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朱由檢擔責
字數:6410 加入書籤
接過王承恩遞上來的蒙古急遞,朱由檢看了三息便就合了起來,轉而又讓王承恩將這份急遞轉交給內閣幾人查看。
殿內所有人都在觀望著內閣幾人,可韓爌等人在看過之後皆是眉頭一皺,緊接著就盤算了起來。
很快這封急遞就傳到了張書緣的手裏。
隻見這封奏疏是詳細闡明了眼下蒙古的局勢。
據孫銓所奏,自從張書緣走後,林丹汗便開始借著明軍的威勢整合蒙古諸部,但由於他過於強勢致使、庫倫、奈曼兩地嘩變。
庫倫與奈曼部的阿升希日巴喇嘛、阿什達爾漢攜軍投靠建奴,林丹汗眼下已在準備西遷了,而他此次來信主要是詢問自己所部該何去何從。
看完了這道疏,張書緣頓時就罵了“庶子”恨不得立馬衝到蒙古去殺了林丹汗。
在原有的曆史上,這幾部族本就是騎牆派,夾在林丹汗與皇太極中間調和,本以為有了自己的幹預,這幾部落就不會像曆史上那樣投靠皇太極了。
但沒想到,他林丹汗卻是會膽大如此,依舊是施行了針對察哈爾左翼的集權策略。
“看來這己巳之變是逃不過了,娘媽的林丹汗!!”
死死的捏著拳頭,張書緣就隻能是抓緊想辦法了。
“啟奏陛下,臣以為我朝應當立即命令孫銓所部班師回朝,重點護我熱河上營!”
就在張書緣在想辦法的同時,同為內閣成員的李邦華、錢龍錫、王永光便就一同啟奏了。
他們能看得出眼下的北部局勢有多麽糟糕,因為隨著庫倫和奈曼的丟失,建奴會直接揮師西進,進而攻占敖漢、赤峰。屆時熱河上營一帶便就成了第一防線,地位等同於關錦寧。
而一旦熱河失守,那建奴直接就會兵臨北京城下了。
看著皇位下的三位內閣大臣,朱由檢想了想就看向了張書緣,想看看小哥對此是什麽想法。
“啟奏陛下,臣以為如今林丹汗西遁,察哈爾東部已成空樓之局,臣建議我朝應當布防熱河且著重布防遵化與薊州!”
想了想邊關局勢,張書緣隻得是如此開口。
沒辦法,隨著林丹汗西遁,那赤峰一帶便不能待了,因為那東麵地勢平坦利於騎兵展開,且外加沒了蒙古的就地補給,一旦開戰那孫銓等人必會死傷慘重!
“準奏。”
聽到這話,朱由檢心底就不由的一愣,他還以為小哥要繼續堅持駐守蒙古呢。
隨著朱由檢發話了,兵部尚書孫承宗旋即站出接令,而他那昏黃的眼神裏卻也是迸發出了憂心的神色。
還是那句話,察哈爾東部一旦有恙,那京師就會麵臨建奴的衝擊了。
隨著此事的發生,滿朝文武便無心繼續開朝會了,朱由檢更是大袖一揮帶著六部九卿與內閣去養心殿開會了,至於馬士加路也,也隻能是被晾在了一旁。
走在去往養心殿的路上,張書緣便就回想起了整個己巳之變的經過。
在原有的曆史中,己巳之變是在今年的十月初開始的,皇太極親率鐵騎繞過關寧錦防線,從沈陽出發,領軍兩萬餘人,走都爾鼻阜新市彰武縣),與奈曼部、敖漢部、紮魯特等蒙古部落匯合後號稱十萬大軍,並先後駐紮遼河查木噶斯、朵顏喀喇沁。在打了十幾天獵後,他們便繞過熱河承德)直奔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直逼京師城下!
回想著事情經過,張書緣也隻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施行堅壁清野,關門打狗之策了。
來到養心殿後,六部九卿還未開口,張書緣便就搶先說道。
“啟奏陛下,臣張書緣以為。我朝除了要加強薊州、遵化、密雲三地的軍備以外,同時還要調關寧錦的趙率教,劉恩方,裕侖,侯體乾,陳維翰,杜弘芳,李居正,趙率倫,趙鳳鳴等人提前與這三地布防。另外我朝要時刻觀察關外動向。有必要的話將熱河、薊州、遵化三鎮的百姓全部牽引至京師,以防建奴南下劫掠!”
而他所提的這十數人,無不是袁崇煥賬下的能精兵能將,雖然其中有些是乏善可陳之輩,但若要沒有他們,恐怕曆史中的朱由檢就會在第二年自掛東南枝了。
聽到張書緣這麽一說,養心殿內便就陷入了沉寂,每個人都在思量。
“噢,張閣所言是否有所誇大?我朝人盡皆知,那女真蠻夷妄自尊大,眼下不過取了察哈爾以東,他皇太極有這能力在短時間內消化所獲並進攻我們?況且我熱河上營與薊州重鎮已曆經多年經營,豈能被人輕易攻破?故此,老臣以為我朝隻需加強邊關軍備即可。”
思量了片刻,李標與王永光便就站了出來。
說實在的,李標與王永光等人是當局者迷,擁有著一種迷之自信,因為據以往的經驗來看,那建奴想要南下勢必要經過三到五年的準備不可。而且,再加上他張書緣說的也太誇張了,一旦建奴沒有進攻,那這所耗費的成本是勢必要有人承擔的,而承擔了成本的人那肯定是死透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他二人的開口,六部九卿便就交頭接耳了起來,有點頭同意的,有搖頭小覷的,更有甚者以為建奴必定不敢南下。
而他們所用的理由是,皇太極要消化蒙古的戰果。
可在張書緣看來,皇太極可不是庸碌君王,他那一顆雄心可是有改朝換代的宏誌!
看著殿內吵嚷的眾人,朱由檢想也沒想就拍響了桌子。
“肅靜,張師傅所言有理!據朕觀察,那建奴酋首有吞天之誌,而我朝眼下疲弱不堪,內有天災,外有馬上悍族,所以,朕決定采用張閣之建議!另外工部與年後開始即刻修築邊關城防加強戒備,還有軍器局與兵丈局從即日起嚴抓生產,務必要產出足夠軍需!”
“臣馮英領旨!”
隨著朱由檢的開口,一眾大臣再不願意答應,那也得答應了。
因為,此事真的是太過重大了,也隻有皇帝才能擔得起責任。
“溫體仁。”
“臣在。”
“年後朕要你戶部嚴抓生產助農,一切要務先以農事為要!”
“臣遵旨。”
“孫大帥。”
“老臣在。”
“朕命你兵部即刻開展訓練,於年後布防薊州、遵化、密雲三鎮!”
“老臣遵旨。”
“內閣聽命。”
“臣等在。”
“今年乃我朝生死之年,爾等務必要同朕處理好各項事宜!”
“臣等遵旨。”
隨著一項項命令下發,張書緣就便定下來心,看來朱由檢的成長也夠大的,倒也不枉費自己與他的多次深談。
其實,此時朱由檢也是被逼到了牆角,若沒有看過那本後世雜書,他是說什麽也不會承擔如此大的責任,隻會是將此事扔給張書緣或韓爌幾人去辦。
因為一旦建奴沒有進攻,那他的威嚴就會受損,國家財政更會進一步的崩潰,百官與天下更是會心生不滿,從而逼他退位,甚至舉勢謀反。
“諸位愛卿,別的話朕也不多說,但有一句要講,誰敢懈怠懶政,那就休怪,朕六親不認!”
嚴肅的看了眼養心殿的肱骨,撂下這話之後,朱由檢便一揮袖子坐了下來,意思很明顯就是讓他們核算這事情的用度。
在朱由檢話音落下的同時,一眾大臣便就跪服了下去,一顆心髒是砰砰直跳,就仿佛是見到了太祖皇帝一樣!
眾人起身,旋即就互相看了一眼,這眼神中有高興、頭疼、懼怕等數不清的含義。
隻有張書緣是麵無表情,將孫承宗等人給攙扶起來後,眾人便就開始商量具體的花費用度了。
算了一天,眾人也沒算出個所以然。
因為從軍械製造與民生兩個角度來看,這場大事的花費絕不會低於一千萬兩白銀,甚至有可能會花費到兩千萬左右。
可無奈,眼下的財政並不足以做此事,而去年的全國歲入奏報還未送抵京師,一切還需要慢慢的來。
見此情景,朱由檢也深知此事的複雜,於是他就便放眾人回去想辦法了,隻留張書緣與溫體仁留了下來。
“長卿是朕沒有關注你啊,致使你遭受不白之冤。”
“陛下待臣猶如太星之光,臣已備受榮恩,不敢再行貪圖。”
“長卿這話就見外了。你我乃一朝君臣,古語說的好長兄如父,是朕這個君父沒有做好啊。”
“陛下,天下無不是的君父,臣有此遭遇全是臣辦事不利。”
眾人走後,朱由檢先是嗬護了一番溫體仁,並詢問家中父母的情況。
這可差點沒把溫體仁給感動壞咯,搞的他隻能是一個勁的躬身表忠心。
“誒,此事就休要再提了。長卿,來年我朝就屬你戶部最忙,擔子最重,你有什麽想說的就與朕提,朕無所不準。”
“陛下當真?”
“嗯,自然,這有張師傅在場,朕怎能誆騙?”
“陛下言至於此,臣便鬥膽一言。陛下我朝若想要施行張閣今日所言,我朝就得重啟海洋,隻有這樣臣才能辦好此事!”
說著,溫體仁就跪了下去,頭埋得是深深的。
他知道,此事的難度,而想要保證三大重鎮的百姓生活,就得開關與域外諸國貿易。
雖然眼下是與呂宋有購買糧食的貿易在,但那點東西也隻有國內三成消耗的,遠達不到能支持三大重鎮數百萬的黎民生存的地步,而且,別忘了這除了這件事外,那陝西、山西、山東、河南都是在發著大災。
而最為重要的是,他也知道說服百官開關的難度,故此才深深的跪地叩首。
“長卿請起,朕知你所言,你放心,朕定要開關!”
“當然了,除了此舉,長卿還有何求?”
“啟奏陛下,臣…臣並無他求,隻求吾皇能賜臣便宜之權。”
沒錯,戶部雖然是掌管天下的錢糧土地,但想要做成此事,他整不好還得將手伸到勳貴那邊。
“好,長卿有此實心,朕便就靠你了。”
“臣多謝陛下!”
很溫體仁又聊了一會兒後,朱由檢便就讓他退下了。
目送走了溫體仁,張書緣便就深吸了口氣,看向了朱由檢。
“陛下,你…你為何如此衝動?你不知道此事的難度?一旦……”
“小哥,你那書上說朕虛與委蛇不願背鍋,可…朕何嚐不願,隻是那曆史中的我沒有遇見你,不知道這天下的真相。可朕今日知道了,朕如何再能行那窩囊事兒?”
“所以,你不用在勸我了,我知道在做什麽。”
“小哥,這來年的事我就勞煩你幫我多盯著點了……”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