力博弈的張力,一場關乎漠南兵權的談判,即將正式展開。
殿內的正式談判中,忽必烈以《漠南軍務疏》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陳述 “自身實績” 與 “掌兵訴求”—— 既用數據證明能力,又用承諾打消顧慮,每一句話都緊扣 “為朝廷守邊” 的核心,避免被視為 “爭權奪利”,符合元代宗室 “以實績求權” 的傳統。
忽必烈首先從 “漠南治理實績” 說起,他讓劉秉忠將《漠南軍務疏》遞給蕭虎,自己則站在輿圖旁,指著漠南的邢州、懷孟兩地“蕭大人請看,這兩處是本王五年前到漠南時的荒地,如今已開墾出二十萬畝良田,去年收獲糧食三十萬石,可供應三萬軍隊半年的糧草。” 他頓了頓,又指向京兆“這裏收納了草原流民十萬,其中五萬編入民兵,經三年訓練,已能熟練使用弓箭、彎刀,去年冬月,便是這支民兵擊退了襲擾驛路的盜匪,繳獲馬匹三百匹,保護了中都至漠北的驛路暢通。” 這些數據具體詳實,蕭虎翻看疏中的糧冊、流民登記冊,與忽必烈的陳述一一對應,心中對其實績多了幾分認可。
接著,忽必烈分析 “漠南的戰略重要性”“漠南北接草原,南連中都,是中都的第一道屏障。如今脫歡餘黨雖除,草原諸王仍有異動 —— 察合台舊部在阿爾泰山集結,窩闊台係與西域商隊往來頻繁,若漠南無重兵駐守,一旦諸王南下,中都便會直麵威脅。” 他指著輿圖上的漠南防線“當前漠南僅駐禁軍五千,分散在三地,難以形成合力,若遇戰事,難以及時響應。本王在漠南經營五年,熟悉當地的地理、民情,若能掌兵駐守,可快速應對草原異動,為中都爭取準備時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然後,忽必烈提出 “具體的掌兵訴求”“本王不求掌中樞兵權,隻求掌漠南三萬兵 —— 其中一萬為現有民兵,兩萬從宗室軍隊中抽調,駐守邢州、懷孟、京兆三地。這三萬兵,將受樞密院節製,日常訓練由禁軍派教官指導,情報與白虎堂草原細作營共享,作戰時需經樞密院下令,本王絕不獨斷專行。” 他特意強調 “受節製”“共享情報”,打消蕭虎對 “宗室專權” 的顧慮。
為進一步展示誠意,忽必烈還提出 “三項承諾”一是 “家眷遷中都”,將自己的妻兒從漠南王府遷往中都居住,作為質子,以示忠誠;二是 “軍費自籌半數”,漠南屯田的糧食供應軍隊半數糧草,僅需朝廷撥付三成軍費,剩餘兩成由漠南的商稅補充;三是 “每季度奏報軍務”,定期向樞密院、白虎堂匯報軍隊訓練、邊境動向,接受監督。“蕭大人,” 忽必烈目光誠懇地看著蕭虎,“本王求掌兵,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朝廷守好漠南,為蕭大人分擔草原防務的壓力。”
蕭虎聽完忽必烈的陳述,並未立刻表態,而是繼續翻看《漠南軍務疏》,疏中不僅有數據、計劃,還有漠南民兵的訓練手冊、驛路防護的方案,甚至包括應對草原異動的預案,可見忽必烈確實做了充分準備。“王爺的準備很充分,” 蕭虎緩緩開口,“但掌兵是大事,本王需與樞密院商議,再奏請陛下,不能立刻答複王爺。” 忽必烈早有預料,點頭道“蕭大人謹慎行事,本王理解,隻求大人能盡快商議,漠南的冬季不等人,若開春前不能完成軍隊部署,恐難應對草原的春季異動。”
麵對忽必烈的求兵訴求,蕭虎並未輕易表態,而是從 “軍務需求、朝局平衡、宗室製衡” 三個維度進行權衡 —— 既要考慮漠南防務的實際需要,也要兼顧朝廷對宗室的態度,還要避免兵權過度集中或分散,每一個決定都關乎中都與草原的安穩,需謹慎再慎。
首先是 “軍務需求的考量”。蕭虎深知,漠南防務確實存在短板 —— 當前禁軍主力集中在中都與漠北,漠南僅五千禁軍,且多為新兵,缺乏實戰經驗;白虎堂的草原細作營雖能情報,卻無作戰能力,若草原諸王真的南下,漠南的防線很可能被突破。忽必烈的漠南民兵有實戰經驗,且熟悉當地情況,若能整合為正規軍,確實能填補漠南的防務空白。“三萬兵的規模不算大,且受樞密院節製,” 蕭虎在心中盤算,“若能配合禁軍與細作營,漠南的防務會更穩固,朝廷也能減少對漠南的軍費投入,這對軍務而言是有利的。”
其次是 “朝局平衡的考量”。元代自開國以來,便存在 “宗室與重臣” 的權力平衡 —— 宗室掌邊兵,重臣掌中樞兵,相互製衡,避免一方獨大。脫歡事件後,蕭虎因平叛有功,兵權日重,朝中已有官員私下議論 “權臣專權”,若此時拒絕忽必烈的求兵訴求,很可能被視為 “獨攬兵權”,引起皇帝與其他宗室的猜忌。“讓忽必烈掌漠南兵,既能分散兵權,也能堵住悠悠眾口,” 蕭虎心想,“朝廷需要宗室參與防務,以顯示‘宗室與朝廷一心’,這對朝局穩定是必要的。”
再者是 “宗室製衡的考量”。當前草原諸王中,察合台係、窩闊台係對朝廷仍有二心,拖雷係作為 “支持朝廷的宗室”,若能掌有漠南兵權,可對其他宗室形成製衡 —— 忽必烈的漠南軍隊,既能防備草原諸王南下,也能牽製其他宗室的勢力,避免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朝廷。“拖雷係與朝廷的利益一致,忽必烈又是拖雷係的核心人物,讓他掌兵,比讓其他宗室掌兵更可靠,” 蕭虎分析道,“且忽必烈願將家眷遷中都,作為質子,這進一步降低了他‘叛亂’的風險。”
不過,蕭虎也有顧慮一是忽必烈的 “漢法傾向”—— 忽必烈在漠南推行漢法,重用漢臣,這與部分蒙古貴族的主張不符,若讓他掌兵,恐引起蒙古貴族的不滿;二是軍隊的 “協同問題”—— 忽必烈的民兵與禁軍、白虎堂的協同是否順暢,能否做到情報共享、指揮統一,仍是未知數。“這些顧慮需在後續的商議中解決,” 蕭虎對自己道,“可先同意忽必烈參與漠南軍務,再逐步推進掌兵事宜,觀察他的表現後再做最終決定。”
權衡再三,蕭虎對忽必烈道“王爺的訴求,本王大致清楚了。漠南防務確實需要加強,王爺的實績也值得認可。但掌兵需經樞密院會議商議,再奏請陛下批準,本王無法獨自決定。不過,本王可先奏請陛下,讓王爺暫代‘漠南軍務提調’一職,參與漠南的軍務謀劃,協助禁軍訓練民兵,待開春後,再根據王爺的表現,商議正式掌兵事宜。” 這一決定既給了忽必烈機會,又保留了控製權,兼顧了軍務、朝局與製衡的需求。
忽必烈與蕭虎在殿內談判時,殿外的中都已暗流湧動 —— 其他宗室、中樞官員、甚至草原諸王的眼線,都在密切關注白虎殿的動向,他們的反應與態度,既影響著朝廷對忽必烈求兵的最終決策,也為後續的權力博弈埋下伏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首先是 “宗室的複雜反應”。在中都的宗室中,態度分為三類支持派以拖雷係的宗室為主,如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此時在中都養病),認為 “忽必烈掌兵可提升拖雷係的地位”,旭烈兀甚至讓幕僚去聯絡其他拖雷係宗室,準備在樞密院會議上為忽必烈發聲;反對派以阿裏不哥(忽必烈的弟弟,專注於草原部落聯絡)為首,他認為 “忽必烈推行漢法,偏離草原傳統,若掌兵會損害宗室利益”,阿裏不哥的眼線在白虎殿外徘徊,試圖打探殿內的談判結果,以便提前應對;中立派則以窩闊台係、察合台係的宗室為主,他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而是觀望局勢,若忽必烈掌兵,便考慮與他合作,若被拒絕,便趁機爭取朝廷的信任,謀求其他職位。
其次是 “中樞官員的討論”。樞密院的官員們在 “樞密院偏廳” 等候消息,王判官(此前與忽必烈有默契)首先發言“忽必烈在漠南的實績有目共睹,讓他掌漠南兵,可減輕禁軍壓力,節省軍費,是好事。” 但禁軍統領卻有顧慮“民兵與禁軍的訓練方法不同,協同作戰恐有困難,需先經過磨合,不可貿然讓他掌兵。” 戶部尚書則關注軍費“若忽必烈能自籌半數軍費,戶部支持;若仍需朝廷全額撥付,戶部難以承擔。” 官員們的討論各有側重,卻都認可 “漠南需加強防務”,隻是對 “誰來掌兵”“如何掌兵” 存在分歧。
再者是 “草原諸王的眼線活動”。察合台係、窩闊台係的眼線在中都的 “西域商棧” 聚集,討論忽必烈求兵的影響 —— 一名察合台係的眼線道“忽必烈若掌漠南兵,對咱們可不是好事,他在漠南治理得好,流民都歸附他,咱們想拉攏流民就難了。” 窩闊台係的眼線則道“咱們得盡快把消息傳回草原,讓貴族們提前準備,若忽必烈真掌兵,恐怕會對咱們的牧地動心思。” 這些眼線還試圖賄賂白虎堂的暗衛,獲取殿內的談判細節,卻被暗衛拒絕 —— 劉七早已下令,加強對宗室與草原眼線的監控,嚴禁泄露消息。
此外,“中都百姓的議論” 也不容忽視。在中都的鬧市、茶館,百姓們對 “忽必烈求兵” 的消息已有耳聞 —— 一名曾在漠南屯田的百姓道“忽必烈王爺在漠南待百姓好,不搶糧,不抓壯丁,若他掌兵,定不會苛待士兵,也不會擾害百姓。” 但也有百姓擔心“宗室掌兵,會不會又像脫歡那樣叛亂?” 這些議論雖不起眼,卻通過驛卒、商販傳遞到中樞官員耳中,間接影響著他們的決策 —— 官員們深知,民心向背是政權穩定的基礎,若百姓支持忽必烈,朝廷便更易批準他的訴求。
殿外的這些暗流,雖未直接進入殿內,卻如無形的絲線,纏繞著忽必烈的求兵之路。蕭虎與忽必烈都清楚,殿內的談判隻是第一步,後續還需應對宗室的壓力、官員的分歧、草原的反應,才能最終實現掌兵的目標。
蕭虎提出讓忽必烈暫代 “漠南軍務提調” 後,忽必烈雖未獲得正式兵權,卻也抓住這一機會,迅速展開行動 —— 從 “熟悉軍務” 到 “協調各方”,再到 “製定預案”,每一步都務實高效,既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向朝廷證明 “暫代” 的價值,為後續正式掌兵積累資本。
首先是 “熟悉漠南軍務細節”。忽必烈接受暫代職務後的次日,便帶著劉秉忠前往 “漠南軍務司”(中樞負責漠南軍務的臨時機構),與司內的官員、禁軍教官逐一交談,了解當前漠南的軍隊部署、訓練進度、糧草儲備。他讓官員們詳細匯報每一處驛站的防衛、每一支民兵的訓練情況,甚至親自查看民兵的武器 ——“這彎刀的刃口不夠鋒利,需重新打磨,” 忽必烈拿起一把民兵的彎刀,對禁軍教官道,“草原盜匪的兵器雖差,但也需做好萬全準備,不能因武器問題吃虧。” 他的細致讓軍務司的官員們頗為驚訝,也逐漸認可他的專業能力。
其次是 “協調禁軍與民兵的協同”。忽必烈深知,民兵與禁軍的協同是漠南防務的關鍵,他主動邀請禁軍統領前往漠南,實地考察民兵的訓練“咱們可讓禁軍教官常駐漠南,按禁軍的標準訓練民兵,每月進行一次協同演練,熟悉彼此的戰術。” 禁軍統領起初有些猶豫,擔心 “宗室幹預禁軍訓練”,但忽必烈承諾 “僅場地與糧草,不幹預教官的具體教學”,統領才同意。次月,漠南便舉行了第一次 “禁軍 民兵協同演練”,演練內容為 “抵禦草原盜匪襲擾驛路”,民兵與禁軍配合默契,成功 “擊退” 盜匪,演練效果遠超預期,禁軍統領對忽必烈的協調能力也多了幾分認可。
再者是 “製定漠南春季防務預案”。忽必烈根據草原細作營傳回的情報,結合漠南的地理特點,製定了 “春季防務三策”一是 “驛路加強防衛”,在漠南的十條主要驛路各增派五十名民兵,配備弓箭與獵犬,提高預警能力;二是 “牧地巡查”,與草原歸附部落合作,定期巡查漠南邊緣的牧地,防止盜匪藏匿;三是 “糧草儲備”,提前將漠南屯田的糧食運往各駐軍點,確保春季糧草充足。他將預案呈給蕭虎與樞密院,預案中詳細列出每一項措施的負責人、時間節點、所需資源,可操作性極強,樞密院很快批準了預案的實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此外,忽必烈還 “安撫漠南流民與歸附部落”。他派劉秉忠前往漠南,向流民宣布 “暫代軍務提調後,不會增加流民的賦稅與勞役,反而會擴大屯田,更多耕地”;同時,他親自寫信給漠南的歸附部落首領,承諾 “朝廷會尊重部落的習俗,若遇盜匪襲擾,會第一時間派兵保護”。這些舉措穩定了漠南的民心與部落關係,也為後續軍隊的部署減少了阻力 —— 一名歸附部落的首領甚至主動提出 “派部落勇士協助巡查牧地”,進一步增強了漠南的防務力量。
忽必烈的這些行動,既務實又高效,僅一個月便讓漠南的軍務有了明顯改善民兵的訓練水平提升,禁軍與民兵的協同更順暢,春季防務預案落實到位,漠南的安定局麵也得到鞏固。這些變化被樞密院的官員們看在眼裏,王判官在樞密院會議上道“忽必烈暫代提調以來,漠南軍務進步顯著,可見他確有能力掌兵,朝廷可考慮提前批準他的正式訴求。” 蕭虎也將忽必烈的表現奏報給皇帝,為後續的正式決策了重要參考。
忽必烈暫代 “漠南軍務提調” 一個月後,蕭虎與樞密院將忽必烈的表現、漠南的變化、以及正式掌兵的建議奏報給皇帝,皇帝結合 “朝局平衡、軍務需求、宗室態度”,最終做出批複,同時製定了 “正式掌兵的具體安排”,確保權力交接平穩,不引發新的矛盾。
首先是 “皇帝的批複內容”。皇帝在批複中明確“準忽必烈正式掌漠南三萬兵,任‘漠南總兵官’,受樞密院節製,駐軍邢州、懷孟、京兆三地;軍隊編製為‘一萬禁軍、兩萬民兵’,禁軍從中樞抽調,民兵從漠南現有民兵中選拔;軍費由朝廷撥付三成,漠南屯田供應五成,剩餘兩成由漠南商稅補充;忽必烈的家眷需遷往中都居住,作為質子,每年可返回漠南一次。” 批複既滿足了忽必烈的核心訴求,也通過 “受節製”“質子”“軍費分擔” 等條件,對其權力進行製衡,符合元代 “宗室掌兵需製衡” 的原則。
其次是 “正式掌兵的儀式安排”。朝廷決定在白虎殿舉行 “授兵儀式”,儀式規模中等,邀請中樞重臣、部分宗室參加,不邀請草原諸王的代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儀式流程包括 “授印、授符、訓話” 三步授印為 “漠南總兵官印”,由樞密院判官王大人授予;授符為 “調兵符”(分為兩半,一半由忽必烈保管,一半由樞密院保管,調兵需兩半合符),由蕭虎授予;訓話由皇帝的代表(中書省丞相)進行,強調 “忠君、守邊、協同” 三大原則,提醒忽必烈 “不可專權,不可擾民”。
再者是 “權力製衡的具體措施”。朝廷在忽必烈正式掌兵後,還製定了三項製衡措施一是 “樞密院派監軍”,向漠南派一名樞密院監軍,負責監督軍隊的訓練、作戰與糧草使用,監軍有 “直接向皇帝奏報” 的權力;二是 “白虎堂情報獨立”,草原細作營向漠南傳遞的情報,需同時抄送樞密院與忽必烈,避免忽必烈壟斷情報;三是 “軍隊輪換”,漠南的一萬禁軍每兩年輪換一次,避免禁軍與忽必烈形成過度綁定。這些措施既確保忽必烈能正常行使兵權,又防止其權力過大,兼顧了 “效率” 與 “安全”。
此外,朝廷還 “安撫其他宗室與官員”。對反對忽必烈掌兵的阿裏不哥,朝廷任命他為 “草原部落聯絡使”,負責與漠北部落的溝通,給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減少他的不滿;對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朝廷賞賜其 “漠南良田千畝”,表彰其 “支持朝廷決策”;對中樞官員,朝廷則強調 “漠南掌兵是為朝廷整體利益,非為某一宗室”,要求官員們 “配合忽必烈的軍務,不得因私怨設置障礙”。這些安撫措施有效緩解了各方的矛盾,為忽必烈正式掌兵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皇帝的批複與後續安排,既體現了對忽必烈能力的認可,也展示了朝廷對權力平衡的掌控。忽必烈接到批複後,立刻前往白虎殿謝恩,對皇帝的 “信任與製衡” 表示理解“本王定不負陛下與朝廷的信任,守好漠南,協同禁軍與白虎堂,為中都與草原的安穩盡綿薄之力。” 蕭虎也對忽必烈道“王爺正式掌兵後,咱們更需緊密協同,草原的安穩,離不開中樞與漠南的一心。” 兩人的對話,標誌著忽必烈求掌兵權的過程基本結束,漠南的防務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忽必烈正式掌兵漠南後,不僅改變了漠南的防務格局,也對中都的中樞權力、草原的部落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 形成了 “中樞 漠南 草原” 的新平衡,既鞏固了朝廷對漠南的控製,也為後續應對草原異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埋下了宗室權力鬥爭的新伏筆。
首先是 “漠南防務格局的改變”。忽必烈掌兵後,迅速落實 “禁軍 民兵協同” 機製在漠南的三地各設一座 “軍務大營”,禁軍與民兵混編駐紮,每日共同訓練,每月進行一次協同演練;同時,他按之前製定的預案,加強驛路防衛與牧地巡查,僅半年時間,漠南的草原盜匪便減少了八成,驛路通行效率提升,流民歸附者也增加了三萬餘人。漠南的安定,不僅減輕了中都的防務壓力,也為朝廷節省了大量軍費 —— 戶部尚書在年度奏報中提到“漠南軍費較去年減少四成,屯田糧食卻增加兩成,宗室掌兵的成效顯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其次是 “中樞權力平衡的調整”。忽必烈掌兵後,中樞的 “宗室 重臣” 權力平衡更加穩固蕭虎仍掌中樞禁軍與白虎堂,負責中都與漠北防務;忽必烈掌漠南兵,負責漠南防務,兩人分工明確,又相互製衡 —— 漠南的重大軍事行動需經樞密院批準,中樞的草原政策也需參考忽必烈的漠南情報,形成了 “中樞決策、漠南執行、相互反饋” 的機製。這種平衡既避免了 “權臣專權”,也防止了 “宗室亂政”,樞密院的官員們普遍認為“當前的權力格局,是開國以來最穩定的時期之一。”
再者是 “草原部落關係的變化”。忽必烈掌兵漠南後,對草原部落采取 “分化拉攏” 策略對歸附朝廷的部落,糧草與保護,支持其發展;對有異動的部落,如察合台舊部,采取 “情報監控 + 軍事威懾” 的方式,派草原細作營密切關注其動向,同時在漠南邊緣增派軍隊,形成威懾。這種策略效果顯著 —— 半年內,有三個草原部落主動向朝廷歸附,察合台舊部的遷移也變得更為謹慎,不再輕易靠近漠南邊界。不過,這也引起了阿裏不哥的不滿 —— 他認為忽必烈 “過度拉攏漢人與歸附部落,損害蒙古傳統”,開始暗中聯絡草原保守部落,為後續的權力鬥爭埋下伏筆。
此外,“漢法與草原傳統的融合” 也在漠南展開。忽必烈繼續在漠南推行漢法,同時尊重草原部落的習俗在屯田區推廣漢族的農耕技術,在部落聚居區保留草原的遊牧傳統;在軍隊中,既用漢族的兵法訓練,也保留蒙古的騎射技能。這種融合讓漠南既有農耕的穩定,又有遊牧的靈活,逐漸成為 “中都與草原的過渡地帶”,為元代 “多元治理” 了實踐經驗。不過,這也加劇了蒙古貴族內部的分歧,支持漢法的貴族與保守貴族的矛盾逐漸顯現,成為後續朝局的潛在隱患。
忽必烈掌兵漠南後的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麵 —— 穩定了防務、平衡了權力、安撫了部落,也有潛在的風險 —— 宗室矛盾、貴族分歧逐漸積累。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漠南與中樞,呈現出 “穩定發展” 的態勢,為元代的中期統治奠定了基礎。蕭虎在一次樞密院會議上總結道“忽必烈掌兵漠南,是朝廷的正確決策,它不僅解決了漠南的防務問題,也為咱們應對草原異動了新的思路,後續隻需做好製衡與協調,便可維持當前的安穩局麵。”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