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蒙古求援
字數:6404 加入書籤
時間再倒退回五日前。
監考完了所有武考的項目之後,張書緣三人便就帶著兵部的人,開始檢查起了眾多考生的試卷。
這雖然來趕考的武生是很多,但奈何這個年頭識字的人實在是不多,所以他們隻收到了一千多封試卷,遠不及後世的百分之一。
雖說這卷宗不多,但也讓張書緣花費了四天時間才審完手裏的三百餘封。
因為,這卷宗太過玄乎了,不但是滿篇的之乎者也,甚至他還看到了不少人在寫神魔的事兒,完全就是一副期望於禮部或欽天監施法召喚天神兵……
看著手裏的多封考卷,張書緣隻感覺是任重而道遠,很想現在就開啟軍校,但奈何眼下朝堂軍備糜爛,大將又無大功建立,實在是很難找借口開辦軍校。
“唉,看來還是這軍校一事還是得從外部下手了,也不知道陳新甲那邊如何了。”
這說實話,朱由檢是按照約定每天都給他送來奏疏的備份,但奈何這陳新甲就是沒上奏過什麽重大消息,除了要過一次糧外,就盡是一些小規模的摩擦了。
嘀咕了一聲,張書緣隻得是將桌案上的考生卷宗放下,轉而看向了李邦華與孫承宗二人。
“李閣,孫帥你們查完了嗎?”
“嗯,查完了,你那邊如何?可有發現棟梁之才?”
見張書緣出聲了,李邦華與孫承宗便就放下了手中的卷宗。
“唉,實不相瞞,在下手裏這些盡是些無用之策,別說論擬策了恐怕這就連糧草幾何都算不明白。”
沒錯,作為武考的一部分這其中自然是包含了算術。
“唉,看來我朝武人的培養真是得提上日程啊。”
聽到此話,李邦華與孫承宗便就是搖了搖頭,心中是千般苦味縈繞。
這作為大明最後的大將與大帥,他們是很清楚這軍事為什麽會一步步的走到今天這般田地,這不為別的,正是因為為當年的土木堡一役!
自從大明被於謙拯救之後,武人的地位就急劇下降了起來,不但進入不了朝堂的決策層,更是因為此事被文官打壓……
“是啊,不過眼下不是說這些的時候,李某這裏到是發現了幾人,兩位看看?”
歎了口氣,李邦華便就拿出了吸引他的文章。
接過來一看,隻見這文章是有四份,而這四份文章的主人分別是李若璉、秦弘濟、馬誌國、範立輝。
而這四人分別在這卷宗裏從三個角度闡明了今後的對外軍事策略。
第一封張書緣看的自然是李若蓮的,隻不過他的文章主要是在寫,給下級官兵適當放權,讓錦寧官兵適度出擊采用“麻雀戰”的方式襲擾建奴,用消耗戰的方式與建奴拉扯。
當然,其中他也夾雜著很多對軍士的監察,他主張利用東廠番子深入軍中革查貪墨之風,同時又利用關外的險峻野地實施鑄城造堡一點點的蠶食關外領土。
而第二封是秦弘濟的卷宗,他主張利用遠交近攻之策,優先與蒙古諸部結成攻守同盟,采取襲為輔,困為主的策略將建奴給鎖死在沈陽。
第三份的馬誌國的主張,則是與袁崇煥的想法類似,采取高築糧,緩稱王的休養之策,抓緊時間在關內練造新軍,隻不過他又在這其中加入了一條提高軍人榮譽的事情。
而翻到最後一封,張書緣差點沒被範立輝的文章給嚇出聲音來,隻見他寫的乃是“斬首、潛入”之策。
在這卷宗裏,他範立輝是詳細闡明了敵我軍事對比,認為建奴野戰之強當今天下唯有火器與城防可以阻擋,故此他認為想要在外部取得勝利,就必須得用兵法裏的詭字決,采取暗殺敵人將領的辦法來取得勝利……
除了這些大方向上的策略外,他們四人還詳細寫些遇到遭遇戰、困戰、死戰時的一些策略。但無外乎他們四人寫的都可以總結為“死戰”和“多向突破”幾字。
ps:在古代若遇遭遇戰若無險峻要地和援兵的話,基本上就等於宣告這支部隊沒了,尤其是在麵對騎兵的時候更是如此,所以古代的部隊行軍才會講究一個戰陣,隻有人聚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戰鬥力,畢竟你不可能一下子包圍十幾萬人吧?
看完了這四人的考卷,張書緣是嘴角勾起,他終於是看到了真正的有才人!
雖然這四人都沒上過戰場,但他們能憑借以往的戰事記錄能想到這些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不錯不錯,這四人真乃是才俊也!”
看到這四張考卷,張書緣就與孫承宗對視了一眼,當即就便學著他們的口吻誇讚了一句。
“是啊,這四人著實不錯,老夫是十分看好這範立輝啊,尤其是他這暗殺之策!”
“嗯,孫帥所言即是。”
這作為打造的山海關防務和關寧錦防線孫承宗,自然是眼光敏慧的,自然知道在一場戰事中死了將領的後果是什麽。
“兩位,這四人的其他項如何?”
雖然很是高興看到這四人寫的論述,但張書緣生怕這幾人是個花架子就跟那趙括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四人騎射,箭矢,體能都還算不錯,尤其是那李若鏈竟能舉動四十斤的鐵棒揮三千棒!”
見張書緣問起,負責監考體能的李邦華便就開了口。
“果真?!”
“沒錯!這是李某親眼看到的。”
李邦華是定定出聲,絲毫容不得他人質疑。
“好!那我們就定這四人?”
孫承宗摸著胡子就看向了張書緣與李邦華,眼神裏帶著濃濃的喜悅之情。
“好,就這四人!”
“那這四人誰為甲等?”
話說到這,張書緣三人就互相對視了起來,很顯然都他們都想爭這甲等學子。
看著他二人的眼神,張書緣不禁就搖了搖頭心道“這果然還是免不了門生故吏這一套啊……”
ps對於古代的考生而言,被監考老師舉薦的話,其恩情是不亞於再造之恩的,更是會在今後與老師形成政治同盟的關係。
輕輕的歎了口氣,張書緣就默默的看向了他們。
“兩位,這李若鏈才思敏捷,論述有理,體能也是那出類拔萃之人,此人當甲等如何?”
“李閣、孫帥,不如這甲等還是交由聖上定奪吧。”
“誒,書緣,此等事情豈能驚擾聖駕?依老夫看來這甲等當得是這範立輝啊!”
看著他二人是爭起了門生,張書緣也懶的去爭這個,因為你門生在這麽多也多不過皇帝……
李邦華與孫承宗是爭論了良久,是誰也沒說服誰,畢竟這四人都很不錯,成績也很亮眼。
“張閣,你來說這四人誰當甲等合適?”
見爭不過,孫承宗便就看向了張書緣。
“孫帥,這甲等我認為李若鏈合適,一是他主張革除貪墨之風,二是他那襲擾之法很適合我軍。”
張書緣想了想便就說出了自己的人選。
見張書緣站到了李邦華那裏,孫承宗就有些不樂意了。
“孫帥,那範立輝之策雖說奪人眼目,但其實施之難不亞於集天下能人之力啊。我朝眼下又有幾人能夠入了建奴酋首之眼?別說他們了有時候就連我們自己都看不下去啊……”
見他不高興了,張書緣是隻得給他解釋。
沒錯,眼下的武人識字的不多,能有心眼搞暗殺斬首的就更少了,要知道斬首刺殺之事得先能混進建奴的軍中啊,而且還得能接觸到人的將領。
“不過,這除了李若鏈外,那馬誌國的試卷也是不錯,所以我建議甲等應當是給這二人最為合適。”
聽著張書緣的話,孫承宗這老將想了想便也就無奈的歎了口氣讚同了他的想法。
“好吧,既然範立輝之策難度頗高,那這甲等就給馬誌國或李若鏈二人吧。”
無奈,這不是他不想在爭一爭了,而是人張書緣說的沒錯,這眼下懂暗殺的人實在太少了,很難搞成一定規模的“特種”部隊。
“張閣,既然是這二人,那我三人就共列為甲等吧。”
見孫承宗不爭了,李邦華也沒了心氣兒,畢竟大夥兒都是想為了大明好,要是如此爭鬥,那何時才能選出個甲等呈奏給聖上呢?
不過,雖說的是不爭了,但他也還是想賭上一睹,看皇帝是否會選中李若鏈,所以才會說出寫兩個甲等的名次。
但可惜的是,他不知道,李若鏈這人讓他做事沒問題,可要結黨那可就算了吧,人的誌向是在那澄清玉宇之上的!
聽他這麽一說,張書緣隻得是笑了笑同意了此事,而孫承宗也是笑了笑讚同了他的建議。
很快,這武考的名次就出來了。
在名次核對妥當之後,他三人便就馬不停蹄的跑進了宮裏去麵聖了。
可這不來不知道,剛一進來他三人就聽到了朱由檢的怒斥聲。
“你們給朕拿個主意!怎麽平日都能說會道的,到了現在就成啞巴了?!”
聽到這聲音,張書緣三人瞬間就愣了,心說是出啥事兒了,竟使得朱由檢如此震怒。
“臣張書緣、李邦華、孫承宗參見陛下!”
這納悶歸納悶,但他們還是得要施禮的。
“起來吧,你們來的正好,看看這奏報給朕出個主意!”
接過王承恩遞過來的奏疏,張書緣三人便就看了過去。
隻見,這奏報裏是洋洋灑灑的寫了近來一切的戰報。
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裏,陳新甲所部共損失了一萬斤地雷、三萬發彈丸,人員傷亡損失有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六人。蒙古方麵損失更為巨大,傷亡了有兩萬四千餘人。
而在這奏報裏,陳新甲是十分急切的請求物資援助,蒙古林丹汗更是要求他崇禎再派兵馬。
“陛下,這…這怎麽會這樣啊,陳員外郎不是前些日子還說戰局良好,恪守有度嗎?”
張書緣是震驚的開口,完全不敢相信這麽一個月不到就成了這副樣子。
“唉,張閣不知,大前天錦寧來報,說是建奴秋收在即,又往蒙古派重兵,妄圖在秋收結束前結束蒙古的戰事。所以此事也不怪陳員外郎。”
韓爌是無奈的開口,幫朱由檢解釋。
“陛下,此事得當即派兵押注,要是林丹汗扛不住,不但陳員外郎要出事,我大明北疆也會出事啊!”
張書緣想了想就嚴肅的開口,都忘了把手上的秋試名單呈遞了。
“朕也是這麽想的,可我大明眼下是無糧可用啊,若是加派朕隻怕會激起震蕩……”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