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朝野議權

字數:13023   加入書籤

A+A-


    1098 章朝野議權(至元四十九年二月中旬中樞百官議蕭虎授權之舉)
    至元四十九年二月中旬的中都,春寒漸消,樞密院議事廳外的玉蘭花苞已綴滿枝頭,廳內卻比往日更顯熱鬧 —— 百官按品階分列,紫袍的樞密院武將、緋袍的中書省文官、青袍的禦史台監察官,手中或持笏板,或捧卷宗,低聲交談的話語裏,皆繞不開三日前蕭虎授忽必烈半符之事。
    廳正中的銅爐燃著沉香,煙氣嫋嫋纏繞著梁上懸掛的元代疆域圖,圖中中都周邊用朱筆圈出的禁軍衛所,正是此次授權的核心區域。蕭虎身著紫色公服,端坐主位左側,指尖輕叩案上的 “半符授權章程”,目光掃過廳內百官 —— 禁軍統領的鎧甲泛著冷光,戶部尚書的賬冊攤開在膝上,禦史台李禦史的監察記錄冊頁微微翻動,每個人的神色裏,都藏著對這場授權的評判。
    耶律楚材立於主位右側,手中捧著《元代宗室掌兵舊例》,指尖停在 “蒙哥掌漠北兵” 的條目上。待百官安靜,他緩緩開口,聲音透過沉香煙氣,清晰落在每個人耳中“蕭將軍授忽必烈半符,既予宗室曆練之機,又以監督束其兵權,此乃兼顧安穩與培養的治世高招,當為後世軍政之鑒。”
    話音落時,廳內先是短暫的寂靜,隨即響起細碎的附和聲 —— 禁軍統領輕撫鎧甲上的獸紋,戶部尚書頷首翻看賬冊,連素來嚴苛的李禦史,也緩緩收起了記錄冊,一場關於 “授權與製衡” 的朝野評議,就此展開。
    樞密院的這場議事,並非刻意召集的評議大會,卻因蕭虎授權忽必烈之事,成了百官自然聚焦的焦點。從晨光初露時的官員聚首,到議事廳內的細節排布,每一處都透著 “軍政決策牽動朝野” 的凝重,也為後續的多元反應埋下伏筆。
    天剛蒙蒙亮,樞密院外的石階上便已有官員等候。禁軍統領身著玄鐵鎧甲,甲片碰撞發出輕響,他與身旁的劉七低聲交談,目光不時掃向廳內 —— 三日前忽必烈接符時的場景仍在眼前,半符的虎首半紋、誓書的朱紅印泥,都成了此刻熱議的由頭。“蕭大人這步棋,看似放權,實則把韁繩握得更緊了,” 禁軍統領摩挲著鎧甲袖口的鉚釘,“半符無調兵權,再加上虎衛監督,中都禁軍斷不會出脫歡那時的亂子。” 劉七點頭,指尖按在腰間的短刀刀柄上“監督章程已發至各衛所,後續隻需盯緊實務,便無大礙。”
    辰時過半,百官陸續入廳,按 “武左文右” 的舊例分列。左側的武將隊列裏,除了禁軍統領與劉七,還有樞密院下轄的各路軍職官員,他們或持兵符副本,或帶訓練記錄,眉宇間多是認同 —— 武將更重軍務實效,蕭虎的授權既未削弱中樞對禁軍的掌控,又能借忽必烈之力分擔訓練壓力,正合他們心意。右側的文官隊列中,戶部尚書早早攤開了中都禁軍糧草賬冊,禮部尚書則捧著《大元通製》,不時與身旁的吏部尚書低語,文官們更關注 “製度合規” 與 “治世影響”,需從章程與祖製中找到支撐。
    廳內的陳設也悄然呼應著議題。主案上除了 “半符授權章程”,還並列擺放著兩份文書一份是忽必烈的接符誓書,朱紅印泥仍顯鮮亮;另一份是《元代宗室掌兵舊例》,耶律楚材昨夜特意標注出 “半符授受”“監督機製” 的條目,供百官參考。案旁的銅爐裏,沉香是蕭虎特意選的 “安神香”—— 他知曉百官對此事必有不同看法,需借沉靜的香氣緩和可能的爭執,讓評議更聚焦實務而非情緒。
    待蕭虎與耶律楚材入廳,廳內瞬間安靜下來。蕭虎抬手示意,禮儀官高聲唱喏“今日議事,先議中都禁軍授權之事,百官可各抒己見,無分文武,皆以實務為要。” 話音剛落,禁軍統領便率先出列,手中捧著禁軍訓練細則,朗聲道“末將有話要說 —— 蕭大人授半符、設監督,實乃防患未然之舉,臣以為當讚!” 他的話如石子投入水中,瞬間激起百官的議論聲,議事廳內的氛圍,就此從沉靜轉向熱烈。
    樞密院的武將們常年執掌軍務,最懂軍權失控的隱患,也最能體會蕭虎 “授權有度” 的深意。他們的讚譽多從 “實務安全”“訓練實效” 出發,結合過往軍權風波,對比蕭虎的安排,字字句句都透著對軍務穩定的看重。
    禁軍統領是第一個公開讚譽的武將。他手持禁軍訓練細則,走到廳中,將細則攤在案上“各位請看,忽必烈接符後,中都禁軍的訓練仍按樞密院章程進行,辰時騎射、午時陣法,一絲未改;更有虎衛監督人員每日巡查,訓練達標率需當場記錄,不可虛報。三日前東城衛演練陣法,虎衛監督長張誠在場記錄,發現三人未達標,忽必烈當即要求加練,這便是監督的實效。”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廳內“前有脫歡私調兵馬之禍,今日蕭大人以半符限權、以監督束行,正是為了不讓軍權旁落,此乃防患未然,末將佩服!” 說罷,他躬身向蕭虎行了一禮,鎧甲甲片碰撞的脆響,在廳內格外清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劉七緊隨其後,他帶來了虎衛監督的首日記錄冊,冊頁上密密麻麻寫著各衛所的訓練情況。“昨日辰時,末將隨張誠去南城衛巡查,見忽必烈親自在場督查騎射,士兵射中靶心者,他親自遞上水壺;未中者,他讓禁軍教官單獨指導,無半分懈怠。” 劉七的手指劃過記錄冊上的朱筆批注,“更難得的是,他昨日調整北驛路巡邏崗哨,先向樞密院提交了申請,附詳細的崗哨分布圖,待批準後才下令調動 —— 無符不調兵,依規行事,這正是蕭大人授權時強調的‘度’。” 他的話讓左側的武將們紛紛點頭,有人低聲議論“若宗室皆如此依規,軍務何愁不穩?”
    負責漠南驛路防務的將領也出列發言。他身著輕便皮甲,顯然剛從驛路趕回,臉上還帶著風塵“昨日末將在北驛路見新設的崗哨,每崗十人,配備獵犬與禦寒氈毯,士兵們站姿整齊,對過往商旅查驗仔細。驛路的商販說,這幾日盜匪蹤跡全無,他們趕路也安心了。” 他看向蕭虎“蕭大人授忽必烈半符,讓他統兵守驛路,既解了樞密院的壓力,又保了驛路安穩,這授權,授得值!” 他的話帶著一線實務的煙火氣,讓文官們也不禁側目 —— 軍務的實效,終究要落在民生安穩上。
    武將隊列的最後,是幾位年輕的千戶。他們雖職位不高,卻也敢言“此前咱們總怕宗室掌兵生亂,如今蕭大人立了規矩,半符限權、監督隨行,既給了宗室麵子,又攥緊了中樞的韁繩,往後再議宗室掌兵,便有例可循了。” 這番話引來一片附和,蕭虎聞言,微微頷首“諸位皆是為軍務安穩著想,本王此舉,不過是循舊例、守實務,算不得什麽。” 他的謙遜更顯氣度,廳內武將的讚譽聲,也愈發響亮。
    中書省的文官們多從 “製度合規”“治世長遠” 著眼,他們手中的賬冊、法典,成了評議的依據。對蕭虎的授權,文官們的認可不僅在於 “防患未然”,更在於其符合元代祖製與治世邏輯,為後續宗室掌兵了可複製的範本。
    戶部尚書率先發言,他捧著中都禁軍糧草賬冊,走到廳中,賬冊上用墨筆標注著每月的糧草消耗與撥付記錄。“諸位大人請看,忽必烈接符前,中都禁軍糧草需樞密院與戶部聯合審批,每月耗銀五千兩、糧三千石;接符後,因他承諾以漠南屯田糧補充六成,戶部每月可少撥糧一千八百石,節省銀兩千兩。” 他用手指點著賬冊上的數字,“更重要的是,糧草消耗需虎衛監督人員與戶部糧官共同核驗,賬實一致方可核銷,無半分私調的可能。蕭大人此舉,既省了財政,又堵了漏洞,實乃治世之智。” 他的話讓身旁的禮部尚書連連點頭,文官隊列中也響起細碎的讚同聲。
    禮部尚書隨後出列,手中捧著《大元通製》,書頁翻至 “宗室掌兵” 一章。“《大元通製》有雲‘宗室掌邊兵,需半符授之,監軍隨之,每季度奏報。’ 蕭大人授忽必烈半符、設虎衛監督、令其季度呈報告,正是循祖製而行,無半分逾矩。” 他的手指劃過書頁上的條文,“前有蒙哥掌漠北兵,用半符、設監軍,保了漠北十年安穩;今日蕭大人依此舊例,卻更添監督細則,讓祖製更顯完善。治世需循規,更需補漏,蕭大人兩者皆做到了。” 他的話引經據典,讓注重禮製的文官們深以為然,連禦史台的李禦史也微微頷首。
    吏部尚書則從 “人才培養” 的角度評價。他手中拿著忽必烈的履曆,從漠南屯田到接符治軍,每一項實績都標注得清晰“忽必烈在漠南五年,治流民、興屯田,已有實績;今日授他半符,是讓他在中樞眼皮底下曆練,既能提升統兵能力,又能熟悉中樞規製。他日若草原需宗室鎮守,他便是可用之才。” 吏部尚書看向蕭虎“蕭大人此舉,非僅為當下防患,更著眼長遠育才,治世需如此深謀,方能長治久安。” 他的話讓廳內安靜了片刻 —— 文官們更看重 “長遠”,這番評價,恰說到了他們的心坎裏。
    最後發言的是中書省的年輕幕僚,他雖無高官階,卻也敢言“往日百官總憂‘宗室專權’與‘重臣獨斷’,今日蕭大人的授權,卻走出了第三條路 —— 宗室有曆練之機,重臣有製衡之法,中樞有監督之權,三者兼顧,實為不易。若日後各地宗室掌兵皆仿此例,朝廷何愁不穩?” 這番話雖稚嫩,卻道出了文官們的共同期許,戶部尚書拍了拍他的肩“少年人有這般見地,不錯,不錯。”
    禦史台的官員們以監察為職,最看重 “權力透明” 與 “隱患早除”。他們對蕭虎授權的認可,多源於監督機製的完善,認為此舉堵住了宗室掌兵的監察漏洞,符合元代 “以監察固治世” 的行政傳統。
    李禦史是禦史台中最嚴苛的官員,往日裏對軍政決策多有挑剔,今日卻率先表了態。他手中捧著虎衛監督章程,冊頁上用紅筆圈出 “每日巡查”“季度核驗” 的條款“蕭大人設虎衛監督,每日查訓練、每周核巡邏、每月驗糧草,每一項都有記錄、可追溯,這正是監察所需的‘透明’。三日前忽必烈接符,咱們派去的駐衛所禦史全程在場,記錄下誓書內容與接符流程,無半分含糊。” 他頓了頓,語氣緩和了幾分“前脫歡之事,正因監察不到位,才讓他私調兵馬而未察覺;今日有這般細致的監督,再難有此隱患,蕭大人此舉,防患未然,當讚。” 他的話分量極重,連素來與他有隙的禁軍統領,也點頭表示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負責中都民生監察的禦史隨後發言,他帶來了驛路商旅與百姓的反饋記錄。“昨日末將去中都南城門外的驛館,見商旅比往日多了三成,他們說‘如今巡邏的禁軍多了,崗哨也嚴了,夜裏趕路也不怕盜匪了’。” 他翻開記錄冊,指著上麵的簽名“這是十名商旅的親筆反饋,還有中都百姓的聯名謝帖,說城門守衛比往日更仔細,查驗出入卻不拖遝,既安全又省心。” 他看向蕭虎“蕭大人授權忽必烈統兵,最終落到了‘安民生’上,監察到這樣的實效,咱們禦史台自然認可。” 他的話帶著民生的溫度,讓廳內的氛圍更顯平和 —— 無論文武,最終都需以民生為依歸。
    年輕的監察禦史則關注 “監督的可持續性”。他手持一份 “監督人員輪換章程”,是蕭虎昨日剛擬定的“蕭大人規定,虎衛監督人員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避免與禁軍將領日久生隙;同時允許忽必烈對監督記錄提出異議,由樞密院與禦史台共同複核。這既保證了監督的公正,又給了受監督者申訴的渠道,實為周全。” 他的話讓李禦史眼前一亮“此法可推廣至其他監察領域,既防監督者專權,又保受監督者權益,不錯。”
    禦史台的最後一位官員補充道“咱們禦史台的職責,不是挑錯,而是防錯。蕭大人的授權,從一開始就設好了監督的籠子,讓權力難出偏差,這比事後糾錯更有效。治世需‘防患於未然’,而非‘亡羊補牢’,蕭大人懂這個理,咱們便服他。” 這番話道出了禦史台的核心立場,也讓百官對蕭虎的授權,多了一層理解。
    受邀列席的宗室代表,多來自拖雷係之外的窩闊台係、察合台係,他們對蕭虎授權忽必烈的態度,既有對 “宗室掌兵” 的認同,也有對 “權力製衡” 的隱憂,神色間的複雜,藏著元代宗室內部的利益博弈。
    窩闊台係的宗室代表率先發言,他身著親王緋袍,手中握著一柄玉如意,神色平靜卻難掩審慎“忽必烈能得半符,統中都禁軍,是宗室的榮耀,咱們自然樂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廳中的半符授權章程“但蕭大人設下的規矩,也需一碗水端平 —— 半符無調權、監督隨行、季度奏報,日後其他宗室若掌兵,也當依此例,不可有偏私。” 他的話看似公允,實則暗含對 “拖雷係獨享授權” 的擔憂,蕭虎聞言,緩緩開口“親王放心,此授權乃循祖製而行,日後無論哪一係宗室掌兵,皆按此章程,絕無偏私。” 這番承諾讓窩闊台係代表微微頷首,緊繃的神色稍緩。
    察合台係的宗室代表則更關注 “草原與中都的平衡”。他剛從草原趕來,袍角還沾著些許沙塵“中都禁軍是中樞屏障,忽必烈統兵守中都,咱們草原部落也能少些顧慮。” 他話鋒一轉,提到了草原細作營“隻是草原諸王仍有異動,還望蕭大人也多關注草原防務,莫讓中都的授權,忽略了草原的安穩。” 蕭虎明白他的言外之意 —— 察合台係擔心中樞將資源過多投入中都,忽略草原,便回應道“草原細作營仍在運作,每月都會向中樞遞情報,中都與草原的防務,本王皆會兼顧,親王無需擔憂。” 察合台係代表這才躬身坐下,指尖卻仍無意識地摩挲著袍角的紋飾。
    年輕的宗室子弟們則顯得更直接,他們圍在忽必烈的誓書旁,低聲議論“接符還要立誓,每季度還要呈報告,規矩也太嚴了些。” 一旁的老宗室立刻低聲喝止“休得胡言!前有脫歡之亂,如今蕭大人設規矩,是為了保宗室不犯錯,也是為了保朝廷安穩,嚴些才好。” 年輕子弟們雖仍有不解,卻也不敢再多言,隻是默默翻看誓書上的條款,目光裏多了幾分敬畏。
    最後發言的是拖雷係的旁支宗室,他與忽必烈素有往來,卻也保持著距離“忽必烈在漠南的實績,咱們有目共睹,蕭大人授他半符,是實至名歸。” 他看向廳內百官“但咱們宗室也需明白,掌兵不是榮耀,而是責任,蕭大人的規矩,是幫咱們擔好這份責任,而非束縛。” 這番話既為忽必烈站台,也為宗室表了態,讓蕭虎暗自點頭 —— 宗室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有這樣明事理的代表,後續的授權推行,會更順暢。
    中都周邊的地方官,是蕭虎授權舉措的直接受益者,他們每日與驛路、城門、百姓打交道,最能感受到授權後的變化。他們的反饋,多帶著實務的煙火氣,從 “城門守衛”“驛路安全”“民生安穩” 等細微處,印證著蕭虎 “授權有度” 的實效。
    中都南城守將率先遞上了民情奏報。他身著地方軍職的青袍,手中的奏報上密密麻麻蓋著百姓的手印“自忽必烈接符後,南城城門的守衛更規範了 —— 辰時開城門,酉時關城門,查驗出入人員時,既仔細又不拖遝,百姓都說‘比往日省心多了’。” 他翻開奏報,指著其中一條“這是南城綢緞鋪的王掌櫃寫的,說之前城門查驗常耽誤送貨,如今禁軍守衛按章程辦事,送貨時間比往日省了半個時辰。” 他的話讓戶部尚書眼前一亮“城門通暢了,商旅便多了,中都的商稅也能多收些,是好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負責北驛路管理的地方官隨後發言,他帶來了驛路的通行記錄“往日北驛路每月至少有兩三次盜匪襲擾,商旅不敢走夜路;如今忽必烈增設了崗哨,每日有禁軍巡邏,這半個月來,盜匪襲擾一次都沒有,驛路的通行量比往日多了四成。” 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商隊名錄“這是昨日剛登記的十支商隊,有從西域來的,也有去漠南的,都說‘如今驛路安全了,願意多跑幾趟’。” 他的話讓負責驛路防務的將領格外高興,兩人當場約定,日後要加強地方官與禁軍的協作,共同保驛路安穩。
    中都周邊的縣令們也聯名遞上了謝帖。謝帖上寫道“禁軍巡邏範圍擴大後,周邊村落的盜匪少了,百姓能安心耕種;忽必烈還派禁軍協助修繕驛路周邊的水渠,春耕時灌溉更方便了。” 一位縣令代表在廳中念著謝帖,聲音帶著激動“百姓們說,這是‘官民同心保安穩’,咱們做地方官的,能看到百姓安居樂業,便知足了。” 他的話讓廳內的氛圍更顯溫暖,連素來嚴肅的李禦史,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最後發言的是中都驛站的驛丞,他每日接待往來官員與商旅,對變化感受最深“往日驛站常因驛路不安全,耽誤軍情傳遞;如今禁軍巡邏及時,軍情從驛站到中樞,比往日快了一個時辰。” 他舉例道“前日漠南傳來草原細作的情報,從驛站出發,不到兩個時辰便到了樞密院,比往日快了不少。” 他的話讓蕭虎暗自點頭 —— 授權的實效,最終要落在這些細微的實務裏,落在軍情與民生的順暢上。
    耶律楚材作為元代中樞的資深重臣,既懂祖製,又通實務,他對蕭虎授權的品評,並非簡單的讚譽,而是從 “培宗室”“控兵權”“立範本” 三個維度,拆解其 “治世高招” 的深層邏輯,為百官更長遠的視角。
    耶律楚材手持《元代宗室掌兵舊例》,走到廳中,先翻開 “蒙哥掌漠北兵” 的條目“當年蒙哥掌漠北兵,雖用半符,卻無係統監督,全憑其個人心性;如今蕭大人授忽必烈半符,卻增設虎衛監督、季度報告、誓書約束,將‘個人自覺’變為‘製度約束’,這是第一高招 —— 治世不能靠人,要靠製。” 他的手指劃過條目旁的批注,“製度立住了,即便後續宗室換了人,也能按章行事,不易出亂子。” 這番話讓百官陷入沉思,蕭虎也微微頷首 —— 他當初製定監督機製時,正是有此考量。
    隨後,耶律楚材又取出忽必烈的漠南治績冊與接符誓書,並列放在案上“忽必烈在漠南有治流民、興屯田的實績,卻缺統禁軍、守中樞的曆練,蕭大人授他半符,是‘量才授權’,而非‘憑身份授權’,這是第二高招 —— 培宗室不是盲目給權,而是給適合的權、能駕馭的權。” 他指著誓書中 “每日配合監督” 的條款,“讓他在中樞眼皮底下曆練,既能提升能力,又能熟悉中樞規製,他日若委以重任,便不會手足無措。” 這番話讓吏部尚書連連讚同“人才培養當如此,量才而用,方能人盡其才。”
    最後,耶律楚材談到了 “權力平衡”“蕭大人授忽必烈半符,看似給了宗室權,實則更鞏固了中樞權 —— 半符無調兵權,禁軍將領任免仍歸樞密院,監督仍歸禦史台,宗室的權始終在中樞的框架內。” 他看向廳內百官,“治世最怕‘一端獨大’,宗室權大則亂,重臣權大則專,蕭大人此舉,讓宗室有曆練之機,重臣有製衡之法,中樞有統禦之權,三者平衡,方能長治久安,這是第三高招,也是最難得的高招。” 這番話落地時,廳內鴉雀無聲,片刻後,響起了雷鳴般的讚同聲 —— 百官終於明白,蕭虎的授權,看似簡單,實則藏著治世的深層智慧。
    耶律楚材說完,躬身向蕭虎行了一禮“蕭將軍此舉,當記入《元史》,為後世軍政之鑒。” 蕭虎連忙起身回禮“楚材先生過譽了,本王不過是循舊例、守實務,多虧先生與百官相助,方能成事。” 兩人相視一笑,廳內的氛圍,也因這番深度品評,從熱烈的讚譽,轉為對治世之道的沉靜思考。
    中都的茶館是市井消息的集散地,蕭虎授權忽必烈之事,也成了茶客們熱議的話題。不同於中樞百官的專業評議,百姓們的議論更直白,多從 “城門安全”“驛路通暢” 等切身感受出發,雖樸素卻真實,透著對安穩生活的期許。
    清晨的 “聚賢茶館” 裏,炭爐燒得正旺,奶茶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茶客們圍坐在桌旁,手中捧著茶碗,話題很快就繞到了禁軍身上。“你們發現沒?最近南城城門的禁軍守衛更嚴了,查驗出入卻不磨蹭,前日我拉著布匹去城外販賣,比往日還快了一刻鍾。” 說話的是南城的布商王掌櫃,他放下茶碗,比劃著“之前總怕城門查驗耽誤生意,如今好了,又安全又省心。” 鄰桌的驛卒附和道“可不是嘛!北驛路如今多了崗哨,夜裏巡邏的禁軍也多了,咱們傳遞軍情,再也不用怕盜匪了,前幾日送一份急報,比往日快了一個時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茶館角落的一桌,坐著幾位退休的老吏,他們曾在樞密院當差,對軍政之事更懂些門道。“蕭大人授忽必烈半符,可不是隨便給權,聽說那半符隻有統領權,沒有調兵權,調動一兵一卒都要樞密院批準。” 一位老吏壓低聲音,手指在桌上畫著半符的形狀,“還有虎衛監督,每日去禁軍衛所巡查,訓練、糧草都要記錄,想亂來都難。” 另一位老吏點頭“前幾年脫歡之亂,就是因為軍權太鬆,如今蕭大人立了規矩,是好事,咱們百姓也能睡得安穩些。”
    茶館的夥計也湊過來插話,他每日要去驛路送茶,對變化感受最深“驛路的商旅比往日多了不少,他們都說‘如今禁軍多了,不怕盜匪了’,咱們茶館的生意也比往日好了三成。” 他笑著給茶客們添茶“蕭大人是好官,忽必烈接了符,也實實在在做事,咱們老百姓就盼著這樣的安穩日子。” 他的話引來一片附和,茶客們紛紛點頭,手中的茶碗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
    臨近午時,茶館裏來了幾位年輕書生,他們剛從城外遊學回來,談論著沿途的見聞“從城外到中都,每十裏就能看到禁軍的崗哨,士兵們站姿整齊,對路人也客氣,不似往日那般凶巴巴的。” 一位書生感慨道“軍政清明,百姓才能安居樂業,蕭大人的授權,看似是朝堂之事,實則關係著咱們每個人的生活。” 這番話讓老吏們連連稱讚“少年人有這般見識,將來必成大器。” 茶館裏的議論,也從具體的變化,漸漸轉向對 “安穩治世” 的期許。
    麵對朝野百官的讚譽與百姓的認可,蕭虎始終保持著謙謹的姿態,不居功、不張揚,將功勞歸於 “祖製”“百官” 與 “實務”,既符合元代重臣 “謙謹避嫌” 的行事風格,也暗藏對 “權力自守” 的清醒認知。
    當日議事的尾聲,百官紛紛向蕭虎表示讚譽,禁軍統領更是高聲道“蕭大人授權有度,防患未然,乃我朝軍政之幸!” 蕭虎聞言,起身走到廳中,抬手示意百官安靜“諸位大人謬讚了,本王此舉,不過是循元代祖製而行,《大元通製》中早有‘半符授宗室、監軍隨行’的舊例,本王不過是在此基礎上,補充了監督細則,算不得什麽創舉。”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廳內“再者,虎衛監督需劉七統領落實,糧草核驗需戶部尚書支持,監察需李禦史把關,若無諸位大人相助,僅憑本王一人,斷難成事。”
    隨後,蕭虎取過案上的 “半符授權章程”,翻至 “後續計劃” 一頁“如今授權才剛起步,忽必烈的治軍實績還需觀察,虎衛監督的細則還需完善,中都禁軍與草原細作營的協同還需磨合,後續的事情還很多,容不得咱們懈怠。” 他的手指劃過章程上的條目,“今日的讚譽,對本王而言,不是終點,而是,往後還需諸位大人與本王一同,把實務做細、把規矩立牢,方能不負朝廷與百姓的信任。” 這番話讓百官暗自敬佩 —— 蕭虎並未因讚譽而自滿,反而更顯務實,這正是重臣應有的氣度。
    議事結束後,蕭虎留下耶律楚材,兩人在樞密院偏廳喝茶。耶律楚材笑道“百官讚譽如潮,將軍卻仍如此謙謹,實屬難得。” 蕭虎端起茶碗,輕輕吹了吹熱氣“楚材先生可知,前有脫歡恃權而驕,後有諸多宗室覬覦兵權,本王若居功自傲,恐引火燒身,也不利於後續軍政推行。” 他看向窗外的玉蘭花苞“治世如培花,需悉心照料,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自滿懈怠,咱們肩上的擔子,還重著呢。” 耶律楚材聞言,深深點頭“將軍清醒,乃朝廷之福。”
    當日傍晚,蕭虎還特意去了中都南城的驛館,與商旅、百姓閑聊。一位商販道“蕭大人,如今驛路安全了,咱們生意好做了,都得謝謝您啊!” 蕭虎笑著擺手“這不是本王一人的功勞,是忽必烈將軍依規治軍,是禁軍士兵辛苦巡邏,也是大家共同維護的結果。” 他拿起商販的貨樣,仔細查看“隻要大家能安心做生意,咱們做的事情,就值了。” 百姓們圍在他身邊,說著家常,夕陽的餘暉灑在身上,溫暖而平和。
    朝野對蕭虎授權的積極反應,不僅鞏固了當前的軍政決策,更為後續宗室掌兵、地方軍政管理了可複製的範本,潛移默化中推動著元代治世的穩固,也為忽必烈後續的曆練與成長,營造了有利環境。
    議事結束後的第三日,樞密院便將 “半符授權章程” 與 “虎衛監督細則” 整理成冊,分發至漠北、西域等有宗室掌兵的地區。負責漠北防務的將領收到冊子後,立刻召集下屬商議“中都的經驗可借鑒,咱們也按此例,給當地宗室授半符,設監督人員,既給宗室曆練之機,又保軍權不失。” 西域的地方官也隨後上書中樞,請求推廣中都的監督機製“西域部落複雜,宗室掌兵需更嚴的規矩,中都的章程正好可用。” 蕭虎收到這些上書後,與耶律楚材商議,決定派樞密院吏員前往各地指導,確保規製推廣不走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中都禁軍的訓練與巡邏,也因朝野的關注而更顯規範。忽必烈每日親自督查訓練,遇有不達標者,便與禁軍教官一同指導;虎衛監督人員更是不敢懈怠,每日的記錄冊寫得詳實細致,生怕辜負中樞的信任。一個月後,中都禁軍的訓練達標率從八成五提升至九成三,驛路盜匪襲擾持續為零,戶部尚書在奏報中寫道“中都禁軍已成為各地軍政的範本,宗室掌兵依規而行,百姓安居樂業,治世之象初顯。”
    忽必烈也在這樣的氛圍中快速成長。他不再像初接符時那般謹慎局促,而是能熟練應對訓練、巡邏、監督等實務,遇到難題時,會主動向蕭虎、耶律楚材請教,甚至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 如建議 “在驛路增設便民驛站,供商旅休息”,被蕭虎采納後,深受百姓歡迎。劉七在向蕭虎匯報時道“忽必烈如今已懂‘依規治兵’的真諦,不再急於求權,而是專注實務,這正是將軍當初授權的初衷。”
    最深遠的影響,是朝野對 “宗室掌兵” 的態度轉變。此前百官多對宗室掌兵心存顧慮,如今有了中都的範例,百官逐漸認可 “依規授權、監督隨行” 的模式;宗室們也明白,掌兵不是特權,而是責任,需在中樞的框架內行事。耶律楚材在給皇帝的奏疏中寫道“蕭將軍授權之舉,不僅解了中都防務之困,更轉變了朝野對宗室掌兵的認知,為治世奠定了基礎,實乃大功。”
    春日的中都,玉蘭花漸漸綻放,樞密院議事廳外的石階上,往來的官員們不再議論 “宗室掌兵是否可行”,而是討論 “如何將中都經驗推廣得更好”。蕭虎站在廳前,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清楚朝野的積極反應,隻是治世的第一步,後續還需持續完善規製、關注實務,方能讓這份安穩,長久地延續下去。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