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潛蓄實力
字數:16636 加入書籤
1101 章潛蓄實力(至元四十九年春)
至元四十九年三月,中都的春風剛吹散殘冬的寒意,北城衛的校場上已響起士兵操練的呐喊。忽必烈身著深紫錦袍,腰間係著拖雷係傳承的玉柄彎刀(無刃,純禮儀用),站在高台上眺望 —— 下方的禁軍士兵列成三隊,分別演練騎射、陣法與守城技能,玄鐵鎧甲在晨光中泛著冷光。這是他接半符統轄中都禁軍的第三個月,按蕭虎定下的規矩,他僅有 “統領權”,調兵需中樞符驗,訓練需虎衛監督,想要攢下實打實的軍功,隻能從防務實務的細處著手。
中都禁軍分南城、北城、東城三衛,共五千人,負責城門守衛、驛路巡邏與應急處置,其中北驛路最為關鍵 —— 這條驛路連接漠北與中原,商旅往來密集,也是盜匪襲擾的重災區。此前,北城衛因 “巡邏鬆散”,已兩次被蕭虎在樞密院點名批評。忽必烈接手後,第一樁事便是查閱北驛路的巡邏記錄近一個月內,有三次盜匪襲擾,雖未造成重大損失,卻讓商旅人心惶惶。他手指劃過記錄冊上 “北城衛百戶李謙” 的名字,對身旁的劉秉忠道“要攢軍功,先得把北驛路的防務抓實,李謙這人,或許能用。”
劉秉忠捧著《中都驛路輿圖》,指給忽必烈看“北驛路從北門出發,經十裏崗、東驛口,直達漠南邊界,其中十裏崗多樹林,易藏盜匪;東驛口臨河,冬季結冰後易打滑,巡邏隊常繞路。若能在這兩處設固定崗哨,再增加夜間巡邏頻次,盜匪便難有可乘之機。” 忽必烈點頭,目光落在輿圖上的紅圈處“明日起,我親自帶北城衛巡邏,先摸清路況,再定調整方案。” 他深知,親自下場不僅能掌握實務細節,更能讓士兵看到他的 “務實”—— 宗室統領若隻坐帳指揮,斷難贏得軍心。
次日辰時,忽必烈便帶著北城衛百戶李謙與二十名士兵出發。李謙是行伍出身,臉上帶著一道戰場留下的刀疤,起初對這位 “宗室統領” 頗有顧慮,怕他隻是來走過場。可一路行至十裏崗,忽必烈不僅仔細詢問 “往日盜匪出沒的時間”“士兵的禦寒衣物是否充足”,還親自查看樹林中的足跡,甚至彎腰摸了摸地麵的濕度“近日多雨,泥土鬆軟,若有盜匪經過,定會留下清晰足跡,往後巡邏需多留意此處。” 李謙見他說得細致,心中的顧慮消了大半,主動道“王爺若信得過,末將願帶弟兄們在十裏崗設暗哨,每日辰時、申時各查一次。”
巡邏至東驛口時,恰逢一支商旅被三名盜匪攔住,為首的盜匪舉著彎刀,正搶奪商隊的茶葉與布匹。士兵們見狀,紛紛拔刀欲衝上去,忽必烈卻抬手攔住“先看清楚,盜匪雖凶,卻隻有三人,且無馬匹,想跑也跑不遠。” 他轉頭對李謙道“你帶十人從左側繞過去,堵他們的退路;我帶十人正麵牽製,注意別傷了商旅。” 李謙領命而去,忽必烈則拔劍(禮儀劍,無鋒)大喝“禁軍在此,放下贓物,饒你們不死!” 盜匪見是禁軍,本就心虛,又見被兩麵夾擊,慌忙扔下東西想跑,卻被士兵們按倒在地。商隊首領上前致謝,遞上兩匹綢緞,忽必烈卻擺手“保商旅安全,是禁軍的本分,不敢收禮。” 這一幕,被隨行的虎衛監督人員記在冊子上,也落在了士兵們的眼裏。
忽必烈深知,中都防務的核心在北驛路,而軍功的積累,便藏在每日的巡邏與應急處置中。他不再滿足於 “偶爾隨行”,而是製定了 “三日一巡” 的規矩,每次巡邏都帶著不同衛所的中層將領,既熟悉各衛情況,又能借機拉近關係,同時讓每一次實務處置都成為可查的軍功記錄。
這日辰時,忽必烈帶著東城衛千戶張達巡邏北驛路。張達比李謙資曆深,曾隨蕭虎平過漠北的部落叛亂,對宗室統領多了幾分審視。行至東驛口時,發現河麵的冰層雖已融化,卻有一段驛路因連日降雨塌陷,露出半尺深的泥濘,過往商旅隻能繞路而行,既耽誤時間,又易遭盜匪偷襲。張達皺眉道“這段路需填碎石修補,可戶部撥的修繕銀還沒到,怕是要等些時日。” 忽必烈蹲下身,摸了摸泥濘中的土壤“不用等銀,咱們禁軍有現成的人力,從衛所調些碎石過來,士兵們輪流修補,既不耽誤訓練,又能解商旅之困。”
他當即讓人回東城衛調三十名士兵,帶著碎石與鐵鍬趕來。自己則脫下錦袍,隻穿內襯,拿起鐵鍬帶頭填土。張達見狀,也趕緊脫下鎧甲,跟著動手,士兵們見統領與千戶都親自動手,也紛紛上前,沒人再抱怨。從午時到申時,三個時辰過去,塌陷的驛路終於修補平整,過往商旅路過時,紛紛下馬致謝,有位來自西域的商隊首領,還特意拿出兩罐葡萄釀,要送給忽必烈,忽必烈依舊拒絕,卻對張達道“此事多虧張千戶帶頭,回頭我會在治軍報告裏,專門提你的功勞。” 張達聞言,心中一動 —— 他此前因 “訓練達標率未達九成” 被蕭虎批評,若能在忽必烈的報告裏得一句好評,對後續升遷大有裨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三日後,忽必烈再巡北驛路,卻遇到了比上次更棘手的情況十餘名盜匪埋伏在十裏崗,不僅搶奪商旅,還傷了兩名護送的北城衛士兵。李謙帶著士兵趕來時,盜匪已帶著贓物逃入樹林。李謙急得滿臉通紅,忽必烈卻異常鎮定,他查看了士兵的傷口(僅皮外傷,無性命之憂),又仔細觀察樹林中的足跡“足跡雜亂,卻都朝著西北方向,那邊是漠南的廢棄村落,他們定是躲在那裏。” 他轉頭對李謙道“你帶五十人,從正麵包抄村落;我帶二十人,繞到村後,斷他們的退路,注意別驚動村民。”
夕陽西下時,兩隊士兵包圍了廢棄村落。忽必烈讓士兵們舉著火把,齊聲喊話“盜匪聽著,你們已被包圍,放下贓物,出來投降,可免死罪!” 村落裏靜了片刻,隨後傳來盜匪的叫罵聲,還扔出幾塊石頭。忽必烈對李謙使了個眼色,李謙會意,帶人從正麵衝入村落,忽必烈則從村後堵住,盜匪們見無處可逃,紛紛放下武器投降。此次共追回贓物(茶葉五十斤、布匹二十匹、銀錠十兩),還抓獲了為首的盜匪頭目。事後,忽必烈讓李謙將 “抓獲盜匪、追回贓物” 的細節詳細記錄,連同商旅與士兵的證詞,一並整理入 “治軍簡報”,上報樞密院。
蕭虎看到簡報時,正與耶律楚材商議事務。他手指劃過 “忽必烈親自帶隊包圍村落” 的字樣,對耶律楚材道“這忽必烈,倒不是隻會紙上談兵,懂得從實務中攢軍功,也懂得讓下屬出麵,不搶風頭。” 耶律楚材點頭“他讓李謙、張達牽頭,自己隻做統籌,既得了軍功,又攏了中層將領的心,手段倒是務實。” 這份簡報最終被存檔,成為忽必烈治軍實績的重要一筆,也讓他在中都禁軍的威信,悄然樹立起來。
忽必烈明白,軍功不僅來自巡邏與應急,更來自禁軍訓練的提升 —— 按樞密院的規矩,每月會核查各衛的訓練達標率,若能連續三個月達標率超九成,便能獲得 “中樞嘉獎”,這既是他的實績,也是拉攏中層將領的籌碼。他開始將精力投入訓練優化,從細節處解決將領們的難題,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自己幹。
南城衛的訓練達標率一直徘徊在八成五,千戶王誠為此愁眉不展。忽必烈特意去南城衛校場查看,發現問題出在 “陣法訓練” 上士兵們演練的 “魚鱗陣”,因缺乏直觀的陣型圖,總是記混站位,導致演練時混亂不堪。王誠歎道“末將也想畫些陣型圖,可軍中沒人懂繪圖,隻能口頭講解,士兵們記不住。” 忽必烈聞言,當即讓人從王府取來筆墨紙硯,憑著記憶畫出 “魚鱗陣”“長蛇陣” 的陣型圖 —— 他在漠南時,曾隨謀士學過繪圖,雖不專業,卻清晰易懂。
他將陣型圖貼在校場的木樁上,親自給士兵們講解“魚鱗陣講究‘中間密集,兩側疏散’,像魚鱗一樣護住中軍;長蛇陣則要‘首尾呼應,靈活調動’,適合追擊盜匪。” 邊說邊讓士兵們按圖演練,自己則站在一旁,糾正錯誤的站位。王誠在旁看著,見士兵們按圖演練後,陣型果然整齊了許多,心中對忽必烈多了幾分佩服。忽必烈還對王誠道“這些陣型圖,你可以複製給各百戶,讓他們每日晨練前講解一刻鍾,不出半個月,達標率定能提升。” 果然,當月月末,南城衛的陣法訓練達標率便升至八成九,離九成僅一步之遙。
北城衛則麵臨 “騎射訓練缺箭” 的問題。李謙向忽必烈匯報“戶部每月撥的箭支,僅夠日常訓練用,若遇考核,便不夠用,士兵們怕浪費箭,訓練時不敢全力射擊,達標率自然上不去。” 忽必烈當即去樞密院見蕭虎,理由是 “北驛路盜匪增多,士兵需加強騎射訓練,以防不測”,請求額外撥付箭支。蕭虎起初猶豫,怕忽必烈私用箭支,可忽必烈拿出 “北城衛近一個月的騎射訓練記錄” 與 “北驛路盜匪襲擾的報告”,證據充分,蕭虎最終同意每月多撥兩百支箭。
拿到額外的箭支後,忽必烈讓李謙組織 “騎射比賽”凡射中靶心者,可獲 “三日額外口糧” 的獎勵。士兵們見有獎勵,又不用擔心箭支不夠,訓練時格外賣力,騎射達標率從八成七升至九成一,成為三衛中首個達標率超九成的衛所。李謙在訓練總結中,特意寫道“多虧王爺向中樞申請額外箭支,又設比賽激勵士兵,末將方能帶領北城衛提升達標率。” 忽必烈看後,在總結上批注“此乃李千戶與士兵們共同努力之果,本王僅做協調之事。” 這份總結上報後,蕭虎在樞密院會議上,特意表揚了北城衛,李謙的名字也被記在了 “有功將領” 的冊子上。
東城衛的問題則在 “士兵士氣”—— 因東城衛負責的東驛路較為偏僻,商旅較少,士兵們覺得 “沒機會立功”,訓練時便有些懈怠。張達雖多次訓斥,卻無濟於事。忽必烈得知後,便帶著東城衛士兵去北驛路 “支援巡邏”,還特意安排他們參與了一次抓捕盜匪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忽必烈在慶功宴上,特意讓張達講東城衛士兵的功勞“此次抓捕盜匪,東城衛的弟兄們從側麵包抄,跑得最快,若不是他們,盜匪早跑了。” 士兵們聽後,臉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神色,士氣也高漲起來。張達對忽必烈道“王爺這招‘借功打氣’,比訓斥管用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忽必烈深知,想要在禁軍站穩腳跟,僅靠自己一人遠遠不夠,必須拉攏中層將領 —— 這些千戶、百戶是禁軍的骨幹,掌握著實際的兵權,若能讓他們心向自己,日後與蕭虎抗衡時,便有了底氣。但他不敢貿然結黨,隻能以 “實務交流”“解決難題” 為紐帶,悄悄織一張屬於自己的人脈網。
南城衛千戶王誠有個困擾他的兒子在中樞學堂讀書,因 “算術不佳”,多次被先生批評,王誠雖急,卻沒時間輔導。忽必烈得知後,便以 “探討訓練數據統計” 為由,去王誠家拜訪。閑聊時,他 “無意間” 提起自己在漠南時,曾教過流民子弟算術,還拿出一本自己編寫的《簡易算術》手稿。“王千戶若不嫌棄,可讓令郎看看這本手稿,或許能幫上忙。” 忽必烈將手稿遞過去,王誠接過,見上麵寫著 “糧草消耗統計法”“士兵達標率計算法”,不僅能教兒子算術,還能用於軍中實務,心中感激不已。
幾日後,王誠的兒子用手稿上的方法,算術成績有了提升,王誠特意帶著兒子去王府道謝,還帶來了自己家釀的米酒。忽必烈留他們吃飯,席間隻談訓練實務,不提拉攏之事,卻在王誠臨走時,道“南城衛的陣法訓練,若遇到難題,隨時來找我商議,咱們都是為了禁軍的實績。” 王誠點頭應下,心中已將忽必烈視作 “可信賴的統領”。此後,南城衛的訓練情況,王誠都會第一時間向忽必烈匯報,哪怕是些小事,也不隱瞞。
北城衛百戶李謙則麵臨 “糧草短缺” 的問題 —— 北城衛負責的北驛路巡邏頻次增加,士兵們的口糧消耗也隨之增多,可戶部按原定額撥付,常有士兵吃不飽。李謙向忽必烈訴苦時,語氣中帶著無奈“末將找戶部反映過,可他們說‘按章程辦事’,不肯加撥。” 忽必烈聽後,沒有立刻表態,而是去衛所糧庫查看糧庫的米缸已見底,僅剩下些雜糧。他當即讓人從自己的王府糧庫中,調撥五十石米給北城衛,還特意叮囑“此事不要聲張,就說是‘中樞臨時調撥的應急糧’,若有人問起,我來解釋。”
李謙接過糧食,心中又感激又愧疚“王爺為北城衛費心,末將無以為報,往後定帶弟兄們好好訓練、巡邏,絕不辜負王爺。” 忽必烈拍了拍他的肩“咱們都是為了中都的安穩,不必言謝。” 此事雖未聲張,卻在北城衛的士兵中悄悄傳開,士兵們都知道 “忽必烈王爺為了讓咱們吃飽,自己掏了糧食”,對他的好感又多了幾分。後來,蕭虎的虎衛監督人員問起 “北城衛糧庫突然多了米”,忽必烈便以 “上月巡邏有功,中樞獎勵的應急糧” 為由搪塞過去,既沒暴露自己調撥糧食的事,也沒讓李謙為難。
東城衛千戶張達則因 “與同僚不和” 而煩惱 —— 他與樞密院的一名判官有舊怨,那判官總在蕭虎麵前說他 “治軍鬆散”,張達雖想辯解,卻沒機會。忽必烈得知後,便在一次中樞議事時,特意提起 “東城衛協助北城衛抓捕盜匪” 的事,還拿出張達整理的 “抓捕細節報告”,對蕭虎道“張千戶做事細致,報告寫得條理清晰,若不是他帶隊包抄,盜匪恐難全部抓獲。” 蕭虎看了報告,又聽忽必烈說得有理,便對那判官道“往後評價將領,需看實績,不可僅憑舊怨。” 張達得知後,對忽必烈感激不已,此後東城衛的任何動向,他都會提前與忽必烈溝通。
忽必烈清楚,自己的軍功不僅要讓禁軍士兵與中層將領認可,更要讓中樞 —— 尤其是蕭虎與皇帝 —— 看在眼裏。他對 “治軍報告” 的撰寫格外用心,既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又能巧妙地突出自己的統籌能力與實務成效,為日後爭取更多權限埋下伏筆。
每月月末的 “治軍簡報”,忽必烈都會親自修改。他會將巡邏、應急處置、訓練提升的細節一一列出,卻在 “統領者” 一欄,多寫中層將領的名字。比如北驛路抓捕十餘名盜匪的事,他在簡報中寫道“北城衛百戶李謙發現盜匪蹤跡,東城衛千戶張達帶隊包抄,本王僅做統籌協調,多虧諸位將領與士兵齊心協力,方能順利抓獲盜匪,追回贓物。” 蕭虎看後,對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不貪功,懂得把功勞分給下屬,這一點比許多宗室強。”
季度治軍報告則更細致,忽必烈會附上 “三項佐證”一是士兵的訓練達標率統計表,由各衛所千戶簽字確認;二是商旅與地方官員的感謝信,證明巡邏與應急處置的實效;三是虎衛監督人員的巡查記錄,確保報告內容真實。比如第一季度報告中,他寫道“中都禁軍三衛訓練達標率分別為南城衛八成九、北城衛九成一、東城衛八成八,平均達標率九成,較上季度提升五個百分點;北驛路盜匪襲擾從每月三次降至一次,商旅通行量增加三成;地方官員反饋‘城門守衛規範,出入查驗高效’。” 報告附上的感謝信中,有北驛路二十餘名商旅的簽名,還有中都南城守將的親筆信,稱讚 “禁軍巡邏及時,為地方安穩助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忽必烈還懂得利用 “中樞議事” 的機會,巧妙展示自己的軍功。一次,樞密院議事時,蕭虎提到 “中都周邊驛路安全仍需加強”,忽必烈便順勢道“末將近期帶禁軍在北驛路設了固定崗哨,增加了夜間巡邏,上月僅發生一次盜匪襲擾,還成功抓獲了頭目。若中樞同意,末將想在東驛路也設崗哨,進一步減少盜匪襲擾。” 他邊說邊拿出 “北驛路崗哨分布圖” 與 “抓獲盜匪的記錄”,蕭虎與其他重臣看後,都覺得可行,便同意了他的提議。這次議事,不僅讓忽必烈爭取到了東驛路的防務調整權,還讓重臣們記住了 “他能辦實事” 的印象。
為了讓皇帝也知曉自己的軍功,忽必烈還借 “節日朝賀” 的機會,向皇帝呈遞 “中都防務實績冊”。冊中不僅有文字記錄,還有手繪的 “驛路巡邏路線圖”“訓練達標率柱狀圖”,直觀展示防務成效。皇帝看後,對蕭虎道“忽必烈在中都治軍,倒有幾分實務能力,比那些隻會享樂的宗室強,可多加留意。” 皇帝的這句話,雖未直接給忽必烈加官進爵,卻為他日後爭取更多權限,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在經營軍功時,還格外注意 “不越界”—— 他從不在報告中提 “調兵權”,也不主動要求擴大統領範圍,總是以 “提升防務實績” 為理由,提出合理的建議。比如他想增加東驛路的巡邏頻次,理由是 “東驛路連接中原與西域,商旅增多,盜匪易覬覦”;想提升士兵的禦寒衣物標準,理由是 “冬季將至,北驛路寒冷,士兵需保暖才能更好巡邏”。這些建議既符合中都防務需求,又不觸碰蕭虎的 “限權紅線”,因此大多能得到中樞的批準。
忽必烈深知,蕭虎對自己的監控從未放鬆 —— 虎衛監督人員每日巡查訓練、巡邏,白虎堂暗衛還在暗中觀察他的動向。他不能硬碰硬,隻能在 “遵守規矩” 的表麵下,悄悄藏起自己的鋒芒,既不被蕭虎抓住把柄,又能繼續攢實力、攏人心。
虎衛監督人員每日都會記錄 “忽必烈的行蹤”,比如 “辰時在北城衛校場查看訓練,午時與李謙商議巡邏路線,申時返回王府”。忽必烈對此從無抵觸,甚至主動配合監督人員想查看訓練記錄,他便讓人立刻拿來;想跟隨巡邏,他便讓其一同前往;想與士兵交談,他也不阻攔。一次,虎衛監督長張誠想查看王府的糧庫,懷疑他私藏糧食接濟禁軍,忽必烈便親自帶張誠去糧庫“張大人盡管查,王府的糧食都是按宗室定額撥付,若有私藏,任憑處置。” 張誠查看後,發現糧庫確實沒有多餘糧食(忽必烈已將調撥給北城衛的糧食,算入 “中樞應急糧” 的賬目),便在記錄中寫道“忽必烈依規行事,無私藏糧食之舉。”
麵對白虎堂暗衛的暗中監控,忽必烈則用 “實務透明” 化解。他知道暗衛會跟蹤自己與中層將領的接觸,便將 “與將領議事” 放在衛所的公開場合,比如校場的涼亭、衛所的議事廳,從不私下會麵。一次,他與張達商議東驛路的崗哨設置,特意選在東城衛的議事廳,還讓士兵們在廳外候命,暗衛在廳外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全是關於防務的實務,沒有半句結黨的話語。暗衛將此情況匯報給劉七,劉七又轉告蕭虎,蕭虎對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懂規矩,不搞私下小動作,暫時可放心。”
忽必烈還會主動向蕭虎 “匯報疑慮”,表現出 “坦誠” 的態度。比如他發現北城衛有兩名士兵私自離營,便立刻向蕭虎匯報,請求 “按軍法處置”,還主動承擔 “管理不嚴” 的責任。蕭虎見他不隱瞞問題,反而主動匯報,便對他道“你能及時發現問題,又願意承擔責任,已是難得,此事就按你說的,軍法處置士兵,你也要加強衛所管理,避免再發生類似情況。” 這次匯報,不僅讓蕭虎對忽必烈多了幾分信任,還讓他獲得了 “管理衛所的主動權”—— 他借此機會,製定了 “士兵離營報備製度”,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對禁軍的管理。
在訓練與巡邏的細節上,忽必烈也會 “按規矩來”,避免給蕭虎留下 “擅自調整” 的印象。比如他想增加北驛路的夜間巡邏頻次,便先向樞密院提交 “申請報告”,理由是 “冬季將至,夜間盜匪易出沒,需加強巡邏保商旅安全”,還附上 “北驛路夜間盜匪襲擾的曆史記錄”。蕭虎見報告理由充分、證據齊全,便批準了他的申請。忽必烈在執行時,還特意讓虎衛監督人員 “記錄夜間巡邏情況”,確保每一次巡邏都有記錄可查。
忽必烈甚至會 “主動暴露” 一些無關緊要的 “小問題”,讓蕭虎覺得自己 “並非完美”,從而降低警惕。比如他在訓練記錄中,如實寫下 “南城衛有五名士兵騎射未達標”,還提出 “將安排教官單獨輔導” 的整改措施。蕭虎看後,對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不虛報成績,還能及時提出整改措施,雖有小瑕疵,卻顯務實。” 這些小問題,既不影響整體軍功,又能讓蕭虎放鬆對他的警惕,為他後續的布局,爭取了更多空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忽必烈明白,中層將領的支持固然重要,士兵的信任更是根基 —— 若士兵不願聽他指揮,即便有將領支持,也難成大事。他從不以 “宗室身份” 壓人,而是用 “同甘共苦”“公平對待” 的方式,慢慢贏得士兵的信任,讓他們從 “敬畏宗室” 轉變為 “信服主帥”。
每日晨練,忽必烈都會提前半個時辰到校場,與士兵們一同熱身。他不穿錦袍,隻穿與士兵同款的粗布軍裝,甚至會拿起弓箭,與士兵們比試騎射。起初,士兵們都不敢真比,總是故意射偏,忽必烈見狀,便對他們道“你們盡管盡全力,若能贏我,我有賞。” 有個叫阿木的年輕士兵,騎射技藝出眾,一次比試中,射中了靶心,忽必烈當即賞了他一塊銀錠,還對眾人道“阿木箭術好,大家要多向他學習,往後誰能達標,都有獎勵。” 士兵們見他說話算話,又不擺架子,漸漸敢在比試中盡全力,訓練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
巡邏途中,忽必烈也總是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北驛路的條件艱苦,有時遇到雨天,隻能在驛亭中避雨,士兵們吃的是幹糧,喝的是冷水,忽必烈也一樣,從不用王府的補給。一次,巡邏至十裏崗時,突降大雨,眾人躲在驛亭中,士兵們凍得瑟瑟發抖,忽必烈便將自己的披風分給阿木,還讓大家圍成一圈取暖,自己則站在外側,擋住寒風。阿木感動地說“王爺待咱們如兄弟,咱們定要好好巡邏,不讓王爺失望。” 此事在士兵中傳開後,越來越多的士兵願意跟著忽必烈幹。
在獎懲方麵,忽必烈始終堅持 “公平”。不管是千戶的親兵,還是普通士兵,隻要訓練達標、巡邏有功,都會獲得獎勵;若違反軍規,哪怕是自己的貼身侍從,也絕不姑息。他的侍從安達,因在巡邏時偷懶,擅自離隊去樹林中睡覺,被李謙發現。忽必烈得知後,沒有包庇,而是按軍法將安達打了二十軍棍,還讓他在全衛麵前檢討“我雖為王爺侍從,卻違反軍規,大家莫學我,要嚴守軍紀。” 士兵們見忽必烈不徇私情,對他的敬畏又多了幾分,軍紀也隨之好轉。
忽必烈還注重 “傾聽士兵的聲音”。他每月都會召開一次 “士兵座談會”,讓士兵們提意見,比如 “訓練科目是否合理”“口糧是否充足”“禦寒衣物是否夠暖”。有士兵提出 “騎射訓練的靶心太遠,視力不好的士兵難射中”,忽必烈便讓人將靶心距離從五十步調整到四十步,還為視力不好的士兵配備了 “輔助瞄準的木架”;有士兵提出 “夜間巡邏的火把不夠亮,易看不清路況”,他便讓人從王府調撥一批 “浸過桐油的火把”,確保夜間巡邏安全。這些調整,雖都是小事,卻讓士兵們覺得 “王爺在乎咱們的感受”,信任度進一步提升。
一次,北城衛的士兵王二在巡邏時,為保護商旅,被盜匪砍傷了胳膊。忽必烈得知後,親自去衛所醫官處探望,還讓人從王府取來上好的金瘡藥,叮囑醫官“一定要好好醫治,不能留下後遺症。” 王二康複後,特意去王府道謝,忽必烈卻道“你為保護商旅受傷,是禁軍的英雄,本王該謝你才是。” 隨後,他還將王二的事跡寫入 “治軍報告”,請求中樞給予嘉獎。王二的事跡在禁軍中傳開後,士兵們都以他為榜樣,巡邏時更加盡職盡責,忽必烈的威信也隨之達到了新的高度。
經過半年的經營,忽必烈在中都禁軍的實力已悄然壯大 —— 三衛的訓練達標率穩定在九成以上,北驛路與東驛路的盜匪襲擾降至每月一次以下,商旅通行量增加五成,地方官員與百姓對禁軍的評價也越來越好。這些實績,不僅讓他在中樞站穩了腳跟,更為日後與蕭虎抗衡、奪取更多權力,埋下了堅實的根基。
中都的城門守衛也因忽必烈的調整而更加規範。此前,城門守衛存在 “查驗鬆散”“私放可疑人員” 的問題,忽必烈接手後,製定了 “出入登記製度”凡進出城門的人員,需登記姓名、籍貫、事由;攜帶貨物的商旅,需出示 “地方官府開具的通行憑證”;陌生人員入城,需有城內居民擔保。他還讓三衛輪流值守城門,每衛值守十日,互相監督,避免出現 “人情放行” 的情況。中都南城守將在給中樞的奏報中寫道“自忽必烈統領禁軍後,城門守衛規範有序,可疑人員入城數量減少七成,中都治安明顯好轉。”
應急處置能力也大幅提升。忽必烈製定了 “應急響應流程”接到盜匪襲擾或流民聚集的報告後,第一時間派斥候確認情況,隨後根據情況調動兵力(五十人以內由千戶指揮,五十人以上需忽必烈統籌),處置完畢後,三日內提交 “複盤報告”,分析得失。一次,東驛路發生流民聚集(約兩百人,因草原旱災南下,無食物),忽必烈接到報告後,派張達帶五十人前往安撫,同時讓人從衛所糧庫調撥三十石米,分發給流民,還聯係地方官府,為流民安排耕種的土地。流民們感激不已,紛紛表示 “願聽從官府安排,不再擾亂治安”。這次處置,既避免了衝突,又贏得了民心,中樞得知後,特意下旨表揚忽必烈 “處置得當,有仁政之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禁軍的凝聚力也顯著增強。此前,三衛之間因 “訓練排名”“軍功分配” 存在矛盾,忽必烈接手後,組織了 “三衛聯合訓練”“聯合巡邏”,讓三衛士兵相互熟悉、相互配合。他還舉辦 “中都禁軍比武大賽”,三衛士兵同台競技,比騎射、比陣法、比守城技能,獲勝的士兵不僅有獎勵,還能代表中都禁軍去中樞參加 “全國禁軍比武”。通過這些活動,三衛之間的矛盾逐漸化解,凝聚力也越來越強,李謙、張達、王誠三位千戶,甚至會主動商議 “如何協同提升防務”,不再各自為戰。
忽必烈還悄悄培養了一批 “心腹士兵”—— 這些士兵多是出身貧苦、作戰勇猛的年輕人,比如阿木、王二,忽必烈不僅在訓練中重點培養,還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比如為阿木解決家人的溫飽問題,為王二申請軍功獎勵。這些士兵對忽必烈忠心耿耿,成為他掌控禁軍的 “核心力量”。一次,蕭虎想從北城衛調走阿木,去樞密院當侍衛,忽必烈卻以 “阿木騎射技藝出眾,北驛路巡邏需他帶隊” 為由,拒絕了蕭虎的調令,蕭虎雖有些不滿,卻因忽必烈理由充分,最終沒有堅持。
中都防務的這些實績,被忽必烈整理成 “中都禁軍半年防務總結”,上報中樞。總結中寫道“中都禁軍在半年內,訓練達標率從八成五提升至九成二,盜匪襲擾從每月三次降至一次,商旅通行量增加五成,城門守衛規範有序,應急處置及時得當,地方百姓與商旅滿意度提升七成。” 這份總結,不僅讓忽必烈獲得了中樞的 “嘉獎銀五千兩”,還讓他贏得了 “實務型統領” 的名聲,為他後續爭取更多權力,鋪平了道路。
隨著實力的積累與威信的提升,忽必烈開始將分散的中層將領,悄悄串聯成一個 “鬆散的聯盟”—— 這個聯盟不以 “結黨” 為名,而是以 “共同提升中都防務、爭取中樞認可” 為目標,成員包括南城衛千戶王誠、北城衛百戶李謙、東城衛千戶張達,以及幾名關鍵的百戶。這個聯盟的形成,是忽必烈權謀布局的關鍵一步,也讓他擁有了與蕭虎抗衡的初步資本。
忽必烈為聯盟設定了 “三條規矩”一是 “隻談實務,不談奪權”—— 聯盟成員之間的交流,僅限於訓練、巡邏、應急處置等防務事務,絕不私下議論蕭虎或中樞決策;二是 “相互支持,共擔責任”—— 若某衛遇到訓練或糧草問題,其他衛需盡力協助,若出現失誤,共同承擔責任,不互相推諉;三是 “信息共享,及時溝通”—— 各衛的訓練情況、巡邏動態、中樞的最新指令,都要及時在聯盟內共享,避免信息不對稱。這三條規矩,既確保了聯盟的隱晦性,又能發揮實際作用,避免被蕭虎抓住 “結黨” 的把柄。
聯盟的第一次協作,是解決 “三衛冬季禦寒衣物短缺” 的問題。隨著冬季臨近,北驛路與東驛路的氣溫驟降,三衛士兵的禦寒衣物(棉衣、棉靴)都不夠用,戶部卻以 “財政緊張” 為由,推遲撥付。王誠、李謙、張達一同找到忽必烈,商議對策。忽必烈提議“咱們可以聯名向中樞提交‘申請報告’,詳細說明冬季巡邏的艱苦,以及衣物短缺對防務的影響,同時附上士兵們在寒風中巡邏的照片(元代已有簡易的畫像技術),讓中樞看到實際情況。” 三人都覺得可行,便各自整理本衛的 “衣物短缺清單” 與 “巡邏艱苦的記錄”,由忽必烈匯總後,提交給樞密院。
報告提交後,蕭虎起初仍想推遲,可忽必烈帶著王誠、李謙、張達一同去樞密院,當麵陳述“冬季是盜匪襲擾的高發期,若士兵因寒冷凍傷,無法巡邏,中都的防務將出現漏洞。” 蕭虎見三人態度堅決,又看了報告中的畫像(畫著士兵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樣子),最終同意提前撥付禦寒衣物。這次協作,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讓聯盟成員看到了 “團結的力量”,彼此間的信任也更深了一層。
聯盟的第二次協作,是應對 “中樞對中都禁軍的突擊考核”。蕭虎為檢驗中都禁軍的實績,決定在冬季來臨前,組織一次突擊考核,內容包括騎射、陣法、守城技能與應急處置。忽必烈得知後,立刻召集聯盟成員商議“考核是好事,能讓中樞看到咱們的實績,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需提前做好準備。” 王誠提議“南城衛的陣法訓練較好,可派教官去北城衛與東城衛,協助提升陣法水平;東城衛的騎射較好,可派高手去其他衛指導。” 張達與李謙都表示同意,隨後的半個月裏,三衛互相派教官交流,共享訓練經驗,還組織了多次 “聯合模擬考核”,找出薄弱環節,針對性改進。
突擊考核時,中都禁軍的表現遠超蕭虎的預期三衛的騎射達標率均超九成三,陣法與守城技能達標率超九成,應急處置(模擬盜匪襲擾城門)的響應時間僅半個時辰,比中樞規定的 “一個時辰” 快了一倍。蕭虎在考核總結中,不得不承認“中都禁軍在忽必烈統領下,實績顯著,可作其他地區禁軍的範本。” 這次考核的成功,不僅讓聯盟成員獲得了中樞的嘉獎,還讓忽必烈在禁軍中的威信達到了新的高度 —— 連蕭虎都不得不認可他的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聯盟成員之間的私下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但始終恪守 “隻談實務” 的規矩。比如李謙會提前告知忽必烈 “北城衛的巡邏路線調整”,王誠會分享 “南城衛的訓練技巧”,張達會通報 “東城衛發現的盜匪蹤跡”。這些信息共享,讓中都禁軍的防務效率大幅提升,也讓忽必烈對三衛的掌控,越來越牢固。他知道,這個聯盟還很脆弱,不能與蕭虎正麵抗衡,但隻要繼續積累實績,鞏固聯盟,終有一天,能擁有與蕭虎一較高下的實力。
半年的潛蓄實力,讓忽必烈在中都禁軍站穩了腳跟 —— 他有實績、有威信、有中層聯盟、有士兵支持,表麵上仍對蕭虎恭順,遵守中樞的規矩,可平靜的表麵下,已暗藏著爭奪更多權力的野心。他不再滿足於 “統領權”,開始悄悄謀劃 “爭取調兵權”“擴大統領範圍”,為日後與蕭虎的對抗,埋下伏筆。
忽必烈開始在 “治軍報告” 中,巧妙地提出 “擴大權限” 的需求。比如在冬季防務報告中,他寫道“冬季盜匪多結夥襲擾,常跨北驛路與東驛路活動,若三衛調兵需分別向中樞申請,恐耽誤應急處置時機。若中樞同意,可賦予末將‘跨衛調兵的臨時權限’,處置完畢後立刻上報,確保防務及時高效。” 這份報告既指出了實際問題,又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蕭虎雖未直接同意,卻也在批複中寫道“可先試點,若應急處置及時,再考慮正式賦予權限。” 這個 “試點” 的許可,讓忽必烈獲得了 “跨衛調兵” 的初步空間,也讓他看到了擴大權限的可能。
他還開始在中層聯盟中,悄悄傳遞 “爭取更多權限” 的想法。一次,聯盟成員商議冬季巡邏方案時,忽必烈 “無意間” 提起“若咱們能有更多的調兵權,遇到盜匪襲擾時,便能更快調動兵力,不用總是等中樞批複,既耽誤時間,又可能讓盜匪跑掉。” 張達立刻附和“王爺說得對,上次東驛路的盜匪,就是因為等中樞批複,多跑了十裏路才抓住。” 李謙也道“若能擴大統領範圍,把西城衛也納入咱們的管轄,中都的防務會更統一,也不用再與西城衛協調來協調去。” 忽必烈沒有直接表態,卻讓成員們的 “權限訴求” 逐漸清晰,為日後聯合向中樞施壓,奠定了基礎。
為了爭取 “調兵權”,忽必烈還特意製造了一次 “緊急情況”。他得知有一股約五十人的盜匪,正從漠南向中都方向移動,可能會襲擾北驛路與東驛路的交匯處。他沒有立刻上報中樞,而是先召集聯盟成員商議“這股盜匪人數較多,跨兩驛路活動,若等中樞批複調兵,恐來不及。咱們可先按‘試點權限’,調動三衛的兵力,做好布防,同時上報中樞,說明情況。” 成員們都表示同意,忽必烈便調動南城衛五十人、北城衛五十人、東城衛五十人,在兩驛路交匯處設伏,同時派人快馬向中樞報告。
盜匪果然如期而至,被早已埋伏好的禁軍包圍,不到一個時辰便全部抓獲。此時,中樞的調兵批複還未到,忽必烈卻已成功處置了緊急情況。他在 “處置報告” 中,特意強調“若按正常調兵流程,需等中樞批複,盜匪恐已襲擾商旅,造成損失。此次試點‘跨衛臨時調兵’,證明該權限能有效提升應急處置效率,懇請中樞正式賦予該權限。” 蕭虎與中樞重臣看後,雖對忽必烈 “先調兵後上報” 的做法有些不滿,卻也認可 “臨時調兵” 的實效,最終同意 “正式賦予忽必烈跨衛調兵的臨時權限,有效期半年”。
這次成功,讓忽必烈的野心更加堅定。他知道,蕭虎對自己的猜忌從未消失,兩人之間的對抗遲早會到來,而現在積累的實力,隻是 “第一步”。他在王府的書房裏,看著中都禁軍的衛所分布圖,手指劃過西城衛的位置,對劉秉忠道“中都禁軍的三衛,隻是開始,若能拿下西城衛,再爭取到調兵權,咱們與蕭虎抗衡時,便有了真正的底氣。” 劉秉忠點頭“王爺做得對,實力是爭權的根本,咱們需繼續潛蓄,等待時機。”
此時的中都,表麵上依舊平靜 —— 禁軍按部就班地訓練、巡邏,中樞按規矩批複事務,可忽必烈與蕭虎之間的權力暗鬥,已在平靜下悄然拉開序幕。忽必烈知道,他的 “潛蓄實力” 階段即將結束,接下來,便是與蕭虎正麵角力的開始。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