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必可保平安
字數:7760 加入書籤
曹操與荀攸並轡而行,眺望四周山巒起伏,曹操淺笑:“公達,有你在,實乃吾之幸事。”
荀攸微笑回應:“主公謬讚,願為您的宏圖霸業竭盡全力。”
此時,劉煜派出的斥候已靠近山穀,步步為營般搜尋每個角落,以防有伏。
忽聞弦響,一支冷箭自穀中射出,正中一名斥候咽喉,他應聲倒地,氣絕身亡。
李儒注視前方,目光依舊平靜無波:“穀內地勢險峻,伏兵隱匿難辨,主公,是否還需冒進?”
劉煜緊握長劍,眼神透出果敢:“不妨緩一緩,先穩固局勢,即便放過袁紹與曹操又如何?正好引他們至徐州,決戰天下。”
曹操之謀看似奏效,然戰局仍未明朗。
暮色漸濃,山穀升起縷縷炊煙,無數營帳如潮水般覆蓋穀地。
這支曾經浩蕩的二十萬大軍,如今僅剩八萬,每名將士皆背負家庭重任,他們是大漢的脊梁。
此役中,曹袁雙方均付出沉重代價,曹操痛失親族兄弟,袁紹大將顏良亦壯烈殉職以掩護主力撤退。
在一座大型營帳內,曹操、袁紹及荀攸圍坐圓桌。
昏黃燈火映照下,三人麵容雖顯疲態卻充滿決心。
曹操捋須沉吟:“此次征戰,我軍傷亡慘重,連失兩位宗親,然此際尤需同心,不可生隙。”
袁紹緩緩點頭,眉間含悲:“顏良乃我軍悍將,今為保全主力慷慨赴死,為成就大業,必當戮力齊心。”
荀攸語氣平緩道:“兩位主公,此次戰敗雖因策略不當,但也因敵方實力強勁,我們必須總結經驗。”
曹操直視袁紹,語氣篤定:“本初,成敗乃兵家常事,此次失利你我均有責任,不必再爭辯。
眼下關鍵是如何攜手麵對後續戰局。”
袁紹思索良久,目光愈發堅毅:“孟德,我軍如今已是強弩之末,五萬敵軍便能擊潰我二十萬,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曹操同樣陷入沉默,他亦深受劉煜部下的重創。
荀攸嘴角微揚:“主公,此處地形險峻,劉煜軍不敢貿然深入。
我軍當前實力不足以取勝,不如暫避鋒芒,退回徐州,相信文若必有應對之策,未來仍有機會。”
曹操頷首:“公達言之有理,此地可暫作休整,集結兵力,全力備戰徐州決戰。”
袁紹略加權衡後說道:“好,孟德,一同回徐州重整旗鼓。
我堅信劉煜並非不可戰勝,天下終將歸於我手。”
荀攸深深吸氣:“然則,我們必須速速部署撤離,以免給敵軍反撲之機。”
三雙目光交匯,凝聚出無畏的力量。
此刻,三人目標一致,再無歧見。
夜幕漸濃,山穀中火光映照出他們堅毅的臉龐。
他們深知戰局尚未明朗,唯有孤注一擲,背水一戰。
勝負成敗,皆在未知。
而在山穀之外,劉煜派出的探子潛伏草叢,全神貫注監視穀內動態,伺機再度出擊。
無奈林密難測,為避免風險,他們不得不按兵不動。
夜風拂過,月光灑落在這片曆經戰火洗禮的土地。
顏良已被俘獲,袁紹麾下的將領僅剩低調無聞的高覽。
他緊握袁紹授予的將旗,目光堅毅地注視著那支潰散的軍隊。
高覽翻身上馬,高聲怒喝:“諸位將士,此番失利並非你們之錯,然大軍失控,這便是我的責任。
天將破曉,我們必須速返徐州,我期望,歸來之時,我們能以整齊之姿,昂揚而歸!”
聽聞此言,士兵們點頭回應,撿起散落的盔甲與兵器,自發整理隊伍。
同一時刻,曹操營中亦是一派繁忙景象。
整頓軍隊的任務交給了名叫牛金的大將。
他體魄雄健,麵容剛毅,一看便是戰場上的悍勇之士。
牛金步入一頂帳篷,掀開簾幕,發現內裏士兵尚在啜泣,冷聲斥道:“何須悲泣!大丈夫當執刃迎敵,一時挫敗又算得了什麽!”
士兵抬頭,見是牛金將軍,慌忙拭淚,取械而出。
牛金來到營中 ,高呼:“昨日之敗,我輩當擔其責!然此非終局,我軍仍有希望!豈容敵寇嗤笑?皆振作精神,展我曹軍威名!”
在牛金的激勵下,曹軍開始行動,整頓器械,重新列陣。
稍遠處,荀攸悄然靠近曹操身旁,低聲說道:“主公,此戰雖損折不少,但觀牛金將軍振奮軍心,我等應積極籌備,定可雪今日之恥。”
曹操深深吸氣,頷首道:“不錯,我軍猛將眾多,何懼劉煜!”
翌日晨光初照,袁紹與曹操兩軍各自沿路整肅行進,高覽與牛金分立前鋒,眼中皆顯亢奮之色。
昨日兩人之表現,使袁紹與曹操均對其加以擢升。
兩支軍隊井然有序地前行,氣勢磅礴,即便遭遇挫折,仍維持著嚴整的隊形。
這份堅韌令對手膽寒。
高覽目光堅定,內心誓言:“歸鄉後,必將整軍備戰,助主公奪回失地!”
牛金則心懷血海深仇,暗自發誓:“曹主公之仇,我必替他討回。
曹洪、曹休,等待著,總有一天……”
這兩位將領的意誌,映射出全軍的信念。
他們明白,縱使當前不利,隻要信念堅定,未來終將屬於他們。
兗州北部塵土飛揚,那是劉煜大軍的征途。
他們不再是潰敗的舊部,而是直指兗州各城的勁旅。
“主公欲收複兗州?”
李儒問道。
劉煜凝視遠方,嚴肅答道:“兗州乃九州之一,豈容久失。”
李儒讚同:“兵分多路,速戰速決如何?”
劉煜思索片刻,下令:“好。
我領兵攻濮陽,典韋守東阿,太史慈取陳留,高順駐定陶。
一舉殲滅!”
李儒領命,劉煜隨即傳令。
東阿城前,典韋巍然不動,宛如戰神。
敵將驚懼喊話:“典韋,為何投靠劉煜?改換門庭如何?”
典韋冷笑一聲,舉斧指向蒼穹:“戰場無二主,我隻效忠劉煜。
主上英明,真正的英雄!今日,降或戰,由你們選擇!”
敵將們麵露懼色。
陳留城下,太史慈率軍而至,白衣銀甲,風采卓然。
百姓夾道歡迎,敲鑼擊鼓。
城內敵將出降:“聞太史大將軍威名,願歸順劉煜。”
太史慈欣然點頭:“識時務者為俊傑。”
定陶城外,高順槍影翻飛,風聲呼嘯。
城牆上的箭雨傾瀉而下,卻似遇無形屏障,盡數落空。
“此子難道非人乎?”
守將震愕出聲。
城中老將沉吟道:“此乃東吳悍將,今歸於劉煜麾下,實為勁敵。”
夜半,陷陣營奇襲入城,開啟城門,高順率軍湧入。
定陶城陷落,僅用七日。
半月之間,兗州大地似在劉煜腳下戰栗。
劉煜大旗獵獵,宣告兗州盡在其掌控。
大會堂內,劉煜端坐主位,眾將分列兩側。
他站起,眸光炯炯:“諸位,經半月奮戰,兗州已屬吾等。
此乃眾人之力,亦是百姓所盼。
自此,太平之願更近矣!”
眾將齊聲應諾:“為兗州,為主公!”
劉煜朗笑:“更為了天下蒼生。”
此刻,兗州大地晴空萬裏,一片祥和。
兗州納入劉煜版圖,至此,天下大半已落入其手。
濮陽城外,李儒與劉煜策馬巡城。
李儒拱手賀道:“恭賀主公,兗州既定,天下大局盡在掌握。”
“不過是一隅之地,吾等誌向在於更廣闊的世界。”
劉煜笑意盈盈。
若劉煜執意,天下早已歸屬。
然其先前專注外族事務,令袁紹等人誤以為有機可乘。
如今外族平定,劉煜轉而對付曹操、劉備、孫權等割據勢力。
官渡一役,想必讓不少諸侯膽寒。
臨沂大帳內,燭火搖曳,荀彧與眾謀士商議間,聽聞戰報,眉心愈蹙。
荀彧眉頭緊鎖,兗州本在他掌控之中,可不到半月,便落入劉煜之手。
“這劉煜……”
荀彧按著桌沿沉吟,想起探馬提及的交戰細節,眼中閃過一絲意外。
身旁一位儒雅的中年文士開口:“文若,官渡一役,我軍顯然低估了劉煜。
他的力量,絕不遜於其他諸侯。”
荀彧忽然問:“那位是李儒?”
目光轉向說話者。
那人苦笑:“正是。
自離董卓後輔佐劉煜,此人確有過人之智。
不過,此番以少勝多,也非他一人之力。
也許,我們對劉煜的認識有誤。”
探子接話:“傳聞劉煜麾下有四大猛將,勇不可當,令敵膽寒。”
荀彧深吸一口氣:“我知道你說的是誰——典韋、太史慈、高順,還有……”
“趙雲。”
探子低聲補上。
荀彧搖頭,眼神中透出敬意:“五萬破二十萬,靠的不僅是智略,更是士氣和意誌。
如今,劉煜勢如破竹。”
角落裏一名武將厲聲道:“文若,不能再退了!劉煜這般囂張,若不製他,恐怕徐州也將失守。”
文官微笑:“陳將軍言之有理,但貿然出擊不可。
眼下,我們必須固守徐州,強化防禦。”
荀彧緩緩道:“劉煜威名已播四方,諸侯皆懼其威。
或許,我們需要聯合其他勢力,共抗劉煜。”
陳將軍思索片刻,點頭:“此策甚佳。
若聯合諸侯,劉煜便不敢輕舉妄動。”
文官補充:“同時,也可從內部尋找破綻,瓦解其軍心。”
荀彧嘴角微揚:“徐州,是我們最後一處根基。
決不能敗。”
眾人神情堅毅,齊聲表態:“為保徐州,必勝無疑!”
大帳之內,氣氛愈發熾熱,眾謀士與武將紛紛獻計獻策,意在重奪兗州,給予劉煜嚴厲反擊。
劉煜對此全然不知,即便知曉也未必放在心上。
荊州府內,燭火通明。
劉表邁入議事廳,神情凝重,眉宇間透著憂愁與不安。
兗州戰況傳來,震動全境。
身為荊州之主,劉表深知此戰至關重要。
“蔡將軍,”
劉表語氣沉重,“可知曉兗州戰果?”
蔡瑁略作思索,低聲道:“主公,屬下已聞。
劉煜率五萬軍力,擊潰敵方二十萬。”
劉表長歎:“劉煜確實棘手,已攪亂我等布局。”
蔡瑁微笑:“主公勿憂,荊州根基深厚,遠勝其他諸侯。
我等亦有能力與之抗衡。”
劉表搖頭:“蔡將軍,世事無常,不可輕視劉煜。
此役他以實力示人。”
蔡瑁輕笑:“主公,荊州地利人和,必可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