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玉衡播種

字數:4004   加入書籤

A+A-


    道胎懸浮在蟲洞中央,表麵的玉髓裂紋已完全愈合,取而代之的是流動的青銅色紋路——那是《考工記》裏“金有六齊”的合金配方在量子層麵的顯化。林語的測雨器懸在道胎下方,銀白紋路如星河倒卷,每一道波動都對應著道胎內部“璿璣玉衡”器官的能量頻率。
    “能量儲備 98.7!”墨衡的聲音從機械艙中傳出,仿佛是從一個充滿科技感的世界傳來的信息。這聲音中還夾雜著一些電流雜音,讓人感覺他的通訊設備似乎有些不穩定。
    墨衡的機械義眼在黑暗中閃著幽藍的光,那光芒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一般,引人注目。他的眼睛緊緊盯著全息屏上跳動的量子參數,這些參數如同宇宙中的星辰一樣,不斷地閃爍和變化。
    “玉衡的量子引擎預熱完成,孢子艙壓力穩定在 1012 帕。”墨衡的聲音再次傳來,這次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沉穩和自信。他似乎對這些數據非常熟悉,每一個參數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樸正雄跪在道胎邊緣,靛藍韓服的下擺被晨風吹得翻卷。他枯瘦的手按在玉髓表麵,掌心貼著的地方泛起淡淡的金斑——那是他與道胎共鳴的印記。“像極了老家後山的稻田。”他輕聲說,渾濁的老眼裏泛著水光,“小時候跟著阿爸插秧,晨露沾濕褲腳,田埂上的野薔薇開得正豔……”
    “正雄哥。”林語轉頭看向他,測雨器的紋路突然柔和下來,“等孢子落地,異星的土壤會記住這種溫度。”
    在道胎的頂端,有一個名為“璿璣玉衡”的神秘器官,它一直靜靜地存在著,仿佛是這個世界的觀察者。然而,就在某一刻,這個器官突然發出了一陣低沉而尖銳的蜂鳴聲,打破了周圍的寧靜。
    仔細觀察,原本用於觀測星象的青銅眼,此時竟然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它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孔洞,而是進化成了一朵六瓣蓮花狀的噴射口。每一片花瓣都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秘密。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花瓣上還流轉著《天工開物》中的冶鑄圖譜。這些圖譜以一種奇異的方式呈現,仿佛是被烙印在花瓣之上,隨著光芒的流動而不斷變換著圖案。
    而在這朵蓮花的中心,一顆拇指大小的孢子正在緩緩凝聚。它的表麵呈現出銀白的色澤,上麵覆蓋著一層青銅色的紋路,就像是被蜜蠟包裹的琥珀一般,散發著一種神秘而迷人的氣息。
    “這是首枚文明孢子。”墨衡調出全息投影,孢子內部的結構清晰可見:核心是《陳旉農書》的“圩田篇”圖譜,周圍纏繞著《救荒撮要》的粥棚影像,最外層是七十億段記憶數據的量子鏈,“它攜帶了東亞農耕文明的核心代碼:圩田防水、梯田保水、輪作養地……還有,”他的聲音頓了頓,“所有在災年裏互相扶持的溫度。”
    樸正雄的手指微微發抖。他想起太奶奶的粥棚,想起災年裏鄉親們把最後半袋米倒進公共鍋的情景。“這顆孢子……裝著咱們的命。”他輕聲說。
    “準備發射。”林語的聲音突然嚴肅。她的測雨器紋路與道胎的能量場共振,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異星大氣成分檢測完成:氮氣28,氧氣25,含微量甲烷和硫化氫。土壤ph值6.8,有機質含量……”她突然頓住,全息屏上的數據開始瘋狂跳動,“等等!土壤裏有……青銅微粒?”
    道胎的蓮花口突然張開。
    首枚孢子如流星般射出,裹著淡金色的量子流,在蟲洞中劃出璀璨的軌跡。林語的測雨器全程追蹤,銀白紋路與孢子的能量場交織成網:“速度k\s,軌道偏差0.03°,能量衰減率……正常!”
    樸正雄站起身,望著孢子消失的方向,喉結動了動。他想起七年前在慶州田埂上,自己第一次跟著阿爸學插秧的場景——那時他才十二歲,手小得握不住秧苗,阿爸就握著他的手,說:“正雄啊,稻子是有靈的,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
    “轟——”
    異星的天空炸開淡金色的光雨。
    孢子穿透大氣層的瞬間,外星土壤突然泛起青銅色的漣漪。林語的測雨器發出刺耳鳴叫,全息屏上的土壤成分數據瘋狂刷新:
    “有機質含量飆升至12!
    微量元素鋅、鐵、硒同步增長!
    微生物群落……出現《齊民要術》記載的‘紅萍’菌!”
    樸正雄瞪大眼睛。他通過道胎的觀測屏,看見異星地表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化:龜裂的土地愈合,裸露的岩石縫隙裏鑽出嫩綠的芽苗,芽苗的葉片上竟浮現出《陳旉農書》的“圩田圖”——青灰色的田埂、蜿蜒的水渠、成片的稻茬,全都散發著青銅色的微光。
    “是……是咱們的稻田!”韓秀英的聲音從通訊器裏傳來,帶著哽咽,“我在祠堂的《農政全書》裏見過這種圩田!阿公說,這是老祖宗治水的智慧……”
    “看那裏!”藤原浩介突然指向觀測屏。他的青銅劍不知何時出現在手中,劍身上的“守新”二字泛著暖光,“稻穗間……有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過去。
    在初生的稻田間,半透明的《陳旉農書》圖譜正在凝結。青灰色的田埂上,用金粉寫著“築堤扞水,以備旱澇”;水渠邊,刻著“輪作休耕,地力常新”;最醒目的位置,是八個鎏金大字:“星田紀元,始於農耕。”
    “這不是自然生長的。”墨衡的機械義眼閃過數據流,“是孢子裏的記憶數據在驅動——農書的文字、圩田的構造、輪作的規律……全在異星的土壤裏‘活’了過來。”
    樸正雄突然跪在地上,額頭抵著道胎的玉髓表麵。他的肩膀劇烈顫抖,渾濁的老淚滴在玉髓上,濺起細小的金斑:“阿爸……阿奶……你們看見了嗎?咱們的稻田,種到星星上去了……”
    “正雄哥。”林語蹲下來,輕輕抱住他的背,“這不是結束,是開始。”
    異星的夜晚降臨。
    稻田在月光下泛著青銅色的光澤,每一株稻穗都掛著露珠,露珠裏倒映著星河。樸正雄站在田埂上,手裏攥著一把新收的稻穗——穗粒飽滿,泛著淡淡的金光,比地球上的任何稻子都要沉。
    “阿爸說,好稻子要留種。”他把稻穗輕輕放在田邊,“等明年春天,這些種子會在異星的土地上,長出更壯的苗。”
    韓秀英蹲在他身邊,用枯枝在地上畫著“圩田圖”:“明兒我去祠堂,把《農政全書》的抄本帶來。要讓孩子們知道,咱們的農法,能種遍整個星河。”
    藤原浩介的青銅劍突然發出輕鳴。他劍尖挑起一株稻穗,劍身上的“守新”二字與稻穗的金光共鳴:“這稻子……比我的劍更硬。”
    林語的測雨器懸浮在稻田上空,銀白紋路與稻穗的光芒交織成網。她調出全息數據,顯示道胎內的記憶孢子已完成首次複製——七十億顆孢子正順著星髓的河流,飄向異星的各個大陸。
    “農耕文明的適應性,遠超我們的想象。”墨衡的聲音從機械艙傳來,“它們不僅在異星存活,還在改造環境:土壤裏的青銅微粒是孢子釋放的‘營養劑’,微生物群落的‘紅萍’菌能固氮,連空氣裏的甲烷都被稻穗的光合作用轉化成了氧氣……”
    樸正雄望著漫山遍野的青銅稻田,突然笑了。他的笑聲混著稻葉的沙沙聲,傳得很遠很遠:“阿奶說,人活一世,要把根紮深。咱們的根……現在紮到星星裏了。”
    夜風卷起稻穗的清香,混著青銅的微光,拂過道胎的表麵。玉衡器官的蓮花口再次張開,第二顆、第三顆孢子正蓄勢待發——它們的目標,是更遙遠的星係,更陌生的土地。
    而所有孢子裏,都藏著同一個秘密:
    文明的火種,從來不是靠武器或科技點燃的。是……
    每一粒種子的堅持,每一寸土地的守護,每一代人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