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戰場觀察團一)
字數:6710 加入書籤
“陛下,你這喊我幹嘛。”
這沒了外人,張書緣一屁股就坐到了後殿裏的床榻上,大大咧咧的就開了口。
“嗬嗬,小哥,朕知道你近來累壞了,這不是高興想請你吃飯嗎。”
“吃飯?陛下你這話能忽的住孫帥他們,可忽不住我啊。”
“嗬嗬,誒,行吧行吧,也就是你,要是換了旁人朕非砍了他不可。”
兩個人調笑了一番,朱由檢才說起了正事。
“好了不開玩笑了,小哥,這李若漣怎樣?可是史書上記載的那般?”
朱由檢坐到他身邊便就問起了最關心的問題。
“嗯,這個人倒是不錯,隻不過他跟史書上寫的不太一樣。史書上說他是心不在錦衣,好廣交四方賢豪。但也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他本來就是這樣,他居然有心去走那監察一道。”
“是嗎?那…那是好事啊!”
一聽這話,朱由檢就更高興了,現在他最缺的就是那種刑偵人員!
“是好事,不過此人有很強的主見,要是我朝做的事情與他的想法相悖,那可能會有反效果。”
張書緣說的沒錯,這太過正直的人是很難掌控的,尤其是對於此時的大明來講,有很多事是需要跟百官妥協的,尤其是沾到軍隊的事情。
“是啊,不過朕相信,隻要朕多多親近他與他暢談,他定會理解朕的不易。”
聽到這話,朱由檢表示問題不大。
也是,身為皇權時代你在頭鐵,也鐵不過皇帝的一句話。
“是得這麽做,對了陛下,溫體仁籌糧的事兒怎麽樣了?”
“一切良好,據他昨日所說,他戶部已在呂宋購得四十萬石糧草了,花費也隻不過是用了五十萬兩。”
“嗯,這個數目稍貴,但也能理解畢竟山高路遠又有海盜。”
“是啊,誒小哥,你說咱大明附近可還有什麽產糧之國沒?”
“有啊,交趾就很合適,隻不過那個地方需要開發。”
“交趾?”
一說起交趾,朱由檢就歎息了一聲,因為這個國家就是那小人,你來打我,我就投降,你不來打我,我就在內部胡言亂語。
ps自從朱棣下旨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後,在短短的二十年裏就發生了十多次起義事件,再加之當時的交趾貧瘠,統治成本又高,慢慢的就被朱瞻基給裁撤了。在此之後明朝又多次進攻過交趾,試圖再拿回來,但奈何當地人十分抗拒,地形多山又有瘴氣,於是這諸多原因疊加,便就導致了後來的皇帝是無論如何也拿不回那塊地了,隻能是讓其作為藩國的存在。
“嗯,不過陛下,眼下還是別考慮外麵的事情了,眼下還是得安頓好民生,決不能因為這次借糧的事鬧出民變來,還有蒙古的事兒,我打算帶格物司的人去看看。”
見朱由檢琢磨起了外部的事兒,張書緣是就趕忙的打斷他,生怕他顧此失彼。
“嗯,境內一切好說。對了孫傳庭昨日到京了,朕想讓他作為此次援軍去往蒙古。”
“沒問題,這個人可堪大用!”
“對了小哥,你方才是說想帶人去蒙古?”
“是啊,我想帶著方以智和格物司的人組成一個觀察團,去戰場看看。”
“為何?朕不同意!”
“陛下,我想去不是要和建奴打仗,而是要帶格物司的人看看如今的戰場形態,好進而改製火器。而且那方以智又擅長測算,我想帶他去見見世麵,最好能借機,好好的測繪一下蒙古的地形,為日後做打算。”
張書緣一口氣說了很多,但再怎麽說,朱由檢就是不同意他去涉險。
“陛下,此事我不去那又有誰去?你難道指望那群人去?!”
“小哥,我知道你想多做事,可…可戰場畢竟不是兒戲,這萬一有個好歹,你讓朕一個人咋辦?”
“這樣陛下,你要實在不放心,就讓李邦華帶著三大營跟我走一趟,這樣就沒安全的問題了。”
一聽這話,朱由檢就開始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但沒過兩息他就打消了想法。
還是那句話朝裏無糧,大範圍的調動軍隊勢必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嘖,小哥你…你再思量思量?”
“陛下別思量了,趁著眼下林丹汗有求於我們,我們幹嘛還不抓緊機會去看看,倘若等之後三方平衡了,那可就沒這個機會了!”
張書緣是語重心長的勸解,十分怕他把自己給拴在京師。
“唉,好吧,不過你得跟朕約法三章,去了之後不得上前線!”
“知道了,我不會去上前線的……”
張書緣是怎麽說的,可他心底卻早已經盤算好了,這前線是非去不可了。
當然,他去前線也不是要打仗,而是要好好的研究一下敵人,順帶讓方以智曆練曆練。
這正如老話說的好,實踐才是唯一的真理!
見小哥決心要去,朱由檢隻好是搖頭苦笑了一番。
“這可是你說的啊……”
聊了一會兒,在宮裏陪朱由檢吃過了晚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郡王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夜無話。
第二天寅時的朝會的上。
朱由檢便就宣布了興寶卷一事,以及張書緣請奏要去蒙古的事兒。
對此,百官是既高興又無語,高興的是一些人覺的這內閣終於是出來個肯扛事的人了,無語的人是覺的他張書緣太過自以為是,什麽事兒都要摻和上一腳。
而除了這兩件事外,朱由檢還當庭召見了秋試的文武考生。
武舉這邊自然是李若鏈四人,文舉那邊是劉若宰、何瑞征、管紹寧三人。
而這文舉的三位甲等學子,各個是年輕俊才,他們不但精通楷書、作畫、吟詩作對,而整個人的才情也都很高。
對此,朱由檢很是高興,一如史書中那般拜這三人做了諭德充日講官、翰林院編修。
至於張書緣他們這邊的三甲,除了李若鏈被招入了錦衣衛外,其餘三人則是被朱由檢安排進了兵部擔任兵部主事……
早朝結束後。
張世澤與韓繼思便就跑過來噓寒問暖了,尤其是針對他要前往蒙古一事,更是展現出了區別於他人的關懷。
“兩位言過了,張某隻是想盡可能的多做些事而已,可萬萬擔不起國之棟梁四個字啊。”
張書緣是連連擺手婉拒他們的讚譽。
“誒,閣部此話可不妥,古往今來能有幾人能忙碌至此?再說您這次可是要去往戰場之地,此去還望閣部要多多注意安全才是啊。”
“嗬嗬,好,張某定會多加注意,兩位我們日後在談?在下還有些事情要……”
“哦哦,閣部先忙。”
“好,等我歸來,兩位一定賞臉到我府上一聚。”
寒暄了好一陣,張書緣才離開了金鑾殿的皇道。
在文淵閣整理了一番自己近來的手頭事物之後,他旋即就將這些交給了韓爌。
而他交上去的東西,基本上是這三個月來的北方各地官員的政績。
“嗯,張閣辛苦了。”
看著這位對手要遠行了,韓爌也出奇的沒有出言譏諷,隻是在心裏吐槽他這麽拚命幹啥。
“不敢不敢,張某沒有閣老幸苦,閣老日理萬機,才是真正的幸苦。”
俗話說的好,伸手不打笑臉人,雖然他與東林黨有些衝突但畢竟眼下還是沒到撕破臉的地步,隻能說是雙方互有交手……
處理完內閣的事後,張書緣便就跑去了格物司。
在這十幾天內,格物司也有了變化,不但是多了很多的人,就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也出現了不少。
而這些人雖然未曾在史書上留名,但他們卻是那蒲玨等人實打實的好友。
“見過閣部。”
一路的與格物司的官員打著招呼進來,很快他就便見到了正圍攏在一起研究火器圖紙的徐光啟等人。
“哦,張閣來了。”
見他進來了,閣樓裏的眾人便就停下了忙碌,徐光啟更是直接走過來拱了拱手見禮。
“徐師傅好,近來事多也沒來格物司看看。”
“閣部忙是好事啊,來來來閣部坐下說話。”
與徐光啟客套了一陣,兩個人便就互相伸著手走到了茶座旁。
“閣部此來是要調方主事吧。”
“是,本閣想帶他去蒙古走一遭,此事徐師傅應當的理解的。”
“嗯,方小子的確是得好好走走。不過在此之前,徐某有一問想問閣部。”
“哦?徐師傅請講。”
“嗬,這也是老夫在胡思亂想,不知閣部是否去過西洋?”
“哦,不曾。”
“那…那閣部怎能說出半月前的那些?經過老夫與孟侯測算,這子彈經過了改製著實是比原先穩定了許多,炸膛的風險由原先的五成下降至了三成不到。”
“嗬嗬,原來是此事啊,張某也不過是喜好觀察,時常看一些飛行之物,這看得多了,張某便就發現這一切飛行物都是以旋轉姿態而動的,故此才試想著能否應用到火器上!”
“怎麽,徐師傅又遇到難題了?”
見他這麽問,張書緣便就猜想,這徐光啟應當是遇到了什麽難事。
“是的,眼下我們改製的火器,雖然是炸膛的風險降低了,但射程卻是不足,還有撞針的鑄造也有問題。”
“這樣啊,射程可否改製一下槍管的長度使其更加具有穩定性從而飛的更遠?亦或者將彈丸的火藥量給提高一些?”
“至於撞針,這個在下就不好說了……”
張書緣明白,現在要求他們製造後世的精細配件,那是癡人說夢的,無論是技術還是圖紙都不好搞,他也無法畫出那後世槍械的配件圖。
“嗯,隻能是這樣試試了,對了閣部,等您回來一定要多多的幫忙參謀,老夫與孟侯有些笨拙了,許多事物沒你們年輕人反應快。”
“哦,這是自然。”
兩個人閑聊了一會兒,方以智就到了。
見麵之後,自然又是好一陣的客套見禮,無奈明朝的禮製就是這樣,沒有人會見麵就開始談正事。
寒暄完之後,張書緣便就同他講了一番此行的目的。
而方以智也顯的很興奮,這要知道他作為一學者自然是想多走走和看看的。
見他如此興奮,張書緣就拍了拍的肩膀誇讚一句“未來大家”就帶著他離開了格物司。
經過一夜的休息與方以智熟悉,很快他二人便就處成了朋友,隻不過那交情還有些淺而已……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